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種現象習而不察,長久下來,對於教學現場的覺察敏銳度降低,不易發覺有哪些 地方需要改善。肩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重大使命的教師們,在教學現場 常遭遇層出不窮的疑難雜症,Elliott 表示「行動促進反省」,倘若教師秉持著班 級即實驗室,教師即研究者、觀察者及實驗者的精神,對於課程、教學、評量進 行主動的批判、反省與檢核,針對教育情境中的問題,進行行動研究的實踐,便 能促進教育專業成長,發揮教學效能(吳宗立,2002)。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論述可知,課程當中經常蘊含許多教育理念與理想,而 這些都必須經過教師的轉化才落實到學生身上(蔡清田,2000)。由於本研究是 研究者在班級中教導摘要策略,設計教學活動並且實際執行,進而探討摘要策略 對於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結果。從研究者的角色及研究的歷程來看,都符合行動 研究的精神,所以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法來探究之。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主要目的在探討摘要策略教學對六年級學童閱 讀理解能力提升之情形,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為協助學生順利理解,需要一再修 正教學方法並符合每位學生的能力,故在以下研究架構與流程部分,將做更詳細 的說明。

壹、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自民國一百 零五年二月至一百零五年四月,於一百零四年十二月進行第一次觀察,以國語文 課文內容深究做摘要之習寫,再以蔡雅泰(2006)發展出的整體式大意摘要評分 標準進行評量,以了解學生大意摘要整體表現及簡潔性能力、流暢性能力與統括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希望針對教育部高年級閱讀基本能力內容,輔以摘要策略教學,研擬出符合 學生能力的國語文教學活動。研究時間為期八週,採每週一次之教學期程實行,

最後輔以省思日記與學生回饋,期許能為學生於閱讀理解方面製造更好的能力。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圖 3-1 行動研究架構圖

以下針對研究架構內容做詳細說明:

一、 擬定教學內容

在此階段研究者將分析學生目前的摘要能力現況,透過國語文領域的習作習 寫了解學生的程度,再從中找尋出普遍學生的困難處,才能依此確認行動研究的

對學生閱讀理解 能力之影響

研擬摘要策略教 學活動方案 摘要策略教學實

施之歷程 學習單、回饋 單、小日記、省

思札記

三個主題課程 刪除不必要訊息

語詞歸納 選擇與創造主題句

省 思

進 行 蒐

分 析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具體對象,此外,也進一步分析學生過去於中年級的學習狀況以及相關訊息,也 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建立符合普遍學生平均程度的相關課程內容。

依據康軒書局出版之國民小學國語教材第十二冊課文內容,主要以應用文、記敘 文、說明文為主。採用國語課文當為閱讀摘要練習的文本,研究者認為可以減輕 一次實施所有步驟的負荷量,採用課文不會造成學生的額外壓力及課程時間的壓 縮;再者,若研究者使用補充教材,學生並不一定可以學習到很多,因為閱讀理 解還牽涉到學習動機、先備知識、與教師的互動等。在所有摘要策略教學都完成 之後,再輔以類似課文之補充教材,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作,而研究者也認為,

透過課文當摘要練習的文本,可以順道利用課文的語句練習或修辭,強化學生的 摘要能力。研究者秉持以上信念再加上學生先前的課堂表現,初步設計合適的教 學方法,於教學時,採用摘要策略教學,並請學生於課堂上練習。

二、 教材發展

配合班級國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於生字教學完後進行內容深究,經由課文文 本分析讓學生更了解內容主旨。因每一種文體的摘要段落與抓取摘要的重點不 同,所以一定要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結構,才能將文章每一部份的主要意思串聯統 整起來。如記敘文,重點是以記人或敘事為主,文章中必定有發生、經過和結果,

人物的性格、經歷或變化,在摘要教學上,得先讓學生認識文章的結構後,再逐 一分析出各段重點,並加以組織,才是摘要的表現方式。教師所教導示範的摘要 策略,是閱讀理解的輔助工具之一,教師在提供學習鷹架後,讓學生得以利用該 策略向上發展,故課文是很好的學習素材。所以教學過程除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問 答為主,也讓學生有同儕討論的時間,避免學生在接觸摘要時,手足無措,產生 拒學情形。

三、 課程教學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極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和學生於下課時間進行互動分享。若學生語文能力較 為低落,無法自己完成摘要的作業,研究者將再帶領學生重新閱讀文本,或採取 同儕教學進行討論,讓學生在接觸摘要時,能建立興趣與自信,避免無力感之產 生。

