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2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徐昊杲. 博士.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xcellence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研究生:蕭玉真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2) 誌. 謝. 99 年 12 月 13 日,是一個終生難忘與超級開心的日子。因為博士論 文口試通過,多年來對自己的期許,終於如願以償,可以順利畢業,然 後走入另一個人生的夢想。 於凌晨時分,完成論文定稿時,內心卻依依不捨起來。在台灣師範 大學工教系就學這段期間,因為許多師長的教導與提攜,才得以順利完 成學業。感謝指導教授徐昊杲老師的引領與支持。馮丹白老師及饒達欽 老師帶我們去澳門發表論文的悉心照料。許全守老師、莊謙本老師、宋 修德老師、胡如萍老師、洪欽銘老師與洪榮昭等多位老師於學習生涯中 的用心指導與鼓勵。口試委員吳聰能副校長、林俊彥校長、張紘炬講座、 田振榮校長、林騰蛟局長對於論文的撰寫、格式及統計法的分析運用等 提供的許多寶貴意見,受益良多。感謝這麼多師長一路走來的關心與支 持,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激與懷念。 感謝同班同學其清、淑如、倫豪、德正、念慈、振興、議正、景進 學長的相伴與與關懷。計畫口試及論文口試期間,謝謝佳佩、逸茜、逸 棟、鈺佳及宇熙等好多好多學弟妹及系辦式鑫助教的協助,感謝陽明大 學的威德,不厭其煩與我討論及指導統計資料分析與呈現方式。因為大 家的支持與協助,伴我渡過無數熬夜的歲月,再次致謝。 最後,要感謝我的母親、先生、及三個小孩的支持與包容,論文終 於完成了,我會儘快完成畢業程序,洗手做羹湯,做個好女兒、好太太、 好媽媽。 感謝一路走來這麼多曾經幫助和陪伴我的人。日後,希望我也可以 用自己所擁有、所學到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蕭玉真 謹誌 99 年 12 月. I.

(3)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並探討第一期高 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之執行成效。首先以問卷調查法瞭解高等 技職校院第一期獎勵教學卓越計畫之執行成效;繼而透過文獻分析及德 懷術問卷調查,建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再以邏輯斯迴歸 及複迴歸分析,驗證德懷術委員建構指標之適切性。根據本研究發現, 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獎勵教學卓越計畫已有效地改變高等技職校 院對教學之認知與重視,對整體高等教育、學校、教師與學生皆 具有良性的影響,且獲補助學校的成效確實已帶動未獲補助學校 之改善,已達學習效應及同儕競爭之效果,建議教育部應以「競 爭性機制」持續長期推動。 二、本系列的研究,經以邏輯斯迴歸及複迴歸分析等方式驗證德懷術 專家建議之指標,發現德懷術專家建構之指標是適切並值得參考 的。完整的指標架構包含 5 個一級指標、28 個二級指標、及 67 個 三級指標;另併建議增列 9 項基本門檻指標。.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育主管機關與後續研究提出多項建 議。. 關鍵字: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教師專業發展、補救教學. III.

(5) IV.

(6)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xcellence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TVE) and discuss the execution achievements of a phase I HTVE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project. Firs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to understand the execution achievements of the phase I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project for HTVCs, followed by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xcellence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HTVEs. The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dopted to verify appropriatenes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committee constructed indictor.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Phase I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project for HTVEs had effectively changed recognition and attention of HTVEs on teaching. This had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verall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sults of subsidized schools had actually brought about improvements to unsubsidized schools, which had achieved a learning effect and peer competition result.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continue to push for the project long term through a “competition mechanism”. 2.By verify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expert suggested indictor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elphi technique expert suggested indictor is appropriate and worthy of reference. A complete indicator framework consisted of 5 level-1 indicators, 28 level-2 indicators, and 67 level-3 indicators. In addition, 9 basic threshold indicators are suggested. V.

(7) This study proposed, based on its conclusions,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concerning education governing agencie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 Keywords: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TVE); Teaching. Excellenc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medial Teaching. 英文摘要. VI.

(8) 目錄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目錄..............................................................................................................XI 圖目錄............................................................................................................ X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意涵與推動背景 ....................................................... 9 第二節. 各國追求大學教學卓越策略之探討 ................................................... 26. 第三節. 我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及相關研究 ........................................... 39. 第四節.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指標建構之探討 ...................................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71.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73. VII.

(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7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7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83. 第四章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執行成效......................87 第一節. 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教學卓越計畫執行概況 ................................... 87. 第二節. 學生構面-學習成效不佳學生之預警及補救教學機制成效 ........... 96. 第三節. 教師構面在教學卓越表現之探討 ..................................................... 103. 第四節. 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計畫整體成效與重要補助指標 ......................112. 第五章 德懷術建構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問卷調查分析與討論................121 第一節. 第一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 121. 第二節. 第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 144. 第三節. 第一二回合德懷術調查問卷結果綜合分析與討論 ......................... 166. 第四節. 德懷術建構教學卓越指標之適切性-以複迴歸檢定 ........................ 1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79 第一節. 結論 ..................................................................................................... 179. 第二節. 建議 ..................................................................................................... 190. 參考文獻........................................................................................................195 一、中文部分 ..................................................................................................... 195 二、英文部分 ..................................................................................................... 203. 附錄................................................................................................................207 附錄一: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教學卓越計畫執行概況問卷調查 ................. 207. VIII.

(10) 附錄二:「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 ........... 215 附錄三:「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 ........... 221. IX.

(11) X.

(12) 表目錄 表 2-1 我國 1976-2009 年高等教育 18-21 歲淨在學率...............................20 表 2-2 高等教育發展三階段的變化列聯表 .................................................20 表 2-3 我國 1991-2007 年教育經費概況 ......................................................21 表 2-4 我國 1991-2007 年各級學校經費結構 ..............................................22 表 2-5 我國 1991-2007 年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平均分攤經費......................23 表 2-6 我國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背景因素分析表 .........................24 表 2-7 我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相關研究彙整表 .................................47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指標定義彙整表 .........................................................51 表 2-9 國內學者指標體系建構之相關研究 .................................................57 表 2-10 主要指標系統建構方法比較法 .......................................................58 表 2-11 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指標文獻來源及縮寫彙整 ...............................68 表 2-12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初稿架構表 .......................68 表 3-1 德懷術問卷施測與回收時間彙整表 .................................................74 表 3-2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專家諮詢名單 .78 表 3-3 參與德懷術問卷調查專家一覽表(依委員類別之姓氏筆畫為序) ..79 表 4-1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 1996 至 2009 年學校數一覽表 .........................88 表 4-2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評估指標 .................89 表 4-3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補助學校及經費表 .95 表 4-4 高等技職校院獲及未獲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校院資料(2006) ...100 表 4-5 高等技職校院獲及未獲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校院之預警與補救教學 制度比較(2006-2008) ................................................................101 表 4-6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核定補助基本資料(2006-2008)..107 表 4-7 高等技職校教學卓越計畫師生比資料(2005-2008)..................107 XI.

