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資料的蒐集、記錄、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記錄、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所國民小學推展知識管理的過程與成效,係採質性研究以發現研究問 題的意義,需較長時間深入研究現場,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與蒐集相關文件資料,能充 分掌握研究場域的真實反應與廣泛蒐集真實有用的研究資料,再經由正確詳實的紀錄整理與 客觀適切的詮釋分析,同時交叉進行,提出研究的結果與建議。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訪談、參 與觀察與文件分析三種策略來蒐集資料。以下就針對資料蒐集、記錄、整理與分析之方法與 範圍加以說明。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方式來蒐集研究資料。以下就各種資料蒐集方法分述 之:

一、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人種誌研究中用以蒐集直接資料的主要技術。觀察的 目的在於描述被觀察場合,深入探求個案學校推展知識管理的情境脈絡,參與觀察資料的紀 錄與整理,雖相當費時費力,但對整個研究資料的蒐集與校正非常重要。研究者在參與研究 對象活動的現場及互動歷程中,以敏銳的觀察力,實地的參與觀察各種人、時、地、物、事 件及活動等,作成觀察紀錄,匯集成田野劄記或現場筆記。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有必要深入研究對象之活動情境中,觀察蒐集行政人員與教師群 在進行主題研討活動中,對於知識管理議題的反映與處理方式。在進行參與觀察時,將採事 件取樣,分由兩條途徑進行參與觀察:一是有關行政人員對本身行政業務推展的知識管理實 施方式、策略及實際執行結果;另一是擇教師群在教學主題活動中,對於本身的教學工作所 做的知識管理方式、策略及實際應用情形。透過此種觀察方式,可蒐集到立即性資料,利於 掌握研究事件的意義與情境脈絡的連結,一方面當作研究資料之來源,一方面能發現問題,

作為訪談的重點並與訪談內容進行三角校正。

(一)研究者在參與觀察中的角色

由於研究者本身為個案學校的成員,能有許多機會參與個案學校的現場活動,在參與觀

察中扮演參與者與研究者的角色。由於被觀察者與研究者同在一教育場所服務,平日對於公 務或私事接觸頻繁,雙方的互動與談話極為自然頻繁,雖起初有被研究觀察的感覺,某些言 談舉止有所隱諱,在研究者採取完全的參與觀察,被觀察者的不自在感覺漸消失,自然的呈 現真實的言談舉止與活動,對於本研究觀察資料的蒐集助益甚大。在觀察過程中,研究者會 尋求「參與者」與「觀察者」角色之間的平衡,兼顧參與者的投入與觀察者的觀察敏銳度,

參與個案學校相關活動,以研究者角色詳實紀錄研究對象之群體互動情形,並利用活動後課 餘時間詢問部份教師的知覺與看法,適當的保持研究的理性客觀與事件的關注。

(二)參與觀察之過程

本研究參與觀察之過程略述如下:

1.徵求學校校長同意,進行研究

研究者在進行試探性研究之後,因發現個案學校近年來積極推展知識管理,對知識管理的 推展投入甚多心力,也具卓著成效,在考量研究者研究時間的限制與資料蒐集便利性,乃以 研究者服務之學校-深耕國小為範圍,發展為正式研究。研究者透過研究說明書(附錄二),在 取得學校校長同意後,簽給研究者同意表(附錄三),開始進行相關主題研究。研究者一面尋 求角色調適與情境瞭解,一面探尋能提供關鍵資料的參與者,整理可研究的人選與基本資料,

以利觀察之進行。

2.建立共融關係

研究者在個案學校服務十二年,透過平日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觀察個案學校成員有著好共 融關係。研究者在選擇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集會或活動作觀察時,會事前與以告知與說明,本 著誠懇、謹慎、忠實與誠信的心告知本研究之目的、性質、研究倫理等主題,以獲取研究對 象之信賴,建立良好之關係,因而較易受相關成員的首肯與協助研究進行。

3.輔助工具

在進行參與觀察之時,研究者主要採用錄音機與記錄現場筆記的方式同時進行,部分時間 採取錄影機攝影方式,以提昇本研究資料之可信賴程度。

4.實地筆記

進行觀察時,研究者將觀察時間、內容,以及研究對象之關鍵行動作為、肢體語言加以記

錄;其次將錄音或錄影的帶子中,與主題有關者轉錄成逐字稿,成為資料的一部份,在每次 完成觀察後,儘快完成觀察筆記,以求內容詳實而正確。

(三)參與範圍

為能符合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事件取樣,分由兩條途徑進行參與觀察:一為學校行政單 位所主持或辦理的活動,觀察其成員的主題討論、經驗分享與互動性;另一是觀察其知識實 務社群的活動內容,觀察實務社群互動與知識經驗分享情形。研究者自2005年3月初進行研究 觀察,至2005年9月初結束,以為期八個月時間針對個案學校之一般正式和非正式活動、典禮、

