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現行康軒、南一與翰林審定版本國語教科書首冊到第十二冊為研究 對象,透過內容分析法的方式,將教科書中有關自然科學概念的內容予以資料編 碼、確立類別歸屬、選定脈絡單位、界定分析單位,並由研究者將所找出來的有 關自然科學概念的內容進行謬誤與否的初步判定,輔以謬誤原因之說明,再請二 位專家根據研究者所設計的自然科學概念內容謬誤編碼簿,就所羅列之有關自然 科學概念內容,與研究者初步判定的結果,進一步進行專家審核,希望藉由兩位 專家的專業背景,針對有關自然科學概念內容的謬誤情形檢核判別,並輔以質性 描述,以符合研究的客觀性,最後完成研究結果與建議。

壹、內容分析法的意義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亦稱資訊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 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主要是運用科學化的方式來分析研究所蒐集的 文件資料內容,以期解釋在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段期間內,該現象 的發展情形(王文科、王智弘,2006)。而內容分析法亦是研究者藉由廣泛的蒐 集文獻與資料,以客觀化及系統化的態度,運用「量化」的技巧及「質化」的分 析等科學方法,對文件資料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該文件資料內容之環

境背景脈絡及意義的一種方法(簡茂發、黃光雄,1991)。

由於內容分析法從不僅要分析「顯著的內容」,更要進一步探討「潛在的內 容」,在透過編碼轉錄的過程中,對蒐集的文件資料拆解成一個個獨立、互斥單 位,並予以檢視與比較其差異,進而針對文件資料中所反映的現象提出問題,因 而符合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問題所需,故採用內容分析法。

貳、內容分析法的特色

內容分析法的特色有以下四點(歐用生,1991):

(一)內容分析的文件資料極為多元,包含報章雜誌、傳單、印刷品等正式的文件、

自傳、日記、手札等私人文件、以及照片、錄音、錄影等影音資料與問卷等其他 類。舉凡口說、口問、手寫、聽覺、視覺方面的來源,都可以當作內容分析的文 件,資料來源相當廣泛。

(二)內容分析的方法由量的客觀化、系統化分析來推論質的背景意涵之變化,是 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適合分析「顯著內容」,而質的研究則適合 探討「潛在內容」,故內容分析除了分析明顯的傳播內容之外,尚要分析內容潛 在的意義。

(三)內容分析方法中,量的分析是將每一文句段落、詞句看作一個獨立單位,以 計數、統計方式所得之數據來推論研究結果,容易忽略研究對象所存在的整個環 境脈絡。而質的分析為描述性研究,分類時可因時、地、人作適當的調整,較具 彈性,但容易受研究者本身主觀態度的影響,而失其信度。因此,內容分析偏向 以質量並重的方式,來彌補純粹定量或定質研究之不足之處。

(四)內容分析的運用,已經由最早的傳播研究,擴充至整個社會科學,甚至包括 藝術、教育與文學等等領域中。

故在本研究中,首先運用質的分析方式,探討教科書中,各版本各冊別中有 關自然科學概念在課文內容中呈現謬誤的情形。接著,再運用量的分析方式,統 計教科書中出現的有關自然科學概念謬誤情形的分類類目及次數,並進行統計次

37

數與百分比,藉以了解其在書中所占比例與分布的情形。

參、內容分析法的步驟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分析研究內容的訊息,而且分析整 個研究的過程(楊孝濚,1995)。故在內容分析法的步驟上,一般而言可分為:

三個部分(王石番,1991;黃振家等,2003)。

一、確定目標:

(一)確立研究問題與假設。

(二)界定問題的母群。

二、決定蒐集資料的方法:

(一)選取合適樣本。

(二)選擇脈絡單位。

(三)定義分析單位。

(四)建立分析類目。

(五)建立計數系統。

(六)建立信度。

三、安排分析程序:

(一)進行內容編碼。

(二)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

(三)提出詮釋與推論。

因此本研究在國語教科書的課文內容分析上,亦根據上述三個主要分析步驟 來做為研究進行的資料分析與處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