(13) 表 4-8 高等技職校院教卓越計畫獲及未獲補助校院提升教師教學品質制 度比較(2006-2008) ....................................................................108 表 4-9 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教師構面」指標執行成效 (2005-2008) ................................................................................108 表 4-10 教師構面變項與獎助款之邏輯斯複迴歸分析 ............................. 110 表 4-11 多變量邏輯斯迴歸放入所有指標(所有 198 間校院)................... 113 表 4-12 多變量複迴歸放入所有指標 (所有 198 間校院)......................... 115 表 4-13 多變量複迴歸放入所有指標 (91 間有補助校院)......................... 117 表 4-14 多變量邏輯斯迴歸放入所有指標 (stepwise)............................... 119 表 5-1 「A-師資」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22 表 5-2 「A-師資」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 ...123 表 5-3 「A-師資」構面指標第一合回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27 表 5-4 「B-學生」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28 表 5-5 「B-學生」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 ...129 表 5-6 「B-學生」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32 表 5-7 「C-課程」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34 表 5-8 「C-課程」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 ...134 表 5-9 「C-課程」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36 表 5-10「D-教學品質管控機制」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 表......................................................................................................137 表 5-11 「D-教學品質管控機制」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 合評析表..........................................................................................138 表 5-12 「D-教學品質管控機制」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 對照表..............................................................................................138 表 5-13 「E-教學資源之充實」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39. XII.

(14) 表 5-14 「E-教學資源之充實」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 評析表..............................................................................................139 表 5-15 「E-教學資源之充實」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 照表..................................................................................................140 表 5-16 「F-其他特殊性、創新性規劃」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 見統計表..........................................................................................140 表 5-17 「F-其他特殊性、創新性規劃」構面指標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意 見與綜合評析表..............................................................................141 表 5-18 「F-其他特殊性、創新性規劃」構面指標第一回德懷術問卷修正 意見對照表......................................................................................142 表 5-19 「A-師資」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45 表 5-20 「A-師資」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 .146 表 5-21 「A-師資」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49 表 5-22 「B-學生」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50 表 5-23 「B-學生」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 .151 表 5-24 「B-學生」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54 表 5-25 「C-課程」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 .............156 表 5-26 「C-課程」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 .157 表 5-27 「C-課程」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59 表 5-28 「D-教學品質管控機制」 、 「E-教學資源之充實」 、 「F-其它特殊性、 創新性規劃」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統計表..........160 表 5-29 「D-教學品質管控機制」 、 「E-教學資源之充實」 、 「F-其它特殊性、 創新性規劃」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意見與綜合評析表161 表 5-30 「D-教學品質管控機制」 、 「E-教學資源之充實」 、 「F-其它特殊性、 創新性規劃」構面指標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修正意見對照表 .163 表 5-31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初稿 .........................................167. XIII.

(15) 表 5-32 多變量邏輯斯迴歸移除德懷委員刪除的指標 .............................171 表 5-33 多變量複迴歸移除德懷委員刪除的指標(所有 198 間校院).......172 表 5-34 多變量複迴歸移除德懷委員刪除的指標(n=91 有補助的校院) .174 表 5-35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 .................................................176 表 6-1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師資」構面評估指標 ...........................186 表 6-2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學生」構面評估指標 ...........................187 表 6-3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課程」構面評估指標 ...........................188 表 6-4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國際化」構面評估指標 .......................189 表 6-5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創新特色及其他規劃構面評估指標 .......189. XIV.

(16) 圖目錄 圖 2.1 我國 1976-2007 年各級學校經費結構圖 ........................................22 圖 2.2 我國 1976-2007 年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平均分攤經費圖 ................23 圖 3.1 研究構想圖........................................................................................72 圖 3.2 研究流程圖........................................................................................76 圖 4.1 預警及補救教學流程圖....................................................................98 圖 6.1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一級指標名稱..........................185. XV.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理念與架構,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 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羅列研究問題與目的;第三節闡述解釋名詞;第四 節則針對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最關鍵 的資產,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研發」與「創新」,隨著知識不斷創新,文 化的累積,腦力與創意密集逐漸成為帶動經濟成長及競爭力的核心(教育 部,2010)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雷文(Richard Levin)在 2006 年 8 月 21 日的 《新聞周刊》(Newsweek)封面主題中強調,大學除了在知識創新與研發 上扮演重要角色外,亦是國家賴以競爭,及促進世界和平的基礎工具,也 是培育菁英以維繫國家競爭力優勢,推動經濟與科技發展之處所(引自李 振清,2006)。 我國的技職教育以培育國家經濟建設之各級技術人力為目標,具有促 進社會階級向上流動,增進社會和諧,及有利知識經濟發展等重要性,已 成為台灣學生重要的生涯選項之一,其中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也是高等教 育的一環,以培育高級技術人才、創新研發人才為目標,是提升國際競爭 力的來源之一,其教育品質之良窳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直接之影響。 1970 年代以後,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造成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沉重的 財政負擔,及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等現象,故自 1980 年代開始許多國家便 把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高等教育政策與規劃重點之一(戴曉霞,2000)。 各國重視教學的發展趨勢與速度,已使追求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成為全球化 的運動。我國高等技職校院亦面臨同樣的挑戰,故論述教學卓越,提升學 1.

(18) 生學習成效及學校競爭力,以建置永續經營機制,自是極為重要。以下說 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 壹、追求教學卓越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發展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高等教育最顯著的改變當推大學校院機構數 和學生數的快速擴張。這股擴張的趨勢除了滿足經濟發展對於高級人力的 需求之外,也在回應戰後各國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訴求(戴曉霞,2006)。 但由於高等教育機構數和學生數快速擴張,造成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公 共高等教育經費很難和機構數、學生數同步成長。學生單位經費下降,引 發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的關切和討論。 以我國為例,自 1995 年至 2009 年間,大學校院數量由 84 校增至 149 校(含專科學校則為 164 所),14 年成長 1.77 倍;學生數由 36 萬餘人增 至 133 萬餘人,14 年成長了 3.69 倍(教育部,2009a)。18-21 歲人口的 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在 1996 年度突破 29.07%,2009 年已經高達 64.98%(教 育部, 2009b);大學錄取率方面 1995 年是 49.24%,2009 年已達 97.14 %,成長近 1.97 倍(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10);我國大學教育已 從傳統的菁英教育進入了普及教育,不但表示越來越多學生進入大學就 讀,也意味著入學學生的背景更趨多元,即便準備不足的學生也進入大學 就讀,加上教育經費的成長未能配合擴充所需,大學品質及競爭力亦受到 影響,2008 年大學部學生退學率約為 5.39%(教育部,2008a),行政院 主計處(2010)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指標摘要顯示,2010 年 1 月份我國大學 以上學歷失業率為 5.68%。大學量的增加,卻無法兼顧質的發展,衍生大 學教育品質低落、競爭力不足、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及「失業率屢 創新高」等問題(教育部,2008b),已衝擊民眾對大學生畢業品質之信 心,復以近年來人口結構呈現少子化趨勢,各大學面臨招生不足之困境, 亦產生經營上的危機。 為提升學生素質及國家競爭力,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提升教學品質策 2.

(19) 略。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伯克教學中心及與伊利諾大學的教學中心、英國 的「教與學卓越中心計畫」 、日本的「高品質大學教育促進課程計畫」 、新 加坡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等(吳軒億,2010),均可視為推動大學教 學卓越的領航者,做為其他國家學習與取經之典範。探討各國高等教育教 學卓越意涵與推動背景,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貳、政府對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重視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強調研發與創新,世界各國 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以爭取資源及激發產能的提升,各國有一項非常相 似之處,即在於學術卓越的追求及將少數大學提升至世界一流水準的努 力。例如歐盟的「架構計畫」 (Framework Programmes) 、日本的「21 世紀 卓越中心計畫(COE)」、韓國的「韓國腦力 21(Brain akorea 21) 」、中國 大陸的「211 工程」及「985 工程」都是引起廣泛注意的案例(戴曉霞, 2006)。我國近年來也陸續推動「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研究型 大學整合計畫」、及「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等競爭性的獎勵 經費,但重點均在提升大學研究水準,對於教學品質之提升則缺乏相對應 之關注,造成大學有「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即便是我國以傳授應用 知識為本質的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在高額經費的吸引(湯堯,2005)、 校友的期待、及招生的多重壓力下,亦紛紛走向學術研究的道路。 為匡正高等教育「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教育部除將各校教學績 效納入校務評鑑指標外,並自 2005 年起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 自 2005 至 2012 年,共計 7 年,由國家編列約新台幣 215 億元預算,分為 試辦(2005)、第一期(2006-2008)、及第二期(2009-2012)計畫等 3 階 段推動,以競爭性機制每年補助 30-40%大學,依其發展特色及教學現況 擬訂全校性之教學改進計畫,以提升教學品質,並發展國內大學教學卓越 典範,第一、二期計畫補助對象並擴大涵蓋體育、技職、師範及教育大學 校院。 3.

