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建置與檢測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建置與檢測之研究"

Copied!
4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

謝誌

歷經漫漫三年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日子後,終於如願完成了論文的撰寫。這一 路走來,不只是學識的增長,更是意志力的一大挑戰,畢竟一個人要周旋於家庭、 工作與學業之間,其所必須付出的心力,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他人所 能體會,所幸,身邊始終貴人無數。 首先,要感謝的是論文指導教授林明瑞老師,多虧有老師不斷的指點、督促, 給予明確的研究方向,讓我能按部就班的一一達成目標;而老師更是以身作則, 教我如何用認真嚴謹的態度去從事研究,還不厭其煩的為我解答琳瑯滿目的問題。 對老師的用心與付出,在此獻上我十二萬分的謝意與敬意。此外,也感謝口試委 員林明聖教授、古建國教授在口試時提供了許多建議及指導,讓這本論文得以更 趨完善。 接著,感謝修業期間,思岑老師、素華老師及子易老師豐富了我環境教育的 智識,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有能力對任教學校的環境教育盡一些心意;也感謝 品詩學姐從入學之初,即開始不斷提供各種行政支援,更像個姐姐般關心我們、 叮嚀我們;也謝謝鈞嵐學姐一直扮演著強大後勤部隊的角色,讓我的研究能夠做 得得心應手:更感謝我的最佳戰友—佩珊,縱使夜再深,我知道你仍在另一個城 市陪伴著我,因為有妳的相互扶持與加油打氣,我才有機會走到這一步。環教所 因為有你們,讓我看見了世界的美好與希望。 最後,最要感謝的是我的爸爸、媽媽及一雙兒女,謝謝你們始終支持著我, 相信我一定能夠做到,那一再的肯定與鼓勵,讓我不願輕言放棄,這份成果是屬 於我們一家人的。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僅祝福大家:心想事成,平安喜樂。 曾文慧 謹致 中華民國一

o

四年七月

(2)

ii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

標準化評量建置與檢測之研究

摘 要

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有助於了解師生地震防災素養現況能力,故本研 究編製各年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並進行全國大規模 防災素養檢測,以了解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現況能力,並建 立常模,以提供各年段學生進行地震防災教育時之學習診斷、成就評定或供教師 改進教學之用。 本研究以林明瑞教授新修訂之 101 年防災素養指標為基礎,參酌地震災害相 關文獻,編製八個年段及中小學教師共九份預試問卷,再進行預試,最後經專家 審查、二次預試及試題修正,編製而成「各年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 養標準化評量」,共計九份正式問卷題本。每份問卷包含知識、態度及技能題, 題數約 24~48 題不等。正式問卷完成後,再以全國八個年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為 母群體依比例分層抽樣,進行大規模施測,共發出 15126 份問卷,有效問卷(11543 份)回收率為 76.3%,考驗其信、效度,建立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 素養標準化評量常模表、衍生分數對照表及編寫指導手冊,並進行各年段師生防 災素養現況分析。 研究結果摘錄如下:本研究所發展之八個年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 素養標準化評量,九份問卷之信度屬中高信度,難度為中間偏易,鑑別度佳的試 題。由檢測結果得知,各年段地震類防災素養得分會隨著年段提升而下降,最低 分大多落於大學階段。 不同背景變項對地震類防災素養表現之影響包含:中區學校學生得分表現最 優,中小學教師則是南區學校得分表現最優;都市學校學生之得分顯著優於市郊 或鄉村,中小學教師卻正好相反;平地學校學生之得分顯著優於山區或海邊學校,

(3)

iii 但中小學教師則以山區學校得分表現最優;較高年段學生在知識題得分表現最優, 較低年段學生則在態度及技能題表現最優。較高學歷的功課指導者會影響受測者 的地震防災知識程度。工程相關科系或自然組的學生得分表現顯著優於其他組別; 任教 11~20 年的教師得分表現顯著優於任教 3~5 年者;主任之得分表現顯著優於 其他教師;任教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中小學教師得分表現顯著優於未任教此 領域者。「電視」、「電腦網路」、「學校課程或老師」、「報紙雜誌」、「課外讀物」 等防災知識獲得來源對於地震類防災素養得分皆優於未以此為知識來源者;有災 害經驗之學生特別是經歷颱洪及地震類災害者之得分顯著優於無災害經驗之學 生,中小學教師亦是如此。 此外,各年段師生防災素養各子面向得分,對於防災知識、態度及技能題平 均得分均具顯著影響,且知識、態度及技能題得分三者大多達顯著相關,其中又 以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間的相關性更高;同一批師生同時進行 98 年與 102 年地 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比較兩者得分,發現 98 年與 102 年問卷在知識題及 態度題難度相當,技能題因兩份問卷試題題型不同,無法進行比較;而參與防災 計畫之學校地震類防災素養得分未必全優於未參與防災計畫之學校;比較網路檢 測系統得分及紙本問卷得分,由結果得知網路檢測系統知識題具可信度,而態度 題及技能題可信度較低。 關鍵字:防災素養指標、地震類災害與防救、防災素養檢測、標準化評量、常模

(4)

iv

Establishment and Testing of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Forms o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Various Graders and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bstract

The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can reflec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us, this study compiled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forms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various grades and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conducted a large-scal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investigation. The purpose is to learn the current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stablish norm tables,

Test on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s to gain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rrent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ormulate norms for the students in their learning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s well as for an attainment assessment and a better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indicators of eight graders and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hich were revised by Ming-Ray Lin (2012), as well a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designed 9 pre-test questionnaires.. After two pre-tests and revisions reviewed by experts, the assessment forms are modified and screened. Finally, “The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forms of Earthquake

(5)

v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in Various Grades and the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developed. Each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24-48 items about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kill. After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stratified sampling based 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was used to conduct large-scale tests in the population of students in 8 grades and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cross Taiwan. In the large-scale test, a total of 15,126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1,543 effective samples were retrieved, with a total return rate of 76.3%. After test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norm table of the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forms o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was established, and guide manuals were compiled, and the cu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arious grades was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reliability of the 9 questionnaires is medium to high, difficulty is medium to easy, and discrimination is go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grade level, and the lowest score is found in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it is found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s located in central Taiwan got the highest score, while the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southern Taiwan got the highest score. The score of urban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uburban or rural areas, but it was an opposite result for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students of the schools in plain area scored

(6)

vi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chools in mountainous or coastal areas, but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mountainous areas gained the highest score. The students in higher grades scored higher in items about knowledge, while those in lower grades had a higher score in the terms about attitude and skill. Instructors of the students with a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influenced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the respondents. The students focusing on engineering or nature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majoring in other subjects. The score of the teachers with a service term of 11-20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 a service term of 3-5 years. The director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teachers.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nature and life science had a higher score than those of other subjects. Those who acquired the knowledge from “Television”, “Computer”, “Courses or Teacher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Extracurricular Books”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an access to the similar resources. The students with the experience of disasters, particularly those who had experienced typhoons, floods and earthquakes, had a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out similar experience, and so it is with the teachers.

Additionally, the scores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n various grades gained for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all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average score i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 o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disaster prevention. Moreo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kill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arious grades ha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is higher. The scores of 2009 and 2013 assessment form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for testing the sa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ompared,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7)

vii

two groups found that the difficulty of the items about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he two questionnaires was almost the same, and the skill questions cannot be compared due to different question types. The score of the schools that had implemented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s was not necessarily higher than those that had not. A comparison in the scores of the online testing system and the questionnaire show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nline-test knowledge questions is higher, whil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nline-test attitude and skill questions is lower.

Keywords: Literacy indicators,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testing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norm.

