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2 -

第五章 結論

本章將對前面章節所分析的解放軍高階軍官團專業性特徵與非專業性特徵 作一回顧與總結,以求江澤民與胡錦濤時期高階軍官團的全貌,並探討未來發展 趨勢。此外,就本章研究結果對有志於研究解放軍菁英者,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使解放軍菁英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發現的基礎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第一節 研究總結

本研究首先針對解放軍的組織編制、銜級制度與幹部法規進行討論。在組織 編制與銜級制度的部分,除探討其發展沿革外,最主要在於確定其組織、幹部級 別,以便進行後續討論。如早期軍委委員一職在設有軍委常委與軍委辦公會議時,

僅相當於今日的正大軍區職,其地位與結構與 1982 年後的軍委委員不同。而討 論解放軍幹部法規,則有助於了解解放軍對軍官晉升的各項制度性要求,包括晉 升、輪調、退休等條件。

在確定本研究所牽涉的相關制度規定後,進一步討論解放軍高階軍官的各項 專業性特徵與非專業性特徵,並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解放軍的專業性特徵 主要為學歷程度、培訓、功績與職務歷練。在學歷程度方面,解放軍高階軍官團 學歷程度主要以大專學歷為主,和早期軍事教育多以大專學歷為主有關。但江澤 民時期到胡錦濤時期具大學本科、研究生學歷者的比例增加,顯示解放軍高階軍 官團的學歷程度仍有提高的趨勢,符合假設一的預期。不過進一步分析晉升正大 軍區與未晉升者的學歷程度,發現學歷程度僅為晉升的「門檻」(大專以上),高 於此一門檻者的晉升比例相差不大,則不符合假設二的預期。不同專業分工的高 階軍官,學歷分布狀況也不同,如政工軍官間學歷程度差異較大,在研究生學歷 以及大專以下學歷者中均占多數,其研究生專業學科則以社會科學類為主,畢業 於中央黨校與民間大學者較多。技術軍官背景者則學歷普遍較其他專業者高,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3 -

解放軍軍官中博士學歷者的主要來源。在培訓班經驗部分,本研究發現 90 年代 以後具有培訓班經驗的高階將領增加,且晉升比例高於無培訓班經驗者,特別是 江澤民時期的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班與胡錦濤時期的國防大學戰略班,符合假設一 與假設二的預期。然而一方面培訓班經驗較難取得具全面性的資料,僅能就目前 已有資料者進行分析,有存在偏差的可能。另一方面,若能取得培訓班入學條件 或篩選成員標準的資料,則可進一步對培訓班是否「擇優培訓」有更清楚的了解。

在留學經驗部分,由於解放軍高階將領具海外求學經驗者具有世代斷層,使 得假設一與假設二在分析留學經驗時效益不大。但就發展趨勢而言,解放軍高階 軍官留學經驗更具多樣性,留學國家從前蘇聯單一國家到納入其他西方國家,留 學目的也從取得學位到短期進修、訪問學者、博士後等不同模式。若解放軍對外 交流的趨勢持續不變,未來解放軍高階軍官團將會出現更多具國外培訓經驗者。

而在解放軍高階軍官團的職務歷練與功績部分,其中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效果 目前尚不明顯外,其他具職務歷練與戰爭經驗者的晉升比例皆較無相關經驗者高,

表示解放軍高階軍官團重視將領的相關經驗。在戰爭經驗的部分,解放軍因長期 處於和平狀態,具有戰爭經驗者的比例已大幅下降。由於戰爭經驗並非常態,故 不符合假設一預期。而在戰時曾任師級以上軍官者,其晉升比例高於其他戰時任 職或無戰爭經驗者,符合假設二的預期。且戰時任職級別越高,由於越能證明其 指揮能力,晉升比例也越高。在職務歷練部分,胡錦濤時期具大單位輪調經驗者 比例略高於江澤民時期,符合假設一的預期。但在晉升比例上,胡錦濤時期若納 入跨軍兵種或總部交流,則亦符合假設二的預期。具作戰部隊主官經驗者在胡錦 濤時期比例略為增加,於江澤民或胡錦濤時期的晉升比例皆高於無相關經驗者,

符合假設二的預期。其中軍事軍官具作戰部隊主官經驗者比例則高於政工軍官。

具陸軍應急機動作戰師主官、副大軍區級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等任職經驗者,其 晉升比例也較無相關經驗者高,皆符合假設二的預期。其中胡錦濤時期的副大軍 區級參謀長已無需經歷副司令員的職務臺階,亦可晉升正大軍區職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4 -

