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說明以下議題: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 釋義、研究方法與程序、研究範圍與限制。茲簡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越南位於亞洲東南半島上,人口稠密,長期戰亂,1975 年戰爭結束後,

南北統一,但因受長期戰爭後果之影響,加上政府採取中央集權、計劃經 濟政策治國,導致國家經濟、文化及社會的發展頗受影響,經濟蕭條貧困、

社會文化下滑(Lê, 1982; Thai, 1982)。越南仍處於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體 制,自1986 年實施「經濟開放」政策(Doi Moi policy)以來,社會經濟逐漸 蓬勃發展,但民主風潮的進步仍然有限。

在教育方面,越南政府也相當重視,並積極提出教育改革政策。1975 年國家統一後,越南共產黨中央(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CPV)與 越南政府(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SRV)多次提出教育改革計畫,

譬如:1979 年黨中央提出有關教育改革的第「14/NQ/TW」號決議,主要 注重國民教育改革,除了將南越所有私立學校改為公立,由政府機關直接 管理,此次改革也將北越所執行的十年教育體制,改為十二年教育體制,

教育內容強調提升學生德、智、體、美教育(CPV, 1979)。1993 年第六屆第 四次黨中央會議提出「有關繼續改革教育事業」的第「04-NQ/HNTW」號 決議,為因應經濟改革開放的政策,政府繼續提出教育改革策略,將原本 國營教育體制轉為多元化辦學模式,鼓勵社會參與教育事業,開放公辦民 營及民辦的辦學形式,注重技職及高等教育的數量與品質(CPV, 1993)。

2001 年 越 南 政 府 提 出 「 2001-2010 年 教 育 發 展 戰 略 」 的 第

「201/2001/QĐ-TTG」號決定,提出多項改革政策如改良教學目標、內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與課程,期與先進國家同步,並符合就業市場之實際人力需求;培訓師資、

創新教法;改良教育管理系統;持續改良教育體系及學術網絡;強化教育 財政資源、基礎設施;推動社會參與及鼓勵國際合作等(SRV, 2001)。2013 年在第十一屆第八次黨中央會議,提出「有關基本及全面性改革教育與培 訓」的第「29-NQ/TW」號決議,重申教育改革為國家最重要政策,政府 首 次 願 意 給 予 各 教 育 機 構 自 主 權(CPV, 2013) 。 為 實 施 黨 中 央 的 第

「29-NQ/TW」號決議內容,政府於 2014 年也頒布第「44 NQ/CP」號決議,

具體化此一改革計畫以及其行動方案(SRV, 2014)。

上述之改革計畫書中,在評估越南教育現況部分都認為,越南教育品 質仍趕不上先進國家、競爭力較低、教學無法迎合市場需求、教師數量不 足且水準不均、缺乏進修管道、教學設施更新速度較緩慢、課程設計及教 學方法落伍、過於偏重大學文憑而忽視技職教育、教育資源城鄉差距大、

學校管理效率不足等。換言之,越南教育體系仍無法跟上經濟快速發展所 帶來之社會期待與人才需求。其原因甚多,主要涉及政府行政改革速度緩 慢、政府財政管理效率低落、勞工薪資制度及行政管理不彰等因素,但最 重要的是,教育行政管理及師資質量問題。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政府部 門的管理方式不合理、落後,行政人員數量缺乏與素質差,且政府干涉學 校事務過深,學校領導者對學校發展決策沒有足夠的自主決定權,導致學 校管理缺乏效率,無法發揮全校人員的智慧,故未能因應教育發展與改革 的社會需求。因此,政府提出改革辦法中,強調增加學校校長之自主權,

以及推動校園民主等策略(CPV, 2013; SRV, 2014)。在師資質量問題方面,

政府文件與學者都認為,越南教師數量不足,素質偏差(Dạ, 2013; Đỗ, 2013;

Hoàng, 2008; Lam, 2011)。時任教育部長的阮善仁(Nguyễn Thiện Nhân)向國 會報告的報告中指出,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低落,分布不均衡;教 師仍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因此,無法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能力(T. N. Nguyễn, 2006)。另外,教師的薪資給付政策亦不合理,教師的 薪酬待遇微薄,在通貨膨脹與物價高漲的時代,無法保障其生活,導致教 師必須尋求其他謀生之計,如自開補習班,或在補習班兼課或兼任其他工 作等,無法對其教學義務與責任全力以赴,影響學生學習權利及成果 (Hoàng, 2008)。而 Đỗ and Trần (2013)的研究也指出,絕大多數教師都認為,

薪資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由此可見,目前越南學校教育品質 低落,其中主要原因是教育行政管理及教師質量問題。

然而,越南社會現今因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這 也促使社會民主改革的聲浪日益提升。越南中小學學校的管理模式,雖然 受社會體制的影響,仍處於由上而下的傳統集權管理模式,但由於政府的 積極推動改革及社會迫使革新的壓力,這幾年中小學校長的領導風格因時 代的變遷也有所改變。各校陸續推動教育改革之行動,應用現代之教育領 導模式經營學校,以提高學校效能,進而改善教育品質。另外,越南教育 培訓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ET)也積極推動改革師資培 育體系,陸續頒布有關中小學教師評鑑標準的文件及推動教師評鑑活動,

