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成功的人不會急著吃棉花糖!從史丹佛大學一個代表性的實驗開始,研究 人員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 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吃一塊棉花糖當作獎 賞。研究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更 為成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卻失敗,光依賴聰明才智或埋頭苦 幹是不夠的,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擁有「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的本 事(張國儀譯,200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在台灣,國中課程從未將理財教育納入正式課程之中,僅在九年一貫社會 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中出現一項,「7-4-7 列舉數種金融管道,並分析其對個 人理財上的優缺點(國民教育司,2008)。」在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社會變遷快 速、金融資訊爆炸的今日,莘莘學子如何跟得上時代的潮流?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於 2005 年 4 月經過行政院 院會同意通過了「金融知識普及計畫」,並具體擬定「金融知識普及三年推動計 畫」,從 2006 年到 2008 年三年的時間具體落實此計畫,例如將理財知識納入學 校教材,以利理財教育向下紮根,並建立學生正確消費及信用之價值觀,並且 透過各級學校各種活動推廣理財知識,即將理財知識納入各級學校課程(金管 會,2005)。

依據記者顏真真的報導(2009)金管會積極與教育部合作,將於 2009 年 9 月選擇台北市與苗栗縣等六所國中試教金管會的「個人理財」教材,教育部表 示預定於 100 學年度(2011 年)實施九年一貫新教材時將理財、風險等概念融

入課程,並預計 103 學年度(2014 年)納入基測考試題目。負責國中基測出題 的台灣師大心測中心已啟動教材研發小組運作,預計 103 學年(2014 年)納入 基測考試題目,以考試引導國中學生重視理財單元,顯示出教育主管機關意識 到理財教育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2000年英國的英格蘭教育與職業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出版了「透過個人理財教育領導的理財能力」(Financial Capability through Personal Financial Education)一書,做為學校實施理財教育的參考。

美國財政部在2002年設立了理財教育辦公室(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s Offi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接著在2002年出版「將理財教育融入於 學校課程」(Integration Financial Education into School Curricula)白皮書,到了 2007年全美已有40個州要求將理財教育納入課程標準之中。

2005年澳洲教育就業與青少年事務部(Ministerial Council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Youth Affairs)發展出「國家之消費者與理財素養綱要」(The National Consumer and Financial Literacy Framework),於是所有澳洲學童在義務 教育階段都必須接受理財教育。鄰近的日本也規劃了理財教育的相關課程,在 2002年宣佈「以年齡層分類,增進對理財瞭解的課程」(引自黃劍華,2009)。

上述先進國家,將理財金融觀念列為正式的課程,並成立相關的教育推廣 組織,提供足夠的資源與能力指標給學校做為參考,反觀台灣過去的理財教育,

已經無法應付當前複雜的金融環境;至今國內研究理財教育的相關文獻處於萌 芽階段,關於我國國中學生的理財素養與行為之研究尚付闕如,這些都值得研 究者進一步深入探究。

貳、研究動機

根據遠見雜誌(2009)進行「台灣父母金錢教育調查」,發現 65%的受訪者 沒有給國中以下的孩子零用錢,在有給零用錢的受訪者中最多比例 14.4%是從

孩子低年級開始給,10.7%的父母則從小學四到六年級才給零用錢。9 歲以下的 孩子平均每個月可支配的零用錢為 194 元、10 至 12 歲的孩子平均每個月可支配 的零用錢為 315 元、13 到 15 歲的孩子平均每個月可支配的零用錢為 532 元,孩 子獲得零用錢的額度有隨著年齡而增加的趨勢。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

不給零用錢的比例最高;父母親學歷愈高,愈願意讓孩子自行管理金錢,也愈 容易將零用錢當作成績進步的獎勵;所得越低的父母越傾向不給零用錢,所得 越高的家庭給的額度越多(彭漣漪,2009)。

花旗銀行與網路教育城亞卓市於 2007 公布一項「國小中高年級學生 MQ 理 財商數」調查結果,顯示國內中高年級國小學童普遍對信用卡、利息、銀行及 ATM 功能有基本了解,但是不懂得善用理財管道,高達 96%學生有儲蓄習慣,

71%學童擁有自己的存款薄,但 65%學生卻選擇父母或撲滿為其儲蓄管道,理 財知識和實際表現出來的理財行為有顯著落差(林憬屏,2007)。

根據政大大學報潘姿羽記者(2009)的報導,北部的大學生超過 95%的受 訪者認為理財是重要的,但實際理財行為落差卻很大,調查顯示從事理財的人 不到 20%,受訪者中 87%每月零用錢在新台幣$11,000 元以下,而每月開銷$

11,000 以下的學生則有 88%,揭露出大學生每月的收入和支出相當,是有多少 就花多少的「月光族」。問卷結果也顯示約 20%大學生從事投資理財,90%的 人選擇以儲蓄方式理財,會買股票的大學生不到 10%,其中獲利的學生僅佔 30

%。

根據商業周刊記者陳雅玲(2009)的報導,蓋洛普公司調查台灣北、中、

南三大都會區 10 到 25 歲的年輕人,發現近六成的年輕人,每個月將絕大部分 的零用錢花在購物、歡唱 KTV 與觀賞電影等娛樂消費之上,至於沒花完的錢,

45.8%的年輕人是因為要購買高價奢侈品而暫時儲蓄。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的最新 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 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一千四百七十八億

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上述情形不禁令人擔憂,只有小學生會儲蓄,到了大學就只懂得「消費」, 研究者身為台北縣公立國中教師,在教授九年級第五冊「家庭與個人經濟」課 程中會說明「投資工具」等相關理財方式,從學生討論言談中發現,此時的班 級就是一個「M 型社會」,部分學生針對理財可以侃侃而談、高談闊論,但部分 學生卻是鴨子聽雷,毫無頭緒,因此發現學生的理財素養程度差距頗大。在我 國針對高中與大學學生進行的理財素養調查結論都不盡理想,美國、英國、澳 洲、紐西蘭、日本與韓國的研究亦顯示出相同的結果,世界上大多數的年輕人 是缺乏理財素養的。隨著青少年的可支配金錢與消費力因年齡增長而增加,調 查顯示青少年在娛樂上花掉了大部分金錢,再加上理財素養普遍不及格,這些 情形都顯示出提升青少年的理財素養是重要且急迫的。

由於綜觀國內相關研究,發現近年來的研究對象均以高中與大學學生為主。

過去的文獻也都集中在國小、國中學生的金錢觀(林麗瓊,1993;林芳如,2001;

邱宜箴,2003;鍾志從、魏秀珍、陳彥玲與陳寧容,2003;王永銘,2004)、消 費行為與消費型態(黃長雲,1993;黃惠如,1994)、消費文化(高毓婷,2001)

或是零用錢的運用狀況(胡蘭沁,2002;徐淑敏,2002)。針對國中學生的理財 素養與理財行為至今仍付之闕如,在浩瀚無垠的文獻中找到唯一一篇與國中學 生理財素養相關的研究,是黃春智(2008)研究臺北縣市兩所國中學生的理財 知識,可見國內長期以來忽視學生的理財素養,缺乏相關研究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研究者決定以自己任教的台北縣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國中 學生的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的現況,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是否影響國中學 生的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以及學生理財素養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情形。期望藉 由學生理財素養的提升,一方面幫助他們建構理財知識、學習理財技能,另一 方面為了將來面對複雜、五花八門的金融體系做準備,更以正確的理財態度做 出理性、良好的理財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