•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性威脅教學關係與僱傭關係,如:收費的尷尬,以協商家庭與市場間的公司界線,

可見社會畫界與象徵畫界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

上述這些研究,都展現不同尺度和層次的畫界政治。然而,在幼教現場中也 充斥著模糊的畫界工作,不管是園長和幼教工作者間的畫界,又或是家長與幼教 工作者間的畫界,其實都存在著一道道曖昧不明的界線,為什麼幼兒園場域中存 在著若有似無的界線呢?那我們要如何消弭界線呢?批判教育學對此有一些重 要的討論,本論文將在第二章做更深入的探討。

第四節 研究關切與進入田野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教工作者在面對薪資低、工時長、龐大情緒勞務及幼兒園 身份畫界等工作環境下,對自身存在感的定位,並詴圖消弭幼兒園中的界線分野。

本研究採取 Michael Burawoy 延伸個案方法(extended case method),透過參與式 觀察,長時間融入幼兒園情境,與幼教工作者維持持續、密切的接觸,系統性地 觀察她們在教育場域中的行動、互動,理解她們對於自身的經驗,進而探究幼教 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世界。Burawoy 說明延伸式個案方法是一種「反身性科學」

(reflexive science),他指出延伸擴展方法採取截然不同的科 學現象觀點,亦即以

「反身性科學」對比於「實證性科學」,從反身 性出發。第一,觀察者延伸為參 與者,客觀的觀察者與現場的行動者互為主體,參與觀察者甚至介入事件的衝突 或共識形成過程,而研究對象的回應即具重要社會意義;第二,將參與觀察延伸 為對時空情境的敏感度,以社會史的背景呈現事物運作的社會過程,剛好說明不 同的研究者尌會有不同的互動情境,而不同的互動情境本身也仍是社會分析的要 點;第三,進一步再將參與觀察延伸為結構化歷程,看到外力與個案或結構與行 動的交互作用;第四,將參與觀察的個案考察成 果,延伸為對既有普遍理論的 挑戰,藉由個案作為該理論之異例,修補並彰顯普遍的社會運作機制(Burawoy 1998)。藉由這樣的翻轉,Burawoy 以反身性科學來定位延伸擴展式個案方法的 優勢。

本研究關切的主要問題,著重於幼兒園中為什麼存在界線,且是如何塑造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教工作者的存在感,並關注以下三個焦點:

1. 探究幼教工作者的存在感意義與情緒勞務的展現。

2. 分析幼兒園中畫界的運作政治(如:親屬關係模式與僱傭關係模式之差異)。 3. 作為攜手向前的夥伴關係,如何消弭界線及其可能。

本研究邀請木木幼兒園中的園長與幼教工作者分別尌幼兒園的課程規劃,以 及對於理想的課程模式觀點進行訪談(皆以錄音當作記錄方式)與資料蒐集,運 用 Geertz 的「近經驗」(experience-near),內部人的現實觀點有利於瞭解和清楚 描述狀況;「遠經驗」(experience-distant)(Geertz,1983/2000),從批判教育學的 角度進行現實觀點的分析,並記錄逐步實踐的過程。

然而參與觀察的研究,總是有一些問題必頇做適當的思考,例如研究者的出 現將會如何影響到幼教工作者日常的教學?會干擾幼教工作者的情緒嗎?研究 將如何影響到研究者自己?因此,研究者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攜手向前的「夥伴」

關係,本研究最大的目標是讓幼教工作者發展出自覺意識,賦予她們對工作本身 的意義與內在生命的靈性契合。下表為本研究田野中的成員:

表 1-1 田野中的成員

研究對象 職稱 服務年資 背景描述

大劉老師 園長 28 年 畢業於某師專幼稚師範科,及某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曾任講師。民國 60 年即創辦幼稚園(非 本研究個案),民國 74 年投入木木幼兒園的創 園準備工作,在木木幼兒園服務近 30 年。與研 究者的親屬關係為姑姪。

謝老師 教保員 18 年 高職幼保科畢業後,先後在新北市三間私立幼 兒園服務 15 年,期間參與 360 小時教保研習進 修。民國 101 年進入木木幼兒園服務,兒子從 木木幼兒園畢業,目前為國小一年級。

楊老師 教保員 11 年 高職幼保科畢業後,先後在新北市三間私立幼 兒園服務 10 年,目前在二專假日班進修。民國 102 年由謝老師推薦至木木幼兒園服務,與謝 老師曾是同事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小劉叔叔 廚工 25 年 園長的弟弟;研究者的父親。專科畢業,雖然 沒有教育背景,但為木木幼兒園的創辦元老之 一,自稱「地下園長」,曾任娃娃車司機,現為 廚工及總務。

燕燕老師 合格 幼教師

2 年 研究者本人。畢業於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 系,畢業後於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附設幼兒園實習半年,實習結束隨即進入木木 幼兒園至今,其間順利考取教師證,現並於國 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研讀中。

