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社會工作者的學習和體會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以下就三個部分提出,我認為如何能夠加強目前青少年同志的社會工作,乍 看之下的確並沒有太多的新意,但我認為這也同時顯示了我們社工界的確需要的 是從基本開始改變起,是建議同時更是提醒的功能,我們尚有很多部分可以努力,

才能更細緻與進一步的去討論如何有更貼近台灣本土青少年同志的工作模式。

一、對青少年社工的建議

(一)態度的檢視與反省和同志文化知識的加強

從研究中發現,不管是在社工本身的態度和對於同志的相關知識和資源的補 充與認識,都是社工還需要再進一步加強的,不是所有社工對於同志的資訊都是 準確的。社工需要的不只是正向的態度,更需要完備的知識。目前受訪社工們都 是在實務的過程之中去學習,縱使這可為一種學習途徑,但卻也容易變成在不了 解之下,而提供了不適切的服務。而透過自我檢視的過程,如果發現自己是無法 提供肯定式的服務,則應在避免對青少年同志有更大的傷害之前,給予適當且必 要的轉介。但更進一步的還尚需要社工教育的配合,包含學校教育和在職訓練。

或是也可以透過文化能力檢核表,去讓社工去評估自己在服務同志族群上有什麼 樣的盲點,目前國外學者Lum(2011)已開發針對各種多元文化群體的能力檢核 表,當中包含對於同志的,我認為這是十分值得參考的模式。

(二)社工的積極性

社工需要看見自己是可做為改變的媒介,研究發現社工們是留意到社會環境 對於同志青少年的不友善,但卻沒看到自己是能夠有能力去做更大的改變,不論 是在機構中服務的社工、或是學校的社工,都能夠透過自身去提倡一個更為性別

105

友善的環境。以美國發展的Gay-Straight Alliances(GSA)方案為例,GSA 起源 於八、九零年代,一個提供給LGBT 青少年服務的社區方案,但同時啟發了在 高中校園成立支持同志的社團。第一個校園社團正是由一群諮商是和老師所發起,

為了使同志學生能夠在教育現場得到支持,目前GSA 的發展已經轉型為由青少 年領導為主的跨校、跨洲的組織,致力於促進性別正義、支持性少數、倡導友善 性別的校園環境(Russell, Muraco, Subramaniam, & Laub, 2009)。從GSA 的發跡,

是可以看到校園中學校社工積極性的展現,試想若在2011 年台北市教育局公文 事件,當時的學校社工若能有意識到公文內容對於同志學生的傷害、變相剝奪其 結社自由權,而主動集結,從社工開始去反省現行國高中校園對於同志學生不友 善的政策、進而發起一個性別友善社團,這同時也會是充權青少年的一個方式,

使各種性別認同/氣質的學生都能夠感到自在,也成為改善社會結構的一份子。

二、對青少年服務機構的建議

(一)開發青少年同志服務方案

雖然就受訪社工的經驗,所服務的青少年同志並不是太多,多數青少年同志 並不會主動的去和社工討論和性傾向有關的事情,但在社工的工作經驗之中,的 確看到他們因著性傾向而有不同於異性戀青少年的需求,我認為反而要去思考的 是為什麼他們不主動?在青少年機構中,加強現有方案的多元性別概念是可以開 始的第一步,但去開發一個以性傾向為中心的服務考量是需要被討論的,而不是 將對同志的服務都由同志機構去承擔。做為以服務青少年為主體的單位,需要的 是滿足各式青少年的需求,一個完整的青少年同志服務方案規畫,是能夠讓青少 年同志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提供給他們一個選項,使需要社會服務的青少年有 更高的服務可近性。

依受訪社工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先從開發同志父母家庭支持方案、青少年同 志支持方案開始做為嘗試。

106

1.同志父母家庭支持方案,以回應來求助的同志父母,這也是目前研究中發現社 工很常處理的議題,可由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家庭小組的服務模式做為參考,

藉由同志父母座談會、例行性同志父母聚會,讓父母有個空間能得到同志相關資 訊、以及團體支持,同時熱線也提供同志父母諮詢專線及個別會談服務,能針對 個人議題做討論。除了可參考同志機構的模式之外,我個人認為還能夠更多思考 的是在家庭衝突管理的部分,這也是社工目前面臨到比較多的工作情境,夾在兩 者之間的角色,兩邊同時都會是服務對象,其實是面臨在很高壓緊繃的狀態,一 個針對衝突情境設計的方案,是能夠協助社工較為容易和順利的進行工作,減輕 社工的負擔。

