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主要在於瞭解國民小學女校長職場工作之經驗、影響因 素及其復原力展現情形,並從中探討身為女性擔任校長在職場上所面臨的逆 境與問題。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以在苗栗縣公立小學服務、實際擔 任校長年資超過2 年以上的 8 位女性主管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 1 至 2 次的 訪談後,完成逐字稿並運用復原力觀點進行歸納、分析,最後整理出結論與 建議。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與資源等因素,研究範圍無法涵蓋各層面及相 關變數,有其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僅以苗栗縣之公立國民小學的女校長為研究對象,採用立意取樣 的方式選擇符合研究目的之對象,並無做到隨機取樣之標準,故最後的研究 結果不適合推論到其他縣(市)的國民小學女校長,當然也無法解釋同樣服 務於國民小學之其他行政人員。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104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目的是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針對研究個案獲得 豐富而深入的資料,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歸納上,本就不如量化研究來得廣泛 與普遍,不宜任意擴充與推論。此外,本研究主要著重於女校長個人職場工 作經驗的分享,在資料的蒐集上僅依賴深度訪談方式進行,造成單一的資料 來源亦為研究限制之一。

(三)就研究時間而言

復原力展現情形的發生是個體連續性改變的過程,亦是長時間所得到的 變化,絕非短時間內就可立見成效。因此若能進入現場針對研究對象予以實 地觀察與了解,對於復原力展現的過程將會有更深入而完整的輪廓。本研究 受限於時間,無法進行長期觀察,因而在資料蒐集與演繹的過程中,對於研 究對象所處的環境狀況的了解,可能會有所需要加強的地方。

(四)就研究者本身而言

在質性研究裡,研究者本身就是工具,因此受訪者對研究者的想法、信 任都會影響其配合程度與自我坦露的深淺,而研究者本身的特質、提問方法、

表情、語氣等都有可能影響訪談資料的取得。此外,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

研究者主觀的經驗都有可能造成影響,故研究者須隨時不斷提醒自己,並保 持時時刻刻內省的態度,透過與同組同學與指導教授討論,以期將反省思考 的過程盡可能整理並呈現出來。

10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嘉妮(2007)。憂鬱症家屬與患者相處過程中的逆境經驗及其復原力發展 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Neuman, W. Lawrence.

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王俐雯(2005)。慈濟單親媽媽超越逆境之敘說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 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夢玲(2007)。台北縣國中女性校長領導特質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艷萍(2000)。女性憂鬱症患者生病及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淑如(2006)。從「因緣際會」到「綠樹成蔭」-三位國小女校長生涯發展

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探討研究。新 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171-202。

江志正(2008)。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

刊,4(3),173-196。

行政院主計處(2009)。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2010 年 5 月 2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6553&ctNode=3247

何麗香(2003)。花蓮縣國小女性校長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

106

究倫理(頁 1-29)。台北市:三民。

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 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吳佩樺(2002)。國民小學男女校長轉化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市:桂冠。

吳珮菁(2006)。一位國中女性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 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敏綺(2001)。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

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市。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主 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01-134)。臺北市:

心理。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

例分析。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亦珍(2008):後天失明者復原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107

李佳容 (1994)。個人面對親人死亡事件心理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俊良 (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 32-36。

李惠茹、唐文慧(2004)。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以台南市國中女教師 的職業選擇與晉遷為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1),29-52。

周大堯(2006)。脫貧婦女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初探。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 。台北市:心理。

林志哲 (2007)。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

43(1),1-8。

林秀英 (1995)。女性員工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角色特質及成尌動機對擔 任主管職位之影響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林秋燕 (2004)。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雅雯(2000),台灣中高齡女性之就業型態與意願。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瑩(2002)。我國國民中學女性校長學校公共關係處理。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武曉霞(2002)。台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市:巨 流。

胡如茵(2003)。一位國小退休女性教師生命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

108

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凃冠如(2007)。已婚婦女經歷失去胎兒之復原力。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 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麗娟 (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 83-126)。

台北市:心理。

徐郁樺 (2007)。運用充權觀點探討國小女性主管之職場工作經驗。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馬于雯(2005)。心理強度量表之發展以及復原力對軍校生活適應之影響研 究。載於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頁99-132),台北 市:政治作戰學校。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薰芳、林盈助及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 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Joseph A. Maxwell 著。台北市:心理。

常欣怡、宋麗玉 (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 東吳社會 工學報,17, 171-192。

康庭瑜(2005,3 月 15 日)。角力關係?-已婚在職女性薪資收入與家務勞 動的實證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2008 年 5 月 12 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5.htm

張妙如(2005)。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力的展現。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春媛(2007)。我要活得更好-一個家庭女性移工在新加坡的故事。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張美儀(2005)。修定學童復原力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09

教育部統計處(2009)。主要統計表。2010 年 5 月 2 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教育部統計處(2009)。性別統計指標。2010 年 5 月 2 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曹桂榮(2004)。喪偶婦女悲傷反應與復原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文蓁(2000)。教育行政領導理論的女性主義觀點評析。載於潘慧玲(主 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1-3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畢恆達 (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 學富。

莊靜宜(2003)。兩性工作平等對促進女性就業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慧楨(2006)。國小女性校長生涯阻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珮婷(2006)。基督徒母親面對發展遲緩兒死亡之復原力歷程研究。私立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依萍(2001)。校長反省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雲(2003)。文教及社福基金會女性主管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 (3),32-41。

陳怡如(2005)。國小男女校長情緒智慧領導能力比較之分析。國立暨南國

陳怡如(2005)。國小男女校長情緒智慧領導能力比較之分析。國立暨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