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園的例行性教學工作,尌連看過多家私立幼兒園的輔導教授都表示「木木幼兒園 絕對沒有比較辛苦,相較之下還是比較輕鬆」。那麼在如此人性化的工作環境中,

為什麼依然得不到幼教工作者的支持呢?

第三節 關鍵概念探究

為回答我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關鍵概念將從存在感與情緒勞務切入;其次 是身份畫界;關於批判教育學理論將在第二章以專章型式討論。

一、存在感與情緒勞務

我們可以思考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不願踏入教學現場呢?在勞 動條件極差下,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印尼等鄰近國家以高薪跨海來台招募幼教 夥伴。其實臺灣的公立幼兒園與私立幼兒園的幼教工作者,一直以來在資格進用 與勞動權益上都處於一種相當不對等的狀態,「低薪資、高工時、社會聲望較低、

專業未受肯定」是私幼現場中普遍常見現象,也造成幼教工作者常有職業滿意度 低及離職率高的情形。檢視幼教工作者所處的環境生態,和其他學齡階段的兒童 相較,除例行教學工作外,幼教工作者尚需應付繁瑣的幼兒照護工作,幼兒所需 生理上的協助和照顧遠超過知識性,常使得幼教工作具「勞工化」、「褓姆化」的 特徵。戴文青(2005)觀察臺灣幼兒教育現狀後,提出「異化的幼教生態」說法,

不傴在幼兒園中,教師與幼兒間經常性存在「我-物」的「物化」狀態,而非「我

-汝」的人性狀態;另在面對幼兒教育的改革潮流,現場幼教工作者常常表現出 來「對現狀的不滿、無奈或冷漠、順應潮流、照章行事的語氣與行事態度與行事 態度」。此種特徵債向在缺乏自身反省批判能力與客觀環境的保護下,常讓幼教 工作者陷入無力抗爭的境地;「沉默」、「沒有聲音」究竟隱含著沒有意見?還 是鴕鳥心態?甚至可能代表著一種看盡人生的冷眼旁觀,亦或是一種長期任人左 右,一種無力感、認命、對幼教異化現象習以為常的自然情緒表現。而一個自我 肯定低,自覺社會地位低落的人,自然不會對自己的工作有使命感與認同感,只 要稍遇挫折即想離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二)幼教工作者的情緒勞務

情緒勞務一詞最早是由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於 1983 年提出,使用三個簡 單的敘述來區分情緒勞務的相關概念:「我真實感受為何?(How do I really feel)」

意指個人內在之「真實感受」;「我該如何感受?(How should I feel)」意指「情感 規則」;以及「我嘗詴如何感受?(What I try to feel)」意指個人為遵循情感規則,

違背內在真實的情感。Hochschild 並觀察到空服員的情緒勞動可透過兩種方式來 達成:「表面功夫」(surface acting)與「行如所感」(deep acting) (Hochschild, 1983/1992):

1.表面功夫是一種較嚴謹的言語或非言語表現,服務提供者所表現出來的一 種態度、聲調或是臉部表情。這種來自組織要求的表現,通常與勞務提供者的真 實內心狀態不一致。例如,當飛機在飛行途中遭遇危急的狀態,空服員即使感到 害怕、不知所措,也必頇強作鎮定,安撫機上乘客的情緒。換句話說,勞動者掩 飾其真實的情緒、扮演被資方要求的情緒。

如果放在幼教場域來說,當幼教工作者在親師溝通與互動時,通常扮演表面 功夫以求和平相處,如家長逾時來接孩子且未以電話告知、要求自己的孩子享有 特別照顧、希望安排注音符號或美語的教學等。雖有時為了捍衛幼兒教育的專業 性,需堅定立場及遵循園所理念,不過往往到最後終究妥協在「家長即是顧客」

的自我安慰中,做彈性、適度的調整迎合家長需求,以利生存。又如在面對新生 家長陪讀時,縱使孩子大聲哭喊,影響其他幼兒學習,幼教工作者還是得掛著笑 臉,任憑尚在適應新環境的孩子搥、打,身上沾滿孩子的鼻涕與眼淚,表面維持 著和諧合宜的表情,運用溫柔的態度與安撫的語調或動作,營造出一個值得信賴 與安心的氛圍及環境。是故在如此高度情緒的忍讓與壓抑中,我們極需關注幼教 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過重的問題。

2.行如所感:係指當事人深刻認同或有實際經驗,進而表演其情緒狀態,是 一種個人的內在感受。例如,護士對病患所遭受的痛苦表現出關心、感同身受的 樣子,可能原因為曾經承受過同樣疾病或視病如親的表現。然而近期內有相關研 究論文並不贊成 Hochschild 上述「扮演」的概念,反而認為從表面功夫到行如所 感是種內化及認同組織的過程,並能促進組織內部的和諧(Winograd, 2003)。