2.青少年同志方案,則同樣可採支持團體形式,除了可以做為一個實體的交友管 道,提供友伴支持,亦可是讓青少年同志能夠解惑的地方,社工也能夠嘗試在團 體之中帶入和他們討論同志文化、以及提供情感/性教育;另外黃昱得(2010)

針對性傾向弱勢的青少年提出良師益友方案的討論,此方案目前也尚未有服務單 位嘗試運行,但在國外是已有正面效益的實證基礎,青少年同志認為良師益友可 以是個角色模範,也是第一個如此正面看待自己的性傾向的人,能夠在他們面前 表現最真實的自我。

此外,我們也需要透過正式的方案的評估、規畫、執行等過程,才更能夠系 統性的去認識青少年同志族群,並檢視服務單位是否也具備足夠的知識及能力來 提供服務,此部分或許能夠透過和同志機構的合作來加強,期許共同建立屬於台 灣本土的青少年同志社會工作經驗。

(二)營造同志友善環境

透過在機構中擺放和同志有關的書籍、資訊、廣告活動,以及一些象徵同志 的裝飾,如彩虹旗,都能夠傳遞這裡是一個同志友善的環境,除了能讓青少年同 志知道自己能夠在這個空間安心的出櫃、安心詢問相關訊息,同時也可以是社會 教育的一部分,讓不清楚這個議題的青少年也能夠藉此機會學習,認識同志,異 同之間能夠互相學習以及溝通。

107

(三)反歧視政策的建立

這和(二)所提的營造友善環境相同,但卻是透過機構的制度層面去對不同 性傾向者提供保證。關於反歧視政策建立,最原初的想法是來自於一次訪談後的 個人省思,因為受訪者的隱私和意願之故,在正文當中並沒有特別記載討論,有 一位社工是在訪談結束後出櫃,當下我們並沒有對這個議題進行太多的討論,但 他的擔憂就是反應了目前職場環境,仍對於同志有無形的壓力,就算是在社工的 場域當中亦同。然而,在機構中當中沒有人該因為性傾向的不同而感到不自在、

或是遭到不平等的對待,這不只適用在服務對象本身,也需要同時適用於工作者,

反歧視政策的建立除了是宣示,同時也可以成為未來機構在推行方案時的重要基 準(Ferren, 1997)。

三、對社工教育的建議

從受訪者的經驗中,對於同志的認識主要來自其他的管道,親友、媒體、

信仰或是工作之後的自我進修,清楚的看到台灣的社工教育在同志議題中,基本 上是缺席的,多數的課程都沒有納入性傾向做討論,即使是在多元文化議題的討 論一樣也是不足(陳依潔,2008)。

就以目前兩位基督徒社工的經驗來看,保守信仰的觀點,讓他們對同志的看 法是採問題取向,也直接的反應在工作方向之上。目前影響社工在青少年同志實 務工作中,個人經驗還是最強而有力的影響,社工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在工 作,甚至凌駕於專業價值的規範,導致社工在面對性少數的服務對象,從理當成 為使服務對象免於異性戀主義、同性戀恐懼和偏見,成為壓迫的一方而不自覺。

因此現行的社工教育中,是可以參酌美國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CSWE)自 1995 年起的社工課程標準,他們將同志議題加入到大學部和碩士 班的課程之中,這讓在學學生在學習歷程中,不會遺漏看見同志所受到的壓迫與 歧視的處境(Romel, Joann,& Maria,1996),進而讓學生有多一些的對話和討論,

108

思考自己的思維從何而來,也協助去澄清、培養自己的價值和態度,避免社工造 成服務對象的傷害。

職場上的教育訓練,則可以做為目前加強社工對同志認識的途徑,透過機 構安排,讓社工皆能對同志有完整圖像的了解、破除社工的迷思,且須要對於青 少年同志的特殊性有更多的認識,例如青少年的認同階段、家庭出櫃議題、風險 因子等等,以能夠提供具有知識基礎的服務,例如在直接服務的過程中,評估青 少年處於哪一個性傾向認同的階段是很重要的,若仍處在困惑的階段,需要特別 密集的服務。另外工作者也需要依著問題的類型作不同的判斷,如與家庭相關的 出櫃議題,工作者必須在尊重其自決的前提下,和其探討出櫃的利弊得失;在感 情之上,則需要審慎的觀察並提供相關的情感教育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