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社會團體工作的知識的產生是由遵從理論技術原則到行動中實踐的過程,團 體工作者先是學習有關團體的概念與知識,然後運用行動實踐過程將知識內化,

並經由不斷練習與操作直到領會貫通。團體工作者無法僅從理論性知識中學會如 何帶領團體,涉入與委身是必要的過程,經由個人參與、身心狀態的涉入及自我

更新的轉化,並在經年累月的實踐將中將專業與自我整合,而成為一種個人存在 的方式。然而,實務知識或實踐智慧之所以會受到質疑,是因為社會工作者自身 對於經驗中學習與實踐中學習過程的不確定,對於知識與經驗如何整合是模糊的。

社會工作者即使深知科學性證據並非評估的唯一來源,實務的判斷和個人的信念、

意象、心智模式、技能、價值觀、直覺、靈感等緊密相關,然而這些實務知識比 起科學論述,缺乏可接受或合適的詞彙來闡明,實務工作者確實知道,但對於所 知道的事物卻無法說得清楚。

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是依存在社會工作專業之中,因此,這樣的矛盾在社會 團體工作的發展過程也清晰可見,亦即當社會工作者無法清楚向成員、組織、贊 助者甚至工作者本身交代團體的功能與成效時,只好回過頭來以科學工具的解釋 來提高其評估的「效度」與「信度」,以及這門專業的「價值」。在社會團體工作 學習經驗中,理論與知識就好比是一幅描摹心靈方位的地圖,具有一定的參照價 值,但是卻無法取代個人學習和摸索的過程,需憑藉著「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

從不斷迷途和探索前進的過程中整合與領悟;在另一方面,社會團體工作是一門 關注個人、所在的環境及與社會環境系統作用的影響性,必須保持對社會環境的 敏銳覺察與回應的能力。因此,社會團體工作這門助人的專業不單只是依賴智能 上的學習即可獲得,還必須仰賴學習者能將概念化和原則化的知識轉化成操作性 的了解,這種學習是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經過學校有系統 的規劃專業課程灌輸專業知識之外,更需要提供實際演練與實習教育的機會,使 學習者得以驗證或體會課程所學習的知識與概念,重新組合成並發展個人的知識,

達到學習的整合與內化。社區發展季刊第99 期(2002)曾以「社會工作教育與訓 練」為中心議題,在社論中提出「以『經驗學習』代替『形式學習』,以『行動中 心』代替『知識中心』。」之建議(p.4),這呼應了 Donald Schön 在「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對專業提出反思,認為專業實務教育若是站在高處,只能 看見次要問題,而其中細緻的形塑過程,需要與真實情境融合互動;也唯有如此,

「經驗學習」和「行動中心」才有可能(引自楊蓓,2010)。

其次,各種傳統或特定的組織都需要在其社群或文化當中決定他們如何看待 這個世界的方法,從中產生其意義性(Gergen,1985),社會團體工作的意義性與專 業認同是在歷史與社會脈絡中建構出來,具有流動性並不斷地重新建構。美國的 社會團體工作者長期存在著向誰認同的衝突,因為有矛盾和兩難,當回到歷史裡 去尋找社會團體工作是如何而來,才能夠回答將往何處去。在這個尋根的歷程裡,

我們發現社會團體工作者原本紮根在社區裡深耕著,然而當他們清掉身上的泥土,

換上專業助人者的外衣(還是制服?),腳上踩著由知識與科學構築的高級大理 石地板,終於進入了專業的殿堂;原本以為從此可以與各種助人專業平起平坐,

得到專業的尊重與社會的認同,但卻赫然發現,專業的殿堂裡有著嚴格的遊戲規 則,得努力地符合種種標準與規範,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甚至晉升到更高階的 地位。社會團體工作者一方面服膺著專業化,一方面感受到大理石地板的冰冷開 始侵蝕著身心,換取專業形象的代價,即是失去了溫度、熱情與生命力。

反觀臺灣,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不同於美國的經驗,卻共享著相同的信念、

價值、知識與技術。當美國社會工作者呼籲復興社會團體工作之際,臺灣是否要 挺進?若是跟隨美國的步伐,那我們所要復興的內涵是什麼?或者,社會團體工 作在臺灣有過興盛的時期嗎?如果它曾經風光、輝煌過,才有「回復」的可能性,

但若在社會工作領域從未引領風騷,那麼我們應該要思考為何社會團體工作從未 冒出頭來佔有一席之地,從來不是社會工作專業的重要角色。從歷史的觀點分析,

社會團體工作專業在集體的努力下確實走出某種程度的社會認同,然而,社會團 體工作是否已成為我們這些局內人也都認可的專業?相應於其他領域,社會團體 工作專業的不可替代性為何?而更具意義的反思是,臺灣的社會團體工作究竟是 在什麼樣的發展脈絡中形成如此的樣貌。

此外,就發展模式來看,專業助人者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希望自己成為「合 於標準」的專業助人者,並期待能在專業實踐中確認自身的存有。對社會工作者

的專業發展而言,向來是以專業角色的發展為出發,關注的是一個人隨著時間和 經驗,會變成怎樣的一個專業助人者。然而,個人生活與助人工作是交互影響的。

若站在從專業角色的位置所提問的是:「你的人生經歷對社會團體工作有何意義?」

但若以全人的經驗發問,則會是:「社會團體工作對你的人生意義為何?」我在團 體中的領會是團體的發展就如同生命的歷程,在團體裡的人生和現實中的人生是 同樣的精彩,無論在團體中或現實中,都有做不完的生命課題。根植於這樣的學 習體驗,本研究試圖以人為出發,探討社會團體工作專業養成過程如何影響一個 人的生命經驗,以豐富社會團體工作與社會工作者的交互意義。

綜合前述之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索臺灣社會團體工作專業 發展的脈絡與特色,從社會工作者之實務經驗、學習與整合之歷程、社會團體工 作在實務中的地位以及團體工作專業教育、訓練與實務之連結,以了解社會團體 工作在社會工作專業中的位置,進而整理臺灣社會團體工作的獨特性,並對社會 團體工作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社會工作者如何展開團體經驗和運用團體工作?什麽樣的動力、意義和價值 驅使發展團體工作專業能力?在實務領域中如何運用團體工作?

二、 社會團體工作者需要具備的能力與接受的訓練為何?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團體 工作專業養成過程中,如何學習、承接、突破、轉化?

三、 社會團體工作的實務現況及困境為何?在所處的組織中,社會團體工作的重 要性為何?組織對團體工作的推動有何影響?社會工作的整體環境對社會團 體工作的發展有何影響?

四、 社會團體工作專業養成過程中所需要的學校教育與實務訓練為何?臺灣社會 工作教育及實務訓練對社會團體工作專業養成的影響為何?兩者之間如何連 結?

五、 社會工作者如何看待社會團體工作?臺灣社會團體工作有何獨特性?對於社

會團體工作的專業認同為何?如何區隔社會團體工作與其他專業的團體之不 同?影響社會團體工作發展與現今地位的因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