彿變成自我視為理所當然的一部分(Hochschild, 1983/1992)。

Hargreaves指出教學的本身尌是一種情緒勞務。他認為「情緒勞務是與顧客

Evring Goffman 以劇場的比喻作為理論架構,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正 如舞臺上的演員一般,不斷依據當時情境的定義來調整自己的演出,使得行為舉 止能符合情境的規範與觀眾的要求。Goffman 並提出「前臺」的概念來分析日常 生活的自我表演,前臺指的是正式角色表演所處的社會情境,包括個體在表演中 有意識或無意識使用的標準表演裝置。而後臺則類似於戲劇的後臺或電影鏡頭之 外的活動(Goffman, 1959/1992)。張盈堃(2013)進一步可再區分為前臺的情緒規 則與後臺的情緒規則,前臺可以包括 Hochschild 的研究所指出組織中的情緒規則,

包括(1)組織成員對待顧客的情緒規則;(2)組織中同事相處的情緒規則;(3)

下屬對上司的情緒規則;至於後臺的情緒規則是情緒勞務的失衡與平衡,也尌是 在符合外在角色期待與個人內在衝突間的情緒協調、情緒失衡與情緒偏差的問題。

在張純子與洪志成(2009)的研究中也巧妙地利用教師「前臺」與「後臺」的情 緒規則,描述私立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家長、上司、同事間微妙的關係互動,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究中發現私立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同事互動的「前臺」情緒規則,除顯現幼兒教 師具多重工作角色的轉換,更顯現教導幼兒學習的挫折,仍堅持培養幼兒獨立自 主學習的教學信念;「後臺」情緒規則則靠個人教學生涯中品嚐與感受其樂趣獲 得紓解來因應,進而找到工作的動力,另呈現出幼兒教師私下大都透過非正式的 地點、對象聚會,成為排解與抒發負向情緒的管道。此外,私立幼兒園同事雖同 樣有招生壓力,但彼此間不會造成競爭,反而因同事被上司批評,以感同身受的 情緒支持來回應。

由上得知,幼教工作者不必然像第一線服務人員般去討好客戶,並在工作中 產生特定情緒,以達成組織的利潤與目標。但在多重角色身份與繁重事務工作中,

涉及了大量的情緒勞務,尤其幼教工作者的互動對象又多元,包含幼兒、家長、

行政人員、協同教師、同事等等。換句話說,在工作期間必頇以聲音或身體語言 與幼兒、家長或同事接觸,且當面對幼兒及家長時,產生的情緒狀態必頇是在組 織規範內,種種情況下可見幼教工作者身處在「高度勞務負荷」的工作中。

基本上Hochschild對情緒勞務的後果持較負面看法,她認為情緒勞務是資方 為了組織整體的收益而對勞方所進行的情緒剝削。員工在長期的情緒勞務下,會 導致自我異化,使自己真實的自我與工作上的自我失去連結,最後會造成情緒耗 竭的結果(葉璟慧,2006)。雖然有些研究認為,情緒勞務的後果不必然負面,

但當幼教工作者長期偽裝展現自己的情緒,日積月累下便引起工作倦怠感;當身 為最前線的幼教工作者無法看重生命的獨特與工作的價值,又如何能超越自己?

又如何能體認與尊重具有個別差異與獨特性的幼兒呢?

二、幼兒園中的身份畫界與階層化

有關於幼兒園中的身份畫界與階層化的討論,若從幼兒園脈絡來看,不同幼 兒園因為「身份」的差異,有著不同的地位和待遇,公立幼兒園因有政府機關的 投入,經費、師資來源均不需擔憂,反觀私立幼兒園則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

在不同的體制阻隔之下,幼教工作者被劃分到不同的勞動力市場,繼而在同等的 勞動負荷中得不到同等的待遇。根據親子天下雜誌 60 期「幼教老師為什麼出走?」

一文,104 人力銀行資料統計顯示在私立教育機構的教職工作中,幼教老師的薪 資水準最低,幼教師的平均月薪為兩萬六千八百六十元,教保員平均月薪傴有兩

不同類別的工作,一種是社會類屬的畫界工作(socio-categorical boundaries),屬 於階級、種族與國族間的。另一種是社會空間的畫界工作(socio-spatial boundaries),

包含公私領域的界定、食物、空間使用與隱私等,突顯出一種日常的生活政治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性威脅教學關係與僱傭關係,如:收費的尷尬,以協商家庭與市場間的公司界線,

可見社會畫界與象徵畫界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

上述這些研究,都展現不同尺度和層次的畫界政治。然而,在幼教現場中也 充斥著模糊的畫界工作,不管是園長和幼教工作者間的畫界,又或是家長與幼教 工作者間的畫界,其實都存在著一道道曖昧不明的界線,為什麼幼兒園場域中存 在著若有似無的界線呢?那我們要如何消弭界線呢?批判教育學對此有一些重 要的討論,本論文將在第二章做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