(8)

viii

目錄

謝誌………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ii 圖目錄………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災害………7 第二節 地震災害………8 第三節 地震災害防災應有作為 ………12 第四節 我國地震防災教育現況 ………15 第五節 各國地震防災教育現況 ………19 第六節 防災素養指標 ………26 第七節 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 ………30 第八節 標準化評量編製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設計及實施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六節 校園師生防災素養網路檢測系統建置 ………60

(9)

ix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之發展過程 ………65 第二節 正式問卷檢測結果 ………73 第三節 參與及未參與防災計畫學校檢測結果之比較 ………81 第四節 98 年與 102 年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結果之比較 ………87 第五節 各年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背景變項分析 ………89 第六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檢 測結果之影響分析 ………95 第七節 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結果與防災素養子面向之多元迴歸分析……139 第八節 地震類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間之相關性 分析………147 第九節 地震類防災素養網路檢測結果之分析………150 第十節 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正式題本與常模建置………1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9 第一節 結論 ………159 第二節 建 議 ………164 參考文獻………167 中文部分………169 英文部分………172 附錄 附錄一 各年段及中小學教師 101 年度地震類防災素養指標………175 附錄二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第二次預試問卷………183 附錄三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正式問卷…224 附錄四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常模及衍 生分數對照表………272 附錄五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指導手冊…297 附錄六 第三次專家審查總結會議審查地震類防災素養預試問卷…………341

(10)

x 圖目錄 圖 2-1 台灣百年十大地震分佈圖 ………9 圖 2-2 FEMA 行政組織架構圖 ……… 21 圖 2-3 林明瑞(2012)研究團隊所修正之防災素養架構圖 ………2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4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6 圖 3-3 網路防災素養檢測系統施測流程圖 ………64 圖 4-1 有無受補助學校各年段學生地震類防災知識表現之曲線圖 ………83 圖 4-2 受補助學校所在地—都市化差異情形 ………84 圖 4-3 未受補助學校所在地—都市化差異情形 ………84 圖 4-4 有無受補助學校各年段學生地震類防災態度表現之曲線圖 ………85 圖 4-5 有無受補助學校各年段學生地震類防災技能表現之曲線圖 ………86 圖 4-6 同一批師生以 98、102 年度防災素養試題檢測後,其知識程度之折 線圖 ………88 圖 4-7 同一批師生以 98、102 年度防災素養試題檢測後,其態度程度之折 線圖 ………88 圖 4-8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男女比率分布圖 ………90 圖 4-9 網路與紙本問卷各年段地震類防災素養知識題表現之曲線圖…………155 圖 4-10 網路與紙本問卷各年段地震類防災素養態度題表現之曲線圖…………155 圖 4-11 網路與紙本問卷各年段地震類防災素養技能題表現之曲線圖…………156

(11)

xi 表目錄 表2-1 美國推動防災教育之作法 ………21 表2-2 日本舞子高等學校環境防災科專業科目一覽表 ………25 表2-3 林明瑞(2012)研究團隊之防災素養架構及內涵 ………28 表2-4 國小高年級防災素養指標 ………29 表 2-5 試題鑑別度指數之評鑑標準 ………36 表 2-6 國內適用於國小之標準化評量 ………41 表3-1 102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檢測第一次預試樣本統計表………48 表3-2 102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檢測第二次預試樣本統計表………49 表3-3 施測分區表 ………51 表3-4 102年度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數量整理表………52 表 3-5 審查預試問卷之專家名單 ………56 表3-6 102年度七個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網路檢測預計與實際施測之樣本數…62 表 4-1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第一次預試問卷 信度分析整理表………67 表 4-2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第一次預試難度 及鑑別度分析整理表………68 表 4-3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第二次預試問卷 信度分析整理表………70 表 4-4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第二次預試難度 及鑑別度分析整理表………71 表 4-5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正式題本試題數 量整理表………73 表 4-6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正式問卷發放與 有效問卷回收數量整理表………73 表 4-7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正式問卷信度分 析整理表………74 表 4-8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正式問卷難度、鑑別度分析整理表 ………75

(12)

xii 表 4-9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正式問卷難度、鑑別度平均值………77 表 4-10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防災知識、態度、技能之得分統計表 ………80 表 4-11 有無受補助學校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知識、態度、技能表現之比較 …82 表 4-12 同一批師生以 98 及 102 年度問卷檢測防災知識、態度與技能題得分 結果之比較 ………87 表 4-13 受測幼兒園、國小、國中學生之背景資料分析表 ………93 表 4-14 受測高中職、大專學生、中小學教師之背景資料分析表 ………94 表 4-15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園、國小低、中、高年級防災素養表現之影響 情形………123 表 4-16 不同背景變項對國中、高中、大學一般、大學專業防災素養表現之 影響情形………128 表 4-17 不同背景變項對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表現之影響情形 ………134 表4-18 各年段學生及國中小教師防災知識、態度與技能得分相關分析整理 表 ………149 表 4-19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網路施測得分結果 …………151 表 4-20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網路與紙本施測結果之比 較………153 表 5-1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正式問卷之信 度、難度與鑑別度平均值與問卷試題數量整理表………160

(13)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重點是藉已發展之防災素養指標,經由標準化的歷程,發展適合各 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採用之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試題,並進一步將受測者檢測 結果建置成全國地震防災素養檢測常模,以了解受測者地震防災各項素養之能力。 本章節係以研究背景及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等四部份作 為本研究之序幕。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全球地震以環太平洋地震帶所發生的次數最多,佔全世界地震總數 70%以上; 而台灣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受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之影響,地 震災害頻繁,是全世界地震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並且經常有強烈地震發生(李 麗娟,2005)。依據中央氣象局自 1991~2006 年 16 年來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 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 18,500 次地震,其中約有 1,000 次為有感地震。在過去百 年間,臺灣發生地震災害造成最大死傷者是 1935 年 4 月 21 日新竹臺中地震,此 次地震 3276 人死亡,12,053 人受傷,房屋全毀 17,907 棟,半毀 11,405 棟。而 臺灣災害性地震引起損害最大者是 1999 年 9 月 21 日南投集集大地震,由車籠埔 斷層所引發,造成 2,456 人死亡, 10,718 人受傷,房屋全毀 53,661 棟,毀損 53,024 棟。綜觀以上各次地震災害往往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而以目前之 科技,尚無法準確預測自然災害發生之頻率、週期、持續時間長短、影響範圍及 空間分布特性…等,尤其是地震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預測(巫孟珊,2003)。 因此,如何加強國人地震防災教育、減少災損乃目前當務之急。 此外,在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中,除了本身規模 9.0 大地震所造成的鉅 額災損之外,更因其所引發的大規模海嘯,導致位於日本東北的宮城縣、岩手縣 及福島縣遭遇毀滅性之災害,共造成 15,854 人身亡、3151 人失蹤,其中因海嘯

(14)

