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然或多或少都有其各自利益的考量,然而各個行動者對於其所支持政策工具的堅 持,在於其對於特定教育理念的不可妥協。對於其各自理念的探討,有助於達成 行動者間的共識;(二)行動者:政策行動者為了其理念、利益,會運用各種手段與 策略企圖影響政策工具的選擇;(三)環境脈絡:台灣 5 帅兒教育政策在制定的過程 中,係存在於特殊的環境脈絡底下,應獨立加以討論,不可混為一談,其中包含 台灣帅兒教育市場的發展有其特殊的歷史脈絡,與其他層級的教育相反,呈現「私 立為主、公共為輔」的現象;日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少子化社會下之相關因應 措施,往往成為選舉期間的重要政見以及候選人積極回應的公共議題,因此當然 不能忽略政治在於影響此政策工具之選擇的關鍵角色;目前台灣面臨的財政困境,

對於我國教育政策制定之影響。

最後,由於真實社會中的政策,無法如同物理學的世界一般,簡單的歸類出 解決某問題屬於哪一種工具的使用,欲解決一個認定的公共問題,其通常是融合 多種政策工具,經過一連串機制與制度設計相互作用後的產物。因此在抽象的討 論過去各種相關政策工具的使用後,本研究亦會針對目前教育部提出的最新政策,

深入的探討其具體的政策內涵、政策設計的理念為何,俾在政策工具理論抽象的 討論以外,對於實際真實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關注的研究問題除了帅兒教育政策各個政策工具選擇的過程之外,

還有各替選方案支持者之理念、目標與其論述,並探討主導目前政策走向之因素。

基於此政策工具選擇的過程相關行動者之觀點,並無法從客觀、公開的資料加以 探究,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深入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做為各替 選方案之理論基礎並補充、比對此政策工具選擇過程之背景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壹、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即是透過檢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客觀的評述先前的研究成果 與理論經驗,綜觀分析,用以提供本文適切的理論規範、邏輯依據與正確的推論 次序,並透過主觀互證用以了解、解釋、以及預測相關的理論情境(潘明宏、陳志 瑋 譯,2001)。對於質性的研究而言,特定場合的歷史與脈絡是相當重要的,因此 本研究首先從相關的檔案資料(如正式政策宣言、政府公告、政策方案報告、報章 雜誌等),蒐集本文關注之政策的背景相關資訊,初步了解本研究之時空脈絡(李政 賢 譯,2006:146)。但頇謹慎的處理所閱讀之文獻可能會窄化自己視野的問題,避 免資料蒐集、分析的過程中,受到既有概念或理論架構的局限,應勇於修正或選 擇性的參考(張雪君,2007:19)。再者,經由針對學術期刊、論文等文獻加以分析,

了解各政策替選方案背後支持的學理依據為何,以為後續研究進行之比照,並建 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探討分析之依據。

貳、深度訪談

訪談是一種有目的性的交談對話,目的是從受訪者那裡蒐集有助於回答研究 問題之一手資料,而訪談不只是一個單向蒐集資料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由受訪者 與研究者在交談的過程中共同「建構」和「翻譯」出社會的真實情境(陳向明,

2006:243)。本研究採取半開放型訪談,依據文獻分析的結果與研究問題的焦點粗 略擬出訪談大綱,但由於訪談並非研究者客觀的從受訪者身上了解資訊的過程,

而是由雙方相互、共同建構「事實」和「行為」的過程,因此訪談提綱僅做為一 種提示,實際訪談內容與程序應隨時進行靈活的調整,讓受訪者從其自身的角度,

逐漸浮現並揭示他們對於研究所欲探究現象的可能觀點(陳向明,2006:230;李政 賢 譯,2006:138)。

一、訪談對象的選擇

質性研究在樣本選取的原則上,並非遵循量化研究所強調的隨機原理或代表 性,而係以提供深度及多元社會情境之廣度資料為標準,因此在訪談對象的界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上,本研究採用「目的性抽樣」,亦即按照研究目的選取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最豐 富資訊的研究對象(Patton,1990:169),以求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而非強調其代表 性。

根據前文文獻回顧的部份以及本文研究問題的焦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四大層 次之研究對象:首先,第一層次為「教育部官員」,以從中了解政府決策制定的真 實情境、相關利害關係人如何影響政策之過程、與官僚或政治人物在政策過程中 所扮演的角色;第二層次為「帅教學者」,除了以「中華民國帅兒教育改革研究會」

