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繼續教育意涵

Lengrand(1970)認為教育必須貫穿人的一生,當一個人出生隨之 進入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問題,

甚至在某些階段會面臨一些危機,在面對不同階段問題時,就需要適合 特定階段的特定教育內容。在這個終身學習及知識快速更迭的時代,多 元且終生的學習管道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個人若要追求工作效能的改 善,關鍵之一為是否進修研讀相關專業知識、技能,而當個人在其專業 場域的工作效能提升時,才可能提升組織、社會,乃至國家的競爭力。

近年來繼續教育已成為一股風氣,人數也與日俱增。1998 年教育部 公布了「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並宣布為「終生學習年」,同時發表 了終生學習年白皮書。2002 年公布了「終生學習法」,教育政策白皮書 亦將「終身學習」列為國家未來十年的重要教育政策,隔年 2003 年公布 了「非正規教育學習成就認證辦法」,鼓勵各大專院校推動回流教育、

終生教育等相關理念,積極建構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蔡培村、武文 瑛(2007)指出,行政院於民國 77 年公布〈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公務人 員國內訓練要點〉,規範公務人員的訓練及進修處理準則,由行政機關 或受託機關執行「訓練」課程,而「進修」是公務人員參與空中大學、

空中專科學校、專科以上學校夜間部、大學硏究所硏習學科課程或修習 學位。

在專業發展快速時代,參與教育活動已不再限制只能在學校正規教 育體系下接受教育,畢業後即使踏進職場,也可能因為工作技術或自我 成長而需要吸收新知。就教育場域而言,國內教育界非常重視教師的專 業成長,依據我國師資培育法第二條所稱師資者:指高中以下各級學

19

校、幼稚園及特殊教育之教師,而其他教育專業人員者,指從事教育行 政、學校行政、心理輔導及社會教育等工作人員;第三條亦明定師資培 育包括師資及其他教育專業人員之職前教育、實習及在職進修規定。教 育成敗關鍵在於師資的良窳,如果沒有優質的師資,就不能提升教育品 質,過去的職前教育的專業訓練已不敷教師現場使用,一位教師的專業 發展也並非僅只於師資培育機構的訓練,在面對第一線的學習者和教育 現場,必須有更多的進修和學習,才能去應付多變的時代(林育瑋,

2009)。因此,以師資培育階段來說分為職前、實習及在職階段,繼續 進修是學習時間最長,學習訓練最多元也是最重要的學習階段(楊思 偉,1996;Wood, 2000)。

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屬於師資培育法第三條明定的其他教育專業人 員,雖然非學校體系的教師,但為增進民眾家庭生活知能、促進家人關 係與家庭功能,使其身心發展健全為目的,接受繼續教育課程亦相對需 要且重要。換言之,只要是教師或其他教育專業人員必須視繼續教育為 維繫專業化及教育品質的重要來源(丁志權,199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解釋繼續教育為:「對那些已經脫離了正規教 育,並參加工作和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受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王政 彥(1995a)認為,繼續教育對象比成人教育廣泛,成人教育是繼續教育 的一部分。黃炳煌(1994)認為,凡是增進教師或教育專業人員之專業 知能而進行有計畫、有系統的學習活動,不論進修時間長短、地點為何,

即為繼續教育。換言之,繼續教育就是學習者在工作上遇到瓶頸或問題,

想要在工作上尋求解決方法,而有意願參與之教育活動,必須透過不斷 學習,不斷修正,學習就會持續發生,進修就有其必要性。而成人教育 與專職學生最大的分別在於,成人因為動機及目的而學習,如果學習過 程不能滿足其需求,便不再繼續參與學習,如果學員不再參與時,就會

20

影響學校或機構的經營(魏銀河,2003)。

繼續教育主要為提高個人專業知能、追求自我成長及有利於就業或 轉業等(汪蘋、陳美娟、白玉珠,2011),並重視既有之實務經驗,落 實持續增進專業知識之目的。與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相類似 的概念之名稱有:在職教育(in service education)、在職訓練(in service training , on the job training)、繼續訓練等(林雅惠,2008),這些用詞 廣泛定義為增進人員的專業知能、技能與專業態度為目的,所參加的各 種教育研習活動(吳清基,1995)。因為這幾個名詞在範圍及定義上接近,

本文不細分涵義,為求全文的通暢,一律以「繼續教育」統稱之。

綜上所述,繼續教育定義是指成人在離開正規學校後所繼續追求的 教育,它可以延續到一生,在職人員從自身發展需求為出發,利用公餘 時間修習相關課程之學分數或學位,且為一種動態的發展歷程,必須依 教育專業人員個人不同的發展生涯,選擇不同的專業發展需求,才能不 斷更新專業知能、強化與追求自我成長。

