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新的意義與理解:臺灣社會團體工作專業發展的圖像

第三節 系統觀點與社會團體工作

從研究之中發現臺灣社會工作團體與其他專業的團體的重要區隔,在於社會 工作所重視的人在情境中之系統觀點,系統觀點將社會工作團體與整個世界系統 相連結;更重要的是,團體工作與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的關係是環環相扣、相輔 相成的關係,要能夠整合三者形成一個系統,才不致造成服務系統的切割或斷裂,

並能達到促進服務對象成長與改變的目的。

系統理論與觀點是社會團體工作的獨特性,更是與其他專業的重要區隔。因 此本節從系統理論的重要概念與精神來討論系統思維與社會工作專業的關係,並 從系統觀點重新思考與理解社會團體工作的意涵與特色。

壹、系統理論是一種認識論、世界觀

認識論的基本概念描述的是我們如何建構經驗世界的方法,反思助人工作者 的認識論,即如何認識、思考及做出決策,或者專業助人工作者根本沒有意識到 認識論本身的存在。系統觀提供了助人專業的視野,不只是觀察複雜關係的方法,

更是理解複雜關係的認識論。一般而言,忙於學習技巧與方法的助人專業工作者,

最容易陷入「忙於認識自己如何理解」的狀態。助人工作者在解決什麼問題,與 如何認識複雜的現象,而從中理解什麼是問題有關,然而如何認識與理解到什麼,

又與助人工作者所背負的知識訊息有關。簡單來說,知識影響了我們如何認識、

如何理解以及如何界定問題。因此認識論就是反思「知識」是如何認識、如何理 解,以及如何界定問題。

系統理論是一種綜合性的解析觀點或分析性的抽象概念架構,以了解和掌握 人在情境中各種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與循環影響過程。我們習慣專注於個別事件,

導致對於事件解釋,常以簡單的因果歸因來理解,缺乏長遠的眼光來看事件背後

變化的形態。線性的因果關係將複雜的問題簡化,判斷與分析簡單又快速,對於 學習者或新手社工來說,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對他人說明自己如何評估,所以獲 得廣泛地應用。然而,系統性思考並非線性的因果的論斷,不是以片段、一幕幕 的個別事件來分析與評估問題,而是強調循環的因果與互動關係。系統觀點認為 系統與個體是相互作用並影響著個體發展,重視事件背後的結構,探索是什麼造 成行為變化的形態,觀察一連串的變化過程,以循環的因果關係擴大思考邊界,

了解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情形。系統觀點可以改變以自我中心為出發的觀察,看 見自己如何不斷地影響周遭環境,也不斷的被環境所影響。

貳、社會工作與系統理論

一、系統思維的發展

系統論產生於本世紀中期,歷經了從古代、近代到現代,從系統觀到系統論 的發展階段(于沛,1987)。最早的整體思想源自於古代人類社會實踐經驗,逐漸 累積了認識系統與處理系統問題的經驗,為系統的萌芽思想,並逐漸形成了對有 關「整體」的哲學認識。亞里斯多德即是歐洲思想史上第一個把許多門科學系統 化的哲學家,並提出「整體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的論述。15 世紀文藝復興運動 時期,自然科學結合了系統思維與嚴密的邏輯體系,產生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之 系統的科學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白尼的日心系統、力學體系及生命機器系統 理論,以力學的尺度來衡量化學過程和有機過程,但反對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而 主張「整體等於部分之和」,造成其侷限性。直到 17 世紀,自然科學的成就使辯 證的系統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19 世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則引起了人們認 識的根本轉向,更衝擊了機械的系統思想。(烏杰,2008)

19 世紀末期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使得人們不斷地去探索用以認 識日益複雜系統的方法,促使定量分析的系統思想的產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的發展更推動了系統思想由定性到定量思維方式的發展。一般系統理論、信息論 和控制論在1940 年代同時出現,反映了當時社會中自動控制問題日趨複雜、信息 量迅速增加、各種系統越形龐雜,並且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各種科學技術出 現互相滲透與影響的現象(于沛,1987)。在這之後,社會科學家從社會科學中抽 出系統理論,或運用系統理論研究社會系統,形成社會系統論、經濟系統論、組 織管理系統等社會系統理論。從系統思維的發展可以發現,人們觀察問題的視角 已由「實物中心」轉向「系統中心」,對於一切現象,不僅有對本身實體的認識,

更發展對系統事物的發生、過程、轉化、功能、結構、關係的認識。這樣系統思 維方式使得不同學科認識對象之間存在著共同的規律,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線,

也讓人們越來越注重事物的整體和整體內部的關係。

二、社會工作與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起源於自然科學,惟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應用已遠遠超出自然科學 的範圍。人類社會的網絡是精緻的,自然科學的系統理論進入到社會系統,會更 加複雜,因為社會系統中的人具有自我意志,隨時會產生變化,人時時刻刻都在