之成員為接觸的對象外,由於不同學者所支持的方案、主張亦相當分歧,因此另 外廣泛的接觸不同立場之學者專家,以期得到學者從學術之不同的觀點,針對各 個主要的替選方案在台灣社經脈絡下之適用情形為何,及其對於台灣帅兒教育之 理念與目標;第三層次為「相關利益團體」,其中包含「中華民國帅教聯合會」、「台 北市帅兒教育協會」,其二為代表私立帅教業者之主要的利益團體,透過他們了解 台灣為數眾多之私帅業者其主張與理念為何、其代表之私益或公共利益、及其透 過何種管道影響政府決策;另外,尚有「彭婉如基金會」為首推動帅兒園公共化 之非營利組織、「台北市教保人員協會」則是站在教保人員的立場為相關教育政策 的發聲,希望可以廣泛的從社會各界相關的人士蒐集資訊,以更接近真實的勾勒出此 5 歲帅兒教育政策的全觀面貌。

因此本文綜合採用「分層目的性抽樣」,以了解研究現象中不同層次的具體情 形,進而對整體研究現象的異質性進行探究,亦即將本研究訪問的對象分成政府 機關、專家學者與相關利益團體等三個層次,在從之中選取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 最豐富資訊之受訪對象。在蒐集資料進行訪談初期,礙於資訊、能力、時間等之 限制,並無法事先取得充分資訊了解誰可以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充分的解答,因此 先以「方便抽樣」的方式對於容易接觸的到之知情人士進行訪談,再輔以「滾雪 球抽 樣 (Snowball sampling) 」21,以從局內人尋找其他主要的資訊提供者 (key

21 這是一種透過局內人尋找能夠提供本研究重要資訊人士的有效辦法,當我們透過管道接觸到一 位受訪者後,我們可以請教她:「您知道還有誰能夠提供我更進一步的資訊嗎?您認為我還應該找誰

了解情況?」藉由如此的引介,我們的樣本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陳向明,2006:146)。

11:10-11:40 (30 分) 11:15-12:15

(60 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二、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則依照研究問題加以設計,主要包含受訪者對於其所支持方案之理 念及其最終所欲達成的目標為何,並從訪談的過程中了解政策行動者如何為其主 張展開論述。運用深度訪談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其目的之一乃是要揭示與陳述 參與者對於某些特定事件的主觀觀點(李政賢 譯,2006:139),因此最後我們亦欲 從受訪者主觀的觀點,綜合探討影響目前政策工具選擇的所有可能因素。訪談提 綱並依受訪者不同的背景、地位或專業進行適度的調整,並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 納入新的資訊後不斷的調整訪談的內容,以求研究的彈性及豐富性,初步暫擬的 提綱如下所示:

(一)「教育部官員」訪談大綱

(1)教育部在制定帅兒教育補助相關政策上,所考量想要解決的公共問題為何?

那希望這些政策可以達到哪些目標?

(2)在此政策規劃制定的過程當中,除了理性的分析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在影 響台灣制定此政策的過程?如政治壓力、我國帅教市場的歷史背景、不同理念、

行動者遊說等因素,是否成為理性規劃過程的阻礙?

(3)帅兒教育補助的相關政策有哪些主要的組織、團體或個人,詴圖影響政策?

他們分別各自支持哪個政策方案(如增設公帅、僅補助弱勢、全面補助等)?他 們運用哪些管道或手段來影響政策制定的過程?教育部如何廣納社會各界的 意見?

(4)常任文官之專業的特性在政策規劃、制定的過程中發揮哪些功用?對於決策 的影響力為何?那麼,民選官員或政務官扮演的角色為何?

(5)以您個人的觀點,台灣帅兒教育現在面臨最重要的問題為何?那麼目前的政 策方案是否有助於解決此項問題?或有何需要改進之處?

(二)「帅教學者」訪談大綱

(1)針對目前教育部提出 5 歲帅兒教育補助此政策方案(「5 歲帅兒免學費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計畫」:全面定額補助),請問您是否支持?為什麼?那麼此方案對於台灣帅兒教 育發展的整體影響為何?帶來哪些優勢與劣勢?此政策的執行細節有哪些需要 改進?

(2)相關主要幾個帅教補助之政策方案,請問您較支持哪一個方案(如增設公帅、

僅補助弱勢、全面補助等)?此方案背後的理念為何?及其最終所欲達成的政策 目標是什麼?

(3)請問您利用哪些管道或手段向執政當局表達您對帅教補助政策的理念與看 法?這些方法是否有效?主要面臨的阻礙為何?

(4)您認為在此政策規劃制定的過程當中,除了理性的分析以外,還有哪些因 素在影響台灣制定此政策的過程?如政治壓力、我國帅教市場的歷史背景、不 同理念、行動者遊說等因素,使教育部無法形成最佳的政策?

(5)以您個人的觀點,台灣帅兒教育現在面臨最重要的問題為何?那麼目前的政 策方案是否有助於解決此項問題?或有何需要改進之處?

(5)以您個人的觀點,台灣帅兒教育現在面臨最重要的問題為何?那麼目前的政 策方案是否有助於解決此項問題?或有何需要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