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營管理與未來展望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經營管理與未來展望

「福音劇團」的成立大多源自一個人對信仰與戲劇的熱情,這樣的領導人也成為 維繫劇團運作的命脈。謝念祖指出這種現象的危險性,並建議劇團在創作或經營上,

必須培養共同承擔、負責的人,才是永續經營之道。此外,許多福音劇團在訪談中均 表示未來希望能往「專業」方向發展,「專業」的呈現有很多因素,包括專職行政、獨 立辦公室、專業演員、精緻的製作、明確的製作演出流程與宣傳計畫等等,這些都需 要「財力」與「人力」的支持,然而「福音劇團」因著傳福音的使命,希望透過贈票 來推廣福音戲劇,或以「同工」、「服事」的心志接納所有想要參與演出的人,因此財 務來源少了擴充的空間,在戲劇專業的要求上也多了一定的困難。要吸引觀眾來到劇 場,表演藝術團體共同面對的是其他休閒娛樂的誘惑以及同質性團體的競爭,因此,「專 業化」、「精緻化」是必然的方向,先將人吸引進來,才有機會將福音傳播出去。即使 只在教會演出,也要考慮到有人可能從未踏進劇場,除了傳遞福音訊息之外,這也代 表著一場為他們開啟戲劇欣賞大門的藝術呈現。

福音劇團希望藉由傳播福音來改善世界,屬於 Mintzberg(2005)「使命型組織」

中的「改革者」或「教化者」,必須面對與世界同化的壓力;矛盾的是,由於「意識型 態」永遠不變,使命型組織又可能走向「孤立」的道路。「同化」與「孤立」的拉扯,

正如福音劇團對於「藝術」與「信仰」的取捨。為了將福音傳至地極,福音劇團外在 的呈現與形式應該與世界同化,正如耶穌道成肉身;內在的價值與信仰則必須保持孤 立,如同耶穌在曠野禱告中與神保持單獨而純粹的關係。

此外,除了教會支持成立的「芥菜種劇團」曾與社區發展協會配合社區宣教之外,

其他的獨立福音劇團均從未將所屬社區民眾列為目標觀眾,若福音劇團能與該地區教 會合作舉辦宣教活動,對於當地的福音傳播與藝術推廣應當會有不錯的效果。教會能 夠自行建立劇團的並不多,大多是以「音樂佈道會」、「特會」等形式傳福音,建議教 會能以更開放的態度來看待福音劇團,積極尋求合作,包括提供宣傳管道與資源、舉 辦戲劇佈道、協同跟進工作等等,並鼓勵教友以實際行動支持福音劇團的宣教事工,

幫助他們跳脫「福音即免費」的迷思,建立正確的藝術欣賞態度。

參考書目

一、 英文書目

Hamilton, C. (1939). The theory of the theatre and other principles of dramatic criticism. H.

Holt and company.

Kotler, P. & Armstrong, G. (2003).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10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acker, J. I. (1961). Evangelism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 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Smith, W. R. (1956).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y. Journal of marketing, 20(3), 3-8.

Thomas H. J., (1987). The role of values in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Walter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二、 中文書目

Billington, M.(1989)。表演的藝術-藝術活動欣賞指南(Performing arts: A guide to

practice and appreciation)(蔡美玲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80年出版)

Bosch, D. J.(1996)。更新變化的宣教 : 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白陳毓華譯)。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

(原作1991年出版)

D'Souza, A.(2002)。力上加力的領導(Empowering leadership : Lead with vision and

strategy)(戴保堂譯)。台北:天恩。(原作2001年出版)

Kotler, P. & Scheff J.(1998)。票房行銷(Standing room only: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高登第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97年出版)

Mintzberg, H. ( 2005 ) 。 閔 茲 伯 格 談 管 理 : 探 索 組 織 世 界 的 奧 秘 ( Mintzberg on

management)。台北市:百善書房。(原作1989年出版)

