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韓國總統黨與政黨變動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韓國總統黨與政黨變動

1. Dfd

韓國政黨常常被政治學者形容為「個人化」、「私人化」的政黨(John Kie-chiang Oh, 1999;森山茂德,2005:111-120;郑继永,2008:108-134),

政黨主要為總統個人服務,而且幾乎每任總統都有專屬自己的政黨,也被稱為

「總統黨」。例如韓國第18屆總統朴槿惠,在競選期間,就把原先的「大國家 黨」改為「新世界黨」;第16屆總統盧武鉉,在上任後不久,就創立「開放的 我們黨」;第15屆總統金大中,在上任後成立「新千年民主黨」,而第13屆總 統盧泰愚,在任內將原執政黨「民主正義黨」改為「民主自由黨」(參考表1-1、圖1-1)。韓國的「總統黨」通常是在總統的主導之下而建立;總統建立總 統黨的過程,導致執政黨不斷變動。

韓國與台灣民主化的時間點相隔不遠1,兩國總統同樣都是由人民直選2,不 過台灣自1996年總統由公民直選後,並沒有像韓國一樣出現「總統黨」的現 象,執政黨的變動,也從來沒有像韓國的執政黨一樣解體、更換黨名。總統直 選的國家,執政黨推派出的候選人經過全國普選,獲得廣泛民意支持後才能當 選,當選後獲得政府資源,掌握決策權力,執政黨的組織通常是較為穩固的,

但韓國的執政黨也不斷變動,看似不太合理。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既有的「總統黨」概念,認為韓國執政黨是基於總統個人權力的起伏而產 生組織上的變動,多少可以解釋韓國執政黨頻繁改組、換黨名的情形;但是,

如果韓國執政黨的變動,大部分是因為總統建立總統黨所導致,為什麼韓國歷

1 韓國於1987年舉行第13屆總統大選,為第一次直接民選的總統大選,結束了威權統治;台灣 於1987年,由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不過於1996年才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

2 韓國與台灣雖然都是總統直選制,但一般認為台灣屬於半總統制,而學者對於韓國是總統制 還是半總統制,至今仍有歧見。本研究為操作方便,暫且視韓國為總統制國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屆執政黨變動的型態,會有所不同呢?為什麼有時候執政黨會合併其他政黨,

有時候是總統帶領派系退出既有政黨、成立新黨,而有時候又只是更換黨名 呢?

韓國的政黨體制為兩大黨制,另有其他國會席次較少的小黨3;兩大黨分別 代表了左翼的進步派與右翼的保守派,且兩黨都曾經贏得總統大選、掌握執 政。保守黨源自威權時期執政黨,在民主化以前持反共立場、敵視北韓;民主 化後從民主正義黨、民主自由黨一直發展成最近的大國家黨、新世界黨。主要 進步政黨可溯及威權時代被壓迫的左翼、反威權思想,民主化後從民主黨、開 放的我們黨,一直到最近的民主統合黨4。韓國的政黨體系,以曾經贏得總統大 選的保守、進步兩大黨為主。

雖然韓國執政黨變動的情形,看似紊亂無理,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韓國 主要進步政黨執政時,政黨變動的情形,與保守政黨執政時有些差異。根據韓 國中央選舉委員會的登記資料5來看,保守政黨執政期間,大部分的政黨變動,

都是更換黨名,或者部分黨員出走,只有一次是合併他黨,成立新黨6;進步政 黨執政時,除了曾經兩度合併他黨、成立新黨,總統還曾帶領派系分裂、另創

3 例如保守傾向的自由民主聯合,或者進步傾向的國民勝利21、民主勞動黨、進步新黨、統合 進步黨等等,在歷史上擁有的國會席次都不高,多半未達組成黨團的門檻(韓國規定20席才能 登記黨團,參考後註12)。