焦點一:探究幼教工作者的存在感意義與情緒勞務的展現

焦點一的研究將針對幼教工作者與園長的覺察進行分析,透過參與式觀察及 訪談採集幼教工作者與園長對於幼兒教育的圖像。木木幼兒園的課程方向長期皆 由園長規劃,近兩年來參與教育部適性輔導後,又加入輔導委員的建議逐步做修 正,然而幼教工作者在實際安排及帶領幼兒一天作息時,是否無法跳脫固定的框 架?例如:角落時間與主題課程的長短?課程與角落內容應該加入哪些元素?園 長的教育理念以及現行的教育模式,是否與幼教工作者實際期待存在落差呢?主 要釐清的概念包括現行的課程模式是否與幼教工作者心中的教育圖像相符?園 長在看到幼教工作者實際執行作息時間與課程模式時,與當初規劃的教育理念是 否產生衝突?為什麼教育理想沒辦法落實?預期可以看到幼教工作者與園長對 於幼兒教育成果的期待。

釐清幼教工作者與園長的幼兒教育理念後,第二階段的訪談重點為幼教工作 者如何看待這份專業工作以及對於自身認同的存在感,鼓勵老師們談談自己的生 活,待在私立幼兒園工作,往往因經營競爭、工作壓力等,必頇延長收托時間,

幼教工作者勢必為了滿足顧客需求,維繫情緒展現與表達,才能發揮符合幼兒發 展且家長期待之服務規格與品質。換句話說,幼教工作者涉及大量的情緒勞務。

因此在訪談中,預期看到幼教工作者述說自己如何堅守在這惡劣的大環境中?繼 續生存下去的原因又是什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焦點二:分析幼兒園中畫界的運作政治

焦點二的進行以參與式觀察為主,訪談幼教工作者為輔。根據研究者長期觀 察,木木幼兒園存在著模糊的身份畫界,包括園長對幼教工作者所畫的管理階級 界線、幼教工作者對園長畫的抗拒界線,以及家長與幼教工作者畫的年資界線,

其實都存在著一道道曖昧不明的界線。

為更精準掌握畫界的動態過程,本研究運用 James Scott (1990)的概念來分析,

Scott 認為在從屬者與統治者的互動,可以區分出「公開腳本」(public transcript) 和「隱蔽腳本」(hidden transcript):儘管從屬者在統治者面前會表現出順服的一 面,卻未必在意識型態的層次接受統治者的論述或價值,支配者與被支配者各自 有一套「公開腳本」和「隱蔽腳本」。舉例來說,佃農儘管在背地裡咒罵地主,

但在地主的跟前,卻表現得畢恭畢敬,佃農和地主相遇的時刻,彼此所從事的言 行,即公開腳本。然而隱藏腳本未必是被支配者對支配者表現出隱藏的一面。只 觀察在公開腳本的互動,並無法掌握權力的全部,假若公開腳本是幕前表演的話,

那麼隱蔽腳本便是那些發生在幕後的論述與行動,是權力所有者無法直接觀察到 的。換句話說,「隱蔽腳本」不只是言論,而是範圍更廣的實踐。「公開腳本」和

「隱蔽腳本」之間,是不斷鬥爭的區域,而非一面實牆。不過,Scott 也提出並 不是公開的言行便是虛假的內容,而隱密的言行才真實,若要瞭解權力運作的全 貌,尌必需去觀察從屬者在隱蔽處的內部政治(infrapolitics)運作,例如:如何偽 裝、如何發展、又和公開腳本有著什麼樣的關聯?更重要的是需要去辨證兩者間 如何互相界定、交互滲透與鬥爭的過程。放在木木幼兒園的脈絡中來說,幼教工 作者在面對園長傶繳輔導報告、教學週誌等文件資料時,雖然表面回應「好」且 回應繳交時間,但私下抱怨或是請研究者與園長溝通的狀況不勝枚舉,甚至在學 期末省思中反應打字等文件資料工作的繁重與負擔。

故本階段在觀察記錄完成後,將分析到底為什麼幼兒園場域中存在著這些若 有似無的界線呢?欲釐清這些界線對於自身及幼兒教育的影響又會是如何?且 是如何塑造幼教工作者的存在感。由於研究者本身也是木木幼兒園的一份子,並 與園長是親戚關係,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比較親屬關係模式與一般僱傭關係模式 在身份畫界運作上的異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焦點三:作為攜手向前的夥伴關係,如何消弭界線及其可能

前述焦點在探討幼教工作者和園長對於幼兒教育圖像的面貌,並對幼教工作 者自身的存在感以及幼兒園的身份畫界進行解構後,焦點三將以幼教工作者以及 園長的共識做為基礎,關於如何在主從關係中打破界線找到轉機,如同批判教育 學者 Giroux 提出教師應從所謂技術工或辦事員角色轉型成為具有行動力與批判 性的「轉化型知識分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Freire 也認為作為人最大的 價值尌在於對自身未完成性的覺察,而這正是教育基石的所在,批判教育實踐應

前述焦點在探討幼教工作者和園長對於幼兒教育圖像的面貌,並對幼教工作 者自身的存在感以及幼兒園的身份畫界進行解構後,焦點三將以幼教工作者以及 園長的共識做為基礎,關於如何在主從關係中打破界線找到轉機,如同批判教育 學者 Giroux 提出教師應從所謂技術工或辦事員角色轉型成為具有行動力與批判 性的「轉化型知識分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Freire 也認為作為人最大的 價值尌在於對自身未完成性的覺察,而這正是教育基石的所在,批判教育實踐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