2 而溺斃的人數,更高達死亡人數之 92%(自由時報,2012)。 然而在強震與大海嘯的雙重肆虐下,福島發電廠因此電力盡失,工作人員應 變不及,導致核電廠 1-3 號機組爐心熔毀,再加上冷卻系統因斷電無法運轉,使 得核廢料的餘熱無法進行冷卻,其所生成的水蒸氣在與燃料護套材料中的鋯金屬 起化學作用後產生氣爆,造成放射性物質大量外洩。此次核災屬於國際核能事件 分級表(IENS)中最嚴重的第七級核災(台灣電力公司,2012)。雖然死傷人數不多, 但在核電廠半徑 20 公里內之區域,因輻射汙染被列為禁區,不得進入與居住, 導致當地 78,200 位居民被迫遠離家園(遠見雜誌,2012.03)。周圍 2.4 萬公頃的 農地無法耕種,福島沿海也因輻射汙水汙染禁止捕撈魚獲,整體而言,對日本農 業及漁業造成莫大之衝擊,更遑論輻射外洩對人體健康及食物安全影響之深遠 (環境教育中心,2012),迫使當地重建之日遙遙無期。此次結合地震、海嘯及核 災所形成之複合性災難,即是震驚全球的「東日本大震災」。 然而複合性災難非日本所特有,綜觀歷史文獻紀錄,台灣曾發生六次規模較 大的海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8),其中史上曾記錄造成災害的,有 1781 年 高雄海嘯及 1867 年基隆海嘯,尤其以基隆海嘯之災損最為嚴重,估計約死傷百 人之多,也較能確定是台灣近海所引發之海嘯。根據研究顯示,台灣可能發生海 嘯災害的高危險區包含宜蘭外海、高屏西南及南方外海,與綠島周圍海域(蔣瀞 儀,2006;陳冠宇等,2011)。然而面臨這些海域的台灣沿岸卻建造了三座核能 發電廠。雖然設廠之初,會嚴格評估天然災害如颱風、地震、海嘯……等可能造 成之災損情形(原能會,2012),但福島核電廠設廠之初亦經縝密之評估與規劃, 但事實證明,地震強度及其引發之海嘯規模已超出當初設計的防範規準,進而引 發核災(台灣電力,2012)。由此經驗可得知,核災防護需格外小心謹慎,否則一 旦發生,以台灣這彈丸之地,勢必嚴重影響民眾健康、生活環境及整體社會發展。 既然我們無可避免要與地震災害共存,故落實防震教育,使地震防災知識、 態度及技能成為每位國民必備的防災素養之一,就顯得極為迫切與重要(陳靜德,

(15)

3 2006)。吳瑞賢(2003)也指出,加強國民對災害的了解與認識為必要之工作,而 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教育著手。因過去二、三十年中,地震災害居各 類災害之首,全世界因地震災害而死亡的人數佔自然災害死亡總數的 58%。但地 震災損卻可以因事先防範而大為降低,故經由地震防災教育可提升國民對地震災 害的認知,提高防災警覺心及培養防災技能,進而減輕災害所帶來的衝擊(王維 悅,2004)。 然而地震防災教育的實施方式,除了加強防震演練及教育宣導外,更重要的 是落實於學校教育當中。而地震防災教育課程需依據防災素養指標來設計,因此 本研究決定採用林明瑞、孔崇旭、楊鈞嵐、蔡育霖(2012) (以下簡稱林明瑞研究 團隊)所研修之 101 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來作為提升地震防災能力的指導 準則,針對幼兒園至大學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發展適合該年段的地震防災素 養標準化評量,共計九份問卷,並進行大規模施測,以了解全國各年段學生及中 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現況能力,尤其是地震發生頻仍的東部地區,其素養是 否高於其他各區,並探討哪些背景因素足以影響地震防災素養程度,最後再建立 全國性常模。以整體研究結果作為教育當局日後規劃地震防災教育、發展相關課 程及教材教法之參考。 在抽取大規模施測研究樣本時,特意將參與及未參與校園師生防災教育計劃 之學校共同納入施測對象中,並比較其施測結果,以了解在教育部額外挹注經費, 提升參與防災教育計畫學校師生防災素養後,其能力是否優於未參與防災教育計 畫學校之師生。此外,亦選定幾所學校同時進行葉欣誠教授於 98 年所編擬的防 災素養檢測問卷及本研究所發展之正式問卷,以了解兩份問卷之難易度差異。 本研究除紙本問卷外,亦結合網頁技術將其數位化,規劃建置了「防災素養 網路檢測系統」,欲得知在現今高度科技化的時代,利用網路施測是否能達到與 紙本施測相同的成效,卻又能比紙本更加便利與環保,以評估日後利用網路進行 全民防災素養檢測的可行性(林明瑞、孔崇旭、楊鈞嵐、蔡育霖,2012)。

(16)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計畫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編製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標準化評量工具。 二、了解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之現況能力。 三、建立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標準化評量工具之常模與 衍生分數對照表。 四、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對填答師生地震類防災素養之影響情形。 五、了解地震類防災素養知識、態度與技能三者間的相關情形。 六、比較 98 年與 102 年地震類防災素養檢測結果之差異情形。 七、比較「學校是否參與校園師生防災計畫」其師生防災素養程度之差異情形。 八、了解網路防災素養檢測結果以及網路與紙本檢測結果之差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對象以「101 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檢測計畫」內選定之各年段學 生(包含:幼兒園、國小低、中、高年級、國中、高中、大學學生)及中小學教 師為母群體,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其中幼兒園以大班學生為施測對象,國小是選 取二、四、六年級學生,國中、高中以及大學則以三年級學生為優先考量,大學 又以修習之科系類別,區分為大學一般科系及大學防災相關科系兩組。 二、研究限制 (一)由於本研究所建立之常模為國小二、四、六年級學生,國中、高中以及大學 之三年級學生,故本研究所編製的評量工具對於國小一、三、五年級的學生, 國中、高中以及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有點偏難,所測得的結果分數會稍低 於全國常模之結果。

(17)

5 (二)本研究進行施測時,雖已提供施測者施測流程說明、指導語、相關注意事項, 以使施測過程能標準化。但正式施測時,卻可能因協助施測之教師求好心切 ,而給予學生過多的提示,進而影響施測結果。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地震災害 當板塊相互擠壓時,地殼會累積大量能量,並導致地殼岩層變形,同時亦將 能量蓄積在地殼中,當超過岩層所能承受之程度時,岩層就會產生破裂,並釋放 其所累積之能量。大部分能量會以地震波的型式釋放出來,形成地殼劇烈的震動, 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陳文山,2002)。此外,火山爆發、斷層活動或地下核爆 亦會引發地震。地震災害大致上可分為直接性震災,如土壤液化、地盤下陷、山 崩、建築物毀壞、橋樑斷裂或道路中斷……等;間接性震災則包含地震後引發火 災、海嘯、核災、維生管線損壞、結構物之附屬物(例:傢具倒塌)遭受破壞。 二、標準化評量 標準化評量(standardized test)是指由學校教師、課程專家及測驗專家依 一定的測驗程序所編製的測驗,其實施、計分及解釋均予以標準化(吳裕益,1992)。 測驗的實施步驟、計分的標準、分數的解釋方法,以及信度和效度的指標等均詳 細的記載於指導手冊中(林重新,2001)。量表的實施、計分和解釋,則必須依照 指導手冊辦理(郭生玉,1994)。 三、素養常模 常模(norm)是指「參照團體在特定測驗上所獲得在特定分數之人數累積百分 比與特定分數的 Z 分數及 T 分數之關係數值分佈表(郭生玉,1994)。」本研究慎 選具有全國代表性之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就地震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測 驗所得之分數分佈即為地震類防災素養常模。此地震類防災素養常模是作為其他

(18)

6 受測者分數的比對對象,其他受測者與常模分數比對後,即可知道此一受測者在 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中的地震類防災素養的表現情形,及在特定面向表現之 優劣情形,以作為教學者在地震類防災素養教學中課程規劃的依據。 四、地震類防災素養 「地震類防災素養」是指人們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威脅、生命危害及財產 損失的地震災害,是否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是否能主動擷取地震 災害相關訊息,察覺潛在地震災害的發生,是否具有正向積極的地震防災態度, 及是否具備足夠的地震防災能力與技能,以應付地震災害之威脅。」(葉欣誠, 2009)本研究之地震類防災素養主要包括「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 技能」三大面向,「防災知識」再細分為「災害知識」、「防備知識」、「應變 知識」等三個小面向;「防災態度」再細分為「防災警覺性」、「防災價值觀」 與「防災責任感」;「防災技能」則細分為「準備活動」及「應變能力」兩個子 面向。

