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三章、研究提問、案例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提問 

本研究闡述雜誌歷年來因為面臨廣告市場競爭,產生獲利與經營模式的改 變,另一方面在創意產業備受重視之下,媒體產業運作似乎也逐步強調創意生 產的功效,但如此會否造成勞動面向的影響?近年來,一些研究揭露了媒體環 境所面臨的新型態勞動問題,藉由各國發展創意產業的走向,以及當代各種強 調創意的語彙,我發現臺灣媒體公司也開始不斷地強化創意的重要性,然而如 此的創意勞動過程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又要如何來看待?不少媒體產業的組織 文化或是文化產製都標榜著應具備創新、創意的元素,而所生產的創意多數卻 須服膺來自廣告主的要求,這樣的創意究竟是對文化生產的要求,還是最終目 的只在追求商業獲利? 

 

我試圖從後福特主義衍生新工作型態的角度切入,來看待這群企劃人員當面 臨創意、商業、文化生產的交雜情形時,如何進行所謂的「創意勞動」,勞動過 程又有哪些面向?儘管創意一再地被強調,這項型態的工作性質上,工作者產製 的「創意」究竟該如何定義?又如何被編織入媒體過程、再生產出商品化的創意 商品?身處於商業體制之下的創意工作者又是如何與廣告商、其他部門工作者或 是主管之間進行工作的互動?我認為「雜誌企劃人員」的勞動過程或許可以作為 一種參照。前文耙梳了過去勞動理論研究的相關論述,我希望跳脫單從結構主義 式或意識型態來理解「創意勞動」,主要借用Bourdieu 的概念來獲取理解勞動過 程的不同視角。雜誌企劃人員的日常工作實踐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特定慣習的出現,

例如結構化的系統、由實踐中構成的結構化稟性,並且建構出工作知識的客體

(Bourdieu, 1990a),同時,也欲從 Bourdieu 慣習、資本和場域的理論基礎,探 索雜誌產業裡工作者的主體性以及施展的策略,因此,我欲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雜誌社的場域架構與規則是如何被建構而成?各部門的資源分布與互動關 係是如何?在既有的組織結構限制下一般企劃人員的勞動情況為何? 

在進入雜誌社裡的次場域探究企劃人員的勞動過程前,我欲先理解雜誌社 的組織配置與權力分布,釐清各部門的關係和位置,再針對企劃人員的一 般勞動情況進行闡述。 

二、在雜誌社裡,「創意」在組織內部如何被定義?這樣的定義又如何影響企劃 人員所產製的「創意提案」如何創意?   

如同英國、歐盟看重「創意」對提高競爭的影響力,但實際上這種創意的力 量如何衡量沒有具體標準可循。承如Garcia Leiva(2011)所言,創意是抽象 難以評估的概念,難以估算,這是創意的價值所在,但也可能因此被濫用,

僅是完美言辭用在一般事物的包裝。因此,本問題我欲探究在崇尚創意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的企劃工作環境中,不同職務的工作者如企劃人員、業務人員與管理階層,

各自如何看待「創意」?而組織對於創意的認定,又會影響到企劃案成為哪 些樣貌?

三、不同資本的企劃人員在面對雜誌社的既有結構時,他們會如何做出回應?

會採取哪些策略?創意勞動過程中,企劃人員又是如何進行資本的積累與 兌換?

如 Bourdieu 與 Wacquant(1992)所言,在場域中的個別行動者占據不同位 階,所持有的資本形式和配置各有不同,他們也會試圖藉由遊戲中的參與改 變資本形式的價值,提高自己持有資本的價值。本問題我欲探究企劃人員如 何透過承接、辦理企劃案的過程,累積、轉換自己的各項資本。此外,資深 與資淺的企劃人員又是如何挪用他們的資本,與既有結構例如工作文化、職 業訓練、獎酬制度進行互動。而在勞動的過程,企劃人員如何建立自我談判 的籌碼,能否施展不同的策略。

第二節、研究案例與研究方法

本文案例《趨勢在線》(化名)隸屬於一國內雜誌集團,是一本致力發掘產 業趨勢脈動、掌握競爭優勢的刊物。《趨勢在線》成立之初是網際網路崛起興盛 的年代,創立於1999 年,為雜誌集團內部最早發行的雜誌。之後,該集團陸續 發行另外兩本其他議題的雜誌,主要探討其他議題。該雜誌集團的社長過去為業 務出身,因體察社會環境及未來趨勢,引發其有志打造與原任職雜誌媒體不同議 題的雜誌。在《趨勢在線》創立時,經營者自詡為《天下》、《商周》等雜誌的競 爭對手,經營方針以宏觀的議題高度、內容切合現代菁英的閱讀需求作為定位。

主管更宣稱讀者群多半是新世代的意見領袖,各行業的主管階級,教育程度落在 大專以上之菁英階層,同時也欲廣納年輕族群成為讀者。此外,雜誌集團社長因 為早期的業務背景,具有強烈的商業性格,在經營導向上相當著重業務的開發。