「變」,在變的過程不斷成長、跨越與創造。1940 年代,在英國學者 Bateson 的致 力推動之下,將系統理論擴及社會科學領域。Bateson 是人類學家、社會科學家、

語言學家、視覺人類學家、符號學家、控制論學者,他的著作跨越多門學科,透 過研究原住民部落、精神分析疾病、水瀨、海豚等一生探尋關係、溝通、訊息、

心智、學習、生態,Bateson 強調系統思考,挑戰了傳統心理學治療侷限於個人及 病理層面的歸因,致力於發展一種統一系統論的認識論,為家族治療的系統理論 奠立基礎,也使得系統思考成為1960 年代家族治療的主流論述。

社 會 工 作 對 於 系 統 理 論 的 興 趣 在 1950 及 1960 年 代 達 到 高 峰

(Buckley,1967;Hearn,1968;引自李宗派,2000),系統理論對於社會工作發展有 其重要性。Specht(1977)認為社會工作採用系統理論係因當時傳統的社會工作者 將社會工作區分為三大方法之後,彼此界限分明,造成社會工作所提供服務無法

符合實際需求,為了整合社會工作服務,須發展整合性的理論(廖榮利,1987),

此時一般系統理論被引入社會科學領域,提供了社會工作整合與統一之理論架構、

觀點及分析評估之方式。此一時期,家族治療系統取向影響了社會工作的臨床實 務,並出現以系統概念探討社會工作,包括 William Schwartz 將團體視為系統、

Sidney Zimbalist 討論有關社區平衡問題、Germain 將系統概念應用在個案工作實務 之中、Gordon Hearn 的「一般系統取向」(The General Systems Approach)問世。

到了 1970 年代,有關系統取向的社會工作文獻有增無減,許多重要著作均在 此一時期產出,1970 至 1980 年代系統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在社會工作領域。Pincus 與Minahan 於 1973 年出版「社會工作方法論」一書,運用系統觀點分析社會工作 實務,而將社會工作之系統分為變遷媒介系統、案主系統、標的系統和行動系統 四大系統,專業助人者即為變遷系統,與案主、目標及行動等系統相互作用;同 年,Goldsein 在其著書「社會工作實務」(Social Work Practice)中,提出助人者與 案主組成單一網絡或變遷系統的看法;次年,Gordon Hearn 撰寫「一般系統理論 與社會工作」,收錄在Turner 所著之「社會工作」;Specht 和 Vickery 於 1977 年出 版「整合社會工作方法」一書,闡揚系統理論的特點。

系統理論與生態學、生活模式理論、家庭中心理論、溝通理論等關係密切

(Aponte,1976;German,1983;Hartman,1970;Maluccio,1988;引自簡春安、趙善 如,2010),所謂「人在情境中」即是系統的思維,Germain 和 Gitterman 的生活 模式、Lee 和 Parsons 等人的整合觀點均是系統觀點的延伸。1970 年代晚期,Siporin、

Germain 和 Gitterman 等人推動社會科學理論中之生態學系統觀念,生態學理念係 由生物學概念抽取出來的,強調人類與環境系統間的關係與相互作用,不認為個 人的問題是由個人造成,乃是由社會秩序下整體的問題為或得解決而導致問題產 生,社會工作也由臨床實務理論轉變為生態理論與模式的發展(江佩玲、潘英美,

2001)。

Payne(1997)認為系統理論之所以受到重視,是由於當時各種社會工作理論

紛紛出爐,且實務工作方法或取向越趨專精和分化,系統理論正好做為整合各種 理論、方法和取向的概念架構,同時此一時期,家族治療系統取向亦影響了社會 工作的臨床實務,並出現以系統概念探討社會工作。其次,不同領域社工專業組 織紛告合併,系統理論可提供一個統合格局的理念指引。此外,相對於基變觀點 而言,系統理論並不直接批判或否定當下的社會福利政策和社會福利服務組織,

僅間接意涵在整個人在情境中的脈絡裡,即使社工員或服務機構均可成為改變標 的(Payne,2005),使得系統理論更能被實務工作者所接受。

參、系統知識的重要概念

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有主系統、次系統,它是由各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這些部分的組成之間具有連結性,而將各個部分組成整體的系統,在其連結之中 有它的規則,於是次系統跟次系統之間會形成一個互動模式;這個互動模式就會 像一個機器一樣,因為有連結及規則,於是這個系統動,其他的次系統就會跟著 動,其他次系統一跟著動的時候,整體就跟著動。

如果將「動」看成是改變的話,我們介入個人系統也好、團體系統也好,它 都是一個藉著連結來造成不同次系統的改變,然後造成主系統的改變。整體、部

如果將「動」看成是改變的話,我們介入個人系統也好、團體系統也好,它 都是一個藉著連結來造成不同次系統的改變,然後造成主系統的改變。整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