(19)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先探討災害的定義,其次闡述地震災害的成因、影響、防災應有作為, 再針對國內外地震防災教育、防災素養指標與防災素養檢測之發展予以說明,最 後再探究標準化評量編製流程,形成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災害

生活中因為危害的發生,導致人類生命財產,或是環境資源大量的損失,稱 之為災害(馬士元,2001)。 現今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不斷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環境敏感區域,造成因 人類不當活動而激化的自然災害,不論在規模或發生頻率上,都較以往的自然災 害增加許多(黃朝恩,1991),不但使我們在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之間難以做出明 確的區隔,更讓防災工作變得複雜又困難(吳燿任,2006)。 在我國,根據災害防救法(2000)對災害的分類,大致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 為風災、水災、震災、旱災、寒害、土石流災害等天然災害。第二類為重大火災、 爆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空難、海難與陸上交通事故、毒性 化學物質災害等人為災害。不論何種災害,其特性包含:時間性、空間性、連鎖 性、累積性及複雜性五種。時間性、空間性與災害發生的作用力有關,非人類所 能掌控,但卻是決定災害嚴重程度的關鍵。Burton 在 1978 年發表的《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一書中也明確指出,災害發生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是 評估環境災害量度參數的基準。而災害的連鎖性、累積性及複雜性則與人類活動 有高度相關性,尤其在人口高度聚集的都市地區,因土地利用方式導致都市環境 急遽脆弱化,災害發生的程度與型態常出乎居民意料之外,導致災害發生時無法 立即有效應變。而過分依賴現代科技的生活方式,一旦維生管線或生活網絡因災 害而遭受破壞,勢必對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

(20)

8

第二節 地震災害

地球外殼是由數個大板塊所構成,當板塊運動時,其邊緣產生錯動或碰撞, 就會造成地震的發生(羅俊雄,2001)。台灣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 的碰撞交界處,使得台灣成為地震活動頻繁的區域之一 (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臺灣地形研究室,2001)。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 爆);一般所言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構造性地震(例: 板塊運動)、火山地震及衝擊性地震(例:隕石撞擊)三大類。由於地球內有熱 對流,當熱對流力量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釋放巨大的 能量,產生一種彈性波,我們稱之為「地震波」,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 震動,這就是地震。 雖然地震發生是屬於正常的能量釋放,但依據中央氣象局自 1991~2006 年 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平均每年約發生 18,500 次地震,其中約有 1,000 次為有 感地震。地震發生次數最多的是在 1999 年,主要是受到 921 地震之影響,該年 共計發生了 49,919 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達 3,228 次之多。就災害性地震資料 統計分析,從 1901 年至今計有 97 次災害性地震,台灣百年十大地震分佈概況, 如圖 2-1 所示。其中引起災害死傷最大者是 1935 年新竹臺中烈震,震央在新竹 關刀山東南方偏南 3 公里,發生屯子腳及獅潭斷層,此次地震死 3,276 人,傷 12,053 人,房屋全毀 17,907 棟,半毀 11,405 棟,破損 25,376 棟。臺灣災害性 地震引起損害最大者是 1999 年 9 月 21 日南投集集大地震,由車籠埔斷層所引發, 造成長約 100 公里之地表破裂帶,水平變位最大 7 公尺,垂直最大變位達 4 公尺, 此次地震死 2,456 人,傷 10,718 人,房屋全毀 53,661 棟,毀損 53,024 棟(中央 氣象局 地震百問,2014)。

(21)

9 圖 2-1 台灣百年十大地震分佈圖(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在學術上,災害可分為「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二種,地震即屬於天然 災害。在眾多不可預測的災害死亡風險中,地震高居第三位(蔡衡,楊建夫,2004)。 王維悅(2004)也指出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數占自然災害死亡 總數的58%,可見地震對人類的危害甚鉅。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料顯示,臺 灣主要的活斷層共有51條,臺灣90%以上的地震是由斷層的錯動所引起的,隨時 都有可能造成地震災害(羅俊雄,2001)。而地震災害損失往往相當驚人,因此在 臺灣的居民都應該對地震多一分警覺意識,事先做好預防措施,來降低可能的災 情。因此,我們必須對它所造成的災害有正確的認知,並用嚴謹的態度面對。以 下即歸納整理各學者的看法,將常見的地震災害分成「直接性災害」與「間接性 災害」兩大類: 一、直接性災害 指的是地震發生時直接引發自然現象的改變,進而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

(22)

10 由歷史紀錄可知,直接性震災所造成的傷亡往往相當嚴重,常見的災害類型有下 列幾種: (一)地面陷落 1.地面斷裂:當斷層活動沿著斷層的兩側發生數公分到數公尺的錯動時,就 會導致地面破裂、地盤拱起或陷落的狀況發生。 2.土壤液化:地震發生時,強烈的震動會使原本吸附在土壤層中的水滲出, 使土壤「液化」而變得更軟,有時出現噴沙的現象。如果液化土層的上方 有建築物,將會因地基失去支撐,導致建築物傾斜、下沈或倒塌。 3.地盤下陷:靠近震央區分布著物質鬆散、未被壓密的岩層,或是地震造成 的張力拉裂,容易造成地表陷落或凹陷。若發生地點位於人口稠密的都會 區,可能會造成區內地下水道或河流兩岸堤防的破壞;如果發生在海堤, 則有海水倒灌的潛在危險。 (二)山崩 「山崩」是指坡面上的鬆散物質受重力影響,產生往下坡移動或滑動的現 象,常發生在山地坡面較陡且地質脆弱的地區。落石是地震時最常見的山崩現象。 如果地震導致山崩大規模發生時,可能會掩埋道路、房屋,甚者於山谷中阻塞水 流,形成堰塞湖,一旦湖水累積過量造成潰決,又會於河流中下游地區形成水患。 二、間接性災害 是指地震引發其他人為活動或建築物的損壞,對人們的生命造成傷亡和財產 損失。常見的有: (一)房屋倒塌:地層錯動時,地面建築物會因無法承受劇烈震動而毀損,通常抗 震能力較弱的房屋會因此造成重大傷亡。 (二)橋樑斷裂或道路損壞:橋樑在地震波通過時,會發生連接縫、伸縮縫擠碎, 或橋面兩側道路隆起、橋墩傾斜、橋樑斷裂……等。雖然因此而造成的人員 傷亡微乎其微,但其對緊急救援的阻隔、災後重建或居民的生活機能卻影響

(23)

11 甚鉅。 (三)火災:在地震引發的間接性災害中,以火災發生次數最為頻繁,死亡人數也 最多,在大城市中約有95%的災變是由地震所引起的火災所造成的(何春 蓀,1981),例如1923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高達二分之一的罹難人數是死 於火災,受傷人數更多達十萬多人。因此在人口密集地區發生強震,不僅可 能造成瓦斯油氣管線斷裂或因電線短路而引起火災,若此時水管又被震裂, 在無水可救的情況下,將會因導致搶救困難而釀成更大的災難。 (四)海嘯:海嘯成因很多,海底地震是造成海嘯的主要原因。斷層活動產生的破 裂面延伸至海底造成海底地震,或因震源接近海底,導致海底瞬間產生垂直 錯動,其所產生的地震海波(seismic sea wave),在接近海岸時,因海水 變淺,而使得海浪變得更高,於是形成海嘯侵襲沿岸地區,造成毀滅性的災 難(何春蓀,1981;蔡衡,楊建夫,2004)。 (五)水壩破壞:強震發生時,水庫中大量水體的劇烈震動、強烈的地表震動或山 崩皆可能破壞水壩,而壩體在崩裂後,洪水傾洩而出,可能會對下游居民造 成難以想像的傷害。 (六)維生管線破壞:在現代化都市中,維生管線琳瑯滿目,包含電力、電訊、瓦 斯、自來水、交通運輸系統等,通常成線狀或網狀分布,因遍布各地,在本 質上較為脆弱,故地震來時極易受損而引起災害,甚者可能造成癱瘓緊急救 災工作,導致災害程度擴大。 關於海嘯及核災所造成之相關災害探討,將於「各年段學生及中小學教師綜 合類防災素養標準化評量量表建置與檢測之研究」中討論,本研究不另行探討。