貳、繼續教育相關研究 一、 繼續教育相關實證研究

以往對於學習方式及管道,大都透過正規教育場域裡發生,畢業後 便進入職場,對於學習也告一段落。隨著資訊的快速發展,知識被視為 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本。同時,在現今終生學習受到高度重視的時代裡,

不論各行各業的人,如果不在工作、生活以外多多參與學習、進修機會,

是很難適應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亦無法掌握自己專業領域知識快速更 迭,可能會面臨失去個人競爭力的危機,因此,唯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 能提升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研究者將國內有關繼續教育相關議題以關鍵字進行搜尋,主要的研

21

究範疇包括企業員工專業培訓、社會工作者的在職進修、醫療照護體系 及人員的專業進修、圖書館人員的在職教育培訓、教育人員的專業成長、

社區大學學員參與繼續教育研究等,其中內容篇幅以高中以下學校教師 參與在職進修的需求、實施成效、專業發展等面向為最大宗(丁云淇,

2010;林育瑋,2009;林紀慧、蔡振地,2008;陳弘順,2006;張如柏、

郭秋勳,2005)。相關文獻研究以高中以下學校教師進修為最大宗原因 在於第一線教師面臨專業發展快速的時代,過去接受的職前教育所提供 的專業訓練和知識已不敷使用。所以,教師在專業上除了職前教育訓練 外,還必須不斷進行在職教育,才能維持現場教學專業及品質。

其次,文獻在探討護理人員參與繼續教育的動機與影響在職教育決 策因素,機構組織若能滿足不同生涯發展階段的護理人員之在職教育,

將有助於促進個體工作穩定並提高照護品質 (李慧鶯、李選,2004),

Mu1doo和Kremer(1995)認為機構重視護理人員的職業並能藉由在職教 育增進專業成長,如此可增加工作滿意度、降低曠職率及人力流失。護 理人員參與繼續教育之動機認為過去所學不足,參與課程有助於增加個 人專業能力;並且加上專業及工作的壓力,促使其參與課程並符合個人 對角色期望,藉由再吸收知識,增加專業升遷機會或職業規劃(Dowsell, Hewison, & Hinds, 1998)。白玉珠、馬鳳岐(1996)認為參與進修課程 有助於增加個人發展空間,藉由再吸收知識,增加專業升遷機會或職業 規劃。汪蘋、陳美娟、白玉珠(2011)研究發現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能成 長、滿足內外在的期望與要求、追求自我成長、有效紓解同儕壓力等,

有益於專業升遷或更換跑道再出發機會。影響其決策的主要關鍵在於自 我成長、追求個人事業或護理專業的精深及自我實現。陳姮均(2006)

發現護理人員在職進修動機之因素,受年齡、個人收入、家人支持、工 作年資、課程規劃、學位成本、整體評價之影響。

22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文獻對於圖書館人員的工作能力、專業學習、繼 續教育等相關的研究探討也有不少篇幅(林雅惠,2008;王梅玲,2004;

Auster & Chan, 2004;Chan, 2002;Nofsinger, 1999),關於繼續進修的 文獻在學術研究上還有許多議題持續被關注,而家庭教育工作者在職進 修的相關文獻仍然鳳毛麟角,期待透過本研究,能擴展國內家庭教育人 員相關研究之參考。

二、繼續教育的相關理論:

任何一種學習動機不論是內在或外在動機都會影響在職者的繼續教 育意願,所以必須根據在職者的參與動機來加以規劃,才能吸引其參與 進修。本研究試圖以Cross的連鎖反應理論模式、Homans的社會學交換 理論、Bandura的行為學習理論、Keller的激發動機模式,進行概略性說 明:

(一)Cross 的連鎖反應模式(Chain of Response Model)

Cross 認為學習的行為,不論是參與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或是從事 自我導向的學習活動均是一種連鎖反應,並不是單一的行動結果,並強 調自我評鑑與過去教育經驗對學習動機的影響,自我評鑑著重個人的信 心與成就動機,若是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者,則不會主動參與學習,

因受到威脅與產生不安全感(引自林良慶,2000)。Cross 的連鎖反應模 式,印證學習者達成重要目標和期望時,自我評鑑高者,期望成功的意 願也隨之提升。

(二)Homans 的社會的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Homans 是受到行為社會學派 Skinner 學說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出 發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進而理解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此理論有五個 核心的基本命題(引自陳順成,2003):

23

1.成功的命題(The success proposition)

此命題意指如果一個人經常受到過去他人提供有用的建議,則他未

此命題意指如果一個人經常受到過去他人提供有用的建議,則他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