(20) 高等技職校院則自 2006 年起並分二期執行,第一期自 2006 年至 2008 年,補助經費總計新台幣 42 億元;第二期自 2009 年至 2012 年,預計投 入 50 億元,除擬匡正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外,並 將營造優質之教學環境,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調整及改進課程,提升學生 學習成效,以發展教學卓越技職校院典範(教育部,2005a、2006a、2008b、 2009c)。 獎勵大學教卓越計畫已執行四年,歷經試辦期、第一期,目前進入第 二期執行階段,與本計畫相關之研究,有以學校經營績效的觀點(吳柏毅, 2007;詹文碧,2007;劉育慈,2006) ,從政策制定的觀點(李偉誠,2008) , 從競賽理論之應用觀點(王政傑,2009),從成效評估-師生觀點之分析 (葉兆祺,2009),或以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之方案執行角色探討計畫執 行現況與影響因素(計智豪,2008),或以學生之評估分析大學教學品質 與品牌形象(郭家伶,2006)。但上述研究大都是針對一般大學執行教學 卓越計畫之評估,缺乏對「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實施後之相 關研究,因此,針對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全面教學品質提升成效之評估, 及計畫結束後是否得以被肯定而有後續性計畫或轉變為常態性計畫預算 之可能,對高等技職校院未來永續發展及競爭力之提升有重大之意義。探 討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整體執行成效及重要補助指標 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參、建構一套適切的教學卓越評估指標 近年來,隨著全球教育競爭力的驅使,各國間紛紛建立各種教育指標 系統,據以評定教育品質,藉以指出教育之發展現況與趨勢,作為引導國 家教育發展與政策規劃之參考(蔡金田,2006)。目前有關高等教育教學 卓越評估指標,大都是世界各大學之眾多有資格的大學教育家、教授及學 者,歷經長期的試用與修正歷程所釐訂的標準,尚未有國際上通用的指標。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獎勵教學卓越計畫審議指標,亦是依上述方 4.

(21) 式訂定,係鼓勵高等技職校院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水準及學生的學習意願 成效、建立教學評鑑及完善課程規劃制度、落實教學及學生輔導等措施, 經由學校整體制度面之改革以提升學校教學品質及競爭力,並經由此計畫 的鼓勵與引領,評選出教學績效良好之獲補助學校,逐步建立教學績效指 標及典範,引領各校朝教學卓越發展。第一期計畫分為師資、學生、課程 規劃、教學品質管控機制、教學資源之充實及其他提升教學成效之具體成 果與特殊性、創新性之規劃等 6 個面向審議各校提出之計畫,審議指標量 化且齊一,以致不同性質大學難以發揮不同教學特色與方式,且愈來愈被 限縮化,似乎對大學自主與多元發展不利(黃榮村,2006)。 為期高等技職校院能與世界各國高等校院做比較,並發揮技職校院務 實致用特色,以在全球競爭架構下永續經營,於第一期計畫執行後,應滾 動修正,並以學理方式建構更合適的教學卓越評估指標,有其重要性與急 迫性。因此本研究擬參酌各國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策略與指標架構,並考 量我國高等技職校院之特色,建構一套適切的教學卓越評估指標,以供教 育主管機關及高等技職校院推動教學卓越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係透過競爭性之獎勵機制,獎勵大學 提升教學品質,逐步建立教學績效指標及典範,引領各校朝教學卓越發 展,並發展國內教學卓越大學之典範,以提升國家競爭力。茲將本研究之 主要目的與問題臚列如下: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所欲達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意涵與推動背景。 二、瞭解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2006-2008 年)教學卓越計畫執行成效。. 5.

(22) 三、探討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2006-2008 年)教學卓越計畫重要補助指 標。 四、建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 五、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及高等技職校 院推動教學卓越之參考。 貳、研究問題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說明如下: 一、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意涵與推動背景為何? 二、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教學卓越計畫執行成效為何? 三、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教學卓越計畫重要補助指標為何? 四、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其定義如下: 壹、高等技職校院 我國高等教育包括專科學校、獨立學院、大學及研究所。其中獨立學 院、大學及研究所,因法定頒授學位性質的研究所分別設置於大學、獨立 學院、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之中,故將大學分為一般性大學(含獨立學院) 及技術職業類(如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共計 93 所,其中專科學校 15 所、技術學院 37 所、 科技大學 41 所,因「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對象為大學層級之學 校,所以排除 15 所專科學校,另因台灣科技大學已獲教育部「五年五百 億頂尖大學」計畫之獎助,亦為排除申請之對象。是以,本研究所稱之高 等技職校院係指 37 所技術學院及 40 所科技大學,共計 77 所學校。 6.

(23) 貳、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 本研究所稱「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是指教育部透過競爭性之 獎勵機制,獎助 30%至 40%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依各校特色及教學目 標之不同,擬定學校整體教學制度面之改革,以強化學校對「教學核心價 值」的認知,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水準及對教學之投入,完善的課程規劃及 建立教學評鑑制度,增強學生學習意願及成效並強化就業競爭力,並經由 此計畫的鼓勵與引領,評選出教學績效良好之獲補助學校,逐步建立教學 績效指標及典範,引領各校朝教學卓越發展,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參、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第一期重要補助指標(determinant indicators) 我國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教學卓越計畫共有 6 個構面 37 項指標,本 研究所稱「重要補助指標」,係指依據 37 項指標各獲補助學校之執行成 效,以邏輯斯迴歸統計法計算出,會影響教學卓越計畫經費分配額度(Y) 的具統計學上意義之指標(Xs)。.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茲就本研究所納入之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依據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針對第一期均獲、曾獲、或未獲「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 卓越計畫」經費補助之學校,進行深入而嚴謹的探究。研究對象包括曾 參與第一期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訪視或審查之專家學者或業 界代表、任職於教育相關行政機關之行政工作人員,及 40 所科技大學(排 7.

(24) 除台灣科技大學)與 37 所技術學院之校長或參與此計畫之業務主管,藉 以彙整歸納相關政策規劃與執行人員的意見與看法,進行比較分析。 二、資料來源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包括: (一)教育部 2005、2006、2007、2008、2009 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 計畫」 。 (二)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第一期計畫(2006-2008 年)33 所 獲補助學校各年度計畫之結案報告,及各校公佈於網站上各年 度計畫資料。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對象僅包括參與第一期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訪視 或審查之專家學者或業界代表、任職於教育相關行政機關之行政工作人 員,及 77 所學校之校長或參與此計畫之業務主管,故對於學生、教師與 企業雇主的意見與看法,則無法瞭解。 二、研究結果應用的限制 本研究係以 40 所科技大學及 37 所技術學院執行第一期(2006-2008 年)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計畫為研究範圍,因此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到 一般大學、體育、師範及教育大學,亦無法推論到第二期(2009-2012) 執行成效。 三、研究方法運用的限制 研究方法之一德懷術問卷調查法,因其運作方式不須由專家直接面 對面的討論,恐造成專家意見無法充分溝通之疑慮。. 8.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動機和目的,蒐集相關文獻加以歸納與分析比較,做為 本研究發展實徵研究之基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首先探討高等教育 教學卓越意涵與推動背景;第二節探討各國追求大學教學卓越之策略;第 三節分析我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內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高等技職 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探討,最後彙提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 指標之架構雛型,分別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節 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意涵與推動背景 本節探討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意涵與推動背景因素的相關文獻,做為發 展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指標之理論基礎。首先說明教學的意涵、卓越的 定義、及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意涵;次述推動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背景因 素。 壹、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意涵 分述教學、卓越、教學卓越之意涵如下: 一、教學的意涵 大學法第一條第一項規定: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 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教學、研究、服務係大學教授三大 任務,雖然因各學校之特色及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 「教學」實居此三大 功能之首(周祝瑛,2003;Shen,1997;葉兆祺,2009) 。在大學校園中 師生間心靈與心靈的相遇、交流與對話,其主要的維繫聯結力量是靠著 「大學教學」的實施及進行,使得「大學教學」成為大學教師三大角色 任務之中最為核心的功能(謝思琪,2003) 。劉兆玄(2008)於「大學教 9.

