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方的基督教戲劇

第二章 文本回顧

第二節 西方的基督教戲劇

一、 戲劇的源起

戲劇起源於祭祀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說法,例如希臘的戲劇起源於舉行於春秋 兩季的酒神祭,而中國的傳統戲曲也是產生於古代巫覡的祭祀活動之中。這些參與祭 祀的載歌載舞者為了呈現神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時,必然會將歌舞活動從抒情擴展至表 演故事,當他們也必需因此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時,戲劇就逐漸成形了(朱介國、李壽 菊、李宗玉、林琦妙,2001)。

西元前五世紀時,希臘詩人塞斯比斯(Thespis)在酒神祭典中安排一位演員與歌 舞隊交相應答,這位演員又戴著各式面具扮演許多角色,使歌舞活動開始戲劇化。然 而,戲劇化的祭祀活動只能算是戲劇的雛形而已,要隨著時間的轉化,宗教色彩逐漸 減少,世俗化色彩相應增強,直至戲劇模仿完全脫離祭祀活動,成為一個獨立的表演 形式,才能被視為正式的戲劇。

西元前四世紀,戲劇表演趨向專業及職業化的發展。前三世紀,戲劇化的遊戲漸 漸與羅馬的宗教節慶結合,到了西元前一世紀時,隨著希臘雅典戲劇傳統價值的消逝,

有 許 多 演 劇 故 意 諷 刺 社 會 及 教 會 , 淪 為 粗 俗 猥 褻 的 娛 樂 , 如 亞 提 拉 劇 (fabula Atellana)、仿劇(mimes),內容多為即興,以提供喜鬧笑料為主。其中仿劇往往以不 堪的姦情及惡行為主題,言語猥褻並嘲笑信仰,因此戲劇被視為一種敗壞道德及妨害 風化的活動,引起基督教社群的反對(Billington, M., 1989;黃美序,1995)。

二、 中世紀宗教戲劇

西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黑暗時代」(Dark Age),教會在亂世 裡取得了世俗的政權,藉由「神權說」成為最高的統治者。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神權 中心和來世主義,因此對於人本主義和現世主義的希臘、羅馬文化大加禁絕迫害,文 藝中最能鼓動人心的戲劇當然更在禁絕之列。當時演員不受教會的聘請,他們只得在 各地找尋觀眾表演默劇和啞劇過活。第六到第十世紀之間,教會當局更屢下禁令,不

准演出或觀賞戲劇。所以在中世紀早期幾世紀中,戲劇是不見天日的(布羅凱特,

1996)。

即使如此,戲劇藝術並沒有因此被消滅。除了地下戲劇活動之外,許多包含戲劇 內容的異教禮拜與節慶也不顧基督教會的反對而繼續演出。教會在其中意識到戲劇感 染人心的力量,為了同他們競爭並更有效宣傳教義,教會便在儀式中開始引進戲劇的 插段,創造出一系列宗教劇(Religious Plays),在西元 952 至 1250 年間掀起一股熱潮

(布羅凱特,1996)。

中世紀宗教劇可分成以下四個類別:

(一) 儀式劇(liturgical drama,或稱教會劇)

戲劇演出不見天日的情形,到教會在它自身的儀式中加入戲劇性的「插段」(troup)

才告結束。教會使用插段的可能原因為:藉此使它的教誨更生動(布羅凱特,1996)。

今存最早的教會戲劇雛形是西元925 年左右的《妳們要找誰》(Quem Quaeritis Troup), 劇名取自其原文的第一句話「Quem Quaeritis」,是源自新約聖經中耶穌死後復活的故 事,全文如下:

天使:妳們在這墳墓裡要找誰,基督的追隨者﹖

三個馬利亞:天使啊﹗是那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人耶穌。

天使:祂不在這兒了,祂已經如預言所說的一般昇到天國了。

去吧!把祂從墳墓裡昇天的消息散播出去吧!

(http://www.pwshop.com/html/article/dramaintro-0019.html)

雖然這齣插段只有簡單的幾句對話,卻是復活節彌撒時的重要開場。雖然演員沒 有特別裝扮,角色沒有個性發展,劇情也沒有重大衝突,也沒有特殊的舞台設計,但 毫無疑問是中世紀教會戲劇發展的重要雛形。儀式劇通常只限於在大教堂或修道院中 演出,所以演員照例全是教士,有時候連觀眾也是教士(布羅凱特,1996)。

「插段」是規定儀式之外插進去的一段,這段完畢之後還要回到原來規定的儀式。

例如「你們找誰」完畢之後,扮演天使和瑪麗的神職人員便轉身面對參與彌撒的教眾,

一起頌唱聖歌,回到規定的程序。但是插段不斷增加累積之後,集合這些插段演出就 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脫離儀式,獨立存在。這個劇種稱為「儀式劇(liturgical drama), 因為它是從教會的儀式(liturgy)中蛻變而成,其內容多取材自舊約或新約(甚至某 些偽經)聖經(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john/chp3-middleage-theatre.htm)。

這種劇於西元952 至 1250 年間在室內上演,到了 13 世紀就開始移向室外。演出 時設立一塊「表演區」(the platea or place),環繞四周的是一連串的景觀站(mansions), 每個景觀站代表一個場所,像埋葬耶穌的墳塚、最後晚餐的餐廳等等,演出時,演員 依劇情一站一站演出。但是景觀站之內的空間不夠,於是就利用站前稱為「表演區」

的地方。就這樣,演出都是從一個特定的景觀站開始,然後進到在這個共用的區域內 繼續進行(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john/chp3-middleage-theatre.htm)。

