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重點是藉已發展之防災素養指標,經由標準化的歷程,發展適合各 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採用之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試題,並進一步將受測者檢測 結果建置成全國地震防災素養檢測常模,以了解受測者地震防災各項素養之能力。

本章節係以研究背景及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等四部份作 為本研究之序幕。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全球地震以環太平洋地震帶所發生的次數最多,佔全世界地震總數 70%以上;

而台灣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受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之影響,地 震災害頻繁,是全世界地震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並且經常有強烈地震發生(李 麗娟,2005)。依據中央氣象局自 1991~2006 年 16 年來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 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 18,500 次地震,其中約有 1,000 次為有感地震。在過去百 年間,臺灣發生地震災害造成最大死傷者是 1935 年 4 月 21 日新竹臺中地震,此 次地震 3276 人死亡,12,053 人受傷,房屋全毀 17,907 棟,半毀 11,405 棟。而 臺灣災害性地震引起損害最大者是 1999 年 9 月 21 日南投集集大地震,由車籠埔 斷層所引發,造成 2,456 人死亡, 10,718 人受傷,房屋全毀 53,661 棟,毀損 53,024 棟。綜觀以上各次地震災害往往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而以目前之 科技,尚無法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發生之頻率、週期、持續時間長短、影響範圍及 空間分布特性…等,尤其是地震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預測(巫孟珊,2003)。

因此,如何加強國人地震防災教育、減少災損乃目前當務之急。

此外,在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中,除了本身規模 9.0 大地震所造成的鉅 額災損之外,更因其所引發的大規模海嘯,導致位於日本東北的宮城縣、岩手縣 及福島縣遭遇毀滅性之災害,共造成 15,854 人身亡、3151 人失蹤,其中因海嘯

2

而溺斃的人數,更高達死亡人數之 92%(自由時報,2012)。

然而在強震與大海嘯的雙重肆虐下,福島發電廠因此電力盡失,工作人員應 變不及,導致核電廠 1-3 號機組爐心熔毀,再加上冷卻系統因斷電無法運轉,使 得核廢料的餘熱無法進行冷卻,其所生成的水蒸氣在與燃料護套材料中的鋯金屬 起化學作用後產生氣爆,造成放射性物質大量外洩。此次核災屬於國際核能事件 分級表(IENS)中最嚴重的第七級核災(台灣電力公司,2012)。雖然死傷人數不多,

但在核電廠半徑 20 公里內之區域,因輻射汙染被列為禁區,不得進入與居住,

導致當地 78,200 位居民被迫遠離家園(遠見雜誌,2012.03)。周圍 2.4 萬公頃的 農地無法耕種,福島沿海也因輻射汙水汙染禁止捕撈魚獲,整體而言,對日本農 業及漁業造成莫大之衝擊,更遑論輻射外洩對人體健康及食物安全影響之深遠 (環境教育中心,2012),迫使當地重建之日遙遙無期。此次結合地震、海嘯及核 災所形成之複合性災難,即是震驚全球的「東日本大震災」。

然而複合性災難非日本所特有,綜觀歷史文獻紀錄,台灣曾發生六次規模較 大的海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8),其中史上曾記錄造成災害的,有 1781 年 高雄海嘯及 1867 年基隆海嘯,尤其以基隆海嘯之災損最為嚴重,估計約死傷百 人之多,也較能確定是台灣近海所引發之海嘯。根據研究顯示,台灣可能發生海 嘯災害的高危險區包含宜蘭外海、高屏西南及南方外海,與綠島周圍海域(蔣瀞 儀,2006;陳冠宇等,2011)。然而面臨這些海域的台灣沿岸卻建造了三座核能 發電廠。雖然設廠之初,會嚴格評估天然災害如颱風、地震、海嘯……等可能造 成之災損情形(原能會,2012),但福島核電廠設廠之初亦經縝密之評估與規劃,

但事實證明,地震強度及其引發之海嘯規模已超出當初設計的防範規準,進而引 發核災(台灣電力,2012)。由此經驗可得知,核災防護需格外小心謹慎,否則一 旦發生,以台灣這彈丸之地,勢必嚴重影響民眾健康、生活環境及整體社會發展。

既然我們無可避免要與地震災害共存,故落實防震教育,使地震防災知識、

態度及技能成為每位國民必備的防災素養之一,就顯得極為迫切與重要(陳靜德,

3

2006)。吳瑞賢(2003)也指出,加強國民對災害的了解與認識為必要之工作,而 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教育著手。因過去二、三十年中,地震災害居各 類災害之首,全世界因地震災害而死亡的人數佔自然災害死亡總數的 58%。但地 震災損卻可以因事先防範而大為降低,故經由地震防災教育可提升國民對地震災 害的認知,提高防災警覺心及培養防災技能,進而減輕災害所帶來的衝擊(王維 悅,2004)。

然而地震防災教育的實施方式,除了加強防震演練及教育宣導外,更重要的 是落實於學校教育當中。而地震防災教育課程需依據防災素養指標來設計,因此 本研究決定採用林明瑞、孔崇旭、楊鈞嵐、蔡育霖(2012) (以下簡稱林明瑞研究 團隊)所研修之 101 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來作為提升地震防災能力的指導 準則,針對幼兒園至大學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發展適合該年段的地震防災素 養標準化評量,共計九份問卷,並進行大規模施測,以了解全國各年段學生及中 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現況能力,尤其是地震發生頻仍的東部地區,其素養是 否高於其他各區,並探討哪些背景因素足以影響地震防災素養程度,最後再建立 全國性常模。以整體研究結果作為教育當局日後規劃地震防災教育、發展相關課 程及教材教法之參考。

在抽取大規模施測研究樣本時,特意將參與及未參與校園師生防災教育計劃 之學校共同納入施測對象中,並比較其施測結果,以了解在教育部額外挹注經費,

提升參與防災教育計畫學校師生防災素養後,其能力是否優於未參與防災教育計 畫學校之師生。此外,亦選定幾所學校同時進行葉欣誠教授於 98 年所編擬的防 災素養檢測問卷及本研究所發展之正式問卷,以了解兩份問卷之難易度差異。

本研究除紙本問卷外,亦結合網頁技術將其數位化,規劃建置了「防災素養 網路檢測系統」,欲得知在現今高度科技化的時代,利用網路施測是否能達到與 紙本施測相同的成效,卻又能比紙本更加便利與環保,以評估日後利用網路進行 全民防災素養檢測的可行性(林明瑞、孔崇旭、楊鈞嵐、蔡育霖,20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