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區

一、研究方法

為達成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搭配各族群或部 落相關的文獻資料整理,研究方法分別有以下三項:

(一)透過文獻整理描繪出族群與聚落的形成背景

整理臺灣原住民史、臺東縣史、太麻里鄉志、臺東縣地名辭書、臺灣原住民 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等相關書籍內,各時期的拓墾與部落遷移情形,輔以部落遷移 碑文、頭目家碑文做為參考,並查找日治時代迄今的人口統計資料,釐清金峰與 太麻里地區的族群分布背景,以利後續的研究操作。

現有文獻不足的部分,本研究針對聚落居民或部落頭目、長老進行訪談,訪 談的主要提問舉例如下:

(1) 部落遷村的時間點為何?遷移到什麼位置?

(2) 部落中共有幾個頭目?彼此有沒有什麼關係?豐年祭是合辦、分開辦或是輪 流辦?

(3) 居民或部落族人的宗教信仰是什麼?拜哪些廟宇或上哪個教堂?

(4) 原漢混居的聚落中:漢人主要居住在哪個位置?排灣族(或阿美族)主要居 住在哪個位置?

(5) 魯凱族住在部落的哪個地方?豐年祭如何舉辦?與排灣族的關係如何?

(二)以農業糧食系統觀察農作物的種植與產銷

本研究以農業糧食系統串聯作物從生產到消費的經營過程,檢視整個產銷鏈 結的活動形式和影響因素,將環境、市場和農民決策連結起來。

本研究主要針對一般農民、收購商(或盤商)、產銷班成員及鄉公所人員進 行訪談,搭配農委會的統計數據、各作物主題館網頁,以及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出 版之農業專訊、研究彙報等資料,歸納整理本區重要作物的生產方式、加工處理、

銷售型態、成本收益等,訪談與觀察重點有以下幾個面向:

(1) 研究區內各聚落的主要農作物類別

15

(2) 作物生產所需投入的資本要素 (3) 種植技術的取得方式與資訊來源 (4) 種植季節、時序與農事內容 (5) 勞力投入的形式

(6) 收穫後的加工程序

(7) 銷售管道、方式與作物流向

(8) 產地販賣價格、市場價格與農家大致收益狀況

(三)經由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理解文化與農業實踐的相互關係

為了瞭解族群文化在農業生產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實際參與金峰與太麻里 地區的各階段農事、地方文化季如洛神花季等,以及原住民族部落年祭,置身其 中觀察文化對農業各層面的影響力,也透過對個別農民、部落頭目的深度訪談,

探究在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體系下,漢人與原住民族間或族群之間的農業實踐有 什麼差異,族群文化與作物的關係為何,而「文化」是否可以成為解釋農業發展 的要素之一。訪談與觀察重點如以下幾項:

(1) 當今作物生產與過去傳統時期的連結關係 (2) 作物在經濟價值之外蘊含的文化特質

(3) 作物的使用方式,包含食用方式、裝飾和其他用途 (4) 農業與祭典儀式、日常生活的關係

(5) 當今的農業經營是否有傳統生態知識的運用 (6) 對於農業經營的價值觀、態度與看法等

二、研究倫理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涉及排灣族,但研究者本身並非排灣族,亦不是當地居民,

屬於跨族群的研究,因此,為求研究資料取得的正當性與真實性、將打擾居民生 活的程度最小化,本研究在接觸部落、受訪者時有以下準備事項與操作過程。

(一)進入部落的方式

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屬於外來者,加上族群身分為漢族,較無法直接拉近與

16

部落族人的關係,若貿然進入拜訪可能容易被拒、不願透露較敏感或較深層的事 物,或是發生因文化距離較遠而相互理解不足的情況,因此研究者在進入部落前,

先對排灣族文化有基礎的認識,並學習簡單的問候族語,在初次接觸時能和族人 產生共鳴。

此外,研究者透過熟識的族人朋友、鄉公所人員的帶領進入部落參與活動或 認識受訪者,也藉由參加年祭、洛神花季、農事協助的方式降低族人的防備心,

建立信任關係後,再約定之後可以訪談的時間,例如本研究於2017 年 8 月 15 日 經由麻勒德普(Maledep)部落的族人朋友帶領進部落參加年祭活動、2017 年 11 月至金峰鄉新興村、太麻里鄉大王村協助族人捅洛神花、2017 年 11 月 16 日和 金峰鄉嘉蘭村的總幹事一起到山上查看農田等等。

(二)族語紀錄

本文會使用到部分族語名詞,標記於括弧內或於行文中直接使用,主要為東 排灣族語,不過各部落在發音方面會有些許差異。本研究有訪問到族語的部分,

會請族人唸出並解釋,紀錄後再查找資料確認,文中敘寫之拼音以文獻中已有紀 錄的為主,若發音差異過大或沒有紀錄的單詞,則參考東排灣族語的拼音規則拼 寫。

(三)受訪者資料

本研究的受訪者資料如表 1-4,為維護訪談對象的隱私,文中以代號表示個 別受訪者,亦僅列出與本文相關的族群、性別及訪談時間,不呈現姓名、聯絡方 式及其他個人資訊。

