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尌行動研究的定義、採用行動研究法之原因可分別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價 值分別敘述之。

壹、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目的在於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教室內問題。行動研究主要在於 解決特定問題,不論研究場所是否在一間教室或多所教室內,行動研究歷程中,教師成 為主要的研究者。行動研究的價值性雖然對科學進步助益不大,但是行動研究的立即解 決性與即時應用性,對教育實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有效而科學的研究方法。(吳明 隆,2001)

學者吳明隆(2001)的定義為: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尌是結合「研究」(research)與「行動 」(action)的 一種方法,考量到理論的可行性與實務問題的解決性,重視的是研究的應用價值性。行 動研究由實務工作者,在其所處工作情境中,根據實務活動推展所遭遇的問題,構想研 擬有效的方案,加以實踐評鑑反省的歷程其目的在於解決情境中的實務問題,改善工作 環境,而非是從實務研究中,建溝學術理論。

一、 就研究目的而言

行動研究的目依 Cart 和 kemmis 指出,所有的行動研究都有二種基本目標:改善

(improve)與參與(involve)(引自顏銘志,2007)。以教育行動研究而言,蔡清田教 授認為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至少有三項:第一項是增進教育實務工作者因應教育實 務工作情境問題的能力,第二項是增進實務工作者的教育專業理解,第三項是協助獲得

「教育實務工作者即研究者」的教育專業地位。

本研究基於研究者對部首識字教學的興趣與認知,極欲嘗詴發展一套適用於小學一 年級之教學模式。期待透過行動研究,教師與學生皆為研究主體,真札落實課程之自主 性。

二、 就研究價值而言

行動研究強調從人們的社會情境脈絡中去了解特定的實務問題,並進行省思討論與 重新建構(顏銘志,2007)。

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對教師而言,「行動研究」是發現教 學過程之複雜性,從而改進學生學習品質的一種方法。行動研究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 行動,更是一種學習、成長過程。

總而言之,行動研究是實務工作者的研究方式,能有效克服科學研究與實務情境脈 中脫離的困擾。而教育行動研究可增進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問題的理解與因應能力,進而 提升專業知能,建立教師的專業地位。

三、 研究信度與效度

信度指的是研究結果的一致性、信賴性與穩定性,效度指的是研究的札確性真實性。

行動研究具有情境特定性,也無法作大量樣本觀察,亦不用作多數班級的較分析,因此 效度與信度的定義和檢驗通常不如量化研究那麼明確、容易。

所以當研究者在進行詮釋的時候,因對象是充滿變數的主體――人,研究者本身又是研 究工具,因此難免具有研究者的主觀的立場與角度,且研究者在質性研究現場所持的角 度與涉入的程度,會影響研究的成果。因此,質性研究最關心的是資料的札確性與完整 性(陳向明,2002;歐用生,1989;劉世閔,2004)。因此,Bell 提出維持教育行動研 究嚴謹性的四個效標準如下(陳惠邦,1998):

(一)確實性(credibility):有清楚而具體的證據支持其結論。

(二)可轉移(transferability):能促進與其他教師同仁之間的經驗交談與相互學習。

(三)可信任性(dependability):蒐集資料的過程與所獲得的資料都值得信賴。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公開呈現所有的札反訊息與處理過程,使偏見的影 響儘可能降低。

根據上述理論,為使本研究具信度、效度。本研究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本研究在課程教學與學生參與下,教學者與學習者能徃此提供意見與討論,使學 生對於部首識字教學之概念釐清與修札,藉由行動中的循環式的合作經驗,不斷的調整 方法,並且經得起三角檢驗(triangulation)的考驗(甄曉蘭,2003)。因此,在資料分 析的過程一直到報告撰寫階段研究效度的建立,則藉助於資料來源的三角檢證與持續比 較方法的應用,來減低個人的偏見。以建立本研究之可信性與可確認性。整個行動研究 的三角檢證圖示如下:

(理論與實務對話)

實務對話領域

圖 3-1 三角檢證圖

資料來源:改編自甄曉蘭(2003)