到了13 世紀,宗教劇開始移到室外演出,使它的對象擴大,包括了非信徒。教會 則貢獻他的贊許與鼓勵,世俗團體則貢獻金錢和人力,在一些區域中,商業工會成了 大部分戲劇的演出人,其他的區域中有的由市政當局控制,有的由特殊社會團體演出 宗教劇。14、15 世紀之後,世俗團體開始以相當大的金額來支持劇本的演出,戲劇也 不再以拉丁文為主,而以當地方言呈現,這段期間的劇本人物日眾,特殊效果也越來 越多。景觀站開始設在馬車上,從一個地方拉到另一個地方。最重要的特色是每個劇 一定包括天堂、人間和地獄三個空間的故事。而且當時的人非常重視把劇中的特殊效 果-如耶穌在水上行走或地獄的恐怖景象等在舞台上表現出來,所以當時已發明許多 舞台機關,熟練的機械師和舞台經理也應時而生(布羅凱特,1996)。

(二) 經典劇(The Mystery Play,俗稱神秘劇)與連環劇(cycle play)

「神祕」(mystery)這個英文字,可能沿自法文, 它在中世紀有「買賣」或「手 藝」的意義,引申而為各行各業,以及它們的職業公會,後來由它們負責演出的戲劇 就稱為「神祕劇」;換句話說,這個標籤的著眼點是演出的單位,不是戲劇的內容。在 英國,這些戲劇的題材都來自《聖經》;在法國、中歐和西班牙,它們的題材除《聖經》

外,還有耶穌和聖徒故事。

英國的神秘劇在15 世紀遍及全國,至少有 125 個城鎮都有演出記錄,其中四個城 鎮的劇本,現在還保存的相當完整,包括:約克(York)有 48 個劇本;徹斯特(Chester)

有24 個;威克斐(Wakefield)有 32 個,以及科汶垂(Coventry)有 42 個;最後一組 劇本,有時亦稱「某鎮之劇」(N-Town),大概是由流動劇團到那裡上演,就在N的地 方填上那個城鎮的名字。這四組中每一組劇集常被稱為「連環劇組」(cycles)。它就像 一個電視連續劇,其中每一個單元劇(cycle play)均以英文詩體寫成,講述一個故事,

長度從幾10 行到 4、500 行不等,從創世紀開始,到最後審判後結束,中間插入聖經 中其它的事件,像亞當的墮落、洪水與挪亞的方舟、亞伯拉罕犧牲兒子、報佳音、耶 穌的誕生與苦難、耶穌進地獄拯救罪人等等。一個連環劇組平均要四、五天時間才能 演完。英國每個連環劇組呈現的是全人類從無到有、從滿被聖寵到永生或永罰的歷程。

因為內容如此遼闊,所以有人形容連環劇組為「宇宙劇」(cosmic drama)

(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john/chp3-middleage-theatre.htm)。

連環劇的上演通常是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慶典的一部分,用以紀念象徵 基督聖體的酒與餅聖餐禮。節慶期間,每一個商業公會被指定演出一個劇本,小的公 會則可能兩三個聯合共演一劇;劇中的台詞原稿要經教會批准,並由鎮議會保存,演 出時要嚴格遵照劇本,否則會受罰;上演時是以戲車(pageant wagon)載著演員、佈 景到鎮議會選定的地點去演出(布羅凱特,1996)。

(三) 神蹟劇(miracle play)

「神蹟劇」是把基督教聖徒或是殉教者的生平作為,以戲劇的手法,搬演他們的 故事。神蹟劇的許多劇本多半是虛構,雖然如此,但它也帶出一個信念,那就是顯明

「上帝可以干預人間的事物」。這一類劇本是在所紀念聖徒的節日上演,並且由特別與 該聖徒有關的團體來演出。神蹟劇並沒有如經典劇廣為流傳,但相同的是它們都是為 要宣揚有關基督的事。(布羅凱特,1996)。

最早的神蹟劇是 13 世紀的《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有 1,500 行。尼古拉 斯原來是第四世紀某個地區的主教,以慷慨樂施著名,有則傳說說他曾經從窗戶中丟 進一袋黃金給一個貧窮人家,讓這家人能把三個被逼為娼女兒拯救出來,使她們都能 美滿結婚;直到現在,每逢他的節日,很多地方仍有贈送禮物的風俗。他的名字歷經

變化,後來成為聖誕老人。在本劇中,傳說中的這位聖徒,屢屢在法國戰場,施展他 神奇的力量;劇中不顧時空錯亂,穿插著當時法國酒店裡的的笑鬧,使得笑鬧與聖蹟 並存,這已是中世紀戲劇累見不鮮的特色

(http://homepage.ntu.edu.tw/~theatre/john/chp3-middleage-theatre.htm)。

(四) 道德劇(morality play)

道德劇是宗教劇和世俗劇之間的橋樑,盛行於14、15 世紀。這類戲劇的特色是利 用標誌(emblem)以及寓意的劇中人物 (allegorical personages),呈現善與惡為了爭 取人的靈魂的鬥爭。一般來說,「標誌」是用具體的記號或物件,表現抽象的觀念,例 如王仗代表王權,心代表愛,鴿子代表和平等等;寓意的劇中人物則從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的技巧開始,而所謂擬人化,就是用一個具體的人,來代表一個抽 象的性質(如正義、憐憫)、機構(如教會),或道德類型(如罪人、富人)。經典劇與 神蹟劇處理聖經上的人物或聖者,而道德劇是把一般人心靈上的煎熬加以戲劇化;這

(personification)的技巧開始,而所謂擬人化,就是用一個具體的人,來代表一個抽 象的性質(如正義、憐憫)、機構(如教會),或道德類型(如罪人、富人)。經典劇與 神蹟劇處理聖經上的人物或聖者,而道德劇是把一般人心靈上的煎熬加以戲劇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