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歷程

從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可以得知,許多小組討論、學習的相關研究,係採用 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教師對小組討論的教學嘗試,自我檢視、摸索進而分析歷 程中的資料,來解釋小組討論學習的發展。也有其他研究以單純質性描述的方 式,對實際情境中的資料作分析與詮釋,本研究即依循質性描述的方式,進入現 場觀察小組討論中的社會互動。

實地研究的觀察基本上有幾項特點:首先,直接進入現場做觀察與接觸,有 助於實地情境的理解;其次,第一手經歷會開放研究者的既有思想,可免除預先 認識對事實可能產生的影響;再者,參與觀察使研究者有機會接觸到參與者日常 不大注意到的事情(吳芝儀、李奉儒譯,民 88)。

基於上述幾項特點,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以實際參與課堂學習過程的方 式,對小組討論的學習過程做細部描述。內容上,本研究係以小組討論模式為分 析主軸,既然要討論,則當然一定要有內容,再考慮重點置於討論、學習的過程,

故選取討論過程能較具彈性而又能有明確結果的科目為主,故在科目的選擇上,

研究者以為自然或數學課的內容較為合適,然而在考量研究者自身能力後,決定 以數學科作為研究觀察之內容。因為數學內容除了符合研究富含討論性的目的 外,又有固定之答案,且與研究者大學時期就讀統計系的背景也較相近。

然而實際研究時,由於現實情境的限制,需要將上述構想作部分調整:首先,

是研究對象的挑選,研究者希望能對學習過程做細部觀察,若直接以整班為研究 對象,勢必無法把個別學生如何學習的過程詳盡描述,故研究者選擇一組(五位)

學生來共同參與,目的在於能對個別學習做詳盡觀察,並且不失去團體學習的過 程因素。

其次,在學習內容的調整上,由於數學課的內容,並非每個單元都有適合小 組討論的教材,因此便需要授課教師(即楊老師)的配合,盡量針對上課的單元,

選擇符合小組討論的題目內容來加以探討。有關研究流程與教學進度的規劃,詳 見下圖 3-2-1 與第四章的表 4-1-1。

初步閱讀文獻 社會建構、社會心理學、

討論式數學教學

擬定主題並選取研究對象

蒐集小組討論之相關文獻

與楊老師溝通 上課討論內容

實際運作並蒐集資料

資料分析

研究報告撰寫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研究流程如上圖所示,研究者在閱讀相關文獻後決定對學生的小組討論的互 動歷程進行研究,其中學習內容的選擇,與指導教授討論過後決定以數學課為主 題。在正式研究進行之前,研究者曾進入大話國小的六年 E 班,同樣以小組進行 討論的活動觀察,進行試探性研究(見附錄一),分析個別學生在小組學習下的 學習歷程。雖然試探性研究的分析內容與正式研究有所出入,但參與小組討論的 相關經驗,對研究者在正式研究中,對討論歷程的觀察、討論行為的內容分析,

皆有一定的幫助與啟發。

研究係於 93 年 9 月至 94 年 1 月間進行,並經導師(楊老師)同意後,挑選 該班同組五位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進行課堂小組討論的觀察與教學後之訪談。

研究資料的分析與報告撰寫,則於研究者退出現場後開始進行。

觀察部分,研究對象班級採用翰林版,其單元內容對照楊老師設計的討論問 題,整理後(見第四章,表 4-1-1)即作為本次研究引導討論之材料。訪談部分,

第一週以認識學生、蒐集基本資料為主,第二週到第九週則開始針對上課的討論 內容進行訪談,其範圍包括「類題演練」及「小組討論資料蒐集」,類題演練係 研究者將上課討論過的問題,以重新設計類題的方式,來瞭解組員們在課堂小組 討論後,對該問題的學習情形;另外小組討論資料蒐集,係針對課堂觀察的內容,

整理小組討論的相關問題(如課堂表現的感受、參與討論的感想)來訪談學生,

以獲得更深層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