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6

的大旗下,連基本的工資收入都被收進資本家的口袋裡,自主性反而是心甘情願 成為被剝削的對象,獨立與公民記者所得到的實際報酬與付出不成比例。

因此,在新聞媒體產業非典型雇用的勞資關係中,勞動者之所以願意忍受較 差的勞動條件持續從事新聞工作,是基於對於不確定勞雇關係中的轉向確定(轉 正或加薪)的期待,以及對組織價值或者新聞專業自主的認同,而這樣的認同也 成為他們「甘願」的關鍵。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從勞動的觀點檢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狀況,對於學術上的 貢獻在於試圖以製造甘願的觀點來分析工作者在個體化的勞動過程中如何被組 織起來,因而產生與資本家的共識,解構在非典型雇用狀態下資方過度剝削的軌 跡。不同於傳統福特主義式廠房內部的鬥爭,非典型雇用是後福特主義下的彈性 生產模式,這樣的雇用狀況資方的控制與剝削依然存在,只是以更加隱晦、更加 細微的方式進行。

在新聞實務方面,透過了解新聞產業中非典型雇用工作者的勞動過程與認同,

以及媒體管理階層的觀點與做法,能夠作為雙方對話的管道,分析彈性雇用狀態 對於組織的利與弊。透過訪談的雙向訊息交流,除了能了解並揭露非典型雇用關 係中過度剝削與雙重剝削的現象,對於非典型新聞工作者而言也是重新檢視勞動 條件的機會,一同思考如何改善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現況,也鼓勵工作者主 動積極向組織要求自己應得的權益與保障。

在個人層次上,了解目前媒體產業界的勞動狀況有助於未來步入職場時各項 勞動條件的掌握,分析非典型勞動的利與弊後,當真正面臨這樣的雇用狀態時不 致惶恐,若是遭逢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勞動條件時,也知道該如何尋求申訴管道,

以捍衛自身權益。

研究限制方面,本研究採用特定樣本的深度訪談法,在調查從業人員的勞動 條件時會面臨樣本過少的侷限,加上非典型雇用的身分敏感,許多有相關經驗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7

從業人員具有防備心,擔心工作或因此受到影響而拒絕受訪或透漏勞動條件,也 造成大規模的勞動條件調查資料蒐集困難。

此外本研究採用滾雪球抽樣法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受訪對象,然而 也造成受訪對象同質性高,例如所處的媒體單位相同,或採訪路線相近,無法探 知其他媒體與不同領域路線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狀況。研究者建議後續 研究可以擴展到其他媒體組織或跨領域跨路線比較,或者大規模調查新聞媒體界 非典型勞動力的工作狀況,讓相關的學術討論更加完備。

新聞產業中非典型勞動的範圍甚廣,為維護且促進各種類型的非典型雇用新 聞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 建立良好的鑑價制度

對自由新聞工作者而言,進入業界的門檻相對較高。承攬接案管道不透明、

稿費一再被壓低,仍然是由媒體資方來主導局勢。而即便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彈 性自主的空間,拍攝出好的照片或寫出深度優質的報導卻可能面臨無處可銷,報 酬率不高的情況下也只能一再屈服於媒體資方的要求與價值觀。

因此,更需要建立起自由新聞工作者的資訊平台以及鑑價制度,這樣的模式 也適用於接案的獨立與公民記者。透過公開平台展示作品,有興趣引用或轉載的 媒體組織可主動聯繫並且議價。以知名網站 Demotix.com 為例,一方面是提供每 位使用者撰寫報導與攝影上傳的公民新聞網站,另一方面也是攝影通訊社,做為 新聞攝影的投稿與販售平台。在管道透明且選擇多元的情況下,自由新聞工作者 更能夠發揮新聞專業自主,不須受限於特定媒體,有助於提升自由新聞工作者的 收入與曝光度。

(二). 健全公眾委製報導制度

獨立與公民記者被商營媒體不當剝削、成為免費勞動力的狀況,或許必須跳 脫商營媒體的邏輯,才能為這些新聞志工創造公平的勞動環境。為防止主流媒體 與官方壟斷資訊流通管道,近年來除了鼓吹直接投入參與新聞產製的公民新聞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8

「公眾委製」的概念也逐漸萌芽成長,期望透過大眾審議、群眾集資的方式來進 行新聞的產製,美國的「Spot.Us」網站即為一例。2011 年 12 月,台灣優質新聞 發展協會以類似概念成立了「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開放外界提案,

平台會予以形式上的審核並給予開放性意見,提升深度與調查報導的可執行性。

另一方面也鼓勵公民小額贊助自己有興趣或認為有意義的議題,讓獨立與公民媒 體在免於政經勢力左右情況下,製作出優質的調查報導。平台創辦人胡元輝與責 任編輯林靖堂寫道:

