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的幼兒,在二樓除三個中大班外,亦設有活動教室,可進行大肌肉運動或各種 節慶活動的安排,而中小班之廁所位於教室之內,使教師能就近照看幼兒,而中 大班則是因應幼兒年紀增長,將廁所置於教室外,由三個班級所共同使用。室外 體能區的部分,幼兒園與國小共用操場,遊樂器材區則設立於幼兒園一側。

目前快樂附幼所進行的課程模式為主題式教學法,由全員教師事先討論共同 主題,並搭配角落學習區的方式進行,每間教室在今年皆有加以整修,教室內皆 舖設木製地板,擴大教室空間。一個學期訂定三個大主題,並依據大中小班訂定 各自的課程目標,各班教師可配合班級幼兒的經驗,發展屬於自我的特色課程,

班級教室外的窗戶,時常可見各班幼兒的作品展示,在各個班級間,也經常互相 交流,提供更多元的學習經驗。

圖 3-3 班級教室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以研究者所代理任教班級白雲班為主,白雲班為中大 班,全班共 29 位學生,9 位中班,20 位大班,其中一位為特殊生,白雲班所有 幼兒皆就讀全天班,幼兒於 7:30 開始陸續入園,並進行日記圖或圖書閱讀等活 動,本研究運用桌遊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自 2017 年 10 月中至 2018 年 1 月中,

為期十二週,研究者將先進行合宜的課程設計及規劃,實施教學活動,表 3-6 為 白雲班日常生活作息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6 生活作息表

時 間 活 動 內 容

08:00~08:30 幼兒來園/日記圖/生活常規個別輔導/圖書閱讀 08:30~09:00 戶外大肌肉活動/晨操律動

09:00~09:40 活力點心

09:40~11:40 單元活動教學/分組活動角落活動/統整與分享/收拾整理

11:40~13:00 營養午餐/潔牙活動

13:00~14:30 甜蜜午睡

14:30~14:50 起床、整理被褥、儀容

14:50~15:20 點心時間

15:20~15:50 綜合活動

15:50~16:00 快樂賦歸!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白雲班的教學主題共分為三項大主題,分別為上學趣、小剪刀大世界、食物 歷險記。白雲班教室內包含四個學習區,分別為益智區、語文區、扮演區、美勞 區(如圖 3-4)。

研究者主要利用學習區時間進行桌遊活動、主題課程時間進行繪本教學,每 週進行一堂課程,過程中若幼兒園中有共同活動課程,或是特殊情況時,則視情 況順延,在遊戲的過程中,將視課堂情況進行延長或縮短課程的時間,發揮最大 課程效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4 教室平面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為保護研究對象個人資料,因此研究在呈現田野紀錄時,會以暱稱描述幼 兒,並附上幼兒編碼,幼兒編碼以「性別-年齡-座號」,性別分為 B 男生(Boy)、

G 女生(Girl),年齡分為 M 中班(Middle class)及 S 大班(Senior Class),例如「BM1」

為男生-中班 1 號。由於課程的進行是以幼兒分享繪本內容,以及學習區的方式 進行,故本章節列出較常發表看法的白雲班幼兒名單,共 15 名幼兒,6 女 9 男,

並對這些幼兒進行描繪(表 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身體自主權,不受到其他傷害或侵犯等,在性別平等教育中較偏向於身體保護 的性別教育。

教師主要在幼兒遊戲及日常生活中帶領幼兒認識不同的性別,如小映在學期 初喜歡擁抱班上的女性同學,教師即透過此次事件,運用課程時間和班上同學進 行討論,使幼兒能了解何謂身體自主權。除日常生活事件外,教師無特別設計性 別平等的相關課程,因此白雲班幼兒的性別平等觀念中,能區分不同性別的生理 差異,並了解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但在一般課程、日常生活中,幼兒 對不同性別間沒有特定的差異,在遊戲的過程中亦沒有顯見得性別差異。

研究者進入快樂附幼的主要原因,除研究者本在與園主任對談後,受到主任 的支持外,更因該校的地理環境位置特別,位於新北市擁有全國最多的新住民人 口的地區,以及全國緬僑居住最多的區域,故當地有十分多元的人口組成,因此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多元人口的組成與了解有其地理上的優勢與必要性。而 白雲班內幼兒家庭的組成也因應當地環境位置,以外籍家庭而言,班上共有兩位 幼兒家長為緬甸籍,三位為菲律賓籍及印尼籍。

三、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主要參與者共兩名,研究者為主要活動的教學者,而另一名原班教師 小婷老師為協同教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協同教學者會協助進行活動,並不參與 課程的規劃與進行,主要為課程的拍攝及記錄,因此以下就研究者之學經歷做說 明。

研究者原就讀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在大學時期曾修習 與旁聽性別及教學等相關課程,如性別教育、婚姻與家庭、幼兒教育實習、幼兒 行為觀察等,並在此時認識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也同時接觸本研究工具-「扮家 家遊」。

在大學時期研究者所修習的課程都成為研究過程中的養分,使研究者能應用

議,修正研究者本身的桌遊課程,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為研 究者事先擬定一系列問題,目的是引出受訪者接近研究相關的回應;其特點是在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可針對實際狀況作出彈性調整(陳彥蓁,2012),不須刻意 依照原始大綱順序。

在充分了解後桌遊課程可能遇見的問題後,研究者將進入幼兒園並持續蒐集 相關的資料,如教學過程中的省思及日記等,以及幼兒的書面紀錄、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