除上述職務歷練外,解放軍高階軍官團的任職年齡、任職時間與退役年齡亦 影響其組成份子的年齡結構。由於退休年齡的限制得到落實,使得任副大軍區職 者的年齡越輕者,因有較多時間可以歷練不同職務而不至於接近退休年齡,較有 機會晉升正大軍區職。從平均任副大軍區職與正大軍區職年齡來看,解放軍軍官 於 53 到 54 歲間晉升副大軍區職,經過 4 到 5 年的職務歷練後,於 58 歲時晉升 正大軍區職務,是較為理想的職涯安排。

而在其他的非專業性特徵的類群特徵上,則可分為籍貫、任職單位、高幹子 弟與秘書背景。在籍貫部分,解放軍高階軍官團的籍貫地來源並不平均,沒有少 數民族較多的西藏、新疆、青海、海南四省,且多集中於山東省、河北省與江蘇 省三大省份。就整體分布趨勢來看,胡錦濤時期的分佈相對較為平均,籍貫大省 的晉升比例下降,其中僅河北省合乎假設三的預期,可見籍貫集中的趨勢正在逐 漸改變。針對解放軍高階軍官籍貫集中的現象是否為解放時序造成,研究認為胡 錦濤時期的高階軍官多為 1960 年代入伍,應已不受解放時序的影響,故 Mulvenon 對籍貫集中的論點需要再作修正。

在任職單位的部分,集團軍出身的高階軍官中,各個集團軍的分布較為平均。

但各大軍區的集團軍出身將領的晉升狀況則有不同。在江澤民時期的濟南軍區、

廣州軍區,胡錦濤時期的蘭州軍區、瀋陽軍區出身的集團軍將領的晉升狀況優於 其他軍區出身者,和當時任軍職軍委副主席者的出身或任職軍區相同,可能為所 謂的「山頭」,符合假設三的預期。而除上述軍區之外,南京軍區的集團軍出身 將領的晉升狀況也相對較好,可能和其為對台前線有關。

在個人關係部分,本研究發現高幹子弟將領與「秘書幫」背景者皆較活躍於 胡錦濤時期,其晉升狀況皆優於無相關背景者,符合假設三的預期。在專業特徵 部分,高幹子弟將領在江澤民時期具有學歷優勢,但到胡錦濤時期則優勢不再。

高幹子弟將領與「秘書幫」背景者也較缺乏師級以上作戰部隊主官經驗以及副大 軍區及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歷練。但若就晉升者的專業分工來看,具個人關係背 景的軍事軍官在專業性特徵上並不遜於無相關背景者,但具個人關係背景的政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5 -

軍官的專業性特徵則相對較弱,顯示政工軍官晉升者的專業性要求低於軍事軍 官。

最後在黨職與黨齡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有三成左右的解放軍高階軍官有擔任 中央委員會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職務的經驗。其中擔任重要黨職者多為晉升正 大軍區級的高階將領,且以中央委員居多。討論黨職對高階軍官晉升的影響時,

擔任重要黨職的副大軍區級將領晉升比例高於無擔任黨職者,且有部分將領晉升 正大軍區職後進一步擔任中央軍委委員,符合假設四的預期。不過在數量上,大 部分高階軍官皆於晉升正大軍區職後擔任中央委員。此一結果顯示中共安排解放 軍高階軍官擔任重要黨職既有「吸納」正大軍區級將領進入中央軍委的用意,亦 有「培養」副大軍區級將領的效果。而在黨齡部分,除技術軍官因學歷較高、參 與工作較晚外,高階軍官的入黨年齡相差不大,使得黨齡對高階軍官的晉升影響 並不明顯,不符合假設四的預期。

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解放軍高階軍官的專業性特徵有持續發展的趨勢,反 應在整體學歷水準的提高,以及晉升軍官時考量培訓經驗、戰爭經驗與職務歷練 等。解放軍同時亦存在非專業性特徵,如籍貫、出身軍區分佈不平均,高幹子弟 與「秘書幫」背景者的晉升比例高於無相關背景者,擔任重要黨職者的晉升比例 高於無擔任重要黨職者。非專業性特徵與專業性特徵並存於解放軍高階將領中,

顯示兩者並非互斥,亦即具非專業性特徵的高階軍官,亦可能同時具有多項專業 性特徵。如常萬全具有「秘書幫」背景、蘭州軍區出身,且擔任重要黨職(副大 軍區級的中央委員)的非專業性特徵,但亦具有應急機動作戰師主官經驗、副大 軍區級參謀長(蘭州軍區參謀長)與大單位輪調(瀋陽軍區司令員)經驗與非戰 爭行動的功績(成功發射神舟七號)等專業性特徵。

本研究認為影響軍官的專業性特徵的因素並非該軍官是否具有非專業性特 徵,而可能是政工軍官與軍事軍官的差異。如在學歷部分,政工軍官的學歷分布 模式即與軍事軍官不同。再者,軍事軍官具有作戰部隊主官經驗者的比例高於政 工軍官,顯示政工軍官的作戰部隊主官經驗相對較不重要。在具有高幹子弟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