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討論歷程分析

本研究屬於質化觀察的研究,研究實施的期間為一個學期,觀察對象的班級教 師係採用討論式教學進行。在分析討論歷程之前,先以總覽的方式瞭解整學期數學 課的教學單元與討論題目,係整理如下表:

表 4-1-1 研究期間的討論題目 Content

No. Date

小組討論的規範:在發表機會上,楊老師會依座位的順序,指定每組不同的組員上 台發表;在獎勵方面,楊老師以爬格子的方式進行小組競賽,只要小組有組員答對 便能得到上格,此外的成績能夠轉換成組員共同的獎章。

研究者將觀察期間分成三個時期:由09/17到09/24係研究的初期,組員們的討論 內容不太熱絡,可能是重編班級的原因,組員們不夠熟悉使得互動情況較少;09/27 到10/08為研究中期,組員們互動的情況變多了,且討論內容集中在討論題目上;10/15 之後為研究後期,組員們的討論互動增加以外,非討論題目相關的話題也增加了。

以下係擷取各階段逐字稿的對話內容:

師:好好∼不要吵,那請你們開始討論,應該是 1.2/2.5 呢?還是 2.5/1.2?

Hong:ㄟ應該是上面…1 公尺就 2.5 公斤,1.2 公斤不可能比 1 大啊!

Jenny:我不確定

(…無人發言 22 秒)

(觀 0917)

上段是研究初期的發言,組員發言的情況很保守,除了Hong有發表並根據內容 解釋,其他組員根本沒有參與發言,因此研究初期的討論內容,將不列入本節的分 析。

研究中後期組員的討論內容,發言次數有明顯增加,並且在後期的發言,組員 間的關係漸漸熟絡,幾乎不會出現組員共同沈默的時間,即使一開始不知道如何著 手,也會有人做思考語的發言,或者提供發言方向。也因此,組員們比較能有效地 利用時間討論,甚至在較簡單的討論題目時,還會在發言間夾雜搞笑或者有創意的 答案,使得討論的過程呈現輕鬆的氣氛。

本節的討論歷程分析,即以中後期的討論問題為主,在研究者的觀察中,發現 小組間的討論歷程並非以固定模式進行,而是隨著問題的性質(有無標準答案),

或學生對問題掌握程度(有多少組員會解題),而有所差異,例如有標準答案且組 員都會的問題,引起的討論互動會比其他問題討論得更熱絡;此外,沒有標準答案 的問題,相較於前二者,也有不同的互動過程。本節將討論模式依有無標準答案的 題型分成兩大類,在每大類中的討論學生對問題不同的掌握度(全組都會;部分組 員會;全組都不會)而發展出不同的討論類型。以下係擷取研究期間,互動較多的 討論歷程進行分析。

壹、有標準答案的題型

一般數學的問題都是屬於有標準答案的型態,當小組討論在這類型問題時,通 常會以「各自思考」或「幾位組員共同思考」的方式提出答案,之後再進行相互的 比對或檢視,最後通過檢核的答案,即為小組共同採納的答案。問題會因為組員會 的程度不同,而會呈現不同的討論過程。

討論歷程的呈現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教師佈題後,組員開始討論至答案 出現」,這個部分涵蓋了大多數的討論歷程,行為編碼也以此段的發言為主;第二 部分則是「答案檢討與組員間的反饋」,該部分會交錯出現「教師檢討答案」、以 及「組員對答案對錯的反饋」,反饋係如組員對自己答對的肯定、對自己答錯的防 衛(找台階)、對他人答對的肯定,或對其他組員答錯的責備。這些反饋行為會間 接影響組員之後的發言行為,至於如何影響,係留在第三節做進一步討論。

本研究針對討論歷程共進行兩次編碼,分別以「討論行為編碼I」與「討論行為 編碼II」進行區分,前者主要是為釐清討論歷程,故針對各問題的討論內容做討論 行為編碼,並分析不同性質的討論問題與討論歷程的差異(見下表4-1-2):

表 4-1-2 討論行為編碼 I

答案 A 疑問 Q

線索 L 離題 N

抱怨 C 肯定 K

反駁 B 妥協 N

糾正 J 修正 D

解釋 E

另外討論模式中的編碼II,主要有兩大類,分別為「社交行為」與「討論行為」,

社交行為係指組員的發言與討論無直接相關,而是對其他組員發言的回應,例如附 和(同意其他人意見)、拒絕(反對其他人意見)、抱怨(有組員不討論而引起的 抱怨)、搞笑(轉移成討論無關的話題)、防衛(說錯答案想找台階下)、打斷(中 斷其他組員的發言)與其他(如討論錄音器材、研究者或其他與題目無關的發言)。

討論行為則是與題目有關的發言內容,包括提答案(較完整的答案)、提方向

(不完整的答案)、重述(重複自己或他人的話)、提問(題目不懂向組員或老師

發問)、接話(接續其他組員的發言)、思考語(將思考內容發言)、質疑(針對 其他組員的答案發問)、解釋(針對其他組員的質疑解釋)與說服(找證據或反問,

讓其他組員同意自己的答案)。

一、全組都會的容積問題:

(17) 600ml、200ml 量桶各一個。要量出 2.2L,請找出最快(最少次)的方法。

容積問題僅涉及特定數字的加減,所以小組中每個成員都會解,然而要找出最

Jenny:Hong,我們要說文字啊!(重述)

Hong:我們的方法是六百乘以三,然後兩百乘以二,而且還是 2.2 公升。

師:再看第二組的方法,一樣是 600mlx4-200ml。第三組有沒有不一樣 的方法?