(26) 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 8 門課」推薦序上直言「所有的大學,不論是那 種類型,『教學』都是必須追求精進的共通要素。『教學』包含了『教』 與『學』;試問抽離二者,教育還剩下什麼?」 彭宗平(2008)認為「教」與「學」兩個字合起來當成一個名詞或 動詞,其實「教」與「學」是兩個不同的動作與過程。 「教」只是手段, 「學」才是主體。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 「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因此「教」的本身包含了兩個動作,即教師的上施與學生的下效,是一 種師生互動的過程。而「學」的古體字做「斅」 ,說文解字解釋「斅」為 「覺悟也」 ,並說「古之製字作斅,從教,主於覺人;秦以來去攵作學, 主於自覺。」因此,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必須讓學生受到啟發, 能夠因自覺而覺悟,才真正達到「教學」的效果。所謂「學」的自覺, 就包含了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建立學習態度、達到學習效果以及 養成終身學習等。這種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與品質,才能 讓學生終身受用,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同樣的,一般人也經常把「教育」兩個字當成一件事。其實「育」 與「教」仍然是兩個不同的觀念與過程。說文解字對「育」有精闢的闡 釋,其義乃「養子使作善也」 。因為「育」從「ㄊ」 ,即「倒子也」 ,意即 「不順忽出也」。 「育不從子而從倒子者,正謂不善可使作善也。」因為 「育」是要教養小孩使其成為良材(即作善也) 。」所以「育」亦廣泛用 於其他各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如孵育、孕育、培育等。因此,教育的方 式,必須透過師生密切與雙向的溝通與交流,才能真正達到啟發學生學 習的動機,增進學習的效果。教師的經驗與見識,透過「育」的過程, 才能感動學生,影響學生。易言之,以「育」為主,而「教」為輔的教 育才能真正使學生在讀書、做人、做事,甚至生涯規劃受益,達到教育 加值的功能。 前哈佛大學校長 Derek Bok 直指大學教育核心為「教育目標」與「教. 10.

(27) 學方法」 ,認為真正影響教育品質的事仍舊發生在大學課堂、師生互動的 情境中。但由於大部分大學教授對「教學」的習慣性忽略、沒有持續尋 求更新、更好的教學方式、窄化了大學教育的目標、及未從事改善學生 學習的研究和實驗(張善楠譯,2008) ,加上國際大學排名反應的是大學 研究聲譽,而非教學品質,導致現今的大學是「低成就」的大學 (underachieving college),故各國應致力於革新,以改善教學與學習的 品質(Bok,2007)。 綜上所述, 「大學教學」是大學中最為核心的功能,大學「教」與「學」 的內涵為,以學生為主體,透過老師的教導,從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中, 啟發學生學習動機,感動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在讀書、做人、做事, 甚至生涯規劃受益,達到教育加值的功能。 二、卓越的意涵 雖然「追求卓越發展」常是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目標之一,但 是在其政策文件中卻很少對什麼是「卓越」(excellence)有明確的界定 (楊瑩,2005)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卓越係指非常優秀, 超出常人的意思。 『商業大辭典』則定義為,若以一個組織來說, 「卓越」 係透過成功整合各種作業與策略功能,讓組織的表現超越其他組織,即 顯「卓越」 。吳明清(2001)指出, 「卓越」是指好的品質或優異的表現, 追求卓越的教育,就是要提升教育品質。Jim Collins 認為,卓越不是靠 環境造成的,卓越多半是有意識選擇的結果,但無論改革的成果多麼令 人刮目相看,從優秀到卓越的過程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來自於不 斷重複正確的作法,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是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根 據 Barnett 的看法,「品質」可說是一種具融合性的術語(an inclusive term) , 「卓越」屬於一種具排他性的用詞(an exclusive term) ;楊瑩(2005) 從教育部卓越計畫審查的理念來看「取得領先、領導、主導的地位」為 卓越的重要內涵。. 11.

(28) 此外,Jim Collins 認為,無論是剛剛創立或已站穩腳步的公司,如 具備『從優秀到卓越的觀念』就可創造出『保持卓越的績效』 ,然後再運 用『基業長青的觀念』 ,就可以長期維持卓越的績效,成為一家持久不墜 的卓越企業。Jim Collins 並指出,追求組織卓越的過程,除需具備有紀 律的員工、有紀律的思考、有紀律的行動、和建立一個創造持久的機制 外,並需秉持刺蝟原則致力於發現自己的專長後,用熱情的態度追求績 效的最大化(引自齊若蘭譯,2002) 。換言之,大學校院要追求卓越,應 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那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水準,以及具備追求卓越 的熱情與目標,然後在政府或相關單位經費的挹注下追求卓越發展。亦 即在有限的資源下,選擇擅長的事來進行,先聚焦再衝刺。 教育部為追求我國大學研究與教學之卓越,於 2001 年提出了「規劃 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研議報告」 。該份報告指出,所謂的「卓越」 是指個人或團體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的良好表現或成就。而追求卓越所 代表的不僅是一種鍥而不捨的心境不斷自我提升與改進的企圖心,實即 「成就動機」 ,而且是一套長期追求傑出成就的行為與做法(高教簡訊, 2001)。 綜上所述, 「卓越」除了是一個形容詞,更是一個動詞。在形容詞的 意涵上,是指一種非凡、超群的價值,具有排他性之特徵(李偉誠,2008) ; 而在動詞之意涵上,是指個人或團體,選擇自己的優勢,設定目標,在 充裕資源的前提下,取得領先、領導、主導的地位,透過持續不斷努力 的過程,進而在某些方面達至世界頂尖水準。 三、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意涵 二十一世紀後由於高等教育快速擴張,學生學術背景多元,及大學 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導致各國大學教育品質下降,面對競爭激烈的 高等教育市場,提升教學品質還是大學校院所應採取的重要目的與手段 (王秀槐,2005)。東吳大學簡茂丁教授在 Yahoo 蒐尋「教學卓越」與. 12.