「Spot. Us」這類新聞平台的成立,代表非營利新聞業存在與運作的 可能,也代表媒體經營並非企業家或富有者的權力。它也讓我們體認,

『好的新聞不會從天而降,好的新聞並非白吃的午餐。(胡元輝、林 靖堂,2012)

這種整合性的贊助平台一方面能夠支應獨立與公民記者的報導經費,也能夠 讓更多人意識以實際行動改變新聞媒體的重要性,並能進一步擴展到相關的法律 保護、報導資源、乃至酬勞福利標準,藉此建立起獨立與公民媒體合理的運作方 式。同時也建議政府能夠積極支持,成立新聞發展基金會,提升整體傳媒勞動環 境。

就目前產業與政府勞動政策的情況走向來看,要求媒體組織全面停用非典型 勞動力的可行性微乎其微。礙於研究者背景知識不足,難以深入探討台灣媒體產 業與勞動相關政策並予以進一步的批判建議,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能夠朝向這方面 剖析。在此研究者將先拋磚引玉,提供幾項建議更後續研究與討論。

首先正因新聞媒體產業與一般製造業不同,特殊性高,因此對於企業組織與 勞動規範必須更加嚴格。政府應積極介入維護非典型新聞工作者基本的工作權,

重新修訂短期聘用的相關法規,如規範企業採用短期勞動力占整體勞動力的比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9

嚴查連續聘用和無限續簽的萬年派遣與約聘、並確實實施不定期契約滿一年得以 轉為正式員工的法令,預防短期雇用遭到濫用,杜絕企業「假派遣約聘、真剝削」

的狀況。一旦遭逢勞資爭議事件,派遣公司與要派公司必須共同承擔雇主責任,

不得互推卸責。

另一方面,要改善台灣長期以來資強勞弱的情勢,最好的方法是促使勞動者 形成勞工與團結意識,成立工會以團體協商的方式積極向資方爭取權益。特別是 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非典型雇用關係中,個體化的勞動者要集結已屬困難,若遇 到政府法令章程的繁文縟節無疑是澆熄勞動者團結的滿腔熱忱。因此,政府必須 放寬非典型雇員成立產業與職業工會的限制,採最低的認定標準,讓非典型雇用 的勞動者先團結起來,在勞資雙方平起平坐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協商。

以上是本研究對於各種類型的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狀況改善提出 的建議。對於勞動者而言,非典型雇用型態在新聞產業中各有利弊,期望透過本 研究的探討能夠增進相關的學術與實務討論,最終能達到提升勞動者實際的工作 狀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0

參考文獻

王俐容譯(1994)。〈在主流報業內激進〉。《當代》,102:37-45.

王晴玲(2007)。《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 導研究》。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雅雲(2011)。〈我國非典型就業概況〉。《台灣勞工季刊》,27: 100-11。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11)。〈2011年台灣媒體白皮書〉。上網日期:2012 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maataipei.org/upload/1318490238.pdf。

江豐富(2011)。〈失業、非典型就業的人口組成與工資率分析〉。《台灣經濟預測 與政策》,42(1): 75-118。

吳育仁(2008)。〈勞動過程中勞動控制:以台灣新聞記者為例〉。2008 第七屆管 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科技大學。

辛炳隆(2011)。《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經濟面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 建設委員會。

林宗弘等譯(2005)。《製造甘願》。台北:群學。(原書 Burawoy, M.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林宜嫈(2010)。《從無名到知名:知名部落客的勞動發展過程與勞動認同》。台 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行(2005)。《論後工業脈絡下台灣遊戲產業勞動控制的彈性》。中正大學電 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昶宏(2010)。《365.5 行:論營利部落客勞動階層及彈性勞動樣貌》。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美(2006)。〈當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新聞學 研究》,88:143-82。

胡元輝、林靖堂(2012)。〈weReport 平台──公眾支持小額捐款的新媒體嘗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1

《目擊者》。上網日期:2013 年 6 月 3 日,取自:

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wereport.html。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 民主季刊》,3(4):1-36。

陳文俊譯(2005)。〈抽樣的邏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書 Babbie, E.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Research),頁 245-297。台北:雙葉。

陳順孝(2002)。〈新聞組織的控制與反控制:記者與報老闆的互動策略 〉,《第 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77-105。台北:輔大大眾傳播學研 究所。

陳順孝(2005 年 11 月 19 日)。〈為何寫?寫什麼?怎麼寫?——公民新聞的主

陳順孝(2005 年 11 月 19 日)。〈為何寫?寫什麼?怎麼寫?——公民新聞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