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理念與架構,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 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羅列研究問題與目的;第三節闡述解釋名詞;第四 節則針對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最關鍵 的資產,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研發」與「創新」,隨著知識不斷創新,文 化的累積,腦力與創意密集逐漸成為帶動經濟成長及競爭力的核心(教育 部,2010)。美國耶魯大學校長雷文(Richard Levin)在 2006 年 8 月 21 日的

《新聞周刊》(Newsweek)封面主題中強調,大學除了在知識創新與研發 上扮演重要角色外,亦是國家賴以競爭,及促進世界和平的基礎工具,也 是培育菁英以維繫國家競爭力優勢,推動經濟與科技發展之處所(引自李 振清,2006)。

我國的技職教育以培育國家經濟建設之各級技術人力為目標,具有促 進社會階級向上流動,增進社會和諧,及有利知識經濟發展等重要性,已 成為台灣學生重要的生涯選項之一,其中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也是高等教 育的一環,以培育高級技術人才、創新研發人才為目標,是提升國際競爭 力的來源之一,其教育品質之良窳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直接之影響。

1970 年代以後,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造成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沉重的 財政負擔,及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等現象,故自 1980 年代開始許多國家便 把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高等教育政策與規劃重點之一(戴曉霞,2000)。

各國重視教學的發展趨勢與速度,已使追求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成為全球化 的運動。我國高等技職校院亦面臨同樣的挑戰,故論述教學卓越,提升學

生學習成效及學校競爭力,以建置永續經營機制,自是極為重要。以下說 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

壹、追求教學卓越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高等教育最顯著的改變當推大學校院機構數 和學生數的快速擴張。這股擴張的趨勢除了滿足經濟發展對於高級人力的 需求之外,也在回應戰後各國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訴求(戴曉霞,2006)。

但由於高等教育機構數和學生數快速擴張,造成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公 共高等教育經費很難和機構數、學生數同步成長。學生單位經費下降,引 發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的關切和討論。

以我國為例,自1995 年至 2009 年間,大學校院數量由 84 校增至 149 校(含專科學校則為164 所),14 年成長 1.77 倍;學生數由 36 萬餘人增 至 133 萬餘人,14 年成長了 3.69 倍(教育部,2009a)。18-21 歲人口的 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在1996 年度突破 29.07%,2009 年已經高達 64.98%(教 育部, 2009b);大學錄取率方面 1995 年是 49.24%,2009 年已達 97.14

%,成長近1.97 倍(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10);我國大學教育已 從傳統的菁英教育進入了普及教育,不但表示越來越多學生進入大學就 讀,也意味著入學學生的背景更趨多元,即便準備不足的學生也進入大學 就讀,加上教育經費的成長未能配合擴充所需,大學品質及競爭力亦受到 影響,2008 年大學部學生退學率約為 5.39%(教育部,2008a),行政院 主計處(2010)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指標摘要顯示,2010 年 1 月份我國大學 以上學歷失業率為5.68%。大學量的增加,卻無法兼顧質的發展,衍生大 學教育品質低落、競爭力不足、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及「失業率屢 創新高」等問題(教育部,2008b),已衝擊民眾對大學生畢業品質之信 心,復以近年來人口結構呈現少子化趨勢,各大學面臨招生不足之困境,

亦產生經營上的危機。

為提升學生素質及國家競爭力,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提升教學品質策

略。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伯克教學中心及與伊利諾大學的教學中心、英國 的「教與學卓越中心計畫」、日本的「高品質大學教育促進課程計畫」、新 加坡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等(吳軒億,2010),均可視為推動大學教 學卓越的領航者,做為其他國家學習與取經之典範。探討各國高等教育教 學卓越意涵與推動背景,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貳、政府對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重視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強調研發與創新,世界各國 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以爭取資源及激發產能的提升,各國有一項非常相 似之處,即在於學術卓越的追求及將少數大學提升至世界一流水準的努 力。例如歐盟的「架構計畫」(Framework Programmes)、日本的「21 世紀 卓越中心計畫(COE)」、韓國的「韓國腦力 21(Brain akorea 21)」、中國 大陸的「211 工程」及「985 工程」都是引起廣泛注意的案例(戴曉霞,