(29) 「研究卓越」兩項,在 2005 年 5 月 28 日分別得到 11 萬 5,000 筆與 210 萬筆資料,2005 年 12 月 7 日得到 210 萬與 590 萬筆(簡茂丁,2005)。 雖然教學筆數仍不如研究筆數多,但已大幅成長,其倍數由 5 月的 18 倍縮小為 12 月的 2.8 倍,可見大學教學已受到強烈的關注。雖然該項史 無前例的改變,或可歸因於國家經費投入所引起的外部競爭,但亦不排 除係大學自省其教學天職後所做的內在改變(黃榮村,2006) 。目前我國 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的重點已轉變為以教學為主,強調提供學生一個優質 學習環境,便是回應歐美國家注重教學之教育趨勢,也讓強調教學品保 與自我改善的教學卓越之大學校院,在系所評鑑表現優異而令人矚目, 打破「教學型大學是二流」的迷思(陳振遠,2009) 。各國重視教學的發 展趨勢與速度,使得教學卓越已成為高等教育琅琅上口的口號。 我國「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認為教學是傳播知識的活 動,因此大學教學卓越之標準或內涵為何,因卓越標準有其主觀成分, 只能訴諸以「互為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為基礎的客觀標準,也就 是世界各大學之眾多有資格的大學教育家、教授及學者,歷經長期的試 用與修正歷程所釐訂的標準。這些標準有些是很具體的,有些是很抽象 的,而為便於與世界各國大學比較,追求教學卓越宜儘量採用國際上通 用的指標(引自李偉誠,2008)。 Skelton(2005)認為教學卓越是一個競爭導向且具有價值的概念, 是促使大學校院在大學排名過程中,維持較好名次的方法之一,且能促 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目標做自我評鑑,教學卓越的意涵,則依各大學所 執行的,下列教學卓越相關策略來界定: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擁有較 低的師生比、設有提升教學與學習品質的教學資源中心、擁有良好的基 礎建設與教學設備等、訂有提升教學品質的管理過程與政策、訂定教學 獎勵機制、為教學與學習之發展工作提供經費補助、形塑尊重及促進教 學與學習之機構文化、訂定支持意見交流的政策與作法、提供有助於教. 13.

(30) 師專業發展之課程、提供教師生涯發展和教師升等程序之認可機制等 11 項。 David, Rosa & Carmel(2006)等 3 人與 18 位香港中文大學教學卓 越教師則主張,教學卓越的主要原則為詳細的教學計畫和課程、學生教 學評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訂有激勵學 生提升學習成效之策略、及訂有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等。而 Marcus, Menges & Levison-Ross 三人則主張提升大學之教學品質主要有三種模式,包括 學生教學評鑑、提供教師適當的教學訓練、及設置教學相關獎項(引自 王秀槐,2005)。Zamam 則認為教學卓越的評估方式主要包括學生教學 評鑑、教師同儕評鑑、教學花費時間、教學相關獎項獲得等(引自李偉 誠,2008) 。台大陳泰然教授(2002)認為大學卓越的評量指標隨不同時 期、不同機構而有所不同,一般常以學生、教師、學術學程及機構內環 境等四個面向作為訂定之規準。王秀槐(2005)認為要改進教師之教學 品質,除可提供適當的教學訓練,加強研究生之教學能力外,亦應設立 教學資源中心,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與協助、提供新進教師特別協助、 設立多元的教學獎勵,以及調整升等獎勵制度,以激勵追求教學卓越等。 綜上所述,為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各國重視教學的發展趨勢與速 度,已使教學卓越成為高等教育琅琅上口的口號。國內外學者專家對大學 教學卓越內涵之看法,有些很具體,有些很抽象,並因各國或各大學之特 色及教學目標而略有不同,歸納各國追求教學卓越之共同發展趨勢,大致 以建置評鑑策略、協助策略、獎勵策略、制度化等四種機制、及設置名稱 各異但目標一致的諸如教學促進中心、教學發展中心、教學卓越中心、教 學資源中心、教學支援服務中心等為主要內涵,期透過持續不斷努力地強 化高等教育「教」與「學」之功能,以提升國家競爭力,進而在某些方面 達至世界頂尖水準。 貳、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背景因素 14.

(31) 由於二十世紀先進國家高等教育過度擴張,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產 生了「擴張過度、失焦、壓力過大、經費不足」等令人相當憂心的現象 (Clark,2002) ,加以大學教師缺乏對教學之關注,有「重研究、輕教學」 之傾向,致衍生大學教育品質低落及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復以近年來人口 結構呈現少子化趨勢,各大學面臨招生不足之困境,已產生經營上之危 機。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提升教學品質之策略,以下分 就教師面、課程面、資源面、及學生面說明我國推動大學教學卓越的背景 因素(教育部,2006、2008b、2009c) : 一、教師面 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以爭取資源及激發產能的提升,近年來世界 各國均致力於追求學術卓越及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我國亦自 1999 年起開 始推動多項高等教育追求卓越之計畫,期以政策的推動、經費的挹注、 資源的補充,為台灣的高等教育提昇國際競爭力,其中以下列 3 項特別 受到重視,分述如下: (一)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 為鼓勵大學強化研究,追求卓越,教育部與國科會在 1999 年共同 合作推動本項計畫,乃國內大學首宗個別核定通過之超大型整合計畫 案,期大學能提出「世界同步,國際一流,領先卓越」的學術計畫, 因此審核全以計畫內容是否符合卓越標準,預算共達一百三十億,為 國內高等教育運用的一大突破。此計畫的目的有三(教育部,2004): 1.透過重點補助,改善大學學術發展之「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以追求學術卓越。 2.引導各大學發展重點方向,將資源作更有效率之整合。 3.促進學術競爭,以全面提昇大學學術水準。 (二)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 教育部於 2002 年提出,計畫重點包括校內整合和校際整合。校際. 15.

(32) 整合又以設立跨校研究中心,組成大學系統及合併為主要策略,經過 教育部審議後,台灣大學以校內整合奈米科技等五項整合計畫、台灣 聯合大學系統(由清華、交通、中央及陽明 4 所大學組成)以奈米科 技、腦科學等 2 項整合計畫、成功大學與中山大學以跨校研究中心之 奈米科技等 3 項整合計畫獲得補助。上述 10 項計畫合計獲得第一期經 費 8 億元及第二期經費 6 億元(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2004)。 (三)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計畫 本計畫於 2005 年實施,整個計畫分成二部分,一是發展國際一流 大學計畫,另一是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教育部期以「經費集中,重點 出擊」的方式,達到大學規模化與法人化、教學研究並重、人文社會 科學與自然工程科學均衡發展、整體改進學術環境、提升國家競爭力 等目標。計畫預期能夠達到以下五點(教育部,2005b;陳伯璋,2006): 1.10 年內至少一所大學擠身國際一流大學前 100 名、15~20 年達世 界前 50 名,且校內有若干世界級頂尖研究中心潛力。 2.至少 10 個優異領域系所或研究中心 5 年內中心居亞洲一流,並於 10 年內具有可與該領域世界前 50 名相互比擬之潛力。 3.整體提昇大學研發創新之品質,及對於國際學術界之影響力與能 見度。其內涵包括增加我國大學教師於國際研究獎項,與獲選知 名研究院院士人數,增加教師或研究人員擔任學術期刊編輯人 數。而論文、專利及技術轉移等產值之增加,除學術上之貢獻外, 並得轉化為各行業或產業之生產能力,所得尚可回饋學校研發經 費,充裕學校資源。 4.吸引國外優異教研人才、培育尖端產業人才,以建立學術研究和 企業界創新的最重要基礎;相關培育人才的 10 年投資培育,其對 社會服務未來貢獻將超過 30 年。而教師與研究人員是學術提升之 主體,海外優秀人才的延攬,不但立即提升教研素質,並可帶進. 16.

