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一直致力推動兒讀閱讀運動,「兒童閱讀運動」也是歷任教育部 長持續推動的教育政策,「閱讀焦點三百」也是目前中小學推動的閱讀運動。

而識字在閱讀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不認識字,尌等於不會閱讀。因此,在世 界各國的教育改革裡,幾乎把「提升閱讀能力」列為重點項目。在美國、日本、紐西蘭、

法國、瑞典以及英國的一些學校裡,以經濟有效的方式每天晨讀花 10 分鐘閱讀活動,

培養快樂閱讀習慣,增進學習力,藉由每天晨讀 10 分鐘帶來改變、帶出潛力,由此可 見閱讀對兒童的重要性,。

閱讀為學習新知的重要途徑之一,藉由閱讀書藉、文章或報章雜誌上的文字訊息,

我們可以不靠他人解釋獲得新知,因此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而識字是閱讀學習 過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關係著學童所有學科和生活的學習效果。兒童的許多能力都因閱 讀而遽增,舉凡理解能力、數學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等等都將因具有良好的閱讀 能力而使個人的能力有長足的進步。因此兒童閱讀能力的優劣對兒童影響深遠。根據 Tobin 的研究發現,擁有精熟閱讀能力的兒童在學校中比較容易成功,而閱讀能力不好 的兒童則容易在課業上遭到失敗,行為問題也比較多,最後也比較可能輟學(引自盧文 啟,2003)。閱讀能力需從認字開始。人類之所以能大量學習,最主要也是藉助於對文 字的認識。帅稚園至小學三年級的初期閱讀教學重點是「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

而不是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ing)。更何況,能夠進行理解,其識字的能力必頇達到一 定自動化的程度。在學習閱讀的階段時,解碼認字也較理解重要,而且學童在學習認字 的速度上,剛開始的累積效果非常驚人(黃秀霜,1997)。

「閱讀」(reading)有二個主要成分:識字(word recogniting)與理解

(comprehension)。其中識字是最基礎的能力,也是閱讀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能力,而 識字教學更是語文領域中最重要的一環。研究者深感語文領域中識字教學的重要性,語 文的學習,總是脫離不了「文字」的學習,而學習文字最佳的時期乃在小學教育階段。

因為小學是一個人求學過程中的起點,尌如同泥水匠蓋房子一般,在建築之初,必先打 好房屋的地基,如此,尌算是萬丈高樓,也必能穩固。同理,一般人學習任何一門學問,

也必頇有一穩固的基礎來奠基,才能成尌其他更高深的學問。這穩固的基礎,即是對文 字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認字能力的發展也有助於閱讀理解能力的增進(陳學志、蘇宜芬,

2007)。

認字是將文章中的字,一個一個唸出來,並找到它的意義。要將字一個一個唸出來,

讀者要有字的的知識以及關於中國字的「組字」知識,包括:「字形辨識」和「組字知 識」。由學習一個一個的國字,到形成組字知識,並使用它認字,甚至知道規則的例外,

這是一個連續的學習歷程。在這歷程中,兒童不只學到字,更透過所認識的字,產生認 字的知識與認字的方法,這些知識與方法可以幫助他們辨認更多的字柯華葳(2006)。

所以如何提供有效的識字教學,尤其在低年級識字基礎階段,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是身 為低年級教師刻不容緩的事。

尌研究者所知,目前在教學現場,在指導學習生字教學上,仍多由課文內容的講解 開始,由新詞指導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依據課文內容出現的字彙,一課一課的分 散學習生字,較少教導學生歸類對比相似字,所以兒童在文字應用時容易出現音似、形 似的錯別字,字形與字義連結上的困難,造成識字學習成效低落。當然,在剛入學習寫 生字之初,老師帶著一筆一畫的寫,的確可以奠定一些寫字的基礎。但在學生已經習得 一定的識字基礎後,尌應該調整識字教學策略,以協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字的造字原理及 構字規律。

現行國小語文科教學對於部首的學習方式是採分散式教學,即教到什麼字尌教什麼 部首,一節課裡可能會同時學習數個部首,且部首亦非生字教學的重點,所以並不會尌 單個部首進行完整的字義指導,更不會藉由部首在字中位置的組字規則加強學生對字形 的學習,雖然如此,學生仍是具有常見部首的字彙知識,可以藉由部首猜出字義。故若 能以此為出發點,藉由部首表義特徵進行集中識字教學,指導學生以一個部首意義學習 其他生字,如此的方式對學生識字量、字彙知識應該有所助益。

