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選取與執行方法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選取與執行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社群媒體」、「災難新聞影像」與「受訪者性質」之三大面 向,作為研究對象之選取設定,並以「立意抽樣(purposively sampling)」取樣 方法,主要於研究者臉書上,所能觸及之範圍,選取合適的受訪對象。因此,本 研究將主要受訪者限縮為「曾經於臉書上主動分享《敘利亞男童浮屍照》、《布魯 塞爾恐攻案最具代表性照片》,以及《代表阿勒頗苦難的全球性符號》等三張國際 災難新聞影像之使用者」,以下說明之:

(一) 社群媒體選取面向:臉書狂潮

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所調查的「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中,臉書已 於2011 年一月成為台灣第一名網站;亦於同年三月底,台灣加入臉書的人數已 逼近一千萬,約佔全球七億臉書人口的1.6% (馬岳琳、謝明玲,2011)。科 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四次(2015 年)調查資料即顯示,台灣有 65%民眾使 用社交媒體,平均一周使用臉書 6.02 天,且平均一天使用 93.18 分鐘(林淑芳,

2017)

國外網站eMarketer 也於 2015 年 9 月做出預測,2016 年社群媒體依舊是 Facebook 擁有最多的使用者,使用人數將高達 1 億 6,000 萬(科技新報,

2015.09.29);事實上,臉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幼莓即於 2016 年指出,台 灣目前的臉書月活躍用戶數約已突破1,800 萬,行動端月活躍用戶達 1,600 萬,

日活躍用戶數則達1,300 萬,且呈現持續成長,並已成為臉書全球及亞洲滲透 率最高的市場之一(鍾元,2016.07.19)。

36

因此,在社群媒體選取面向上,無論是「臉書」的代表性(於2011 年一月 成為台灣第一名網站),抑或是普遍性(2016 年台灣臉書月活躍用戶數約已突破 1800 萬,並已成為全球及亞洲滲透率最高的市場之一),「臉書」是最為符合台 灣現下社群媒體發展脈絡、使用現況,以及之於社會關係和樣貌等等,最具指標 性的研究對象。

(二) 災難新聞影像選取面向:國際災難新聞影像

本研究欲將研究焦點置於「國際災難新聞影像之分享」上,係依研究者自身 對於國際新聞之興趣與關注程度,以及個人臉書上動態景觀之觀察與感受,發現 因研究者自身新聞傳播科系背景,臉書動態景觀上出現國際新聞的比例,以及臉 書好友關注、分享國際新聞的頻率都較為高,也使得本研究欲以「國際災難新聞 影像之分享」為主要研究面向。

且自2015 年起,敘利亞內戰、難民潮船難事件頻起,以及歐洲遭遇恐怖攻擊 不斷,此類災難影像於臉書上曝光,經由使用者的大量分享,引起了許多關注與 討論。在Facebook 推出的「2015 全球熱門大事回顧影片」之中,最為人們所關 注的「前十大熱門討論事件」,又以「巴黎恐怖襲擊」與「敍利亞內戰及難民潮」

相關災難新聞影像,佔據前三名。而其中,又以2015 年撼動全球的災難新聞攝影

《敘利亞男童浮屍照》最為人所熟知,不僅於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更是積極的 促使政府有所實質行動。

接續著2015 年,2016 年所發生的「布魯塞爾恐攻案」,亦有堪稱最具代表性 的照片,在社群媒體上流傳(李佳恒,2016.03.24);而遭空襲,從阿勒頗建築物 廢墟中救出的5 歲小男童奧姆蘭(Omar Daqneesh),安靜地坐在救護車上,用雙 手抹去頭上鮮血的影像,亦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且此張照片更被認為是代表

37

著敘利亞內戰尚未結束,且成為了「阿勒頗苦難代表的全球性符號」(Omran became the global symbol of Aleppo's suffering)(Daniel Politi,2016.08.20)。

據此,在災難新聞攝影之選取面向上,本研究依循著研究者本身之背景與關 注焦點,以及個人於臉書上所涉及之國際新聞議題頻率,且回顧2015 年至 2016 年間,具代表性的國際災難新聞事件等,將研究焦點限縮於「《敘利亞男童浮屍 照》、《布魯塞爾恐攻案最具代表性照片》與《代表阿勒頗苦難的全球性符號》」等 三張知名國際災難新聞影像上。

(三) 受訪者性質選取面向:國際災難新聞影像之分享者

本研究主要以「立意抽樣」為主要研究執行方法。立意抽象,又稱為判斷抽 樣,係研究者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選取認為最適合研究目的且資訊豐富的樣本,

且研究對象可以針對研究目的,提供豐富的參考資訊,進行深度研究(Michanel Quinn Pattion,2002/吳芝儀、李鳳儒譯,2008)。以本研究為說明,研究者本身新 聞傳播科系的背景,加上對於國際新聞議題的興趣與關注,致使臉書好友的工作 性質,以及於臉書平台上關注、分享的議題,呈現了同溫層現象,即對於國際相 關新聞議題都較關注,並將之分享於臉書平台、發表見解,甚至引起洗版現象。

因此,研究者所選取的訪談對象為「曾於臉書上分享相關國際災難新聞影像 之分享者」,初步將以研究者於個人臉書上,所能觸及之分享者為主要訪談對象,

且受訪者之背景也大多為從事新聞傳播相關工作,以及對於國際新聞有著一定的 關注,最後再以受訪者推薦引介之合適受訪者為訪談對象,期能獲得更多的研究 資料。

根據訪談結果,本研究共計訪談13 位災難新聞影像分享者,且受訪者性質大 多為新聞傳播、社會系、政治系等在學學生,從事新聞傳播與政治相關工作者,

38

如:網路編輯、電視台編輯、報社記者、立委助理等。受訪者平均年齡落於23~

31 歲,對於國際新聞議題都有一定程度的關注與評判,因此本研究將以此類型之 受訪者,為主要受研究對象。

而相較於量化研究強調樣本數量的代表性,質化研究所注重的,是研究對象 對於資訊的豐富內涵,因此本研究在對於訪談對象數量上,將視資料飽和程度而 定,當所收集的資料已出現大量重複,且由研究者判定此概念與其相關資料已接 近事實,來作為結束樣本收集之判斷標準,並於最後再將所得資料進行內容整理 與分析(陳向明,2002)。

綜觀上述,「國際災難新聞影像分享者」於社群媒體上的主動分享,為造成大 量災難新聞影像傳散洗版與引發討論關注的最大關鍵。回顧2015 年至 2016 年間 具代表性災難新聞事件,以及研究者於社群媒體與分享文化上,所觀察與探討之 災難新聞攝影實例,故將整體研究訪談聚焦於:「曾經於臉書上主動分享《敘利 亞男童浮屍照》、《布魯塞爾恐攻案最具代表性照片》,以及《代表阿勒頗苦難的全 球性符號》等三張災難新聞影像之分享者」,此類主動評論分享者於社群媒體上,

所觀看災難新聞影像的經驗,其分享的動機、目的,以及所觸發的社會關係與實 踐,都將是本研究所欲觀察的焦點。

以下為本研究所欲觀察與探討之國際災難新聞影像:

39

(一) 《敘利亞男童浮屍照》

(二) 《布魯塞爾恐攻案最具代表性照片》

40

(三) 《代表阿勒頗苦難的全球性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