(33) 研究計畫與國外學術合作之契機。 5.設立跨國性學術機構及實質的交流合作之成形,藉由透過與國際 知名大學及研究單位直接合作,參與國際團隊之領先研究計畫, 除汲取國際研發運作經驗外,亦擴大未來師生參與從事國際交流 活動之廣度與深度。 惟上述計畫之重點均在提升大學研究水準,補助指標及經費核定等 亦均著重在大學的研究表現績效。另,各國大學教師之升等、考核制度 及評鑑機制等,亦多著重在研究表現,對於大學最基本的教學品質並未 予重視,加上國內大學教師在教學知能養成的師資培育方面亦相對缺 乏,檢視國內碩博士的養成過程,大都只有「研究」導向的學習,而忽 略「教學」實務的訓練,大學教師在課程研發及教學專業革新方面缺乏 投入,導致教師重研究輕教學之傾向,是當前大學教學品質未盡理想的 主要原因(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引自王令宜,2004)。 二、課程面 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不僅大學校數急遽增加,各式各樣 的學系亦紛紛出現,這是高等教育第一層「量變」 。因為學系名稱繁多, 對應的課程數目亦大量增加,這是第二層「量變」 。又因為配合科技的發 展及社會的變化,課程的內容與教科書的篇幅亦隨之擴充,這是第三層 的「量變」 。這三層的量變已逐漸導致高等教育的扁平化與淺碟化,除了 造成就業市場供需失調、教育性失業問題、學用落差、課程及教學方法 缺乏創新等情形外,學生的學習,亦逐漸流於資訊的蒐集與堆砌,而無 法轉化為知識,深化為見識,更難演化為智慧(彭宗平,2008) ,於二十 一世紀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引發了我國大學教與學的隱憂。 (一)我國大專校院系、科、所之設置未能積極因應產業最新發展 國內高等教育體系以系所為主體之架構,並以總量管制的原則由 學校自行調整,此作法無法使人才培育符應產業快速變遷之需求。就. 17.

(34) 實務面而言,通常產業的發展較教學單位快速,也就是學校教育無法 適時滿足市場的需求。由於學校的課程調整不易,而失去新專業人才 培育的先機,導致人才培育無法彈性因應產業快速變遷之需求。在人 力數量方面,由於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就業市場無法完全吸納,造 成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調,及文憑貶值或失業的問題,此種失業現象, 經濟學者稱為「教育性失業」(the educated unemployment)(黃仁德, 2001)。 (二)學校授課內容與產業需求有落差 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最大的特點為知識的創造、累積、管理、傳遞、 推廣與運用都可以創造營收與利潤,大學校院是轉型為知識提供、傳 遞與推廣的主要場域,與企業界關係是十分密切。但由於大學與社會 互動不足,對社會的議題不夠關心。學校教育因缺乏對業界發展的認 知,而造成在課程設計上的落差,以致於學校訓練出的學生無法即時 為企業所用,造成學生競爭力下滑。世新大學民調中心(2005)社會 對大學教育期望的調查報告指出,一般民眾對大學教育「非常不滿意」 和「不滿意」高達 48.17%。聯合人力網 2007 年調查發現,高達九成 以上的求才企業認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素質普遍大不如前,對於新鮮 人的工作表現滿意度也大為降低,有 42.5%企業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素 質較以往差,56%認為差強人意(畢盈,2007)。111 人力銀行 2010 年以 340 位企業主進行調查,企業主對於大學和大學以上高學歷的員 工只給 48 分,企業主認為高學歷的失業原因是,眼高手低、學歷無法 反應專業能力、以及實際工作經驗不足(張雅惠,2010) 。 (三)學校課程及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由於我國傳統教育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與考評,往往忽略了對學生 的創意啟發與培養。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單向灌輸,學習側重背誦與記 憶,僅能將學生訓練成熟悉的考試機器,在這種教育體系中養成的學. 18.

(35) 生,無法適應知識經濟社會中的多變特性。符碧真(2007)研究發現, 大學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方式為「單向講解」,卻是最無助於學生學 習的上課方式;而大學較有助學習的是「師生互動」及「實作、實驗」 的上課方式,教師卻是較不常用的方式。在評量方式上,大學生認知 最常採用「紙筆測驗」的評分方式、「出席狀況」的評分方式。同時 學生期待的老師是具備傑出教學能力(86%)而非很會做研究的老師 (4.5%)(許癸鎣,2006)。 三、資源面 分就高等教育機會均等與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二個面向說明: (一)高等教育機會均等 由於高等教育的價值深受肯定,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快速擴張, 淨學率不斷攀升,高居世界領先國家之群。過去接受高等教育機會較 少的女性、低收入戶子女及偏鄉地區子弟,都藉由高等教育的擴張、 升學管道的多元化及多項助學措施,大幅提昇就學機會。 就高等教育參與率來看,我國 18-21 歲人口的高等教育淨在學率 在 1988 學年度突破 15%,由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更在 2004 學 年度突破 50%,進入普及化階段。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淨在學率持續 攀升,到了 2009 學年度,已經高達 64.98%(如表 2-1)。我國高等教 育的發展於二十年間,已由大眾化階段轉進普及化階段。此一現象除 了反映國人對於教育的重視之外,亦足以證明政府對於促進高等教育 機會均等之努力確實有其成效。Martin TRow 認為工業化社會高等教 育的發展都將依循菁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發展,各階段高等教育 特徵如表 2-2(引自程榮凱,2009)。. 19.

(36) 表 2-1 我國 1976-2009 年高等教育 18-21 歲淨在學率 年. 1976.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男. 11.15. 12.15. 14.47. 20.22. 26.88. 39.98. 42.14. 45.33. 49.58. 54.00. 56.70. 58.33. 60.42. 61.34. 女. 8.73. 10.75. 14.00. 21.78. 31.37. 46.23. 49.41. 52.99. 57.04. 61.06. 63.16. 64.71. 67.37. 68.93. 合計 9.97. 11.47. 14.24. 20.98. 29.07. 42.51. 45.68. 49.05. 53.20. 57.42. 59.83. 61.41. 63.76. 64.98.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09b) 。. 表 2-2 高等教育發展三階段的變化列聯表 階段 維度. 精英階段. 大眾階段. 高等教育規模 (淨入學率). 15%以下. 高等教育觀. 上大學是少數人特 一定資格者權利 權 塑造心智和個性,培 傳授技術和培養能 養官吏、學術人才 力,培養技術和經濟 學家 高度結構化與專門 靈活的模組化課程 化. 功能. 課程. 教學形式 師生關係 學生學習歷程 學校類型 學校規模 領導與決策 學術標準 入學選才 學校行政與管 理. 15~50%. 普及階段 50%以上 公民社會義務. 培養人的社會適應 能力,造就現代社會 公民 打破課程之間、學習 與生活之間的界 線,課程結構泛化 學年、必修制 學分制 多樣化 師徒關係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淡化 住校、不間斷 走讀,多數不間斷 延遲入學與畢業 時學時輟現象增多 單一 多樣化 多樣至沒共同標準 每校數千人,與社會 3~4萬大學城,與社 學生數不限,與社會 界線清晰 會界線模糊 界線逐漸消失 少數菁英群體 受政治及關注者影 公共介入 響 共同高標準 多樣化 價值增減成為標準 考試成積、英才成就 引進非學術標準 個人意願 學術人員兼任 專業管理者 管理專家 高級教授控制 初級工作人員和學 民主參與 生參與 校外人士參與. 資料來源:引自程榮凱(2009)「科技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 (頁 37)。. 20.

