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A 銀行成功方程式-培養業務及作業成熟之行員,重複複製分行(成功且成 熟之經驗),逐步擴大市場佔有,獲取穩定利潤。顧客對 A 銀行品牌的忠誠度高、

具備專有且不易模仿的經營特質(高向心力、低流動率、執行力強、資訊系統先 進)、客戶往來業務多而相互關聯,欲轉換至他行的成本或代價高。CA 銀行目 前實際經營上較無法成功複製經驗。(合併後較少採用 A 銀行之經營模式,較多 採用 C 銀行之經營模式)

二‧重視系統整合

合併確定後,應積極將雙方電子商業的應用系統與銀行內部系統予以妥適整 合。如網路銀行安全的線上功能系統、客戶綜合信用紀錄、客戶屬性分析與貢獻

度紀錄、後檯作業系統整合、徵授性屬性與風險系統等。

三‧迅速回應市場

銀行業務種類、內部作業流程能夠與外部商業夥伴、供應商、市場和客戶之 間做端對端的整合,以能在第一時間對任何客戶需求、市場變化,與外部競爭環 境變動時做出快速且正確的回應。並且要加強與客戶的關係,如此客戶有需求時 才會來找我們,而不是去找我們的競爭對手。

四‧作業流程

雙方作業流程的整合非常繁瑣,卻又異常重要,作業流程整合若是失敗,可 能導致無法營運的後果。合併後的公司應重視內部作業流程改善、降低相關成本 費用、營運組織架構改造重整、專注核心競爭能力。

五‧克服實際挑戰

如何組織改造、降低成本又不會引起員工反彈;如何交叉行銷、提升績效,

又不會忽略公司長短期目標;重新考量資產結構、提升資產配置效率;正視人員 的流失與關鍵業務機密洩露的事實。真正實際的挑戰會在合併的過程中不斷的發 生,公司全體上下必須有面對挑戰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決心。

六‧員工士氣提升與保護

針對將發生的改變,在不影響營運機密下,立即與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儘快 發佈新的策略規劃並與員工分享。其中牽涉到員工之工作調整時,則應有誠意及 彈性、並針對留任的員工須予以訓練與發展之再投資。

七‧溝通是重要且必要的事

併購進行過程的前、中、後期之溝通,有助於併購後組織更為有效率,並可 維持員工對組織的信賴與忠誠,進而提升員工的士氣和向心力,正如同台灣安捷 倫科技董事長申義龍所說:「領導從創造互信開始。」從雙方一宣佈併購的消息 開始,領導人就要創造互信。互信的基礎越強,併購的過程就越順利,併購的結 果就會越成功。

應誠懇告知員工,併購的綜效,有部份係來自於併購後人事成本的精簡,「資 遣」或「離、退職」是降低人事成本最常見的方法。但應力保障員工的工作權,

避免造成勞資糾紛,引發勞資對立,產生不利公司社會形象的後果。

八‧文化

企業的文化形成與塑造,應由領導人親身說明及身體力行,方能深植於員工 心中,表現於日常工作之間,影響全體員工,形成作事的方法、思考的習慣。就 如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所說:「文化的形成,除了領導人的堅持之外,更需要全 體員工的參加與自省。不要認為一個人不重要,每位員工都可以影響到你所接觸 的人,必須大家的堅持,企業文化才能融入日常工作當中,成為一種習慣。」企 業領導人是用什麼方式做事,其周遭員工就會用此種方式做事;組織的領導人將 影響企業文化,企業的文化形成與塑造,領導人責無旁貸,並應負完全責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大前研一,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2。

2‧牟淑瑜,銀行合併換股比率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9。

3‧李文科,知識管理對組織結構與供應商和顧客關係之探討-以電子零 組件通路商為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 文,2004。

4‧李友錚,企業改造-打造知識管理系統,工商時報 31 版,2004,Nov 24。

5‧林姿均,銀行合併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9。

6‧林東清,知識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7‧林碉力等六人,金融機構合併之研究,中央存款保險公司 存款保險 叢書之二十七,1995。

8‧吳萬益,知識管理策略之文獻回顧與研究議題,第三屆亞太管理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下冊,2001,頁 771-779。

9‧周宣光,管理資訊系統,東華書局,2003。

10‧洪明洲,管理 個案、理論、辯證,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11‧張玉文譯,知識管理,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

12‧黃勝隆,金控成立後銀行員工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金控公司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3。

13‧莊耿忠,金融機構購併對經營績效與市場風險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 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3。

14‧陳定國,企業管理,三民書局,1992。

15‧郭玉芳,合併公司命名決策、組織公平和組織認同之研究,國立東華 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3。

