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壹、問卷編製內容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取向之問卷調查為主,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高等 教育學生權利意識發展量表」,問卷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一、基本資料

(一)個人基本資料

在個人背景變項的部分,由於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為學生權利意識,

故聚焦於學校環境與同儕團體對於學生權利意識個人態度之影響,特別重視學 生在學時期不同面向的涉入經驗,在上述對校內外公共參與相關研究的探討中 可以歸納:性別、年級、家庭背景、會影響其公共參與的意願與成效;另一個 值得關注的影響力便是學校類型,由於近年來台灣教育資源的分配,相當程度 集中於公立大學。如此的環境特性對於學生權利相關議題的了解可能產生影響,

首先便來自於有形資源與無形的資訊較為豐富,因而可能對於公共事務的理解 來源也較為多元。

個人背景資料包含:性別、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就讀學校類型(公/私 立、一般大學/技職大學)、主修領域、修課經驗、雙親教育程度、對校園民主 環境之感受。

(二)校內外公共參與

學生個人除了被動地接受知識與價值的灌輸,在邁入社會前的大學階段,

對於這些大多已具公民資格的未來社會菁英而言,其對於學校事務的態度與行 為涉入程度,可作為評估其學生權利意識的重要因素。

學生在學時期除了正常課業外,非正規課程活動也是重要的一部份。學 生的非正規課程活動(如學生社團)對其權利認知、權利意識有重要的影響力。

Mitchell(1969)定義社會網絡是指群體中,個人間特定的聯繫關係,其整體 的結構可用來解釋該群體中個人的社會行為。為瞭解校內參與公共經驗程度是 否影響學生權利意識發展,以「學生發聲」的相關理論中提及學生的校內公共 參與管道為基礎,擬定在學生校內公共參與的調查題項如下:

一、 是否參與學生自治組織(含學生會、學生議會、學生法庭、系學會等): 參與時間、參與學生自治組織時的角色、對學生自治組織之投入程度?

二、 是否曾參與校內議題主張的相關活動:參與次數、參與議題主張相關 活動時是否常發言、參與議題主張之主要媒介、對校內議題主張之投入 程度?

三、 是否曾參與校內學生社團:參與時間、參與校內學生社團時的角色、

對校內學生社團之投入程度?

Walker、Macbride 與 Vachon(1977)將社會網絡定義為一套人與人之間 的接觸,而藉此接觸個人能維持某種社會認同並且獲得精神上的支持、物質上 的支援與服務,或取得並建立新的社會接觸之相關消息。歸納上述學者對社會 網絡的定義,社會網絡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所形成的社會關係,個人所認 定互有親密關係的人形成社會網絡的結構,其結構可解釋個人的社會行為與態 度,透過社群的參與,將會產生對他人的互信與自信心,因而有較高程度的公 民德性(civic virtue)與公民參與;在前述有關公民參與的研究中指出:學生 時期課外的公共參與,即其自發性與主動性的與社會網路互動之程度,對於其 公民態度與行為具有相當的解釋力。

為瞭解校外公共參與經驗程度是否影響學生權利意識發展,再參酌公民 參與相關理論後,擬定調查題項如下:

一、是否參與校外社會組織:參與時間、參與校外社會組織時的角色、對校 外社會組織之投入程度?

二、是否參與校外議題主張的相關活動:參與次數、參與議題主張相關活動

時是否常發言、參與議題主張之主要媒介、對校外議題主張之投入程度?

(三)學生權利意識

本研究將參考增能賦權概念中獲得「權能」的角度從「個人」、「人際社 群」與「社會政治」面向,應用於學生權利的校園脈絡,來建構高等教育學生 權利意識量表:個人面向包括個人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人際社 群面向指個人能與他人合作促成問題解決的經驗,與影響他人思考、獲取他人 信任的能力;政治社會面向則指個人有可以採取行動改善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

影響資源分配的權力。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為發展學生權利意識的測量工具,完整的研究工具為 複雜而艱鉅的工作,根據 DeVellis(1991)一書中所陳述的過程,可區分為八 大步驟,其整體過程如下:1.決定概念並且釐清概念內涵;2.初步草擬問項-約為最後決定使用的題數的 3-4 倍;3.決定量表的形式;4.請專家檢視問項的 適切度,並由專家建議被遺漏的內涵;5.考慮含括檢測效度的問項,包括社會 欲求量表及其他; 6.先進行預試,就最後樣本進行施測,樣本數約需要 200 份;

7.就統計分析的結果評估每個問項的良莠;8.決定最適的量表長度。

在信度方面著重再測信度與內在一致性之檢驗;效度部份則著重檢視內 容效度與建構效度,至於效標效度方面則檢視區辨效度。

本研究研究工具基於 Zimmerman(1995)所提出心理學的賦權增能模式、

Parsons(1991)與 Gutierrez 等人(1998)均以「個人」、「人際社群」與「社 會政治」面向評估一般成人自我權能的發展為基礎,將自我權能的發展與本研 究所定義之學生權利意識結合,從「個人」、「人際社群」與「社會政治」面向,