(觀 1119)

根據表 4-1-2 的討論行為編碼 I,可將該題的討論歷程表示如下:

A-A-B-L-L-E-C-A-J-N

在第一部份的討論歷程中,可以看見 Hong、Jim 都提出答案,但是都沒有被直 接採用,他們的答案還是需要經過其他成員的質疑,此質疑起因於他們的敘述方式 不合於「用文字表達」的要求以及答案被忽略的可能性,接著 Jenny 提出應該要用 文字表達。這時,Hong 與 Jim 則各自為自己的答案解釋,導致整個小組快內訌,跟 著 Jenny 給一個較快的答案(與 Jim 的方法一樣),Hong 起初是不甘心地說都可以,

最後發現自己方法(較慢)有錯,所以小組同意該答案。

第二部分的檢討與反饋,教師先瀏覽各組的答案後,發現各組答案都相同,故 檢討完第一組的答案後,便詢問各組有無其他答案,而其他組都一致通過這個答案 後。此時組員們並沒有因為答對而喝采,而是 Hong 與 Fenny 開始抱怨其他組的答 案都跟自己組一樣。

二、部分組員會的種樹、分數與速率問題

(13)種樹問題:在長 123 公尺長的道路兩旁種樹,每間隔 3 公尺種一棵,請問應 可種植多少棵樹?

種樹問題對學生而言是屬於需要多一層思考的題目,(牽涉到起點、終點兩邊都 種或都不種樹的差別),所以容易在小組成員的討論中形成差異,此差異可概分成「能 理解問題」(知道加 1 或減 1)與「落入陷阱」(直接除)兩種情況。所以在討論的 時候,每個同儕的意見發表、相互檢視、質疑的歷程,都對學生的學習有很重要的 影響。本題的相關討論內容如下:

Jim:41 棵。(提答案)

師:現在開始討論。

Jim:41 棵就這麼決定了,43,12 咩!(重述)

Hong:(錄音筆)放在這,不然會佔位子。(其他)

Jenny:123 除以三等於 41…好再加 1,123 除以 3 再加 1,因為還有最 後一棵。(思考語)

Hong:等一下!(打斷)

Jenny:123 除以 3 加 1 等於..(思考語)

Fenny:123 乘什麼,怎麼再乘以二喔!?(提問)

Hong:老師!你說兩旁樹要加起來喔?(提問)

Jim:兩旁啊!(提方向)

Jenny、Hong:123 除以 3 加 1 再乘以 2。(提答案)

Hong:對不對?

Jenny:寫下來啦,寫在手上啦!(其他)

Fenny、Jenny:不可以,你(Ned)怎麼寫在別人課本!(其他)

Jim:哈哈(其他)

Jenny:快點,Ned。(其他)

Jim:這樣算出來多少?(提問)

Jenny:上去再算啊…84(其他、答案)

Jim:123 除以 3,41 耶!(質疑、重述)

A-A-K-L-E-Q-A-Q1-K-N

第一部份的討論歷程中,Jim 一開始就先給答案,並且很肯定,Jenny 則是邊提 供線索、邊幫自己計算並且算出答案,Hong 則是獨自進行計算,Fenny 不是很瞭解

情況,但是多少知道一點點所以很想加入討論,但是 Hong 跟 Jenny 的計算還是各 自進行,沒有理會 Fenny。跟著 Fenny 的答案先出來,再加上 Hong 對教師做題目的 確認,Hong 跟 Jenny 都著手計算答案再念出來,隨後發現符合。小組就決定採用這 個答案,並且讓大家把答案寫在自己的手上,方便叫上去的時候不會寫錯。之後 Jim 想跟大家確認答案,Jenny 說被叫上去後再算,但是過沒多久就算出答案了,Jim 覺 得自己的答案不一樣所以提出質疑,Jenny 解釋應該要加 1,但是 Jenny 對這部分沒 有解釋很清楚。

第二部分的檢討與反饋,教師在宣布答案前先瀏覽了各組的答案,發現 82 棵的 答案最多,小組中的 Fenny 就不甘心地說自己組的答案錯了,但是 Hong 則持保留 態度,認為答案還沒出現。跟著教師開始解釋算式,告訴大家 123÷3=41,除的結果 應該是間隔數,而非種了多少棵樹,Jenny 在小組裡面補充:「要加 1 才是種幾棵樹!」

最後全班只有該小組答對,Hong 也為自己組的答案喝采。

其中 Fenny 的提問(123 乘什麼?)與之後 Jim 的質疑(123 除 3 是 41 耶!),差 別在於提問是針對題目討論的問題,而質疑是針對其他組員的答案發問。

(11)分數問題:Tom 有 3 包吃了剩下 1 又 5/8 包,Mary 有 4 包吃了 1 又 1/4 包。

請問誰吃較多?

因為涉及較複雜的分數,以及文意上的理解(要區分吃掉多少與剩下多少)是 比較不具體的經驗內容,因此也跟種樹問題一樣,容易在小組成員中形成差異:此 差異可概分成「能理解問題」(整數與分數可互換)與「陷入迷思」(誤會分數與整 數的關係)。這些差異隨之會構成討論歷程中的內容,如成員間相互的檢視與質疑,

本題的相關討論內容如下:

Hong:先減掉再來通分。(提方向)

Jenny:沒,他要寫算式耶!(拒絕、提方向)

Jim:二又四分之三乘以二啊!(提方向)

Jenny:對,然後就等於三又四分之一,然後這個四變成八通分。(接話)

Jenny:對,然後就等於三又四分之一,然後這個四變成八通分。(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