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的知識。在此一理論之中,將教師之實務知識分為: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CK)、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 PK)、科技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K)、內容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內容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科技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及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共七種知識類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個案研究法進行。個案研究法針對修習「教學媒體與操作」的 44 位師培生進行研究分析,有關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台北市某國立大學修習「教學媒體與操作」課程的 44 位師培生為 研究對象。由於師培生之人格特質與學習背景與一般大學生可能有差異,因此,

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時,必須審慎應用,不宜做過度之推論。

貳、研究時間

本研究所觀察之課程,共歷時一學期。在一學期課程中,共實施三次教案設 計及同儕反饋。礙於課程時間限制,無法進行更長期觀察研究,研究結果可能因 時間過短而無法呈現較大效果,在探討研究結果與成效實應更加審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藉由有系統分析,尋求事實的解釋;以某一修習教學媒 體與操作課程之班級為個案,深入了解設計導向的學習對師培生內容學習科技知 識有何影響。

本研究分別針對師培生的三次教案設計進行評分,並將平台回饋資料以質性 編碼分析,其後進行量化統計;也針對平台討論回饋類型進行質性編碼分析與量 化統計、再針對師培生知識論壇上的互動量進行分析,最後再以質性資料為量化 結果作更進一步的解釋。其中平台的回饋資料為開放性編碼,仍無法避免個人主 觀意識影響分類,雖有進行共識評量,此結果仍無法完全代表受試者之科技內容 教學知識轉變歷程。

此外,因本研究研究者並未入班觀察師培生在設計導向知識翻的學習歷程,

此一研究方法亦有其限制。本研究者在研究中扮演之角色,僅將師培生三次教案 設計進行評分、討論及回饋之質性進行編碼後量化分析,並佐以質性討論及回饋 質料進深入了解討論情形。由於沒有入班觀察,分析時可能缺乏對學生學習情境 脈絡之了解,研究者嘗試以教案發表之錄影輔以詳加記錄學生的想法轉變歷程。

遺憾的是,因該課程結束時間過長,進行事後訪之可行性及適切性過低,因而未 能進行。

肆、研究變項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未能有對照組進行實驗效果比較,無法操弄自變數、

亦無法隨機化,有不適當解釋之風險。此外,除了本研究所探討之變項之外,影 響師培生學習成果之因素,還可能包括學生內在動機、學習風格、家庭社經地位 等,然因受限於時間與人力因素,僅就本研究所關注之變項進行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