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身體意象之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析述國中女生動勢團體中,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理論。

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身體意象之探討;第二節為憂鬱情緒之探討;第三節為動 勢團體之探討與方案內涵,茲將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身體意象之探討

第一節為身體意象之探討,研究者的梳理脈絡為:首先,引述國內外學者提 出之相關理論與研究,探討身體意象內涵,並歸結本研究定義;其次,蒐集建構 身體意象成因,整理形塑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最後,因本研究對象針對國中階 段之青少女,因此研究者也將身體意象與性別進行相關探討,並蒐集青少女身體 意象方案,了解身體意象介入團體在國中校園之必要與價值性。

壹、身體意象之定義

國內外研究身體意象的領域眾多,包括醫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教育(輔 導、健康教育領域)、傳播媒體等,可見此議題之重要性。身體意象的概念,最 早是由 Schilder(1935)所提出,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心中所呈現關於自己身體的圖 像,也就是身體所呈現在我們身上的方式,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主觀的感覺、評 價,以及特徵的了解與滿意情形。Garner(1997)指出大多數的人認為身體意象是 人們思考自己的外表、吸引力與美感,但除此之外,身體意象在精神上也讓人們 思考自己,並積極影響了人們的行為、自尊和心理病理(psychopathology)。

Cooley(1902)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其認為人的自我意識 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透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因此,個體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理論先驅。Cash 與 Pruzinsky (1990)定義身體意象是在 社會文化中建構而成,會受到許多外在的社會環境因素所影響,因此身體意象也 被視為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

而國內的研究中,張春興(1995)認為,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己身體特徵一 種主觀性、綜合性、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於自己各方面特徵的了解 (例如:強、弱等)、看法(例如:美、醜等),與包括個人所感覺到的他人對於自 我身體狀貌的看法。尤嫣嫣(2001)指出身體意象為個人成長過程中經驗之累積,

其形成於內在受個人自己、於外在受社會環境所影響,而個人自己的部分應包含 生理及心理二個層面,社會環境的部份則來自所接觸環境中之人、事、物的影響。

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則將身體意象定義為一種態度的觀點,開展身體意象的三 個面向─認知、感受、行為傾向,並依序將概念選取為體型誤認、體型滿意度及 體型改變。李宗芹與姜忠信(2017)提出人們對自己腦海中的圖像,可以說是一種 身體影像,而這個腦海中的圖像,需要透過身體來完成,亦即人們可藉由身體動 作形塑個體的身體意象。

歸納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身體意象之定義,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我身體主 觀的感覺、態度與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概念,且此概念來自於個人成長經驗的 積累,從人際與社會環境互動中影響形成。

研究者反思:身體意象概念目前在國中校園課程中,僅出現於健康教育課 程,由健體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合宜的體態,並建立健康的體形價值觀;較缺乏在 生理的體態之下,於心理層面進行內在探索想法、反思主觀意識的層面。因此,

研究者認為,身體意象之定義與內涵,在教育現場值得納入更多元化的課程,加 以省思。

貳、身體意象之形塑

身體意象之所以廣為各研究領域探討,乃是因為它是一種多層面心理經驗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呈現,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Cash 與 Pruzinsky (1990)提出身體意象有下列 七大特點:(一)身體意象是對身體與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及感覺;(二)身體 意象是多面向的;(三)身體意象的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是相互糾結在一起的;

(四)身體意象是受到社會影響的;(五)身體意象並非固定或靜止不變的;(六)

身體意象會影響到訊息的處理;(七)身體意象會影響行為。從上述描述中,可 得知身體意象具備知覺、想法、感覺的多面向性,且與個人和重要他人互動經驗 中交織作用,並受到社會環境、大眾媒體所形塑,具備流動與變動彈性,且身體 意象也外顯於個人對於訊息的反應與行為模式。

Slade (1994) 提出身體意象的模式(A Model of Body Image),指出身體意象至 少會受到七個因素的影響:(一)以往的身體經驗知覺:指個體對於自己外表、身 材、體型的知覺,是屬於「身體的心理呈現」;(二)體重的改變:通常發生於體 重過胖或過瘦的族群,這些體重異常的族群往往會因為體重的變化而在不同的時 期產生不同的身體意象;(三)文化及社會型態:個體的身體意象會受到社會文化 的影響;(四)個體對體重及體型的態度:身體意象會因為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 不同,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型態影響;(五)認知及情緒因素:對自己身體的期望,

將影響個體對體型的評價;(六)個體精神病理狀況:通常發生在厭食症族群,這 些個體通常會有身體意象扭曲的徵兆,屬於內在層面的部分;(七)生理因素:指 個體每天成長中的改變(引自林耀豐,2011)。

影響身體意象的社會文化因素方面,除了人際壓力之外,無論國內外的研究

都指出,人們的身體意象也深受當代媒體的影響(黃囇莉、張錦華,2005)。Stice 與 Whitenton(2002)指出個體在建構身體意象的過程中,會受到大眾媒體及重要 他人(如同儕、父母)的影響。Thompson 與 Heinberg(1999)指出傳播媒體對於身體 形象將造成負向干擾,並可能造成飲食失調。Jones、Vigfusdottir 與 Lee(2004)指 出媒體是青少年時期發展身體意象的外觀理想內化之前在影響面向之一,另外,

