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防災素養指標

89年政府公布實施「災害防救法」後,教育部為提升全民的防災素養,自民 國92年開始,先後推動「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民國92∼95 年)

及「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民國96∼99 年),並輔以「中小學防災 教育深耕實驗研發專案」之推動。立意雖佳,但因參與者僅限於少數學校,且防 災教育並未納入國民教育課綱之中,所造成的影響,成效有限。為使防災教育得 以普及、防災教育工作順利推行,須建立各級學校防災素養指標,以編撰防災課 程教材、師資培訓、作為防災訓練推行時的依據參考,並據以檢核學生的學習成 效。

一、防災素養的定義

葉欣誠(2006)指出「防災素養」是指:「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威脅及生命 危害的各類災害,是否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是否能主動的擷取災 害相關訊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對防災是否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程 度的能力與技能面對災害威脅。」

二、防災素養指標的功用

各年段之防災素養指標一旦發展完成,舉凡各年段教師培訓所需教材、各階 段學生之防災教育教材,甚至各年段防災素養檢測題庫之編撰、調查,防災教育 之成效評估,皆可依據防災素養指標來進行。因此,防災素養指標可視為我國防 災工作與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

三、防災素養指標之發展:

教育部自92年起即針對臺灣發生最頻繁之地震與颱風兩類天然災害,初步進 行「學生防災素養」調查,並試擬防災素養指標。93年由計畫辦公室邀集各領域 專家學者共同研擬颱洪、坡地、地震及人為災害各個學習階段所欲達成的目標及 應具備之防災素養,共計120項能力指標。95年鑒於各學習階段防災素養銜接上

27

之重要性,擬定與發展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之防災基本素養內涵與項目,

內容包含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三個部分,其下再分為「災害認知」、

「防備知識」、「應變知識」、「防災警覺性」、「災害價值觀」、「防災責任 感」、「準備行動」、「應變行動」等項目;96 年透過公聽會與專家座談會機 制,使防災素養及內涵更明確化。最後,葉欣誠教授等人於98 年度教育部「師 生防災素養檢測及成效評估計畫」中依據所建立之防災素養架構來擬訂全面性校 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教育部防災科技教育歷年成果冊,2010)。

四、防災素養指標再修正

防災素養指標歷經92至98年間多次修正,雖已漸趨完備,但隨著時代不斷的 更迭,以及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國際間複合式災難及因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 已逐漸成為常態。因此每隔一段時日就有必要針對近年內所面臨的狀況,重新檢 視防災素養指標的適切性,並予以修正。此外,根據林明瑞(2012)之研究,98年 之防災素養指標尚具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予以修正:

(一) 98年所建置之防災素養指標至今已有5年之久,未必全然符合時代需求,有 必要再重新檢視、修正。

(二)部分防災素養指標與各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未能相符,並且未納入幼兒 園階段的防災素養指標,缺乏連貫性。

(三) 部分防災素養指標所提及的情境範圍與各年段學生平日所處的生活環境不 盡相同,學生難以將兩者相連結。

(四) 部分防災素養指標未能與時俱進納入全球暖化、環境變遷及極端氣候之調 適與避災等議題。

基於上述需求,林明瑞研究團隊參酌葉欣誠等人(2008) 93、95、98年度的 防災素養指標及翁麗芳教授(2010)的幼兒防災素養指標,並針對當今全球重大氣 候問題,參考相關文獻,加入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極端氣候及複合式災 難等防災素養概念,再針對原各防災素養指標內涵及用詞遣字不合宜之處進行修

28

正。最後,經防災技術、防災教育、素養指標的專家共18位審查修正通過,最終 形成101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指標。

林明瑞(2012)研究團隊所研修之 101 年度校園師生地震防災素養指標共分成 三個面向,如圖 2-3 所示,包括「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

而三大向度下可再分為八個項目,分別是災害知識、防備知識、應變知識、防災 警覺性、防災警覺性、防災價值觀,防災責任感、準備活動與應變能力,其與各 階段之學生及中小學教師所應具備之素養內涵皆相互對應,詳見表 2-3。

圖2-3 林明瑞(2012)研究團隊所修正之防災素養架構圖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臺)

表 2-3 林明瑞(2012)研究團隊之防災素養架構及內涵 防災素養面向及

子面向名稱 素養面向及子面向之內涵

一、防災知識 對於各種災害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包括:能了解生活環境中 可能發生的災害種類、性質與因果關係,災害對人類的傷害程 度,及具備平時預防、災前整備、災時應變、災後復原等知識。

(一)災害知識 (二)防備知識 (三)應變知識

對於災害認識與了解程度。

對於災害防範與減災所具備的知識。

對於災害發生時應變與災害發生後復原所具備的知識。

二、防災態度 對於環境中潛在危險的警覺性、對於災害之預防、整備、應變 及災後復原等演練及實際工作之關心程度、價值觀、責任感及 參與度等。

(一)防災警覺性 對於環境中潛在危險、災害即將來臨,及自身與他人處於危險 的警覺性。

29

30

應變知識 C7 具備災害發生時的安全求生知識。

C8 能列舉災害發生尋求協助的管道。

防災態度

防災

警覺性 C9 能察(警)覺所處生活環境的潛在危險或不安全之處。

防災 價值觀

C10 能知道做好防災工作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與傷 亡。

C11 能明白避免災害是尊重他人和自身的生命意義。

防災 責任感

C12 能體認自己有責任協助作好部分的防災工作。

C13 ※能知道因人類過度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異常天候發 生的頻率增加。

C14 能在災害發生時(後),能關懷、照料同伴及家人。

C15 能在災害發生時(後),運用適當的途徑(如 1991 留言平 台等)告知家人近況。

防災技能

準備活動 C16 能依據師長指導及防災訊息,協助防災準備工作。

應變能力 C17 能描述災害訊息,並做出正確的反應。

C18 能在災害發生後主動尋求協助。

※代表此一防災素養指標即為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及複合式災害相關的防災素 養。

本研究即以 101 年新修訂之防災素養架構及內涵為依據,結合地震類災害及 其形成之複合性災害,如地震後火災、核災之概念,作為地震類防災素養試題設 計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