(24)

12

第三節 地震災害防災應有作為

現今科技日新月異,但仍無法有效預測地震之發生。因此當地震毫無預警的 來臨,再加上平日缺少防震規劃與準備,其所造成的災損往往難以估計。為了避 免令人遺憾的災情一再發生,國人應該確實做好地震防範工作,以降低地震災損。 因此,依災害管理的概念將地震防範措施分成平時預防(減災)、震時應變以及震 後復原三部份,茲提出數點防震措施供大家參考。 一、平時預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教育部,2004) (一)家中 1.傢俱固定放穩,櫃子上鎖,重物不置高處,高懸的物品皆綁牢。 2.家庭成員每人備妥一份緊急避難包(食物、飲用水、藥品、保暖衣物、哨 子、手電筒、收音機、繩子、證件影本……等)。 3.確認家中震時最佳躲避地點,規劃安全逃生路線,保持通道暢通。 4.全家共填「家庭防災卡」,並約定1991留言平台使用之電話號碼。 5.知道瓦斯及電源如何開關,並備妥滅火器。 6.瓦斯爐四周不可擺放易燃物,廚房應放置滅火器,並且定期檢查更換。 (二)學校 1.書櫃(架)固定牆面上,重物置於下層。 2.學校桌子的間隔及桌底下保持足夠空間,供地震時躲藏用。 3.教室窗簾、地毯改用防火或難燃性材料,避免地震引發大火。 4.電腦應放置電腦專用桌上,並於底座鋪上止滑墊或用泡棉膠固定。 5.學校實驗室危險物品放置在地面角落,瓶罐間以緩衝材料隔開。 6.高懸物品牢固鎖緊或加裝保護鐵架。 7.每班教室備妥「緊急避難包」,並找出教室內地震時最佳躲避地點。 8.規劃適宜之校園安全逃生路線,定期做地震防災演練。

(25)

13 二、震時應變 (一)地震發生時,簡易逃生3步驟(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4): 1.「蹲下」:一發生地震,立即找到合適的掩蔽物,並避開危險區域。 2.「掩護」:以手臂抱住頭與保護眼睛。 3.「穩住」:以手抓緊傢俱的可握處,等到晃動停止再離開。 (二)應變對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教育部,2004) 1.室內的應變對策 (1)地震發生時務必保持鎮定,切忌慌張往外奔逃,應就地尋求掩護。 (2)利用隨手可得之物品保護頭部。 (3)遠離玻璃窗,並打開門,以防門板變形無法開啟逃生。 (4)若居住在高樓,地震停止搖晃後應迅速離開一樓及地下室,並躲避至空曠 處。但離開時切勿搭乘電梯,以免電梯鋼繩因地震斷裂而失速墜樓。 (5)在學校實驗室應先熄滅酒精燈,避免引起火災(李達志,2001),遠離藥品 櫃及實驗器材,迅速尋找掩護物,待強震停止,再迅速疏散至安全地區。 (6)在樓梯間應就地蹲下,以手護頭,等地震停止搖晃後再靠著牆璧依序下樓, 並躲進最近的避難場所。 2.室外的應變對策 (1)若是行走在街道上,則應躲藏在空曠處或騎樓的柱子旁,並遠離加油站、 櫥窗、天橋、建築工地等危險區域,以手、書本或背包保護頭部,注意頭 頂的掉落物。 (2)小心圍牆、樹木、電線桿倒下,並躲避掉落地面的電線,以免被擊傷或遭 電擊;應避開破損漏氣的瓦斯管線(李達志,2001)。 (3)應遠離崖邊、海邊,迅速找尋空曠處避難。 (4)在公共場所應立即遠離展示架或其它可能掉落的物體,勿爭先恐後擠向出 入口,以免遭人群推擠倒地而被踩傷;如果身處體育館或戲院內,應該待

(26)

14 在位子上,將身體放低,以手護住頭、頸,等待逃生機會。在進入這一類 場所前,應先留意緊急避難出口(逃生安全門)的位置,並預擬避難路線。 (5)開車時遇到地震,勿急踩煞車,應緩慢駛向遠離建築物的路邊停放,並下 車躲到附近的安全處;若在高速公路,則盡量駛離橋上,然後停在路肩。 (6)若在公車或火車上,應暫時留在車內靜待地震停止後再下車。在陸橋或地 下道裡,應鎮定且迅速的離開。 (7)如能在強震中逃出危險建築物,盡快以步行方式到政府因應強震所規劃的 避難場所(學校或公園),避免開車前往,以免阻礙了緊急救援。 (8)若不幸受困,千萬要保持鎮定,以敲打器物代替喊叫,不輕易放棄求生。 (三)震後復原重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0) 1.注意餘震的發生,並遠離受損的建築物,盡可能穿著鞋子,以防被震碎 物刮傷。 2.檢查自己或周圍的人是否受傷,若有輕傷時可先設法止血消毒,以免傷 勢擴大。並保護自己,避免遭受新傷害。 3.檢查水、電、瓦斯管線有無損害,如發現有損壞,立即離開並向有關權 責單位報告;瓦斯外洩時應將所有門窗打開,不可使用任何電器或點火 以免引燃(李達志,2001)。 4.遠離海灘、港口以防海嘯之侵襲,即使地震後相隔數小時亦應小心。 5.盡量避免佔用電話,阻礙救災聯繫。 6.收聽收音機廣播及電視報導了解狀況,勿任意聽信謠言。 7.保持救災道路暢通。 臺灣平均每年因地震等天然災害而造成的災損高達三百億臺幣,如果平時能 做好地震防災工作,強化社會整體抗災能力,就可減少損失,不僅對經濟效益相 當有助益(蔣偉寧,2004b),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更有保障。

(27)

15

第四節 我國地震防災教育現況

台灣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頻繁已成為台灣無可避免的宿命。基 於「防患未然」的理念,政府應該藉由地震防災教育提升國民對地震災害的認知, 培養良好的地震防災素養,以強化國家社會的抗震能力。誠如日本地震學家阿部 勝征(2000,李毓昭、張佳微譯)所言,唯有等到一般人也把地震的真正面貌當 成常識,納入知識體系之中,才能夠去談如何把地震災害減少到最低。 因此, 我們必須發展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地震防災教育教材,並配合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活 動,才能達成地震防災教育的目標。現今,我國的地震防災教育推行狀況大致如 下: 一、防災教育白皮書 我國政府機構在「國家永續發展策略」中所列之重大目標即包含「災害與應 變」,其中,第一項就是推廣防災教育活動(葉欣誠,2003)。2004年,教育部 在公布《防災教育白皮書》時,更清楚闡述防災教育理念,分析推動防災教育會 遭逢的困境,以研擬未來推行的目標與策略。對於學校推動防災教育的重點,首 要在建立安全的環境與深植安全的理念,其次是防災知識的傳播與使用。其防災 教育的四個基本理念為: (一)預防重於治療:地震災害的發生無法預測,但災損與人類行為及環境安全度 息息相關。 因此必須先建立對地震災害的正確認知,採取適當的防震策略 ,以降低地震災損。 (二)防震教育導向永續發展:透過教育的推行建構完整的地震防災觀念,並藉由 個人特質發揮成效,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環境的改善。 (三)建立主動積極的安全文化:地震防災教育的落實需要全體國民凝聚共識、積 極參與,並落實於生活中,養成安全的習性,以達到具體、主動、積極的成 效。