四、 成效評量與省思回顧

當課程實施接近尾聲,研究者將以學生每次的摘要評量為標準,了解學生在 閱讀理解上是否有進步,再輔以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單,配合每次上課的課室觀察 記錄,詳細記錄學生的動態,以統整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另一方面也可作為研究 者於教學上的回饋,研究者會於每次教學實施後寫下札記與省思,在課堂教學的 過程中留下感想心得與建議。再分析教學成效後,探究學生在歷經摘要策略教學 後,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是否有進展,也提供往後教師在教學上的意見與參考。

貳、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進行,探討教師如何應用摘要策略教學,以及學生在習得 摘要策略後,是否能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將研究流程擬定三個階段,「教學準備 階段」、「教學實施階段」、「教學整合階段」,研究流程圖如圖 3-2,將依據本研究 之研究流程逐一說明:

一、 教學準備階段

1、覺察教學現場之問題

研究者在教學實務現場發現,現今學生接觸之資源雖多,但其理解能力並未 隨之提升,學校以學科成績為導向的教育方式導致台灣在國際閱讀能力評比與鄰 近國家相比,成績也不如預期,研究者在詢問過國小學生後,他們均普遍認同自 己在閱讀時,經常抓不到重點,以至於降低閱讀該書籍之興趣。因此學生的閱讀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理解能力低落,與閱讀習慣、閱讀動機兩者相互影響。此點確實需要教育現場的 老師以及教育相關部門官員謹慎思考的地方。

2、蒐集與整理文獻與分析問題

研究主題確立後,研究者便根據研究方向著手蒐集相關文獻,例如:閱讀理 解策略、摘要策略教學等,於研讀相關文獻時了解閱讀理解教學的內涵、原則及 教學方法,也從學生提出的閱讀困難中,試圖找出解決之道。

3、確認教學研究方向

研究者認為對高年級學生而言,此階段正是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涉獵各個領 域的書籍,而導師正是可以幫助他們的最佳推手,因此閱讀對學生深具意義及其 重要性,故研究者了解學生共通的問題以及將相關文獻整理之後,期望能夠從實 際行動中,提出改善的方法並提升自己的教學品質,希望能提供學生一個好的閱 讀理解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因而確立研究的主題。

二、 教學實施階段

1、課程設計,擬定主題

研究者將依據課本內容做適度之調整,也將和同學年教師討論課程規劃,經 由課文分析後,選擇就適合運用摘要策略閱讀理解策略的課文,著手進行課程設 計,研究者從任教之學校現行的教科書版本中,挑選適當之課文,規劃教學活動 實施,此課程方案預計利用每週一節的彈性課程進行。

2、實施課程教學

研究者在進行摘要策略教學前會先對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對於摘要策略有 概念,在學習上較不易出現排斥之情形。按照學校課程計畫之進度,研究者在每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習,一開始的課程,研究者會提示較多摘要策略之步驟,是屬於直接教學法,尤 其在重組重要訊息的部分,將提醒學生潤飾與修飾的技巧。研究後期,研究者則 採用合作學習法當中的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簡稱 CIRC),其中包含三種主要 要素:讀本的相關活動、閱讀理解的直接教學以及語文與寫作的統整。這些活動 都在異質性的學習小組中進行。每次教學過程都會以學生完成的摘要學習單作為 資料蒐集來源,教學後會和學生的進行課後訪談。實施流程完畢後,研究者會請 學生填寫回饋問卷,作為檢視教學之用。爾後,研究者將分析學生習寫之摘要與 學生之回饋進行資料整理。

三、 教學整合階段

1、教學觀察與資料蒐集

教學觀察為在自然的教學情境下直接看到學生所做與所說的,故是最能詳實 記錄教學現場師生互動的情形。研究者在教學時將透過學生之表現,進行觀察,

並將全部資料蒐集整理,以利接下來之研究工作。

2、資料分析與整理

研究者將全部資料含訪談、課室觀察、學習單、札記等分類歸納,做整體成效 之探討,錄音資料透過質性資料分析的方法,與以編碼和記錄,以了解教學實施的 歷程與成效;學生的摘要學習單及訪談資料,則可來分析學生學習歷程及能力的轉 變;教師省思日誌則可來檢討教學過程,並依此修正教學活動,也藉此了解閱讀理 解策略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與協助性。

3、撰寫研究報告與形成建議與結論

將幾週來教學整理分析,並和指導教授討論研究成效,最後將所有資料撰寫成 為研究報告,除了提出相關建議外,也作為日後國語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參考。

©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