2006)。我國近年來也陸續推動「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研究型 大學整合計畫」、及「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等競爭性的獎勵 經費,但重點均在提升大學研究水準,對於教學品質之提升則缺乏相對應 之關注,造成大學有「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即便是我國以傳授應用 知識為本質的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在高額經費的吸引(湯堯,2005)、

校友的期待、及招生的多重壓力下,亦紛紛走向學術研究的道路。

為匡正高等教育「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教育部除將各校教學績 效納入校務評鑑指標外,並自2005 年起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自2005 至 2012 年,共計 7 年,由國家編列約新台幣 215 億元預算,分為 試辦(2005)、第一期(2006-2008)、及第二期(2009-2012)計畫等 3 階 段推動,以競爭性機制每年補助 30-40%大學,依其發展特色及教學現況 擬訂全校性之教學改進計畫,以提升教學品質,並發展國內大學教學卓越 典範,第一、二期計畫補助對象並擴大涵蓋體育、技職、師範及教育大學 校院。

高等技職校院則自2006 年起並分二期執行,第一期自 2006 年至 2008 年,補助經費總計新台幣 42 億元;第二期自 2009 年至 2012 年,預計投 入 50 億元,除擬匡正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外,並 將營造優質之教學環境,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調整及改進課程,提升學生 學習成效,以發展教學卓越技職校院典範(教育部,2005a、2006a、2008b、

2009c)。

獎勵大學教卓越計畫已執行四年,歷經試辦期、第一期,目前進入第 二期執行階段,與本計畫相關之研究,有以學校經營績效的觀點(吳柏毅,

2007;詹文碧,2007;劉育慈,2006),從政策制定的觀點(李偉誠,2008),

從競賽理論之應用觀點(王政傑,2009),從成效評估-師生觀點之分析

(葉兆祺,2009),或以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之方案執行角色探討計畫執 行現況與影響因素(計智豪,2008),或以學生之評估分析大學教學品質 與品牌形象(郭家伶,2006)。但上述研究大都是針對一般大學執行教學 卓越計畫之評估,缺乏對「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實施後之相 關研究,因此,針對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全面教學品質提升成效之評估,

及計畫結束後是否得以被肯定而有後續性計畫或轉變為常態性計畫預算 之可能,對高等技職校院未來永續發展及競爭力之提升有重大之意義。探 討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整體執行成效及重要補助指標 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參、建構一套適切的教學卓越評估指標

近年來,隨著全球教育競爭力的驅使,各國間紛紛建立各種教育指標 系統,據以評定教育品質,藉以指出教育之發展現況與趨勢,作為引導國 家教育發展與政策規劃之參考(蔡金田,2006)。目前有關高等教育教學 卓越評估指標,大都是世界各大學之眾多有資格的大學教育家、教授及學 者,歷經長期的試用與修正歷程所釐訂的標準,尚未有國際上通用的指標。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獎勵教學卓越計畫審議指標,亦是依上述方

式訂定,係鼓勵高等技職校院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水準及學生的學習意願 成效、建立教學評鑑及完善課程規劃制度、落實教學及學生輔導等措施,

經由學校整體制度面之改革以提升學校教學品質及競爭力,並經由此計畫 的鼓勵與引領,評選出教學績效良好之獲補助學校,逐步建立教學績效指 標及典範,引領各校朝教學卓越發展。第一期計畫分為師資、學生、課程 規劃、教學品質管控機制、教學資源之充實及其他提升教學成效之具體成 果與特殊性、創新性之規劃等6 個面向審議各校提出之計畫,審議指標量 化且齊一,以致不同性質大學難以發揮不同教學特色與方式,且愈來愈被 限縮化,似乎對大學自主與多元發展不利(黃榮村,2006)。

為期高等技職校院能與世界各國高等校院做比較,並發揮技職校院務 實致用特色,以在全球競爭架構下永續經營,於第一期計畫執行後,應滾 動修正,並以學理方式建構更合適的教學卓越評估指標,有其重要性與急 迫性。因此本研究擬參酌各國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策略與指標架構,並考 量我國高等技職校院之特色,建構一套適切的教學卓越評估指標,以供教 育主管機關及高等技職校院推動教學卓越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