(28)

16 (四)邁向「零災害」的願景:地震災害無法避免,日新月異的科技只能減少災損 ,但確實做好減災工作,就能降低地震災害所帶來的危害,發揮「與風險共 存」的理念(蔣偉寧,2004a)。 二、教育部相關防災教育推動措施 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後,教育部依據民國88年11月16日「全國各級學校防 震示範觀摩演練研習協調會」之會議記錄,製作地震防災影片,做為各級學校地 震防災宣導之用,並通令各校除結合校內行政組織外,並應透過安全教育課程加 強宣導及辦理地震防災演習,以提升地震防災相關知能及防震警覺性,熟稔地震 防災措施,以確保人員安全,減少災害損失(台八九訓二字第八九一四五二四二 號)。其在各級學校之具體作為包含: (一)擬定學校地震緊急疏散計畫 學校學務處應會同各處室共同訂定計畫,依據各校的教室、走廊、樓梯、操 場等地的空間規劃,擬定學校緊急疏散計畫及規劃地震校園安全逃生路線,包括: 各級負責人員的工作分配、疏散秩序、疏散路線、安全避難地點等,應繪製成圖 表公告于全校師生知道。 (二)舉辦地震防災宣導 學校於每學期開學初,由學務處專職人員於週會時間向學生進行地震防災宣 導,並指導學生完成聯絡簿中的家庭防災卡。此外,全校教師亦應熟記地震緊急 疏散計畫,除了平時可融入教學之中或配合時事向學生再次宣導之外,在地震發 生時也才能從容地指揮、疏散學生至安全避難地點。 (三)定期舉行地震防災演練 為有效達到地震發生時能有秩序地疏散全校師生,故每學期應定期演練數次 。進行地震防災演練時必須全校師生共同參與,並依照地震校園安全逃生路線實 地演練數次,務求師生能快速、井然有序的到達安全避難地點,方能達到防範於 未然之成效。

(29)

17 此外,自民國102學年度下學期開始,教育部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亦納入學校 地震防災工作之中,快速傳達其他區域地震發生訊息,增加應變時間。 三、地震防災教材編纂 (一)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在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之下,關於天然災害之相關知識,大多是融入於中小 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或社會領域教材之中,極缺乏正式天然災害 防治或減災課程之安排,而且其課程規劃之重點在於天然災害之成因及其對社會 的衝擊與影響;甚少提供天然災害之 減災及應變等重要防災素養 (許民陽, 2003)。縱然,在中小學科學教育中加入防震相關之教材與課程,能夠使學生在 地震災害發生時,擁有足夠之緊急應變能力與適當對應的態度(李春生,1997)。 教育部(2003)所公佈的《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與地震防災教育相 關的概念內容也僅止於此: 2.科學與技術認知 認識環境 2-4-3-1 由日、月、地模型瞭解晝夜、四季、日食、月食及潮汐現象。 2-4-3-2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 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課 題 主 題 次 主 題 內容 2 自 然 界 的 作 用 21 改 變 與 平 衡 210 地 表 與 地 殼 的 變 動 土壤、砂石的變化 2a.藉由觀察及經驗,察覺土壤、砂石會發生變化(例如堆積或流 失)。 2b.察覺生物的活動也會改變環境(例如樹根崩裂圍牆、有機肥)。 地表作用 3a.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風化混合生物殘留物所形成。 3b.知道風化、侵蝕、沉積等作用和生物活動造成地表變化。 3c.認識當流水之流速與流量不同時,對地表所產生的影響不同。 地貌的改變 4a.瞭解地貌改變的主要原因(例如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及一 些地質作用)。 4b.認識地球上快速變化的作用,例如火山爆發和地震。

(30)

18 4c.認識褶皺、斷層等常見的地質構造,試著解釋臺灣地區各種 地形的成因。 板塊構造運動 4d.知道火山爆發、地震和山脈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板塊構造運 動引起。 4e.認識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運動。 4 生 活 與 環 境 43 環 境 保 護 430 天 然 災 害 與 防 治 颱風與地震及其影響 3a.認識颱風與地震造成的影響。 3b.認識如何防颱、防震及應變。 洪水 4a.知道洪水的意義與成因,及認識如何防洪。 4b.瞭解建物不宜建在洪水氾濫地區上。 水土保持 4c.區別順向坡和逆向坡。 4d.知道山崩與土石流的成因及其防治。 4e.瞭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雖然在高中的地球科學課本中也編列「地震成因」、「地震造成的災害」、 「地震觀測」等章節,但內容大多從科學論點切入探討,僅有一小篇幅因應九二 一震災,簡要說明地震災害與防震措施,並未詳細探討地震防災知識及技能,而 且國、高中兩階段間的地球科學課程內容連貫性不足,無法協助學生建構一完整 之概念。反倒是健康與體育課程中有一小章節講述日常生活中災害的處理模式, 並簡略提及地震的防範與應變措施。至於情意層面的關懷,就略而不談。 至於大學及一般民眾的地震防災教育,更缺乏系統可言,雖然許多大學相 關系所或研究中心都架設網頁,介紹地震成因及災害,但大都流於學術化,缺乏 實際應變經驗分享,最終能獲得多少教育成效,令人懷疑。 (二) 防災課程與防災教材 隸屬教育部的防災科技教育計畫的防災教育小組在許民陽(2003)教授的 領導下,根據教育部「92~95 年防災科技教育計畫」,所發展的出地震及防災 概念調查結果,訂定出課程大綱與能力指標,其課程大綱包含「什麼是地震」、 「地震災害」、「地震安全與逃生」三大部分。教育部針對國中小部分,發放了

(31)

19 「九年一貫天然災害及人為災害教材」,共分為國小1~3年級、國小4~6年級、 國中1~3年級三個階段。 (三)其他相關教材 政府各部會所完成的地震防災教育教材尚包含教育部的《國民小學防震教 育教學手冊》及《學校防震手冊》、行政院科學委員會的《地震防災手冊》、內 政部消防署的《國小防災教育教材與教師手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地 震防災手冊》及中央氣象局的《地震防護》、《地震百問》,為我國地震防災教 育的推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五節 各國地震防災教育現況

各先進國家對地震災害都有一完善的危機處理制度,分析各國地震災害之處 理模式,可發現地方政府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落實地震防災教育,可以讓人 民在面對災害時能及時應變、減少災損,因此世界各國不僅重視地震防災教育, 美、英、日、澳等國更將防災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當中,以提升學童的防災素養, 進而將防災理念由學校推廣至社區,強化國家整體的防災能力。 聯合國明訂1901~2000年為「國際自然災害減災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DNDR),目的就在於透過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舉辦各項防災教育活動來協助災害判定、推廣災害防治工作(許民陽, 2003),期望配合教育活動,讓社會大眾皆能獲取相關防災資訊,以達到災前預 防之功效(Sorenson, 1983)。因此以下將探討美、英、日、澳各國之防災教育 現況。 一、美國防災教育 美國防災教育實施多年以來,各州政府不僅組織間彼此分工合作,將「平時 預防」與「災時應變」視為宣導的重點,更致力於訊息傳達的一致性,讓社會大 眾能有依循之標準(蔣偉寧,2004a)。

(32)

20

(一)國家課程標準:

美國國家教育委員會(NCEST,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Standard)在其所制定的「生活化的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李薰 楓、黃朝恩,1997)中依照K-4、5-8、9-12三階段,分別設計各學齡層所 應達到的自然災害認知與防災教育之相關理念,讓學生能循序漸進、有系統的 進行學習演練。其中和地震防災相關的課程內容有:八年級學童必須撰寫一篇 自然災害(如地震)的預防守則供家人參考;十二年級的學生能夠解釋太平洋 周緣導致自然災害發生之地理因素,例如:因板塊運動和隱沒作用引發地震火 山活動(李薰楓、黃朝恩譯,1997)。 (二)聯邦緊急應變中心

聯邦緊急應變中心(Federal EmergencManagement Agency, FEMA)隸 屬於美國防救災體系的最高層級,直接受美國總統指揮,其所管轄的業務包括 :天然災害(natural disasters)及人為科技災害(technological disasters) 之處理,並帶領聯邦行政部門中的十個危機管理相關單位來負責統籌全美各地 災害管理事宜,整合各項資源與計畫,力求透過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四個 層面來降低各種災害的衝擊,以減少災損(曾進財、盧守謙,2005)。聯邦緊 急應變中心的行政組織架構圖如圖2-2所示。 此外,聯邦緊急應變中心也將災難處理訊息呈現於其所架設的網站中, 並提供中小學學童豐富實用的減災、整備、應變,避難的相關知識(林俊全, 2003),該機構所出版之《研擬學校防震安全教育方案手冊》更是學校推動防 震教育之寶典(徐月娥,2002)。據此,美國推動防災教育的作法如表2-1所 示。

(33)

21 聯邦災難協助行政中心 房屋及都市發展部 聯邦保險行政中心 科技政策室 緊急事件警告及廣播系統 總統辦公室 水壩安全協調中心 危機準備室 地震災害中心 FEMA 反恐怖事件管理中心 國防部 民防準備局 事務局 聯邦準備室 商業部 全國景氣服務及預備中心 圖2-2 FEMA行政組織架構圖 表2-1 美國推動防災教育之作法 步驟 內涵 1.災害類型調查 調查各社區全年性的災害類型,並選擇適合於各社區災害 救助時,安全教育之形式。 2.災害類型判別評 估 上述災害類型,可查閱災害損失評估表,以此表作為何種 災害是為損害性最大之災害類型。 3.標定災害地點 再確認各社區中易致災地點,並標定出各社區中災害威脅 之高危險程度區域。 4.防災教育的傳授 之人力資源調查 調查適切之各社區防災教育傳授之人力資源,並予以規劃 整合製表。 5.選定防災教育教 授社區 整合之災害評估報告中,擇定一個潛在性危險度最高之社 區,以派遣防救災專業人員方式,進駐教授指導,並做適 切之協助,防災教育教授時間以6 個月至1 年為佳。 6.防災教育教授對 象 防災教育社區擇定後,便須選擇社區內防災教育教授之對 象,並於教授適合社區之防災教育知識。 7.防災教育傳授方 式 防災教育的對象及地區選擇都有一方向後,防災教育的傳 授方式,可由下述幾項進行,如廣播、電視傳播、影帶教 學、防災手冊、演講方式、宣傳單分發等。 8.防災教育的經費 籌措 防災教育的經費籌措,影響防災教育的持續性,而此經費 籌措可由公益團體、私人民間組織、基金會、私人企業等 協助。 9.防災教育資料建 立 經過一連串防災教育的教授及傳播,便須建立有系統性之 防災教育資料檔案,例如防災教育宣傳影帶

(34)

22 、防災手冊、問題災害資料庫等,以隨時提供欲使用者取 用了解。 10.防災教育行事 曆 擬定自我社區防災教育授課之年度行事曆,以不間斷方 式,提昇社區之防災教育觀念,這行事曆中當然也包括防 災教育認知及防災訓練。 11.緊急應變聯絡 電話建立 緊急應變聯絡電話建立,可提供社區在緊急狀況發生時, 第一時間通知救援單位到達搶救,而此緊急應變聯絡單位 的告知,社區可利用媒體式的傳播告知社區每一份子。 12.緊急應變演練 在防災教育教授後,緊急災害應變演練是必須進行的步 驟,如此才能有效展示防災教育之成果,而此一演練以選 定在全民認知的大節日為主,以加深全民對於防災之意識。 13.定期防災演練 ,培養家戶防災 意識 在每年定期依據防救災行事曆,排定社區防救災演練,以 提昇家戶自助自救的能力。 資料來源:災害防救人員電子教材網 (三)地方政府推行防災教育範例 加州境內有多條地震帶通過,發生地震的機率高於其他各州,因此推行防 震教育刻不容緩。為便於各級學校推動防震教育,州政府訂有各項法規以供參 考,例如針對加州大學校院的防震教育推動提供地震防範規準,加州危機處理 署(California Office of Emergency Services,1922)印製了「地震防範101 守則」(earthquakes preparedness 101);且在「Northridge 地震教育工作 小組報告書」(officialreport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task force on education ,1944)中,明定「幼稚園至高三學生的學校安全教育的參考準則」 (schoolsite preparedness for the safety of California’s Children K-12) , 讓幼兒園至高中各級學校在進行安全教育時能有所依循。

在加州「教育法規」(education code)的相關條文中亦規定各級學校皆 應制訂「危機處理計畫」(emergency action plan)與「防火計畫」(fire prevention plan),且其中都要包含「地震的條文」 (provisions for earthquakes),也就是必須將防震教育納入現有的校園安全運作機制中。其主

(35)

23 要作法如下: 1.在學校現有的安全手冊之中必須納入防震教育相關知識與教材。 2.將震後災害與復原計畫與其他類型(如火災、化學物品等) 災後重建計畫 相結合。 3.統整校園安全計畫,設計防震訓練課程,並建立標準化程序定期加強演 練。 二、英國防災教育 英國在地震災害之防災教育的推動上與美國有些不同,在英國僅將防災教育 融入學校課程當中,而不列為國定課程。例如在七年級(屬key stage 3)的地 理課第二單元「變動中的地球:地震與火山」(The Restless Earth—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中即提到地震防災教育知識。 再者,為了配合聯合國的防災政策,英國亦將防災教育概念融入新的課程標 準中,先進行天然災害的環境特性分析,再補強「人」的因素與災害之關連性(蔣 偉寧,2004b)。英國在教學領域方面主要分為地理與科學兩大領域,但以地理 學為主,學齡5到14歲之間的學生,其課程以認識生活週遭之環境為先;再討論 河川與天氣的變化,進而認識災害成因,並探討災害的應變之道(林俊全,2003)。 三、日本防災教育 日本與台灣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重創日本後, 日本政府機關開始重視地震防災教育,建全地震防災體系,認為防災教育是現代 人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因此明訂其校園防災教育目標為「基於尊重生命的基本 理念,讓學生理解天然災害發生的機制、災害的特性及防災體制的功能,認識災 害發生時的危險,從事日常防災的準備。培養在緊急時依實際狀況能做適切的判 斷,進行行動以確保本身安全的能力與態度。進一步養成災害發生時及事後,能 積極幫助他人,擁有維護地區安全的態度與能力。」(林秀梅,2001)。 日本文部省於「充實學校防災體制調查研究之協力者會議」中提出六項學校

(36)