以提升教師素質(MOET, 2007, 2009, 2010)。因此,本文以越南國民教育為 題,針對越南高級中學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的議題,進一步研究,希望能 提出一個有效的模式,能夠促進教師展現其敬業行為,以提升教育品質。

學校行政管理及教師素質對學校教育品質的影響相當大。諸多臺灣及 國外研究指出,行政管理、課程教學、人力素質、資源設備及校園環境等 因素都會影響學校教育品質,但其中校長領導行為及教師素質極為重要

(丁一顧、張德銳,2005;吳宗立,2007;吳政達,2006a;林天祐,1997;

Cody, 2012; Frick, 2012; Frick, Chadha, Watson, & Zlatkovska, 2010; Fuller, 1985; Gibbs, 2010; Mortimore, 1998; Reynolds & Cuttance, 1992; Sallis, 2002)。秦夢群(2011a)亦認為,教育人員的表現則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在,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基石,行政人員則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角。Shober (2012)的研究指出,素質差的師資會影響學校教育品質。由此可見,對於 學校教育品質的影響因素,除了校長領導的行為之外,教師的表現也扮演 非常重要角色。

然而,Katz and Kahn (1966)認為,一個有效能的組織,必須喚起組織 成員以下三種類型的貢獻,他們必須:

(一)吸引與留住成員在組織中;

(二)確保成員展現出可信賴的角色績效,符合與超越最低限定的定 性和定量之標準;

(三)喚起成員的創新與自發性行為,亦即為達成組織效能而表現出 超越組織角色內要求之角色外行為。

之後,Smith, Organ, and Near (1983)的研究將上述之第三種角色外行為 稱之為「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rgan (1988) 將組織公民行為定義為一種自願性的、不會直接或明確受正規獎賞或懲罰 機制左右,而且整體提升組織效率與效能之個人行為。而 Graham (1995) 研究中明確的指出,組織的成功因素取決於組織公民行為的表現,不同的 領導風格可能引導出追隨者之間的不同類別的規範性動機,而此規範性動 機將影響組織公民行為。DiPaola and Tschannen-Moran (2001)將組織公民行 為的概念應用於教育領域的研究時,發現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不僅能提升學 校整體效能,與降低行政人員角色的管理組件。而且教師的幫助行為會擴 及到同事、上級以及學生(Somech & Ron, 2007)。諸多實證研究指出,教師 組織公民行為能有效改善教師教學績效、提升學校效能、促進學校發展,

另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於學校組織文化及學生學習成就亦有正向影響

(江志軒,2011;吳育新,2010;李玉美,2010;李貞儀,2011;張婉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

2009;許聰顯,2014;鐘啟哲,2014;DiPaola & Tschannen-Moran, 2001;

Dussault, 2006; Jimmieson, Hannam, & Yeo, 2010)。由此可知,若教師能展 現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會有利於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學校效能的發展 以及學生學習成就的進步,值得持續探究,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再者,教育領導向來是研究教育行政領域的重鎮。此因即使師生互動 再好,學校資源再豐富,但缺少教育領導者的居中牽線,所產生之成果往 往事倍功半(秦夢群,2010)。校長是學校的領航者與掌舵者,每一個思 考與決定都攸關學校甚巨,校長實乃肩負著學校績效的重任(林文律,

1999)。諸多實證研究指出,校長的領導風格對學校的效能、教師的表現 與學生學習成就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及影響。國際卓越學校的研究報告指 出,校長的領導往往是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尤其是要透過教師教學的 中介作用(謝傳崇,2009)。李安明(2009)認為學校的領導者所處的情 境複雜且瞬息萬變,必須透過學校內具有專業能力的成員,分別負起不同 領域的領導責任,共同致力於學校效能的提昇。由此可知,教育領導,尤 其是學校校長的領導對學校的效能極為重要。然而,自 1980 年代以來,

許多新興的教育領導類型興起,令人目不暇給,開始挑戰傳統特質論、行 為論及權變論三大走向的教育領導模式的主張,新興領導理論強調領導者 需要引導組織成員自我發展,使工作動機由交易式的利益交換,提升至自 我實現的內在層次(秦夢群,2010)。檢視近十年來對學校領導模式的研 究發現,其研究重點從過去的集權,由上而下的模式,轉移到將領導功能 分布於組織中各層級,與教師共同分享學校的績效責任(Hallinger, 2003;

Spillane, Hallett, & Diamond, 2003)。Gronn (2000)指出以單一個人為主的領 導是有缺陷 的,分布 式領導的 時代已 經 來 臨。分布 式走向(distributed approach)目前是研究教育領導的主要議題,其受到實踐者、專業發展者、

慈善家、決策者及學者的重視。許多國家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資經費以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進分布式領導,慈善家捐助金錢來研究與發展較偏向分布式走向,專業發

進分布式領導,慈善家捐助金錢來研究與發展較偏向分布式走向,專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