儀式、會議以及教師群的互動行為(如表3~1所示),進行系列參與觀察與資料蒐集,共參與觀 察行政性活動六場次,教師實務社群活動六場次,所參與觀察的活動內容資料,參見附錄六。

表3-1 參與觀察的特定項目

類 別 名 稱

活 動 教師讀書會、教師進修活動、教學觀摩、專業對話與分享活動、業務交接、

教學研究會、生命教育工作坊、教師聯誼活動、生活休閒活動、非正式聚會……

會 議 教師晨會、學年會議、行政會議、校務會議、親職座談會、班親會、家長會 議、教科書審查會議、運動會籌備會議、業務推展籌備會……

典 禮 兒童朝會、開學典禮、休業式、畢業典禮

儀 式 校慶運動會、各項表揚活動、迎新送舊座談會、感恩謝師茶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深度訪談

訪談通常是兩個人以上之間有目的的談話,由其中一人(研究者)引導,蒐集對方(研 究對象)的語言資料,藉由系統資料的蒐集,以瞭解參與者內心世界的瞭解(黃瑞琴,1994),

是一種深度探索的策略。訪談的目的在發現受訪者內心觀念想法,有助於瞭解研究對象的過 去經驗,以引發受訪者潛在的想法,將有利於系統資料的蒐集與受訪者內心世界的瞭解。因 此本研究透過訪談來瞭解受訪者過去的行政、教學實際做法與經驗,引導受訪者說出內心潛 在的想法,刺激教師回憶與反思相關議題。而參與觀察過程中,研究者對部分現象或問題的

疑惑,向參與者作立即性的發問,將歸為非正式的會話式訪談,記錄於研究札記。

(一)編製訪談大綱:

研究者將依據文獻整理與相關實徵研究的結果,編製一份初步的訪談大綱,在參考專家 學者的意見及建議後,修正初步的訪談大綱,再依試探性研究的過程,將初步訪談大綱不適 宜的題目略作修正,成為正式的訪談大綱(附錄四)。

(二)訪談的方式

依據Patton的觀點,訪談的形式,可依事前的準備程度及訪談問題的決定,分為非正式的 會話訪談、一般性訪談導引法與標準化開放式訪談三種取向(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本 研究之訪談將採一般性訪談導引法為主,事先針對所欲探討的主題,參閱相關文獻,依據研 究目的與問題,利用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設計訪談大綱,再將訪談大綱內容給與研究對象特質 相近的同仁參閱,瞭解其對訪談問題意義與焦點之理解情形,經試探性研究後稍作修正,成 為深度訪談的基本指引與內容;其次,研究者利用機會與研究對象增加互動並建立相互信賴 的共融關係,一方面取得訪談對象的信任,另一方面有助於研究者更進一步瞭解研究對象。

在掌握訪談內容與問題焦點後,研究者依訪談綱要,採自然且半開放的訪談方式,對受 訪者進行全部或大部分的問題訪談,但也會視受訪對象與反應之不同而作局部的差異調整。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不事先讓研究對象知悉訪談大綱的內容,而採用彈性與順勢引導的方 式進行。整個訪談在徵得訪談對象的同意,方會進行訪談。進行訪談之前,先考量訪談對象 的立場與方便性,事前約定時間地點,在自然、舒適、輕鬆、自由的情形下讓受訪者談論自 己的觀點,而整個訪談內容會事先徵得受訪者的同意,使用錄音機加以錄音,便於完整的整 理出訪談逐字稿。此外並將訪談內容與經驗整理成摘要,以探求受訪者對該校推展知識管理 的發展過程與成效的實際認知。為能廣泛平實的進行更多層面的資料蒐集,研究者除一般性 訪談外,也會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非正式的會話訪談,透過與教師及行政人員進行簡短交談,

蒐集該校組織成員個人實施知識管理的方式及其對教學工作的影響性,以了解該校推展知識 管理的具體成效。

(三)訪談對象

本研究個案學校之教職員工數多達一百零九位,為能顧及訪談資料的深廣度與聚焦需求,

訪談對象的選取,主要考慮個案學校成員其性別、學經歷、職務別、任教年級別與學校組織 中扮演角色等要件,兼顧行政與教學工作等角色。另考量研究的廣度、深度與多層面對照校 正之需,就深耕國小組織成員中,選取校長、五名各處室行政人員代表(含處室主任或組長)、

訪談對象的選取,主要考慮個案學校成員其性別、學經歷、職務別、任教年級別與學校組織 中扮演角色等要件,兼顧行政與教學工作等角色。另考量研究的廣度、深度與多層面對照校 正之需,就深耕國小組織成員中,選取校長、五名各處室行政人員代表(含處室主任或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