(37) (二)高等教育資源分配 我國教育經費占政府歲出比率 1991 年為 3,009 億元、1996 年為 5,035 億元,2001 年為 5,904 億元,往後至 2007 年間,雖呈現緩步成 長的趨勢,但此一比率大致超過 1990 年代,由表 2-3 可以看出。但公 私立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卻未見明顯成長,遠不如 1990 年 代。過去 10 年公部門在教育經費的提供上大致維持在國民生產毛額的 4.30%,低於 1990 年代的平均 5.10%;相反地,私部門分攤的比率則 緩步增加,極少低於 1.50%。就教育經費而言,和 1990 年代的黃金時 期比較起來,2001 年相對較為黯淡。. 表 2-3 我國 1991-2007 年教育經費概況 公私立教育經費. 會計. 政府教育經費. 金額. 1976. 金額. 1976. 占政府歲出. (千元). =100. 計. 公部門. 私立. (千元). =100. 比率(元). 1991. 300,965,051. 1,186. 6.32. 5.20. 1.12. 247,488,080. 1,181. 17.77. 1996. 503,588,525. 1,984. 6.54. 5.33. 1.21. 407,595,911. 1,945. 19.50. 2001. 590,424,785. 2,327. 5.87. 4.37. 1.50. 406,867,565. 1,942. 17.91. 2002. 618,334,216. 2,437. 5.87. 4.36. 1.50. 424,298,127. 2,025. 19.78. 2003. 642,759,949. 2,533. 5.92. 4.36. 1.56. 431,578,597. 2,060. 19.47. 2004. 665,946,870. 2,624. 5.82. 4.29. 1.53. 443,956,707. 2,119. 19.77. 2005. 690,978,055. 2,723. 5.88. 4.35. 1.54. 458,928,403. 2,190. 20.02. 2006. 711,728,336. 2,805. 5.82. 4.30. 1.52. 471,678,049. 2,251. 21.30. 2007. 717,795,237. 2,829. 5.53. 4.12. 1.42. 477,766,196. 2,280. 20.86. 年度. 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d) 。. 由於過去十年來,整體教育經費成長有限,加上少子化和高等教 育快速擴張的雙重影響,各級教育經費所占的比率產生了顯著的消長 現象。表 2-4 和圖 2.1 顯示,國民教育部份不論小學或中學,占整體教 育經費的比率有下降的現象,而高等教育則有明顯上升趨勢。以 1996 21.

(38) 學年度為例,國民小學占總經費的 28.39%,國民中學占 18.87%,國 民義務教育部份合計占 47.26%;高等教育占了 28.82%(專科 8.69%, 大學及學院 20.13%)。到了 2007 年,國民小學下降為 26.52%,國民 中學 16.03%,國民義務教育部份合計占 42.55%;高等教育則增加為 38.16%(專科 0.78%,大學及學院 37.38%)。. 表 2-4 我國 1991-2007 年各級學校經費結構 單位:% 大學及 年. 總計. 幼稚園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學 職業學校 專科學校. 特教學校 獨立學院. 1991. 100.00. 3.18. 28.32. 19.63. 8.59. 9.93. 8.75. 21.13. 0.48. 1996. 100.00. 2.90. 28.39. 18.87. 9.67. 10.53. 8.69. 20.13. 0.82. 2001. 100.00. 3.17. 27.61. 17.31. 10.61. 6.21. 1.88. 32.63. 0.59. 2002. 100.00. 3.14. 27.25. 16.91. 10.19. 5.64. 1.24. 35.03. 0.61. 2003. 100.00. 3.20. 26.83. 16.87. 10.36. 5.41. 1.30. 35.38. 0.64. 2004. 100.00. 3.15. 27.07. 16.77. 10.47. 5.28. 0.88. 35.73. 0.65. 2005. 100.00. 2.84. 27.07. 16.59. 10.34. 5.23. 0.84. 36.48. 0.62. 2006. 100.00. 2.77. 27.15. 16.44. 10.38. 5.08. 0.67. 36.92. 0.58. 2007. 100.00. 2.88. 26.52. 16.03. 10.64. 5.17. 0.78. 37.38. 0.60.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e)。. 40. 幼稚園. 35. 國民小學. 比率%. 30. 國民中學. 25 高級中學. 20. 職業學校. 15. 專科學校. 10. 大學及獨立學院. 5. 特教學校. 0 六五. 七十. 七五. 八十. 八五.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學年度. 圖 2.1 我國 1976-2007 年各級學校經費結構圖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09e)。. 22.

(39) 雖然高等教育經費的成長使其在整體教育經費所占的比率越來越 高,但是由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平均分攤經費的比較(表 2-5 及圖 2.2) 可以看出,過去 10 年來,儘管國民教育的經費比率下降,但每生平均 持續成長。相對而言,在經歷了 1996 年的高峰之後,高等教育的每生 平均經費急遽下滑,進入持續低迷的階段。. 表 2-5 我國 1991-2007 年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平均分攤經費 大學及獨 年. 總計. 幼稚園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學. 職業學校. 專科學校 立學院. 1991. 56,533. 38,020 34,745. 49,562. 64,897. 72,909. 78,027. 200,211. 1996. 96,483. 54,019 64,432. 82,244. 89,060. 108,737. 100,096 213,401. 2001 112,180 66,556 75,845 115,182. 88,553. 96,246. 116,784. 152,275. 2002 116,253 69,943 76,248 115,155. 86,846. 101,556. 113,948. 158,866. 2003 120,981 73,858 77,948 118,957. 90,576. 104,846. 140,618 160,950. 2004 125,799 76,415 82,651 122,832. 92,219. 106,153. 131,820 164,518. 2005 131,320 75,323 87,715 125,973. 92,497. 105,644. 121,804 171,965. 2006 135,428 83,445 91,652 127,870. 94,438. 103,513. 104,737 175,263. 2007 138,575 94,749 95,493 129,476 101,160. 107,324. 135,597 182,649.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09f) 。. 250,000. 幼稚園. 200,000.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元. 150,000. 高級中學 100,000. 職業學校 專科學校. 50,000. 大學及獨立學院. 0 六五. 七十. 七五. 八十. 八五.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學年度. 圖 2.2 我國 1976-2007 年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平均分攤經費圖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09f) 。. 23.

(40) 雖然近年來五年五百億、教學卓越計畫等競爭性經費的挹注,讓 部份大學在研究和教學品質獲得顯著的提昇,但若每生平均經費不能 持續增加,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還是令人憂心。 四、學生面 自 1990 年代之後,高等教育由菁英教育轉型為普及教育,不但表示 越來越多學生進入大學就讀,也意味著入學學生的背景更趨多元,即便 準備不足的學生 (under-prepared) 也進入大學就讀。Sorcinelli, Austin, Eddy 與 Beach (2006: 101)等學者提到高等教育的教學必須有效地滿 足在改變地且多樣的學生需要。尤其身處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除了要接 受學校的教育外,也應當瞭解自我學習的重要性。 但因大學教師普遍「重研究、輕教學」 ,大學課程設計不符業界需求、 大學課程及教學方法缺乏創新、高等教育資源普遍不足等因素,加上學 生主動學習意願不高等現象,造成大學生競爭力下滑,除本身缺乏自信 心外,亦衝擊民眾對大學生畢業品質之信心。天下雜誌 2006 年調查顯 示,高達 87%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素質不好,90%大學生認為有大學 文憑不值得驕傲,82%大學生擔心缺乏國際競爭力。綜合各項我國推動 大學教學卓越的背景因素,彙整如表 2-6。 表 2-6 我國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背景因素分析表 背景因素 教師面 課程面. 資源面 學生面. 說明 — 政策導引致教師「重研究、輕教學」 — 教師養成過程,忽略「教學」實務的訓練 — 學系名稱繁多,課程數目大量增加,課程內容與教科書篇幅擴充等三層 量變,導致高等教育的扁平化與淺碟化,造成學用落差等問題 — 學校課程調整不易,致人才培育無法彈性因應產業快速變遷之需求 — 學校授課內容與產業需求有落差 — 學校課程及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 高等教育經費的成長未能配合高等教育機構數及學生數量的擴充,導致 資源稀釋 — 入學學生的背景更趨多元,即便準備不足的學生也進入大學就讀 — 創新及再學習能力不足,主動學習意願不高 — 缺乏自信.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4.