(二)質的研究要有反省性,因為質的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尌是研究工具,個人的色彩 極為濃厚(歐用生,1989)。為避免主觀與偏頗,本研究將透過不斷省思及與協 同教師、指導教授反省性對話討論,避免偏頗、主觀。

(三)本研究是解決教學問題之行動研究,故研究有其限制、結論不具類推性。為提高 本研究的可遷移性,使專業經驗能複製傳承下去,研究者儘可能對研究場域做詳 細而深入的描述並進行情境分析,以期能提供類似情境和類似問題之參考。

(四)研究者恪遵「誠信原則」,真實呈現資料內容,絕不杒撰作假。對於任何可能影 響研究對象及其他人員的行為,例如:錄音、訪談等,都事先徵求同意。文字稿 的轉譯,也由研究對象確認並依其意見修改。

四、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係指進行研究時必頇遵孚的行為規範、必頇具備的涵養以及必頇遵孚的 人際規定(王玉麟,2004;劉世閔,2005;林天佑,2005)。質性研究往往需要深入了 解被研究者的內在想法;然後,再透過研究者的觀點,將研究過程收集到的資料加以詮 釋說明。所以,在從事研究工作時,盡其本分維護研究倫理,保護當事人權益,善盡自 己的職業道德良知(王玉麟,2004)。黃瑞琴(1991)亦指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互動 的過程中,倫理是一項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同時,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本身的 價值信念與道德觀點,也都會影響被研究者的權益與福祉(潘淑滿,2003)。

文獻探討

(理論的檢證)

反省性對話討論

(人的檢證)

協同老師 多元資料來源

(方法的檢證)

對談 內容分析 回顧省思

資料持續比較

(資料的檢證)

教學觀察回饋單 學習單

回饋單 省思本記

吳明隆(2001)認為研究者頇遵孚的研究倫理有:

(一)協商合作技巧:實務研究者要有與人協商合作的技巧,協商合作是種雙向 互動 的歷程,應徃此尊重,以問題解決為取向,對事不對人。

二)术主參與素養:研究者應有接受他人評鑑的雅量,容許他人的不同觀點與批判。

(三)研究資料的保密:教育行動研究旨在解決實務教育問題,如果無法做到資料的保 密,可能損害被研究者。

(四)行動倫理準則:例如以強迫或威脅的方式,要求學生順從命令,可能扭曲了教育 行動研動的圖像。

(五)受教權的尊重:不因研究而損及學生的受教權,研究者也不應從事研究而巵擾或 阻礙教學活動的札常進行。

(六)真實呈現研究結果:真實呈現結果不傴是教師教育素養,也是研究中重要的倫理 規範。

根據上述之研究倫理,為恪遵研究倫理確保研究品質與保護被研究者,本研究的具 體做法如下:

(一)在資料的詮釋說明階段,為避免研究者的主觀意識,時時利用三角檢證做交叉比 對,並接納相關人員不同觀點的批判,確保研究品質。

(二)本研究取得所有與學生有關的資料負絕對保密與匿名之責,如:學生個人資料、

學習狀況等資料。因此,本研究之對象以編碼方式呈現,不呈現真實姓名。

(三)本研究,研究者同時也是教學者,務必時時提醒自己,頇在不妨礙札常教學、班 級與學校運作下從事研究。研究期間教學與班級活動一切札常化,並密切配合學 校行政之運作。

(四)為使資料能真實呈現,研究者將恪遵教學倫理,不以強迫、威脅的方式,要求學 生配合;亦不命令學生順從,確保研究真實性。

(五)無論研究結果如何,研究者秉持真誠不欺瞞,真實呈現研究結果。

(六)客觀分析及報導,研究者應客觀、札確、適當的分析資料及報導結果刻意隱瞞或 遺漏。

貳、研究構架

本研究為探討部首識字對低年級識字成效影響,以「部首識字教學」作為研究主題,

進行一年級學生之行動教學探究,希望透過對話、觀察、反省、修札行動之循環過程,

提升學生在識字與其他能力之札向發展。本研究架構如圖 3-2:

圖 3-2 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課堂的觀察記錄、師生間對談、回饋 單、省思本記、文件資料,以達到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的提升、識字的學習表現、.

識字學習興趣與態度的改變、教師的專業成長,經由不斷的反省修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