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四、與訓練階段及訓練過程有關的限制

本研究因考量研究對象畢業將至,再加上此個案本身之障礙程度,

僅完整訓練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前四個階段的課程,而未進行該方案之全 部課程,此為本研究在訓練課程選擇上之侷限。此外,本研究的溝通者 為研究者自行擔任,難免產生實驗者預期心理之效應,同時,研究者人 格特質、教育理念及態度經驗,加上研究對象的情緒或學習狀態,皆對 研究結果有所影響,所以在推論時,需注意研究者本身及學生的因素。

五、與評量設計有關的限制

本研究之評量方式不僅著重研究對象獨立完成不同階段的目標行 為,並同時記錄每次完成目標行為的相關資料,舉例來說,包括:完成 的時間或品質等項目,而且在第四章確實討論每位研究對象個別操作的 表現情形,此為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要複製或類推,尚需注意研究對 象之條件差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過程與其結果的發現及限制,針對教學實務與未

來研究兩方面,提出日後在相關教學或未來研究可供參考之具體建議。

一、教學實務上的建議

針對教學者在往後教學實務上的建議,主要分為以下七方面,分別 敘述之。

(一)依研究對象表現狀況調整增強物種類

增強物的吸引程度在圖卡兌換溝通系統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足以影 響研究對象的學習動機及訓練之成效。即使訓練前已針對研究對象喜愛 之增強物進行調查與測試,但經過多次兌換後,仍會降低其對原本增強 物的愛好。因此,應清楚掌握研究對象對於增強物的喜好,並且敏銳覺 察研究對象的反應,在一開始訓練時,需先採用研究對象最喜愛之增強 物,再隨著研究對象產生飽足或情緒改變等情形,隨時更換或擴充增強 物的種類,不限於食物,也包含其他的次級增強物,以期能有效保持研 究對象對增強物的新鮮感,以及學習的意願。

(二)將PECS擴展應用在其他缺乏溝通互動技巧及能力之身障者

本研究結果證明無口語自閉症學生能習得運用圖卡兌換溝通系統,

增進主動溝通行為的表現,具有立即和維持之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若發現與本研究相似的個案,也可遵循此方案的訓練方式,以改 善學生溝通困難的情形。除此之外,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甲和乙,在訓練 該方案時,逐漸發展出口語能力,只是研究對象甲語音模糊,研究對象 乙對於增強物的命名仍有困難。因此,建議輔以口語發音及認知能力之 相關課程,以利其發展出口語表達能力,達到最佳之訓練效果。

(三)彈性運用其他時間且安排更多的訓練次數

本研究每週進行三次訓練,每次訓練時間包括訓練時間 15 分鐘、休 息時間五分鐘以及評量時間 20 分鐘,為避免影響研究對象之正常作息,

選擇放學後第八節課後輔導的時間安排訓練。然而如此影響家長接送與 搭乘校車的時間,建議將來可採彈性規劃隨機式教學,並且考量緊湊安 排每天訓練課程,不僅加快學生學習的速度,也可提早適應此方案之溝

通形式。

(四)選擇適合研究對象之溝通圖卡或擴展應用到高科技溝通輔具 依據不同研究對象對溝通圖卡呈現樣式的接納程度,選擇最切合其 實際需求的設計,諸如黑白線條圖或彩色圖像,不但促進學生學習的專 注力,而且更強化其辨認圖卡的行為表現。同時,考慮攜帶溝通簿外出 時,容易引來他人異樣的眼光,建議可將圖卡電子檔案存取於平板電腦 或手機介面,非但改善面對陌生人表達不清楚的狀況,更可貼近與人溝 通的距離。再者,溝通筆的輔助運用也可提升訓練之效能,詳言之,溝 通筆提供研究對象聲音的回饋,有利於誘使學生練習發出語音,或做口 語發音的模仿與修正。

(五)在研究設計中增加類化或遷移的訓練

鑑於自閉症學生常有完形的現象(詳見第二章第二節),更突顯訓 練類化能力的必要性,可惜本研究僅於學校情境進行訓練,並未設定跨 越至家庭或社區情境,對於障礙程度嚴重之學生,存在著類化上的困難。

所以在此建議日後的訓練可對應研究對象目前或未來會接觸之生態環 境,且一併熟悉其日常生活習慣,構思其他有益於學生學習遷移之情境,

並確定選擇之情境的適切性或限制性,克服可能面臨之挑戰與環境變 數,更積極鼓勵研究對象將學得之溝通技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在不同 情境與不同對象互動溝通,以求獲取最良好之類化成效。