建構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量表;將個人面向定義為個人感覺自己是一個有權 力的主體且有能力去影響學校或解決校園問題,包含:自尊和自我效能、控制 未來、環境適配三子面向;人際社群面向定義為個人能與他人合作促成問題解

決的經驗,與影響他人思考、獲取他人信任的能力,包含:互動知識與技巧、

自覺影響力、互賴關係三子面向;政治社會面向定義為則指個人有可以採取行 動改善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影響資源分配的權力,包含:行動和自主性、正 當的憤怒、結構歸因三子面向;另參考宋麗玉(2006)以案主、社工員、社會 工作系所教師為研究對象(358 位)的「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研究成 果,該量表亦區分為三個面向包含:個人面向 22 題、人際面向 16 題、與社 會政治面向 17 題共 55 題;本研究亦採用此三向度作為量表題目向度,在確 認研究工具向度後,刪除原量表以社會適應為原則、以成人為研究主體的設計,

改以學校為主要場域、以學生為研究主體,並輔以本章第一節所提到的學生權 利概念進行題目修正;形成研究工具初版共 37 題,如表 2-2-2。此為四分的總 加形式,選項包括: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同意(3)、非常同意(4),

分數越高則學生權利意識程度越高。

表 3-4-1

題目向

題目向

題目向

題目向

題目向

中,與指導教授多次討論,並請 5 位學生試填問卷,針對問卷題項內容、用字 遣詞、對題意表達的理解程度,逐步推敲與修訂,以增加表面效度。

二、內容(專家)效度

本研究的問卷效度部分,採用內容效度(專家效度)予以檢測,為了解問 卷之適切性,由研究者邀請 8 位具備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學生自治、學生發展 的學者、專家擔任諮詢者,針對問卷內容提供意見,以做檢討與修正,名單如 附錄一。本研究預試問卷經專家效度檢測後,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正部分 問卷文字後始發出問卷進行預試。內容效度(專家效度)意見彙整如附錄二,

預試問卷如附錄三。

三、項目分析

本研究就預試問卷回收後之數據進行項目分析,根據邱皓政(2010)指出,

項目分析係用以評估預試題目之適切性,以做為正式問卷篩選題目之依據,項 目分析檢測標準如下:

(一)遺漏值判斷

以遺漏值分析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量表各題項的遺漏情形,一般以遺 漏值超過 5%作為篩選標準。

(二)描述性統計

以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量表各題項的平均數、標準差等資料進行判別,

平均數過高或過低、標準差過低,代表無法反應該題項的鑑別度。依據 標準而言,平均數大於整體量表平均數的正負 1.5 個標準差為標準;排除.8 以下的標準差;排除偏態係數大於正負.7。

(三)同質性檢定

1、內部一致性分析:利用題目與總分的相關性,探究題目之間的同質性,

並以相關係數高於.3 為標準。

2、因素分析法:以因素負荷量高於.3 為標準。

吳明隆(2007)認為應依據遺漏值檢核、描述性統計檢核、極端組比較與 同質性檢定的結果,做為量表題項篩選的標準,若該題項未達三項的檢核標準,

則應予以刪除。本研究經上述遺漏值檢驗、描述性統計以及同質性檢定,所有 題項均無遺漏值,且各題項與其他題目的關聯性皆高於.3,而轉軸後累積解釋量 為 62.61%至 65.72%,故不需刪題,總題數共計 37 題。各構面的因素負荷量為:

(1)個人面向:轉軸後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65.72%,不需刪題,共計 13 題。

(2)人際社群面向:轉軸後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62.61%,不需刪題,共計 12 題。

(3)社會政治面向:轉軸後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64.63%,不需刪題,共計 12 題。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擷取預試樣本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利用主成份分析萃取因 素,轉軸方法為最大變異轉軸法,抽取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以了解高等教育 學生權利意識量表的效度,依據邱皓政(2010)指出取樣適切性數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KMO),當 KMO 統計量達.7 以上,其因素適合性是中度的,.8 以上,其因素分析適合性是良好的,.9 以上 則代表其因素分析適合性極佳。本量表共計 37 題,分為(1)個人面向(2)人 際社群面向(3)社會政治面向,各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如下: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KMO),當 KMO 統計量達.7 以上,其因素適合性是中度的,.8 以上,其因素分析適合性是良好的,.9 以上 則代表其因素分析適合性極佳。本量表共計 37 題,分為(1)個人面向(2)人 際社群面向(3)社會政治面向,各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