Richardson, A.(1966)。聖經神學詞彙(A theological word book of the Bible)(湯張瓊 英、朱信譯;黎加生編)。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原作1960年出版)

Sider, R. J.(1998)。再思福音真義-傳福音vs.社會行動(One-side Christianity? Uniting

the church to heal a lost and broken)(徐成德譯)。台北市:校園書房。(原作1993

年出版)

Whitehead, E. E. & Whitehead, J. D.(2000)。信仰團體:打造今日的基督徒團體

(Community of faith: Crafting Christian communities today)(譚璧輝譯)。台北:

光啟。(原作1992年出版)

于善祿(1996)。變與不變:一九七0年代台灣現代戲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台北市。

史文森(1990)。基督教在台灣(羅曼華編譯)。載於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 督教論文集(399-426頁)。台北市:宇宙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198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 老教會。

布羅凱特(Brockett, O. G.)(1996)。世界戲劇藝術欣賞(The theatre: An introduction)

(胡耀恒譯)。台北市:志文。(原作1969年出版)

幼獅記者(1973)。《桃花源記》的再思-張曉風訪問記。幼獅月刊,241,78-80。

如炬(1972)。四幕現代話劇的里程碑─評《第五牆〉,第五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 版社。

成怡夏(2001年1月16日)。晨星藝術劇團 為福音鋪路。基督教論壇報,1869期,第8 版。

朱介國、李壽菊、李宗玉、林琦妙編著(2001)。中西戲劇欣賞。台北市:文京。

吳若、賈亦隸(1985)。中國話劇史。台北市:文建會。

吳恩溥(主編)(1989)。世界五大宗教。香港:聖文社。

呂弘暉(2004)。高雄市戲劇類表演團體營運暨行政資源調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 託之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李立亨(1995年10月)。用散文在劇場內傳道-張曉風和基督教藝術團契。表演藝術雜 誌,36,72-75。

李皇良(1993)。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台北市。

李曼瑰(1968年12月1日),李聖質天主教劇本創作獎金徵獎緣起,劇與藝,10,350-351。

李曼瑰(1972年12月3日),「武陵人」的演出與基督教藝術團契,中央日報,第9版。

李曼瑰(1979)。李曼瑰劇存(四)。台北市:正中。

沈玲玲(2003)。台南人劇團經營、發展與作品評析之研究:1987-2004。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南市。

林主榮(2004)。基督教宗教網站網站溝通效果指標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本炫(2003)。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市:巨流。

林朝夫(2000)。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靜芸編(199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林鶴宜(1999)。臺灣戲劇現代化的一段序曲-論張曉風《曉風戲劇集》。載於陳義芝

(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427-439頁)。台北市:聯經。

邱坤良(主編)(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台灣戲劇發展概說

(一)。台北市:文建會。

查時傑(1988年12月),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長老教會-以南北教會學校神社參拜為例,

中華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127-156。

洪善群(1994年6月12日)。從「秋決」看福音戲劇路向。基督教論壇報,1471期,第7 版。

胡建雄(1968年6月1日),現代新型劇蜜莎觀後記,劇與藝,9,219-221。

倪貢明(1994)。觸角/觸覺-機構的角色。今日華人教會 ,11。

倪婉萍(1998)。黃以功與基督教藝術團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 系戲劇碩士班,台北市。

容淑華(2000)。演出製作管理:好的規畫是成功的基礎。台北市:淑馨。

恩格(Engel, J. F.)(1986)。當代教會傳播理論與實踐(Contemporary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its theory and practice)(白嘉靈、郭瓊惠譯)。台北市:中華福音

神學院出版社。(原作1979年出版)