1-4 訪談對象列表

代號 族群 性別 訪談時間 備註

釋迦或果樹農

S1 漢族(客家) 男 2017/08/02 S2 漢族(閩南) 男 2017/08/06 S3 阿美族 女 2017/08/08 S4 阿美族 男 2017/08/13

17

18

19

四、研究區概述

金峰和太麻里地區位於臺東縣南側,行政區上為兩個相鄰的鄉鎮。金峰鄉東 與太麻里鄉相隔,北鄰卑南鄉,南接達仁鄉,西側毗鄰屏東縣,總面積約 380.6 平方公里;太麻里鄉西與金峰鄉相隔,北鄰臺東市和卑南鄉,南接大武鄉及達仁 鄉,東面太平洋,總面積約 96.6 平方公里。兩鄉的區域範圍和各村分布如圖 1-3,地形概況如圖 1-4。

1-3 金峰鄉和太麻里鄉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0

1-4 金峰鄉和太麻里鄉地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一)金峰鄉

金峰鄉在日治時代被列為蕃地,戰後初期屬於太麻里鄉的範圍,民國三十五 年(1946)分出獨立設鄉,隨後改制為山地鄉,鄉長由原住民族擔任。金峰鄉以 原住民族為主要居民,佔總人口數的96.3%(表 1-5),其中排灣族約佔85%為大 多數,由於日治後期至戰後初期政府陸續強制或輔導深山的排灣族部落往平地遷 移合併,目前聚落集中於東半部,靠近太麻里鄉,分別為新興、正興、嘉蘭、賓 茂、歷坵,形成一村僅有一個集村聚落且在太麻里境內有兩塊飛地的特殊現象。

嘉蘭村為金峰鄉的行政中心且人口數為各村的兩倍以上,族群上除了排灣族外,

嘉蘭、正興和歷坵亦有少數魯凱族人居住。

金峰鄉地處中央山脈大武山系之山麓,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從海拔最高的北 大武山3,096 公尺陡降至 150 公尺,大部分為無人居住的山坡地,境內由北而南 有知本溪、太麻里溪和金崙溪三條東西向平行河系。受地形影響,耕地面積狹小,

21

僅佔全鄉總面積的2.7%,主要農作物為洛神花、小米、紅藜,而釋迦和咖啡分別 為正興村和歷坵村較具特色的農產品。

1-5 民國 106 年底金峰鄉各村族群人口數

(單位:人)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漢族與其他 總人口數

新興村 66 537 31 634

正興村 79 605 28 712

嘉蘭村 85 1,387 38 1,510

賓茂村 56 346 12 414

歷坵村 33 327 23 383

總計 319 3,202 132 3,653

資料來源:臺東縣太麻里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http://tmh.taitung.gov.tw/files/11-1002-346-1.php

(二)太麻里鄉

太麻里鄉在行政體制上為平地原住民鄉,鄉內的原住民族被列為平地原住民,

人口結構上漢人約佔總人口數的55.5%,略多於原住民族(表 1-6),境內原住民 族以排灣族為多,阿美族次之,族群組成較金峰鄉多元。太麻里鄉共有九個村,

泰和村與大王村合構成太麻里聚落,其中泰和村為行政中心及商業區,居民以漢 人為主,大王村為文教區與住宅區,排灣族與漢人約各佔一半;另外,三和村、

華源村的居民幾乎全為漢人,而金崙村的原住民族人口為全鄉最多,多良村則是 漢人分布最少的地區。

太麻里鄉位於中央山脈山麓與太平洋之間,山多平原少,較大的平原僅有知 本溪、太麻里溪、金崙溪和大竹溪河口的沖積扇三角洲,聚落多分布於此。通過 太麻里聚落外圍的南迴公路為對外聯絡的主要道路,農產品經由南迴公路輸往北 部與西部,亦有許多直接銷售遊客的釋迦攤商開設於公路兩側,是太麻里鄉鮮果 運銷重要的一環。太麻里鄉氣候適合農業發展,全鄉農業人口比例高,平地和緩 坡多栽植釋迦、荖葉、荖花、洛神葵等作物,金針山一帶則以金針花和高山茶聞 名(趙川明撰述,1999)。

22

1-6 民國 106 年底太麻里鄉各村族群人口數

(單位:人)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漢族與其他 總人口數

美和村 423 30 1,045 1,498

三和村 22 5 669 696

華源村 7 5 662 674

北里村 270 22 347 639 泰和村 339 82 1,212 1,633 大王村 746 112 1,234 2,092 香蘭村 436 22 441 899 金崙村 1,548 161 266 1,975 多良村 785 106 166 1,057 總計 4,576 545 6,042 11,163

資料來源:臺東縣太麻里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http://tmh.taitung.gov.tw/files/11-1002-346-1.php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