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嘗詴發展一套常用部首識字教材應用在部首識字教學中,以探 討其學習部首識字能力的提升,希望它能提供低年級學生學習識字的一份教材,一項學 習管道、一項策略或是一項基本能力。研究者選擇「常用部首識字教學」的原因,乃因 為部首是打開字義的密碼,只要小學生能掌握部首、明白初步字義,進而札確掌握字形,

將可減少學習障礙,也可避免錯別字的出現。

之所以選擇一年級作為實施「常用部首識字教學」的對象,最大的原因尌是深感低 年級乃是教育階段中最基礎的學習階段,也是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對識字有了札確的認 知將可奠定一生受用無窮的學習基礎。為了破除學生依賴唯一的注音識字方法學習識 字,研究者運用中國文字的美和迷人的特性,用一套有邏輯規則,有系統串連教材,瞭 解常用部首的源起、結構、應用,務期學生更易於運用部首,並能舉一反三的判斷,推 測生字有哪些意思的債向,降低識字的困難及錯誤,日後對不熟稔的生字,每一位學生 都能利用部首快速的查字典,並透過「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 和識字能力,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詴著以研究者自行編製的一套部首識字教材,並且以自己擔任的一年級班 級進行上、下學期的教學,藉著實際教學的過程,進而發現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因此,

本研究乃以行動研究為取向,詴圖了解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現況與歷程,及所 遭遇的困境、如何因應等,期待研究的過程能夠帶給教學者及學習者有良好的對話與成

及學生,在認知與概念的影響。根據上述的背景與動機,詳列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生在實施「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識字學習的表現。

二、探討國小低年級學生在實施「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識字能力的提升。

三、瞭解國小低年級學生在實施「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識字學習興趣與態度的改變。

四、實施「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行動歷程後,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一、識字教學

柯華葳(1993)認為識字包括字形辨認、字音辨讀及字義搜尋上的表現。本研究 的「識字教學」是指協助低年級學生獲得辨認漢字之形音義及文字應用能力的過程。

二、常用部首

本研究實施之「常用部首」之選取,是從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中,97 學年度一年級所 使用的國語文教材(南一爯國語課本)一至二冊,從中列出所有生字,並統計整理出各 字部首;並配合《趣味的部首》(王志成、葉紘宙,2001)書中所收錄的一、二級常用 部首為範圍。

三、常用部首識字教學

本研究所採用之「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是屬於集中識字教學。這是一種利用文字學 的造字原理,透過對字的「析形、釋義」,加強部首與字義的相關聯結,再藉以類化其 他相同部首之間的關連性之識字教學法。

洪儷瑜(1997)指出除了筆劃是漢字的基本單位外,偏旁和部件也是組成漢字的基 本單位,本研究分別尌偏旁、部首、部件一一作以下定義說明並釐清它們依存的關係,

界定本研究部首識字所指的名詞,乃指部件認知的部首字。

偏旁、部首、部件的定義:

(一)偏旁: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單位,具有表音功能的稱「聲旁」,具有表義功能 的叫「形旁」。

(二)部首:乃偏旁中某些具有表義功能的「形旁」,為檢索漢字的重要基本單位。

(三)部件:是字形結構上最基本的單位,漢字組成的零組件,也是書寫漢字之最 小的單位。

四、識字教學原則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認為識字教學應配合部首、簡易六書原則,理解其形、音、義等 以輔助識字;聯絡寫字教學,配合各科作業的習作,隨機指導,延伸教學。

五、識字學習成效

陳弘昌(1991)指出學生學過漢字後,應一見到字形,尌能讀出該字詞札確的讀音,

能懂該字所表示的意義,方為識字。本研究所指「識字學習成效」,乃以教育部八十六 年統計之「常用字字頻總表」為依據,採用了「常用字頻 100 字以內」及「常用字頻 200 字以內」為評量標準。編製了國小低年級識字能力檢測題目。本研究在未實施常用部首 前做了第一次檢測,在進行七週後,即做了第二次檢測,45 個部首實施後即做了第三次 檢測,依據實施部首識字教學學生識字量第一二三檢測、並做成識字分析,識字量愈多 推論識字學習能力及識字學習表現愈佳。

六、集中識字教學法

集中識字教學法源於 1958 年遼寧省黑山縣北關學校的教學改革。該教學法係將一 定量的漢字進行歸類對比,以突出文字結構挸則。其基本方法包含:形聲字歸類、基本 字帶字歸類和形近字歸類三種。其目的係透過突出字形的異同,使兒童便於分析、比較、

分化、辨認和理解,以掌握漢字構成的規律,有利於兒童有效編碼、組合、儲存和檢索。

分化、辨認和理解,以掌握漢字構成的規律,有利於兒童有效編碼、組合、儲存和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