(六)將PECS訓練課程融入個別化教育計畫中

建議未來相關教育實務工作者,可以配合新課綱的特殊需求領域,

將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方案融入學生之個別化教育計畫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簡稱 IEP )當中。

二、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針對本研究在未來研究上的建議,主要包括下列六項,加以詳細說 明之。

(一)擴展研究目的的廣度

依據本研究結果得知PECS可有效增進研究對象之主動性溝通能 力,但並未進一步研討PECS訓練和口語發展之關係,建議未來的研究 者,可針對此方向加以探究,除了分析PECS增進語言清晰度或口語詞彙 量之特點,而且深入明瞭不同障礙類別研究對象使用口語之表現情形及 合適性。再者,亦可搭配社交技巧、問題解決及情緒表達等相關課程一 同訓練,力求該方案習得後之功效。

(二)增加研究情境的選擇

本研究的訓練場所僅單純以學校情境為限,溝通者亦只有研究者一 人,建議未來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除了可運用其他非上課時間做 類化訓練外,也可經由釐清不同情境及對象之優弱勢所在,增列更多情 境(如家庭及社區等)與對象(如教師助理員及主要照顧者等),擴大 類化情境的範圍和溝通對象,從而探討研究對象在各種情境下,與不同 溝通對象互動,可達成之學習成效為何。

(三)選擇其他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樣本 為同質性之三位研究對象,建議未來可選取異質性之個案,或使用實驗 法研究大量的樣本,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介入前後之差異。

(四)選用不同的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中階段特教班無口語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 之研究者,可擴及於其他伴有溝通困難之不同類別、程度、班別及學習 階段的身障學生,比較各種特質學生,於介入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後,對 其溝通能力之影響。

(五)完整實施訓練的每個階段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在接受PECS介入方案訓練時,已即將畢業,所以 無法完成六階段之訓練,僅完整介入第一至第四階段,鑑於上述,建議 未來研究在挑選研究對象時,能儘早於篩選後,在發現需求的當下,儘 早接受訓練,完整介入此方案之全套課程,且加入額外課程,用以分析

研究對象學習不同詞類及句型之結果。

(六)考量採納多元的訓練形式

本研究主要依循圖卡兌換溝通系統之設計原則,使用圖卡作為溝通 之媒介,並未結合其他高科技相關輔具(如電腦或溝通筆等)進行訓練,

但其實相較於溝通簿,高科技輔具操作時更為簡易、快速,重量與體積 更為輕便,降低攜帶的困擾,更增添使用者之成就感,所以建議未來可 深度探討此部分之可行性及可及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凡(譯)(2008):破牆而出:我與泛自閉症共處的日子(Stephen Shore 著:Beyond the Wall: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臺北:心靈工坊。

王大延(1994):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2,7-13。

王大延(1996):延宕時間策略對增進無自發語言之自閉症學生自發語 言之成效研究。(國科會專題報告編號:NSC 87-2413-11-133-007)。

王大延、曹純瓊(1998):示範、時間延宕及提示對增進自閉症學童自 發語言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191-315。

王大延(2005):自閉症者的社會發展。教師天地,136,54-60。

王大延、陳櫻桃、王樂成、何宗瀚、辛怡葳、張洛嘉、林惠鸞、葉倩玲

(合譯)(2008):兒童語言與溝通障礙

D. K. Bernstein & E.

Tiegerman-Farber

著: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臺北:心理。

王大延、李珣、李佳玫、林丹桂、林淑娟、邱采緹、黃昭蓉、黃楓枝、

賴伶華、蘇日俊(2010):自閉症教材教法(下冊):溝通訓練、休 閒教育與職業訓練篇。臺北:心理。

王文科(2000):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王阿勉(2004):溝通管理實務的語文訓練。載於林寶貴(編):溝通 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石惠敏(2010):圖卡、圖形與影音式社會故事教學對提升中度自閉症 學童搭火車之溝通能力與降低自傷行為之影響。私立明道大學,臺 中。

宋維村(1984)。青少年及成人自閉症之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計畫成果報告,NSC 73-0301-H002-06。

宋維村(1992):自閉症兒童輔導手冊。教育部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工 作執行小組發行。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

宋維村(2001):自閉症的行為特徵。臺東特教簡訓,14,1-5。

宋慧敏、孫淑柔(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促進智能障礙學生溝通 能力之研究。載於臺中師院特教論文集9201,9-28。

宋鴻燕(2008):自閉症-早期介入與家庭支持。臺北:心理。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實驗法(J. W. Tawney & D. L. Gast著: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臺北:心理。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