16‧蔡嘉文,金融控股公司購併行為之價值分析-以國泰金控購併世華銀 行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3。

17‧楊朱德,企業購併流程管理之研究-以台灣飛利浦被動元件高雄廠為 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

18‧傅肅良,人事管理,三民書局,1992。

19‧趙家驊,台灣銀行業合併概述,交通銀行產業調查與技術季刊,

2001(3)。

20‧詹益裕,金融機構合併對經營利益及員工權益的影響研究-以台銀土 銀中信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0。

21‧劉梅君,論銀行合併的迷思及工會的因應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

22‧羅柏特‧巴克曼,啟動你的 KM 引擎,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 司,2005。

23‧國泰世華銀行九十二年度年報。

二‧英文部份

1‧Elias M. Awad & Hassan M. Ghaziri,2002,Knowledge Management,

New Jersey,Upper Saddle River。

2‧Kenneth C. Laudon & Jane P. Laudon,2003,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8th,West Publishing Co.,。

3‧ Musselman & Jackson,1992,Modern Busines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4‧Noe & Hollenbeck,2004,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4th,John E.

Biernat。

5‧Randall S. Schuler,1993,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th,West Publishing Co.,。

6‧Richard L. Daft,2003,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8th,Mason,

Thomson Learning。

7‧Stephen P. Robbins,1992,Management,2th,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附錄一‧台灣銀行界併購的迷思

簡單來說,台灣銀行業對於併購的迷思在於一個『大』字。

舉例來說,台灣金融主管機關總認為若是將台銀、土銀、中信局三家銀行合而為 一,台灣就有銀行擠進世界一百大了。但是合併之後呢?成為世界前一百大並不 代表一定就是好的。因此,一定要想清楚合併的策略是什麼?銀行合併時,帶給 股東的是什麼?帶給員工的是什麼?帶給企業的未來又是什麼?這些都是高階 主管最重要的考慮,都是銀行的策略。銀行業面臨的挑戰,有90﹪是內部的,只 有10﹪是外部的,企業不能期待沒有競爭的環境,外在競爭是永遠存在的。金融 業大型化和專業化是同時發展的趨勢,金融機構應找到公司本身的長處,要有 focus(此處即為專業化),同時也要走大型化(此處即為市佔率),當我們所專注 的業務(專業化)要繼續擴大其範疇(市佔率)時,除了要同時進行這二件事情外,

還必須考量自身資本問題與相關經營風險。另外股東也愈來愈要求公司經營的獲 利能力。企業在營運風險與經營收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是非常重要。那些自許 要成為「銀行百貨業」的金融機構,其號稱「我們什麼都有」,這是絕對沒有優 勢的。大型化和專業化是金融業發展的方向,但大型化並不是無止盡的擴展,企 業還必須要知道自己競爭的利基在哪裡。金融業一定須具有專業的競爭優勢,才 能滿足顧客需求、創造客戶與銀行本身的價值。

附錄二‧鑑價法制化

利用金融機構彼此間的合併或購併來擴大營運規模,以與國際金融機構相互 競爭,已是全體金融從業人員的共識;合併過程中有效知識的流失與知識管理的 重要亦是參與合併人員的體認。合併雙方在洽談合併時的第一件事(有可能是最 不重要的事,卻是雙方最在意的事)就是「換股價格」,依據金管會副主委呂東英 (94.03.08 工商時報)表示,政府目前正在推動「鑑價法制化」,並配合金融機構 合併法的修改,未來金融機構有關併購行為,都必須依照「鑑價法制化」之鑑價 程序中,相關職業道德規範、價值與報酬率的取決、未來風險分析等作業準則,

來完成合併或購併的鑑價程序,而不能再像以往一樣,由併購雙方談定條件及換

股比例後,就由企業自行決定換股價格。

如此一來,有了「準強制」的鑑價換股程序來釐清紛擾不決的換股價格後,

金融機構的合併過程總算可以進入一個專業的步驟,「知識管理」的功能不用在 合併雙方權力與利益鬥爭中被忽略,「知識管理」的效果方能達到最大,「知識管 理」的理論或可有某種程度的實現。

「鑑價法制化」之鑑價程序(金管會研議中,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94.03.08)

鑑價目的、價值的前題、權利的性質、報酬率的取決、限制條件、

經營人資歷、權利的標準、法律相關規定

財務分析、經濟與產業分析、實地現勘與了解

未來現金流量分析

未來風險分析---資本化比率、折現率

鑑價方法---資產、市場或收益法

淨資產之調整

鑑價之增減調整

鍵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