同儕經驗如:朋友間對於外表的對話、同儕間外表批評等,也被預期造成青少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化身體形象。Clark 和 Tiggemann(2007)發現外表雜誌和電視曝光與身體不滿 意、節食行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發現與同儕外表相關的對話與身體不滿意具有 間接關係。Tiggemann 和 Slater(2014)指出媒體曝光和內化、身體不滿意、紊亂飲 食具有輕度至中度的影響,雖然青少年使用網路於各種用途,但「外型」是他們 的焦點,包括:健康、美容、青少年雜誌、服裝和名人網站,尤其這些網站傳播 了對女性美的刻板印象。

綜合上述文獻中得知,身體意象的形塑因子,除了個人生理層面,包括:身 體成長與體重的改變、個體精神病理狀況,與心理層面如:以往的身體經驗、對 體重與體型的態度、認知與情緒因素;另外,在社會文化因素的部分,例如:人 際互動、大眾傳播媒體,也都對個人造成影響。而本研究所聚焦之對象,在於青 春期早期的國中女生,許多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媒體曝光與重要他人 (如同儕、父母)影響,並進一步建構負向自我概念、扭曲的身體刻板印象,甚至 形成相關飲食疾患。

研究者在上述文獻探討過程中,連結到美國心理學家 Bronfenbrenner(1979) 提出之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其主要信念在於每個人一生會 不斷地與環境產生互動及調適,同時也會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而此環境又可分為 以下五個系統:微系統(Microsystem)、中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

(Exosystem)、巨系統(Macrosystem)、時間系統(Chronosystem)。研究者認為 每一位個體都存在於自己的生態系統,終其一生與所處環境進行互動,若將個人

─身體意象放入此生態系統中進行分析:從最外圍不可見卻流動的時間系統─環 境事件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乃至巨系統─文化風俗、政治、法律、社會階級、國 家情勢、多樣態的意識形態,再切入外系統─親戚與遠親、大眾傳播媒體、家人 工作環境、學校教育方向、社區資源,以至中系統─家庭、學校、同儕、鄰里社 區之間交互作用,並進一步到與自身最密切相關的微系統─家庭、學校、同儕、

鄰里社區,最後則是個人的生理與心理;每個系統將存在或深或淺的交互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層、一層在不同時間點,構築每位個體的身體意象。

研究者嘗試將個人─身體意象融入生態系統之中,詳見附件一所示。在愈小 的系統,對於個人的身體意象有愈緊密而直接的影響,愈向外圍擴張的系統,雖 然看似對於個體的影響愈遠,但其實涵納每一個系統,並在有形與無形的潛移默 化中,形塑個人對於身體意象的建構。

在現今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膨脹發達與普及的世代,人們使用媒體發表與 觀看照片與影片的現象,隨著其方便度提升而大幅增加。研究者以擔任國中輔導 教師的角色中,也觀察到青少男女的生活與社交中,透過社群網站分享與觀看自 拍照的現象相當普遍,並且深受網路紅人與潮流明星的身體形象影響,認為迎合 主流文化(如:高挑、白皙、精壯)的身體意象,才是令人滿意與值得受到讚許的 刻板印象,此現象對於尚在形成自我概念的青少女而言,可能是不利於其身體意 象形塑之因子,然而其卻尚未建立覺知意識,值得教育與輔導人員提高警覺。

參、身體意象與性別之相關探討

一、身體意象與性別之相關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身體意象存在性別差異,並提出相關解釋。Garner (1997)長期研究飲食失調行為,發現近 30 年來,男女兩性對外表的關注均較過 去注重,尤其是女性對於自己的體型相當敏感,要求亦相當嚴苛。Stice、

Hayward、Cameron、Killen 與 Taylor(2000)指出身體意象與飲食疾患部分預測青 少女憂鬱症的形成。Jones、Vigfusdottir 與 Lee(2004)對於同儕間的外貌文化進行 調查,發現具有性別差異:女生要瘦、男生要有肌肉;而女性與男性相比,更投 入外表雜誌、顯示更多外表對話、贊成更多的外表理想內化,也更不滿意自己的 身體。Susan(2008)指出青少女不滿意身體也預測了憂鬱症狀、低自尊、不健康的 減肥行為與臨床上的飲食疾患。Tiggemann 與 Slater(2014)指出成年婦女和少女普

Hayward、Cameron、Killen 與 Taylor(2000)指出身體意象與飲食疾患部分預測青 少女憂鬱症的形成。Jones、Vigfusdottir 與 Lee(2004)對於同儕間的外貌文化進行 調查,發現具有性別差異:女生要瘦、男生要有肌肉;而女性與男性相比,更投 入外表雜誌、顯示更多外表對話、贊成更多的外表理想內化,也更不滿意自己的 身體。Susan(2008)指出青少女不滿意身體也預測了憂鬱症狀、低自尊、不健康的 減肥行為與臨床上的飲食疾患。Tiggemann 與 Slater(2014)指出成年婦女和少女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