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式

壹、資料分析

在質的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和分析應該同時並持續的進行,研究 者進入現場進行訪談、觀察、蒐集文件資料等,也就是持續的閱讀訪談 記錄、現場觀察記錄等文件資料,在此同時就必須知道這些已收集的資 料是否有互相矛盾,如果資料中的主題已符合研究者所需,就可以準備 結束資料蒐集。如果一直等到資料蒐集結束後,才開始分析資料,此時 就陷入一大堆的資料當中,而資料如有發現問題時,又很難回到現場蒐 集,因此,應是資料蒐集和分析同時持續地進行(黃瑞琴,2008)。

蒐集資料結束後,有些研究者會先將自己與研究資料作一段時間的 分隔,以釐清研究者的思緒,黃瑞琴(2008)認為,如果研究者和研究 資料分隔越久,對於和研究對象檢核整理成報告初稿的內容資料困難度 越高,因此,研究者完成資料收集工作後,最好開始密集的分析資料,

以做為研究效度之檢核。

質的研究之資料分析就像在一團混亂的毛線中,如何抽絲剝繭,找 出頭緒進而編織出美麗的製品,也就是思考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處理 大量的資料是對研究者思考能力的測試。

本研究資料分析方式如下:

一、訪談並轉謄訪談逐字稿

將訪談當天的錄音資料轉謄成逐字稿,唯因時間緊迫研究者無法親 自謄寫,故請他人代為謄寫,完畢後,研究者再配合錄音帶內容進行確 認,已確保資料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為幫助分析結果具有信效度,對於 訪談者意向或表達內容有混淆不清或疑問時,再次聆聽錄音檔並與原受

54

訪者聯繫,以釐清語句。

二、發現重要概念

從謄寫整理好的逐字稿資料中發現主題和重要概念,這是一個重要 的步驟,因為要仔細消化所有的資料內容,並且判斷資料的論點是否重 要,有時候主題在資料中顯而易見,但有時候卻不明顯,在整理過程中,

可能先列出暫時性的主題,然後持續檢核,尋找更深的意義。

三、編碼方式

將分析出來的資料給予編碼,編碼可分為概念導向編碼和資料導向 編碼。概念導向編碼觀點是由 Ritchie 等人(2003)所採行的,也就是研 究者在尚未用分類碼編碼本文之前,就建立一個由文獻及先前研究等產 生出來的關鍵主題概念的列表(李政賢譯,2009)。而資料導向編碼通常 稱為開放式編碼,這種編碼方式是在沒有既有的編碼表情況下進行,研 究者要以開放的心胸、只從閱讀文本中試著挖出正在發生事情的過程來 進行分析(李政賢譯,2009)。從本文中嘗試挖掘出事件的發生過程,而 資料導向的編碼重點就是要研究者盡可能從資料中衍生出脈絡,而非從 先前既存的文獻或理論加以詮釋(吳佳綺,2010)。本研究則採後者也就 是以資料導向的編碼方式進行編碼。

本研究在登錄編碼部分,將個別受訪者的逐字稿以受訪時間順序,

從 A~G 為代號取代受訪者真實姓名,分析資料過程中對資料有清楚完整 的理解後,再將每句對話中能回應研究問題之處予以畫記、摘要、編碼,

再根據對話單元編碼背後的意義內涵進行核心概念或重要主題之命名。

在將每一段完整的逐字稿賦予代號和意義,檢視意義、概念相同者做初 步歸類。並檢視初步歸類合宜性,進行有意義的單元編碼,登錄編碼共 5 碼,例如: E8501,代表受訪者 E 第 85 段第一句編碼句的談話,歸類

55

為「學習資源連結」。 四、資料的信賴度

為提升研究能力,研究者就學期間修習過「質的研究」並於課餘時 間參加質性研究及研究倫理相關工作坊,隨時檢視研究過程中的研究策 略及倫理收集的資料,也加強研究者對於質的研究內涵認識與技巧。研 究者與同是參與研究工作的同儕進行討論,藉由彼此的共同檢核、討論 與回饋,讓研究者不斷反思與調整研究步驟,而與同儕討論分析後的結 果作互相比較,檢視其中的發現是否一致,以確認資料分析的可信賴度。

五、研究倫理考量

訪談前告知受訪者研究目的、需要協助事項、資料處理保密及後續 資料可能處理的方式,並讓受訪者簽署訪談同意書,訪談資料整理後,

將逐字稿及文本寄給受訪者確認,請受訪者檢視內容是否無誤,避免研 究者個人理解偏誤。並同時再次對受訪者表達感謝之意。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