因此,藉由成立業務部、企劃部專責為廣告客戶服務,販賣活動行銷、專刊或別 冊,以及其它多元創意整合行銷。

我剛進入該刊工作時,企劃部門的主管 Marge 就交給我一份對外行銷宣傳 小冊以便瞭解《趨勢在線》13,內容說明了科技財經型雜誌的定位,報導內容既 非純財經、也非純科技議題,旨在追蹤新崛起趨勢,與揭示新產業引領的動態軌 跡。小冊內可見該雜誌的封面故事、特別企劃中曾經瞄準的議題,其關鍵字詞、

大標多採用「新經濟」、「贏家」、「品牌躍進」、「趨勢」進行構連;內文報導也經 常與國外知名的指標媒體合作,提供具有全球經濟視野的調查報導或合作專欄,

以及採訪重量級企業、大師級人物,提升報導的層次。 

       

13  《趨勢在線》2008 年整合行銷部門對外宣傳小冊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Marge 告訴我將來要負責的整合行銷活動,大概就是類似此種產業菁英論壇 及國際品牌調查,不乏與聯想、遠傳等科技或電信產業、國內大型金融公司和政 府單位的合作機會。這個公司所規劃的活動都在借用雜誌內文的議題方向,彰顯 具備前瞻性、宏觀性與國際觀,以號召企業領袖、目標客群參與該雜誌所舉辦的 大規模活動,藉此吸引廣告客戶願意投入預算辦理整合行銷活動。 

為了觀察雜誌出版業企劃人員的創意勞動,我會選擇主題有別於市面上其他 主流商業財經類型雜誌,強調技術創新、創意、趨勢、科技進步,訴求具有強烈

「現代性」色彩,十分符合進步性的想像。再者,整個公司在文化生產過程中,

其專案部門皆是要求企劃人員以所謂的「創意產製」、「創意執行」來達成,第三,

在公司文化和組織風氣的面向,也實施一種彈性、自由的管理風格,以及追求創 新、創意的意念或口號。第四,藉由此雜誌明顯觀察到現今雜誌普遍為求競爭、

生存,以及順應市場變化所轉型推行的客製化「創意企劃專案」,例如內頁廣告 搭配論壇活動套裝、座談或研討會型式的立體活動、拍攝形象廣告片、設計置入 式平面稿等。再加上該雜誌集團化方式經營、規模適中,這兩方面與目前臺灣雜 誌出版業有部分雷同,但又獨具創意產業所著重的元素和特色,適合作為分析「創 意勞動」的場域,更因為類似的經營和策略模式,可將工作者的勞動情形推衍至 其他類似的媒體環境,當作一個參考面向。

 

經驗資料的來源,其一是蒐集自我個人於2011 年 4 月至 9 月在此公司擔任 全職企劃人員,另於2012 年 7 月至 8 月擔任兼職企劃人員,一共約八個月的參 與觀察記錄,包含了我所實際經歷的、所接觸的、以及與上司和同事間的互動關 係,並進行田野筆記可以作為本研究的參考資料。由於主要目的是為瞭解雜誌企 劃人員的「創意勞動」,所以必須從工作場合的創意如何被定義、工作者如何進 行創意生產來做討論,而重視創意勞動的環境對於工作者本身帶來的新型態工作 經驗又是如何。

 

考量本研究欲探討創意如何被大量生產,而其中產製者如企劃人員又如何看 待自身工作的情形,在凡是追求創意企劃提案為製作原則下,其創意勞動過程面 臨了哪些情形。我將從組織所塑造的風氣、制定的規範、獎賞制度與教育訓練、

創意產製者本身的工作技能、經歷與可運用資源,以針對組織內部所存在的客觀 權力關係進行討論,並觀察行動者和既有結構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我針對本 研究案例裡頭的各階層工作者進行訪談,包括主要的企劃人員,與廣告主關係更 為密切的業務人員,以及組織內部重要主管,以獲得較為深入且不同的說法;瞭 解他們所處的位置,所擁有的不同資源,究竟如何在各方角力之下,共同形構出 特定場域的結構規則、遊戲邏輯。 

訪談部分主要是透過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進行資料蒐集,如上述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言,針對企劃人員、業務人員與管理階層三種工作者採用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並依據半結構式訪談的原則,事先設計好與研究主題相關 的研究問題。在訪談過程中,提問的順序及問題方向,則是依循著受訪者的回答 內容之故事性有所調整。實際訪談期間進行於2013 年 11 月~2014 年 1 月,當 時該公司企劃部門共有10 名在職企劃人員,本研究一共訪談 12 名工作者,包含 9 名企劃人員,1 名業務人員,以及 2 名管理階層,每位受訪者的訪談時間約 1.5

言,針對企劃人員、業務人員與管理階層三種工作者採用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並依據半結構式訪談的原則,事先設計好與研究主題相關 的研究問題。在訪談過程中,提問的順序及問題方向,則是依循著受訪者的回答 內容之故事性有所調整。實際訪談期間進行於2013 年 11 月~2014 年 1 月,當 時該公司企劃部門共有10 名在職企劃人員,本研究一共訪談 12 名工作者,包含 9 名企劃人員,1 名業務人員,以及 2 名管理階層,每位受訪者的訪談時間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