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研究方式進行,乃依據文獻探討後選取青少年身 心健康量表為本研究主要之研究工具以探討自閉症青少年的心理狀況,

另自編「學生基本資料問卷」及「家長基本資料問」兩種,以下依序說 明工具:

壹、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內容 一、內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由盧奐均、黃財尉、李美遠所編制有生理 健康、開朗喜悅、安閒自在、活潑外向、自我認同及正向樂觀六個向 度,來探討青少年目前的身心狀況。量表共 40 題,第 40 題不列入計 分,六個分量表說明如下:

(一)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PH)

此分量表共五題,評量青少年目前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

例如:感覺疲倦、頭痛、暈眩等生理反應。指因心理社會因素所引起的 不適,是心理與生理互為影響的疾患。此分量表皆為反向題,反向計分 後,得分越低表示越有生理慮病的可能;若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越 好。

44

(二)開朗喜悅:(happiness, HA)

此分量表共七題,評量青少年目前的憂鬱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

測量個體的憂鬱狀況,舉如覺得生活無趣、無用感、有自殺的念頭等。

此分量表皆為反向題,反向計分後,得分越低表示越有憂鬱低落狀況;

若得分越高,表示開朗喜悅的程度越高,心理越健康。

(三)安閒自在(Easiness, EA)

此分量表共七題,評量青少年目前的焦慮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

此量表對於焦慮的定義,採廣泛被心理學家接受的說法「莫名而非特定 的害怕」,且出現情緒、生理及行為等反應。此分量表皆為反向題,反 向計分後,得分越低表示越有焦慮煩躁的狀況;若得分越高,表示安詳 自在,心理越健康。

(四)活潑外向(sociality, SO)

此分量表共七題,評量青少年目前的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 度。主要測量個體與社會之關係,包括人際關係、社會支持、社會功能 等。此分量表皆為反向題,反向計分後,得分越低表示越有社交困擾;

反之,若得分越高,表示在社交方面越活潑外向,表示心裡越健康。

(五)自我認同(self- indentity, SI)

此分量表共 5 題,評量自我認同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主要測量 個體的連續感、同一感以及對於自己能力、情緒及價值觀的覺知、自我 肯定。此分量表皆為正向題,若得分越低,則表示認同不足;反之,得 分越高表示愈能自我認同。

(六)正向樂觀(positiveness, PO)

此分量表共 8 題,評量正向心理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主要測量 個體的正向情緒與正向特質。此分量表皆為正向題,若得分越低,則表 示愈負向悲觀;反之,得分越高表示愈能正向樂觀。

45

各分量表的原始總分總和,為《青少年身心健康量表》的全量表總 分,總分愈低,身心健康狀況有待調整;反之,總分愈高,則表示個體 身心健康狀況佳。

二、量表得分等級分類

量表採 Likert 四點量表計分,分別是「非常符合」得 4 分;「符 合」得 3 分;「不符合」得 2 分;「非常不符合」得 1 分。由於「生理健 康」、「開朗喜悅」、「安閒自在」、「活潑外向」四個分量表均為負向題,

故計分方式需採反向計分,計分方式為「非常符合」得 1 分;「符合」

得 2 分;「不符合」得 3 分;「非常不符合」得 4 分。「自我認同」、「正 向樂觀」為正向題,計分方式為「非常符合」得 4 分;「符合」得 3 分;「不符合」得 2 分;「非常不符合」得 1 分。受試者依據問題陳述選 擇最符合自己的程度勾選,最後將受試者在各分量表之得分加總搭配側 面圖使用,可快速轉換六個分量表與身心健康總量表百分等級分數,分 數愈高,代表青少年所具備之身心健康狀態愈好。該量表運用接收者操 作特徵曲線(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 Curve,簡稱 ROC)作為分析 工具,以訂定切節分數。在不同的性別及國中、學制常模下,依大學、

高中職、國中三種學制六類組,再對照總量表與各分量表均劃分為六 級;三個心理健康等級(普通、良好、優質)與三個心理困擾等級(嚴重、

中度、輕度)。說明如下:

表 3- 1 青少年身心健康量表等級類別

心理困擾 嚴重 受試者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嚴重困擾,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中度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是有中度困擾,需要多加留意

輕度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是有些許困擾

心理健康 普通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普通

良好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

優質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優質

46

貳、學生基本資料問卷

學生問卷內容除了想要了解包括性別、年段、家庭狀態、父母教養 方式以及首次知道診斷年齡等資料,也想要了解學生的目前社交、學 業、網路交友情形,以及目前擔憂發展方面,詳見附錄二。

參、家長基本資料問卷

家長問卷內容除了想要了解包括家庭狀態、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 親的職業、教養方式以及首次告知孩子診斷年齡等資料,也想要了解父 母對於學生在的社交、學業,以及目前擔憂發展方面,詳見附錄三。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