4 關於韓國左翼進步政黨與右翼保守政黨的詳細描述,可參考黃長玲(2008:49-51)。

5 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的「年度韓國政黨概況與會計報告」之中,清楚記載各黨的變動情 形,包括被吸收併黨(흡수합당)、黨名變更(당명변경)、自行解散(해산)等等。本研究 所紀錄的各黨變動,大致依照韓國中選會的區分。惟因筆者尚未能取得2004年以前韓國中選會 的年度韓國政黨概況與會計報告,2004年以前的政黨變動類型,約略以김태랑(2008)的「國會 60年史」中的內容為準。歷屆「年度韓國政黨概況與會計報告」的電子檔,由於韓國中選會尚 未於網路上公開所有檔案,筆者僅能夠經由不同管道盡力蒐集。

6 2012年2月大國家黨變為新世界黨,在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之中,僅登記為「黨名變更」,

雖然新世界黨確實合併了其他小黨,但並不是發生於黨名變更之時(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

2013),故不計為「合併他黨、創立新黨」的經驗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1-1 歷屆執政黨變動表

時間 變動前後的執政黨 執政黨變動 國會席次變化

1990.2 民主正義黨民主自由黨 民主自由黨成立,由執政黨民主正義黨、在野黨統一民主黨與新民主共和 黨合併而來

43.1%73.6%

1992.11 民主自由黨(黨名不變) 民主自由黨分裂,李鍾贊退黨成立新韓國黨(새한국당) 53.1%53.8%

1995.5 民主自由黨(黨名不變) 民主自由黨分裂,金鍾泌退黨,吸收非黨團議員成立自由民主聯合 57.1%57.1%

1996.2 民主自由黨新韓國黨 民主自由黨更名為新韓國黨(신한국당) 55.9%51.5%

1997.11.2 新韓國黨(黨名不變) 新韓國黨分裂,李仁濟退黨成立國民新黨 55.2%55.1%

1997.11.21 新韓國黨大國家黨 新韓國黨更名為大國家黨 55.2%55.1%

政黨輪替

2000.1 新政治國民會議新千年民主黨 新政治國民會議改為新千年民主黨,合併李仁濟國民新黨 43.5%40.8%

選後42.1%

2003.11 新千年民主黨開放的我們黨 新千年民主黨分裂,黨內支持盧武鉉的新主流派退黨成立開放的我們黨 37.1%15.4%

選後50.5%

2007.5 開放的我們黨(黨名不變) 部分開放的我們黨議員集體退黨,成立中道統合民主黨(簡稱民主黨) 36.5%24.4%

2007.8.5 開放的我們黨(黨名不變) 部分開放的我們黨議員集體退黨,成立大統合民主新黨 24.4%19.3%

2007.8.21 開放的我們黨大統合民主新黨 開放的我們黨與大統合民主新黨合併,大統合民主新黨吸收開放的我們黨 19.3%47.8%

2008.2.17 大統合民主新黨統合民主黨 大統合新黨與民主黨合併,成立統合民主黨 45.6%47.2%

政黨輪替

2012.2.18 大國家黨新世界黨 大國家黨更名為新世界黨 57.5%54.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自新聞資料及김태랑(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1 韓國歷屆政黨變遷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곽진영[Kwak, Jin-young], 2009: 123;第17屆國會選舉後的資料,由作者自行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政策,會試圖擴大執政黨的席次,例如延攬他黨議員、合併其他政黨等等,

造成執政黨變動。另一方面,如果總統民意較低的時候,政策可能不受民意支 持,在推動執政時可能受到阻礙。最糟的情況下,執政黨議員可能不願意協助 總統通過受到民意反對的議案,以免受到牽連。總統聲望低落,也可能連帶影 響到執政黨的聲望;嚴重的時候,總統可能會為了扭轉低落的民意,另外創立 新黨,創造新的形象。本研究認為,韓國總統黨的形成,是總統為了掌握國 會、掌握民意,以求施政順利的手段。

