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具體目的與問題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教育部於 2017 年啟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其中第一部分主軸為「全面 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在此基礎上,

高等教育機構應落實社會責任且對在地區域或社會之貢獻;引導大學對區域產 業、教育、生態保育、民主發展、長期照護、社區文化或城鄉等議題投入教研 能量,促進在地活化,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高等教育為培養大學生成為未來公民,鼓勵其從事公民參與相關活動是重 要方向之一,依據研究背景所述,當前的大學生成長背景歷經太陽花學運,在 公共參與方式與媒介不斷進化的現代,網路提供許多平台上讓學生獲得與了解 公共事務的資訊,這樣低門檻即可以的投入環境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的意願;故 研究者在此背景脈絡下,欲進一步瞭解學生權利意識的現況並確認學生校內外 公共參與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發展的影響?釐清學生校外公共參與經驗以及 何種程度、何種方式的參與對學生權利意識有影響?

據此,本文之研究目的,歸納為如下四項:

一、透過研究工具瞭解大學生公共參與與學生權利意識現況

本研究假設公共參與狀況為重要影響因素,故利用研究工具瞭解大學生校 內外公共參與現況而權利是法律所保障的正當利益,惟並非人人皆知道如何行 使或主張權利;學生從不知權利到自我覺知而能行使權利甚至能因權利受損而 採取行動,即本研究所謂「學生權利意識」。

權利為人與生俱來的,然非透過教育或引導難以知其重要,學生在校園中

並非即擁有權利意識,特別是在傳統校園尊卑的倫理關係或法律上特別權力關 係的影響下,許多學生甚至仍未具備有權利意識。本研究欲以相關理論釐清學 生從轉換缺乏權能的被支配者到覺察學校或師長的支配服從結構,進而反思重 新發展自我權能的歷程變化。並以此概念發展測量工具,以瞭解目前大學生的 學生權利意識現況。

二、探討影響大學生學生權利意識程度的因素

在發展學生權利意識研究工具後,本研究欲近一步分析何種因素影響學生 權利意識發展,美國學者 Dewey 在 1916 所提倡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的概念,教育不是為未來生活的準備,教育本身即應該是生活,國家社會對於 學生的成長發展,不應僅止於提供基本需求的照顧,更需重視「公民身分」與 其轉銜的過程(引自 Dewey,2004 再版書籍)。除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學 生權利意識現況外,亦參考公共參與相關理論,以確認不同校內外公共參與經 驗與學生權利意識是否造成影響。

三、探討不同變項對學生權利意識程度的解釋力

本研究假設學生的不同背景變項、學習經驗與校內外公共參與狀況會影響 學生權利意識程度,故以此差異狀況進一步探討這些因素是否對學生權利意識 有解釋力。

四、據研究結果提供高等教育學校行政單位與教育主管機關之參考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追求知識的增進,也是透過各種資源累積對未來生活 的經驗。大法官釋字第 563 號解釋再次闡明在大學自治的範圍內,立法(校 規)及行政措施的規範,為落實學生主體的原則都必須接受適度限制。有基於

此,學校應鼓勵學生在學習階段多累積校內外公共參與經驗,進而提升學生權 利意識的層次,本研究欲確認公共參與經驗與學生權利意識發展是否有直接關 係,並進一步作為高等教育學務工作規劃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的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公共參與與學生權利意識現況為何?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經驗(性別、年級、學校類型、雙親教育程度、

主修領域、修課經驗與校園民主環境感受)學生之公共參與與學生權利 意識有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公共參與經驗(學生自治組織、校內議題主張、校內學生社團、校 外團體參與與校外議題倡議)學生之學生權利意識有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習經驗與公共參與經驗(性別、年級、學校類型、

雙親教育程度、主修領域、修課經驗與校園民主環境感受)對學生權利 意識程度的預測力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