(41) 參、小結 經由本節探討教學卓越意涵與背景因素後,提出以下綜合結論: 一、高等教育教學卓越的意涵 大學法第一條第一項規定: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 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教學、研究、服務係大學教授三大 任務,雖然因各學校之特色及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 「教學」實居此三大 功能之首(周祝瑛,2003;Shen,1997;葉兆祺,2009) 。而「教」與「學」 是兩個不同的動作與過程。 「教」只是手段, 「學」才是主體。 「教」的本 身包含了教師的上施與學生的下效,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而「學」 為「覺悟也」 ,因此,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必須讓學生受到啟發, 能夠因自覺而覺悟,才真正達到「教學」的效果。 國內外學者專家認為「卓越」是指個人或團體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 的良好表現或成就,是屬於一種具排他性的用詞, 「取得領先、領導、主 導的地位」為其重要內涵,並且是一套長期追求傑出成就的行為與做法 (高教簡訊,2001) 。換言之,大學校院要追求卓越,應先清楚地知道自 己在那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水準,以及具備追求卓越的熱情與目標, 然後在政府或相關單位經費的挹注下追求卓越發展。亦即在有限的資源 下,選擇擅常的事來進行,先聚焦再衝刺。 我國「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認為教學是傳播知識的活 動,因此大學教學卓越之標準或內涵為何,因卓越標準有其主觀成分, 只能訴諸以「互為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為基礎的客觀標準,也就 是世界各大學之眾多有資格的大學教育家、教授及學者,歷經長期的試 用與修正歷程所釐訂的標準。這些標準有些是很具體的,有些是很抽象 的,而為便於與世界各國大學比較,追求教學卓越宜儘量採用國際上通 用的指標(引自李偉誠,2008)。 經文獻探討,國內外學者專家對高等教育教學卓越內涵之看法,有. 25.

(42) 些很具體,有些很抽象,並因各國或各大學之特色及教學目標而略有不 同,歸納各國追求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共同發展趨勢,大致以建置評鑑 策略、協助策略、獎勵策略、制度化等四種機制、及設置名稱各異但目 標一致的諸如教學促進中心、教學發展中心、教學卓越中心、教學資源 中心、教學支援服務中心等為主要內涵,期透過持續不斷努力地強化高 等教育「教」與「學」之功能,以提升國家競爭力,進而在某些方面達 至世界頂尖水準。 二、高等教育教學卓越推動背景 為提升大學競爭力,各國重視教學的發展趨勢與速度,已使教學卓 越成為高等教育琅琅上口的口號,各國積極推動大學教學卓越的背景分 素大致歸納為下列四項: (一)教師面:政策導引致教師「重研究、輕教學」 、且教師養成過程, 忽略「教學」實務的訓練。 (二)課程面:學用落差,導致產業及社會對學校培育之人才滿意度 逐年降低。 (三)資源面:高等教育經費的成長未能配合學生數量的擴充導致資 源稀釋。 (四)學生面:由於入學學生的背景更趨多元,即便準備不足的學生 也進入大學就讀,學生創新及再學習能力不足、主動學習意願 不高,導致大學畢業生素質降低,自信心不足。. 第二節 各國追求大學教學卓越策略之探討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世界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品質為目標的時代。 為提升大學競爭力,各國重視教學的發展趨勢與速度,已使教學卓越成為 高等教育琅琅上口的口號,追求大學教學卓越已成為全球化的運動。學者 研究認為,儘管各國的文化、經濟、政治動力有所不同,世界各國的教育 26.

(43) 系統都會經歷相同的發展階段(Beeby,1996) ,且一股強大的全球性壓力, 還是會將各國帶向相似的發展之路,趨使各國對共通的問題作出相類似的 反應」(Inkeles. and Sirowy,1984)。為面對高等教育快速擴張,學生學. 術背景多元,及大學「重研究、輕教學」傾向,導致大學教育品質下降的 問題,各國所規劃出來的對策與發展趨勢,幾乎類似。以下即就美國、英 國、日本、澳洲、新加坡為例,說明各國追求大學教學卓越導向政策的發 展方向及內涵。 壹、美國 美國研究型大學提出四項提升教學品質模式:評鑑策略、協助策略、 獎勵策略以及制度化。評鑑策略是首推的策略,係以學生評鑑來評估教師 教學成效的制度,目前已有 90%以上的大學採用學生評鑑模式;協助策略 係指協助未曾接受教學訓練的大學教授,提升其教學品質;獎勵策略係設 立傑出教學獎,遴選教學優良的教師與助教,頒發獎狀、獎勵與獎金,以 彰顯大學對教學品質的重視。近來為避免重視教學的呼籲流於惠而不實, 缺乏實質成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將教學成果直接與教授的評估、薪資、 升等連結,使教學成為評量教授是否獲得聘任、晉用、晉薪與長期聘任的 重要指標,鼓勵教師真正重視教學(王秀槐,2005) 。為了達到上述評鑑、 協助、獎勵及制度化之目標以提升教學品質,美國各大學紛紛成立教學中 心,以下舉「哈佛大學波克教學與學習中心」及「麻省理工學院教學實驗 室為例」。 一、哈佛大學「波克教學與學習中心」 前哈佛大學校長 Derek Bok 認為,哈佛大學對教學的理念與認知 是:沒有良好的教學成效,就不可能有理想的學習表現,更遑論進一步 的學術研究訓練、人格教育、品德培養及國際宏觀視野(張善楠譯, 2008) 。因此於 1975 年成立哈佛大學「波克教學與學習中心」 ,是美國最 大、也是經費最充足的教學中心之一,其目的在於提高哈佛大學部的教 27.

(44) 學品質,及提供各式教學資源來幫助校內教師、學生及對教學有興趣的 來訪者,具體服務項目如下(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ing,2009): (一)提供教師的服務 1.為了直接協助全體教師,波克教學與學習中心將教學卓越、經驗 豐富教師之授課課程錄製下來,掛置中心網站上供全體老師參考。 2.為協助新進教師增進教學技能,於授課前進行微縮教學、授課錄 影、再與中心顧問觀看授課錄影帶討論分析教學技能。 3.辦理各種研討會,邀請校外的菁英教師,分享教學經驗與方法。 4.提供各式課程及網路資源,幫助發展教師教學技巧。 (二)提供學生之服務 1.學生可隨時上網參考、複習名師及任課老師的教學,這種創新的 教學方式,讓哈佛更加提升其教學品質,美國各州立大學在 1990 年代以後,也普遍追隨哈佛 DBC 的腳步,開創教師發展以落實教 學成效的機制(李振清,2006)。 2.提供學生線上教學評鑑管道,反映教學進而提高教學品質。 3.為提升寫作能力,提供研究所寫作助理指導大一新生,學習如何 透過草擬和修正、分析內文的證據、使用各種不同的資源來完成 寫作,並安排具說服力的想法。 4.大學部選課指引委員會提供學生關於全校課程的資料,如每一堂 講義費用和教科書的費用是多少?或是教授規定的課程大綱與教 材,都可以提供學生作為選課的參考(周祝瑛,2006)。 (三)提供訪客的服務 波克教學與學習中心提供各式網路資源、網路教學技巧資料、中 心出版的書籍與影片、各式課程,及學校教師基本資料及連絡方式等, 供參訪者下載使用及參考。.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問題類型 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自錯誤中學習 自錯誤中學習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一、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政策、制度、計畫之研 擬、規劃及督導。. 二、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法規制(訂)定、修正

就學與就業之職能 治療暨實習、職業 輔導評量學暨實 習、職業復健暨實 習、職能評估與職 業復健暨實習、職 業輔導評量專題研 究、職業輔導評量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答:應用學習調適課程並非職業訓練,學生完 成課程後不一定從事該行業或繼續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