耿建興、夏學理(1998)。表演藝術之媒體行銷研究。空大行政學報,8,307-337。

基督教藝術團契(1972年12月21日)。「武陵人」演出宣傳廣告,中央日報,第8版。

基督教藝術團契(1973年1月4日)。「武陵人」演出宣傳廣告,中央日報,第8版。

崔淑姬(2001)。戰後台灣原住民基督教信仰之研究(1945-2002)。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張其昀編(1981)。中華百科全書(第一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編行。

張敏琪(2005)。尋繹聖像-縷析隱匿的神聖靈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系碩士班,高雄市。

張曉風(1971)。畫愛。台北市:校園。

張曉風(1973年2月)。餘音。校園雜誌,15(1),34-38。

張曉風(1975年11月10日)。她曾教過我-為紀念中國戲劇導師李曼瑰教授而作,中國 時報,第12版。

張曉風(1976)。曉風戲劇集。台北市:道聲。

張藹珠(1999)。『臺灣戲劇現代化的一段序曲-論張曉風《曉風戲劇集》』講評意見。

載於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440-442頁)。台北市:聯經。

莊祖鯤(2004)。宣教歷史。台北:基督使者協會。

許瑞芳(1995)。鳳凰花開了。現代戲劇集. 演出劇本系列。台北市:文建會。

許瑞芳(1999)。從「華燈」到「台南人」——談地方劇團的專業化。載於廖美玉(主 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專業劇場(127-149頁)。台北市:

文建會。

郭孟寬(1999)。七零年代劇場開拓者 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陳建台(1973年1月3日)。「武陵人」的音樂設計,中央日報,第9版。

陳玲珍(1983年9月)。生活在生活中─張曉風訪問記。文學時代雙月刊,15,13。

陳琪(1997)。表演藝術之行銷概論。載於鄧為丞(主編),藝術管理25講 : 表演藝 術行政人員研討會暨研習活動實錄 (54-61頁)。台北市:文建會。

陳麗娟(1998)。向「錢」看-節目預算的編列與控制。載於盧家珍、陳麗娟(主編),

藝林探索:經營管理篇(83-93頁)。台北市:文建會。

陳麗娟、劉靜敏(1997)。表演藝術團體的生存與發展。載於鄧為丞(主編),藝術管 理25講 : 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研討會暨研習活動實錄 (47-49頁)。台北市:文建 會。

曾仰如(1986)。宗教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黃美序(1995)。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台北市:三民。

黃惟馨(2004)。劇場實務提綱。台北市:秀威資訊。

楊川合編著(1995)。宣教學詞彙解。台北市:永望文化。

楊美英(1999)。從歷史重演到眾聲喧嘩——台南小劇場運動的萌發。載於國立成功大 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社區劇場(151-167 頁)。台北市:文建會。

溫禾(1978年9月14日)。她使古典的現代的巧妙的結合了,中國時報,第6版。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葉長海(1990)。戲劇-發生與生態。台北市:駱駝。

葉芠芠(1997)。藝術、技術與行政-行政工作者在團體組織的角色定位。載於鄧為丞

(主編),藝術管理25講 : 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研討會暨研習活動實錄 (23-24頁)。

台北市:文建會。

詹家榮(2007年2月17日)。簡銘興戲劇事奉上帝。基督教論壇報,2716期,第10版。

熊瑞海(1999)。團體的組織。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

巨流。

趙中輝(編著)(1998)。英漢神學名詞辭典。台北市: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趙中輝編著(1998)。英漢神學名詞辭典。台北市: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劉怡汝(主編)(1998)。藝林探索:行銷篇。台北市:文建會。

劉曉亭(1999)。基督教術語入門。台北市:宇宙光。

蔡明毅(1993)。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之十六-台語相聲。台北市:周凱劇場基金會。

鄭夙珺(2005年6月)。台灣宣教140年。航向月刊,200506。

鄧佩瑜(1997)。表演藝術團體的經營與管理。載於鄧為丞(主編),藝術管理25講 :

鄧佩瑜(1997)。表演藝術團體的經營與管理。載於鄧為丞(主編),藝術管理25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