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歷程反省

質性研究的進行相較於其他有計畫性的量化研究來說,研究者在研究期間不管 是從閱讀相關文獻、實地進行觀察、與研究對象訪談、甚至寫研究日誌的當下,都 會發生許多的想法上改變:例如研究焦點的轉移、研究對象的選取、資料分析方法 的採用…等等。為了對研究歷程本身進行檢視,以下將就研究主題的選取、資料分 析的方法,與統整研究架構內容的方式,進行研究歷程的檢討:

壹、大主題與細部主題的選取

一開始挑選研究問題的時候,原本想從從單位學生觀察出發,因為研究者認為 個別學生的學習就包含了許多因素,所以想嘗試看看以單一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開 始蒐集他在各方面的學習狀況。

但在與指導老師的討論下發現,單一組員的學習似乎不太容易看出他的問題 點,如果能夠對照其他組員的學習進行比較,應該能更深入瞭解學習的全貌,因此

研究的觀察一度想選取兩位學生為焦點,嘗試比較的點可能有:踴躍發言 vs.沈默組 員;模範生發言 vs.搗蛋鬼發言;甚至男生領導者 vs.女生領導者…等類別的比較。

但是從逐字稿的內容來看,似乎不管怎麼樣切割對話都不是很適合,因為組員 的對話通嘗試以小組為內容,假使要特定選出兩個組員進行比較,對其他參與討論 的組員資料該割捨或進一步做討論,似乎都不是很恰當,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小 組中沒有辦法選取出特別能比較的兩人,因此最後的研究對象,還是轉為對整組學 生進行觀察。

貳、資料分析單位

研究者最初的分析方式,一樣是以從個別學生的分析開始,希望瞭解個別學生 的學習型態,然而在與指導老師討論後,重新思考這個分析方式所能帶來的意義有 哪些?如果去除與其他組員間的交互比對,單一成員的學習狀況分析,很容易落入 孤獨的對話,換言之,既然已經選取了小組作為研究單位,那麼再以個別學生作為 分析單位,似乎就失去了原先選擇小組的意義。

在不確定是否這樣分析方法的可行下,指導老師建議研究者可改採發言情境分 析,不同於個別學生學習的分析點,發言情境可以從特定情境下,瞭解不同組員他 們間的互動模式,例如某些組員發言時,其他組員的關注程度高或低;同樣的討論 題目換成另一個組員,其他組員的聆聽程度又是如何?同時發言情境的分析,不必 要同時將所有組員都納入分析範圍,可以以特定兩、三位組員間的意見交流作為分 析的依據。

以小組討論的主題來說,發言情境的分析是較為恰當的分析方式,但是在開啟 特定發言情境之前,似乎有必要交代個別組員他們有哪些發言習慣、特定的發言內 容或參與的程度有哪些差異。因此研究者在分析特定發言情境前,又增加了任務群 體的分析,透過組員特定的發言習性或發言內容,來區分不同的任務群體,之後在 由個別任務群體的發言情境,來討論組員們在不同任務群體的發言情境下,會有哪 些討論模式的出現。

參、統整架構間的關係

研究者在資料分析中主要三個要點,分別為「討論歷程分析」、「任務群體的發 言情境」、以及「小組討論後對學習的影響」,資料分析的第四節便在串連上述三個 分析點,成為一個主要的分析架構。

其實直接來看三個分析點,他們是具有關連性的,首先「討論歷程」是小組討 論的整體圖像,經由個別組員的發言產生「任務群體的發言情境」,而從前兩者的內 容,可歸納出組員在「學習上影響」如何。然而要仔細談各個要點的關係,就必須 將各段落的分析內容交錯在一起,原先的構想是能夠將這些要點以圖形的方式呈 現,但在嘗試繪製圖形,或者整理表格的時候都發現,這些段落的分點太多,似乎 無法以一個較簡單明瞭的圖形表示。

在嘗試了許多失敗的構圖之後,研究者決定還是將三個點做兩兩分類,再進行 架構的統整:首先是「討論歷程」與「任務群體發言情境」的歸納,從討論歷程中 可以發現,不管是有、無標準答案題目的性質,或者組員會的程度,都可與任務群 體作相互比對。例如無標準答案的題目,由於組員參與的程度較自由,也可以從中 發現各任務群體出現他們特定的發言習性;而組員都不會的討論題目,很容易造成 領導群對發言的壟斷。另外從「任務群體」與「學習上影響」來看,也可以發現不 同任務群體,由於其發言習性不同,造成他們在學習上如學習內容、人際關係甚至 態度上都有所歧異。

藉由最後統整各分析要點的綜合討論,對整理整個研究的脈絡、重新思考研究 的主要目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在寫完整個第四章後,研究者也根據資料所 得到的研究結果,回頭修改最初設定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讓論文敘述更加連貫,

並且讓整個研究看起來更具整體性。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宋文里譯(民90)。Bruner, J.著,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丁惠琪(民 89)。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千倖(民85)。有效的小組討論教學。師友,353,44-49。

王金國(民87)。國小五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國(民89)。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吳文忠(民88)。課堂研究。台北:五南。

吳典容(民 82)。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歷程有關變項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訓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 著為1990年版)

吳毓瑩(民 88) :卷宗評量。載於王文中(主編),教育測驗與評量觀點─教室學習 觀點。(頁 237-257)。台北:五南。

巫正成(民89):數學對話促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 學系碩士論文。

李秀娟(民89):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社會互動的情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系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英(民91)。探討意見衝突在小組互動中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民 87)。維考斯基的認知學說在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93,17-22。

沈文蓓(民86)。小學高年級學生小組討論之歷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瑞勉譯(民87)。Berk &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心理。

房昔梅(民91)。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姿君(民89)。同儕互動中越讀策略使用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小組討 論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如(民 91)。學業成績的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之效應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朝鳳(民85)。討論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頁53-70)。台 北:師大書苑。

林欽榮(民9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林慧貞(民 88)。國小一年級數學科小組討論中協助行為形成歷程的個案研究。國 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旻昇(民88)。從期望地位的觀點探討學生在科學小組討論中互動的平等性。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頂清(民89)。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 (小組討論) 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 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民86)。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著,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原著為1993版)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民91)。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翁嘉聲(民89)。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民 90)。Maxwell, Joseph A.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 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原著為 1996 版)。

張琇珺(民 88)。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仁(民88):討論的技巧。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313-326)。台北市:師大 書苑。

曹雅雯(民91)。以概念地位(status)的觀點看小組討論中的概念改變---以生態單元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民87)。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

理(頁31-91)。台北:三民。

許馨月(民90)。國小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轉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憙(民79)。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娟(民88)。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華(民87)。社會互動與數學知識之建構: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之俗民誌研 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麗卿(民88)。Vygotsky 社會文化歷史理論:搜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 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230-258。

湯錦雲(民 9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主譯)(民91)。R. C. Bogd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嘉義:

濤石。

黃俊儒、楊文金(民86)。觀點論對於科學教育的意函。科學教育,196,9-22。

黃建榮(民 92)。國小學童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之質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

黃建榮(民 92)。國小學童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之質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