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過去研究顯示因著社會快速改變,家庭型態多元,推動家庭教育策 略上在新的世紀應有不同的思維與新的做法(楊國賜,2004),本節依據 研究目的,邀請八位參加過學分班的學員進行訪談並分別歸納結論。主 要分述如下:

壹、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學分班,動機為提升專業知能和 自我成長

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的素質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人員素質的勝出 莫過於持續接受繼續教育的培育。訪談時受訪者 G 和 H 認為在社區推 廣家庭教育時,都意識到工作經驗並不能真正代表他們是這方面的「專 業」,特別感到學科能力的缺乏。因此,受訪者認為知識就是力量,透 過學習獲得知識力量可以改變行為,而人的行為因為工作職場關係趨於 保守,藉由繼續教育,讓實務工作者可以自我突破、跨領域擴張眼界、

提升工作知能。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動機和目的,動機是成人學習獲得學 習成就的重要關鍵因素,成人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便能積極學習運用 資源來經營時間、尋求協助,進而運用自己學到的認知策略去建構知 識,做學習的調整。研究者認為受訪者的「愛人」信念,是讓他們即使 年紀很大或是非專業的實務工作者,造就他們對家庭教育學分班課程學

88

習動機特別強烈的關鍵因素。因為研究者發現受訪者身為基督徒,基督 教基本信念之一就是「愛人如己」,換句話說,愛他人如同愛自己一樣。

訪談中受訪者不斷強調人要彼此相愛,每個人都是被關懷與被照顧的對 象,但要如何去實踐?唯有透過助人的服務工作,適時藉由信仰的關懷 與教導,服務基督徒與非基督宗教信仰者才能做到,也就是在他人的需 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貳、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進修,同時考量「現實環境」、尋 求「支持力量」,並且調適「學習心態」

當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決定要進修時,必定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掙 扎,很長時間離開校園生活,讓他們心理難免躊躇、掙扎與擔心,特別 是學分班課程名稱更讓他們卻步、猶豫,因為課程名稱和招生簡章看起 來,讓人覺得很學術且陌生的領域。在考量工作和家庭「情境」能否達 到平衡之外,還需要有家人、朋友、機構主管、信仰等「支持力量」,他 們學習需要時間適應,通常一段適應期才會漸入佳境,特別是女性參與 者更因為家庭、孩子無法全心照顧而產生內疚感。

八位受訪者是機構的高階主管,肩負職場所有事物與職責壓力,因 為學習,改變了固有生活步調並增加不少壓力,工作上必須隨時掌握各 種狀況,上課時又要扮演好學生角色,在時間和體力有限情況下,常會 深感身心疲憊。雖然如此,仍珍惜每次學習的機會,調整學習心態,在 現今社會,循環的生命規劃讓工作、教育與休閒在個人的一生中可同時 發生,加以混合,將工作與專業知能做最充分的運用。

參、結合學理與經驗,產出創新想法,發展機構適用教材,跨 領域進行合作

藉由家庭教育基礎性及理論性課程、實務推展現況等面向,使實務

89

工作者擴張視野,學會資源運用,重新面對服務對象的需要。課程中老 師的提醒,也刺激學員重新思考機構的定位問題,即使在實務界有資深 經驗,但面對社會環境變遷,家庭問題層出不窮,也需要不斷學習、吸 收新知幫助需要的家庭去面對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累積的工作經驗,加上學分班老師們的引導,讓 實務工作者兼備理論與實務,他們將課堂聽到或討論出的創意和想法化 為實際行動,面對民眾執行活動並檢視成效後,再回到課堂與老師對話。

創新的活動不僅有研究理論基礎,經過學者的回饋、建議及受訪者的試 辦等過程,都作為下次改進之參考,也造就適合機構與服務對象的教材 內容。藉由課堂方案的執行,結合社工和家庭教育二種專業,共同為關 懷弱勢家庭目標而努力,不同專業彼此應該合作無間,攜手成為台灣的 家庭的守護者。

肆、建立「家庭教育專業團隊」網絡

即使家庭教育學分班學員都是基督徒,但是隔行如隔山,學員來自 各地不同工作性質與經驗背景,每次課堂的對話、個案的分享、各種資 源的交流,是多種領域的互動所產生的學習效果遠勝於單一領域或行業 間的互動,學員密切的跨領域交流,產生資源共享,創造一個「家庭教 育專業團隊」的網絡。

伍、教育部主管機關應盡早積極規劃繼續教育課程

從研究結果發現,要有優質的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就必須規劃符 合其需求的繼續教育課程,除了在校期間學校給予的裝備課程訓練之 外,畢業後,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應持續接受繼續教育課程。目前在台 灣凡領有證照的專業人員都需提出繼續教育時數證明,才能完成換證,

否則期限屆滿即失效。雖然法有明定,但是教育部主管機關這十年來並

90

沒有針對專業人員規劃繼續教育的培訓,而哪些機構開設繼續教育課 程,才能被教育部主管機關採認?研究者認為必須同時規劃家庭教育機構 認證機制,其所開的繼續教育課程,才能被教育部採認。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