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在少子女化的現今社會,政府為要育齡婦女多生育,各縣市生育補助誘因不 斷,但根據美國人口參考局最新資料顯示,2009 年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還是 創世界最新低(http://www.prb.org/Datafinder/Topic/Bar.aspx?sort=v&order=d&vari able=117, 2010.4.27.)。本研究探討少子女化與臺北市大安區家長選擇英語安親 班之決策行為。研究發現如下:

一、 英語學習、費用支出居冠

臺北市大安區學童英語安親之教育支出相較於桃園縣、臺南市、高雄市等其 他縣市居冠;大安區相較於臺北市集都市化,戶口數、人口數最多地區,在 M 型社會所得兩極化下,每戶家庭所得最高地區,擁有最多金字塔頂端之消費群地 區,受高等教育比率最高地區,少子女化最嚴重地區,高等教育資源居全臺之冠。

父母高社經地位、手足人數少以及學校位在都市化程度較高之地區,其教育支出 確實最高。家長更不會因為家有兩個小孩而減少子女的教育支出。

二、 強勢語言、趁小打好基礎

家長認知英語是全球最強勢的語言,不論是考試必考科目、知識的獲取來源、

工作職場的需要,英文能力都是個基本語文能力,在學習與工作無國界下,期望 子女不要受限於英文能力而無法發揮其潛能。家長對孩子補英語的期許為循序漸 進,有目標有階段性的學習,也就是期望子女趁小將英語聽、說的底子打好,進 而增進讀、寫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將英語當成第二母語來學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打好基礎、對未來做準備

英文是考試必考科目,家長希望子女在尚無功課壓力之小學時,先打下好的 基礎,以備其子女將來考試時能從容應付;更長遠的目標是為出國念書做準備。

英文很重要,是國際化、學第二外國語、走出去、念大學、研究所的門檻;是現 今社會中之基本能力,給主動爭取及準備好的人;是一種趨勢,是現在的主流語 言,國際間交流的共同語言;是迎接職場競爭力的一把鑰匙。

四、 校內所學、無法滿足需求

美語安親班所學遠遠超過學校所學,學校課程無法練就英聽及口說能力,家 長對英語學習的期望與學校所給的落差甚大,加上同學之間學習落差甚大,有資 源的家長不奢望體制內的學習,透過補習為其子女將來的考試及出國打好基礎。

五、 訊息來源、親友家長口傳

少子女化的現今社會,家長藉由親友及家長之口耳相傳,作為取得英語安親 班之訊息來源最重要的指標。因著口碑或親朋好友的小孩也就讀同一英語安親班,

家長做決定時也相對安心與迅速,此顯示家長的學經歷背景幫助其快速判斷並做 決定。

六、 師資穩定、肯定外師專業

師資穩定性高及教學經驗豐富是受訪者普遍所共同認同的及肯定的。受訪者 要給子女一個身臨全美語的環境,十分在意母語是英語之外師教導子女發音純正 之道地英文,當需要時能派上用場而不恐懼。外師教學方式生活化及有趣化加上 和學生間之互動關係也是受訪者極為在意之點。絕大多數家長本身有能力教而不 教,是希望給與子女最適當的學習安排,包括:外師教授正確的發音;課程有規 劃;在分級制度下,程度相當的孩子一起學英文;最重要是親子關係與師生關係 區隔的易子而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 教材活潑、顯現涉獵廣泛

受訪者十分在意英語安親班是否按照每個學生個人程度而能力分班,進而子 女按照自身學習狀況而能不斷進步。使用教材以美國教科書占絕大多數,喜教材 涵蓋面廣偏生活化但有些內容不易了解及臺、美文化的差異是非常值得關切的課 題。

八、 個別需求、宜列經營考量

地點方便性、時間適切性相當重要,受訪者之子女徒步回家或家長接回占多 數;有的是越區就讀須配合父母的下班時間接送,甚至週休二日由父母親自接送 至英語安親班。解決個別家長安親與否之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不需要安親的占 二分之一強,需要安親的占二分之一弱,研究者以為這是因著父母時間、經濟考 量或本身有能力可以指導孩子亦或孩子本身能力足夠可自行獨立完成學校之回 家功課亦或父母想訓練其子女獨立自主之態度,綜上,安親與否需滿足個別家長 之需求偏好。補習費用也是大部分家長考慮英語安親班因素之一,顯示近2 年金 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不景氣,縮減家庭收入,進而也影響教育費用的支出。家長 希望子女在安全及說英語的小班制環境下,英語學得自然、有樂趣,也是家長考 慮英語安親班因素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