24 防災體制充實方案,分別是:防災教育的充實、確保學生安全、因應災害學校任 務設備的之整備、災害發生時教職員任務及人為支援體系之整備、如何充實學校 當災害發生時的通訊聯絡體制(魏明通,1997)。其中,在「防災教育的充實」 此一方案中,明確指出學校平日即應將防災教育課程化、落實防災安全教育並進 行防災避難訓練,讓師生瞭解災害發生的原因、可能引發之危險,進而做好日常 防災準備,以培養應有之防災素養。 日本於2000年的教育白皮書中,明文提及「充實防災對策」的基本方針為確 保各級學校學生之生命及身體安全、落實教育研究活動之實施、文教設施及相關 設備之防護、防災相關科學研究之活動、災民救援活動相關措施之推動(蔣偉寧, 2004a)。因此在學校教育方面,從幼兒園到高級中學(6至17歲)的各學習階段皆 有合適的防災教育教材,主要分為理科、生活、社會與環境及保健與體育,課程 內容依年齡共分四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認識週遭環境,第二階段為了解災害並 進行調查,第三階段為觀察天氣及河川調查。第四階段為瞭解自然災害與環境中 的災害,學習如何應變與減少災害的發生(林俊全,2003)。除正式課程外,校 內的心理輔導員必須定期接受防災和災後心理輔導,並提供學童適合該年齡層的 防災課外讀物。教師也將自身經驗或相關災害研究心得融入教學活動中,或藉助 避難訓練、參觀防災中心等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演練,並熟悉一些避難求生技巧; 大部分的學校甚至每年至少會進行1~2次的地震避難訓練,除此之外,亦非常重 視人道關懷(許民陽,2005),力求在防災教育各面向皆能面面俱到。 而在社區方面,政府推薦的防災指導員經常到社區帶領學生參與各種防災活 動,不定期進行逃生演練。再者,在成人社會所營造的重視地震防災的氛圍中, 日本學童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強烈的防災意識(新華網,2006)。 西元2000年,日本成立兵庫縣立舞子高等學校環境防災科,是日本唯一,也 是全世界首創的防災高中,其師資包含專業的防災教師、防災指導員、心理醫生、 經歷過各種災害的當事人等。除教授一般課程外,該校亦將防災教育正式納入學

(37)

25 校課程中(新華網,2006),其所學習之專業科目如表2-2所示: 表2-2 日本舞子高等學校環境防災科專業科目一覽表 學年 必修科目 選修科目 一 災害與人間、防災情報、環境與科學 二 社會環境與防災、自然環境與防災行動防災、 人與社會 環境防災講讀 三 社會環境與防災、自然環境與防災、行動防災、 畢業研究 防災情報、 防災工作坊 (取自日本兵庫縣舞子高等學校,2007) 此外,兵庫縣立舞子高等學校環境防災科的防災課程,尚包含:如何從動植 物、自然環境的異常現象辨別災害發生的徵兆、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我保護措施、 以及野外防災準備工作……等(新華網,2006)。 四、澳洲防災教育

澳洲政府設有澳洲急難管理局(Emergency Management Australia, EMA), 隸屬於國防部,但在職掌上卻與民防組織緊密相結合。EMA主要負責規劃與協調 中央政府對各州或地方所遭遇之天然、人為或科技因素所造成的災難處理及危難 救助事宜,並提供各種災難的威脅評估與警訊。其底下所屬三個單位分別負責政 策規劃與協調、危難處理訓練、編列預算暨管理等事務。 EMA設置了一個專門提供學校緊急事件管理的資源處,以統籌、規劃澳洲各 級學校師生防災教育相關課程與訓練,並編製各類教材與教學活動供教師下載與 應用。EMA亦提供專業防災訓練以作為各類防災專家之養成課程,現今學校負責 防災工作之教職員亦需參與此訓練(許民陽,2005)。此外,澳洲政府還制定協 助學校實施防災教育的策略,在學校課程中融入災害效應與防災訊息,希望透過 學校教育體系來提升社區民眾對災害防治與事前準備的覺知及教育(林俊全, 2003)。

(38)

26

第六節 防災素養指標

89年政府公布實施「災害防救法」後,教育部為提升全民的防災素養,自民 國92年開始,先後推動「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民國92∼95 年) 及「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民國96∼99 年),並輔以「中小學防災 教育深耕實驗研發專案」之推動。立意雖佳,但因參與者僅限於少數學校,且防 災教育並未納入國民教育課綱之中,所造成的影響,成效有限。為使防災教育得 以普及、防災教育工作順利推行,須建立各級學校防災素養指標,以編撰防災課 程教材、師資培訓、作為防災訓練推行時的依據參考,並據以檢核學生的學習成 效。 一、防災素養的定義 葉欣誠(2006)指出「防災素養」是指:「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威脅及生命 危害的各類災害,是否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是否能主動的擷取災 害相關訊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對防災是否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程 度的能力與技能面對災害威脅。」 二、防災素養指標的功用 各年段之防災素養指標一旦發展完成,舉凡各年段教師培訓所需教材、各階 段學生之防災教育教材,甚至各年段防災素養檢測題庫之編撰、調查,防災教育 之成效評估,皆可依據防災素養指標來進行。因此,防災素養指標可視為我國防 災工作與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 三、防災素養指標之發展: 教育部自92年起即針對臺灣發生最頻繁之地震與颱風兩類天然災害,初步進 行「學生防災素養」調查,並試擬防災素養指標。93年由計畫辦公室邀集各領域 專家學者共同研擬颱洪、坡地、地震及人為災害各個學習階段所欲達成的目標及 應具備之防災素養,共計120項能力指標。95年鑒於各學習階段防災素養銜接上

(39)

27 之重要性,擬定與發展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之防災基本素養內涵與項目, 內容包含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三個部分,其下再分為「災害認知」、 「防備知識」、「應變知識」、「防災警覺性」、「災害價值觀」、「防災責任 感」、「準備行動」、「應變行動」等項目;96 年透過公聽會與專家座談會機 制,使防災素養及內涵更明確化。最後,葉欣誠教授等人於98 年度教育部「師 生防災素養檢測及成效評估計畫」中依據所建立之防災素養架構來擬訂全面性校 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教育部防災科技教育歷年成果冊,2010)。 四、防災素養指標再修正 防災素養指標歷經92至98年間多次修正,雖已漸趨完備,但隨著時代不斷的 更迭,以及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國際間複合式災難及因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 已逐漸成為常態。因此每隔一段時日就有必要針對近年內所面臨的狀況,重新檢 視防災素養指標的適切性,並予以修正。此外,根據林明瑞(2012)之研究,98年 之防災素養指標尚具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予以修正: (一) 98年所建置之防災素養指標至今已有5年之久,未必全然符合時代需求,有 必要再重新檢視、修正。 (二)部分防災素養指標與各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未能相符,並且未納入幼兒 園階段的防災素養指標,缺乏連貫性。 (三) 部分防災素養指標所提及的情境範圍與各年段學生平日所處的生活環境不 盡相同,學生難以將兩者相連結。 (四) 部分防災素養指標未能與時俱進納入全球暖化、環境變遷及極端氣候之調 適與避災等議題。 基於上述需求,林明瑞研究團隊參酌葉欣誠等人(2008) 93、95、98年度的 防災素養指標及翁麗芳教授(2010)的幼兒防災素養指標,並針對當今全球重大氣 候問題,參考相關文獻,加入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極端氣候及複合式災 難等防災素養概念,再針對原各防災素養指標內涵及用詞遣字不合宜之處進行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urriculum planning - conduct holistic curriculum review and planning across year levels to ensur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peaking skills in content, organisation

Through study in various knowledge contexts and through engaging in a rang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acquire technologic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develop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Distinguished Project is to incorporate various efforts regarding assessment aspects in both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Enginnering fields to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Tailor-making Assessment items based on texts suitable for your students may help bridge them with the tasks that they meet with. in the public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 Programming Courses with Automatic Program Style Assessment.

Thus, both of two-dimensional Kano model and IPGA mode are utilized to identify the service quality of auto repair and maintenance plants in this study, further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