韓國政黨頻繁變動的情形,很早就引起韓國政治學者的關注,不過大部分 研究韓國政治的文獻,目的不在於解釋韓國政黨的變動,僅提供概括性的介紹

(Jin Park, 1990; John Kie-chiang Oh, 1999;石忠山,2011;森山茂德,2005;

郭秋慶,2011),最近才有學者開始試圖解釋韓國政黨變動的情形(Kyungmee Park, 2010; 郑继永,2008;박경미, 2008; 곽진영, 2009)。

冷戰之下的南北韓分裂體制,被許多學者認為是韓國政黨變動的因素之 一;南北韓對峙的局面,在冷戰的背景下,讓威權政府以「反共」名義壓抑政 黨組織的發展,使得韓國政黨制度化的程度很低,政黨組織不穩定(森山茂 德,2005)。政黨制度化的程度不高,進而使得韓國政黨以具有群眾魅力的政 治家為中心。另外,不同政黨以政治明星的出生地為主,發展出了地域主義8, 加深政黨間的對立,後來政黨變動時多半與地域的支持相關9(John Kie-chiang Oh, 1999;森山茂德,2005:111-120;郑继永,2008:108-134,177-179;郭 秋慶,2011: 73-78)。

8 韓國政治的地域主義,指的是以特定地域為基礎的總統候選人,在當選後,對支持的地域實 施優惠措施,而冷落其他地域,造成區域間發展的落差,以及情感上的對立(森山茂德,2005:

118;郑继永,2008:108-121)。

9 例如新千年民主黨新、舊主流派的鬥爭之中,也曾強調各自所掌握的區域票倉來作為談判籌 碼(朝鮮日報,2003.04.30,A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有研究認為,政黨管理階層的領導能力,會影響到政黨組織是否穩定(

Park, 2010; 박경미, 2008; 곽진영, 2009: 121-122)。韓國政黨制度化的程度不 高、組織不穩固,問題在於領導人無法提供政黨所需的資源,使得政黨競選 時,依賴黨外資源、提名黨外候選人,弱化了政黨組織;而研究發現,進步政 黨的領導人,比起保守政黨,更常延攬黨外資源投入選戰,使得進步政黨的組 織,比保守政黨更不穩定。

韓國的選舉制度,對韓國政黨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民主化以前,總統間接

、直接的選舉方式 , 以及民主化之後 , 國會選舉大選區、小選區、比例代表制 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到政黨數量的增減,選舉制度改變時,政黨隨之變動(郑 继永,2008:138-168;이정진, 2007);憲法對於總統不得連選連任的限制,

也導致政黨容易在總統卸任之際崩解(곽진영, 2009: 125-127)。

最近新揭露的歷史證據,顯示出總統建立「總統黨」的考量之一,是執政 黨於國會的席次多寡。韓國民主化後的第一位民選總統盧泰愚,在 2011 年出版 的回憶錄中,提到了當初在總統任內成立「民主自由黨」的考量,指出 1990 年 成立民主自由黨之前,因為原執政黨「民主正義黨」在國會的席次未過半,面 對在野黨聯合抵制,導致執政障礙,因而決定與部分在野黨協商政黨合併,藉 以增加席次(강원택, 2012: 176)。雖然說 1990 年與民主正義黨合併的另外兩 個在野黨 , 即統一民主黨與新民主共和黨 , 其意識形態與民主正義黨較為相

最近新揭露的歷史證據,顯示出總統建立「總統黨」的考量之一,是執政 黨於國會的席次多寡。韓國民主化後的第一位民選總統盧泰愚,在 2011 年出版 的回憶錄中,提到了當初在總統任內成立「民主自由黨」的考量,指出 1990 年 成立民主自由黨之前,因為原執政黨「民主正義黨」在國會的席次未過半,面 對在野黨聯合抵制,導致執政障礙,因而決定與部分在野黨協商政黨合併,藉 以增加席次(강원택, 2012: 176)。雖然說 1990 年與民主正義黨合併的另外兩 個在野黨 , 即統一民主黨與新民主共和黨 , 其意識形態與民主正義黨較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