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甘願,不甘願?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甘願,不甘願?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昌德博士. 立 甘願,不甘願?. 學. ‧ 國. 政 治 大. ‧. 論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 y. Nat. er. io. sit. Manufacturing Consent or Not? The Labor of. n. Atypical a l Employed Journalists v i n Ch engchi U. 研究生:江慧珺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2) 謝 辭 ~夢は一人じゃ見られない~ 仲夏定番的 AKB GROUP 總選舉結束,成員們的驚喜、悲傷、歡笑與淚水 也隨之落幕。我的論文和研究所生涯,也在眾人幫助與陪伴中寫下最後的句點。 三年光陰,醞釀出的不只是這本論文,還有滿載的知識與感謝。首先要感謝 昌德老師的指導,加入老師的研究團隊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一般,從研究發想、 進行訪談到撰寫論文,都是在老師的幫助與指導之下才能順利進行。感謝麗雲老 師與梅君老師擔任論文口試委員,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指教,惠我良多。. 政 治 大 這篇論文真能為新聞媒體非典型勞動的學術與實務帶來一些貢獻, 我只是個紀錄 立 感謝每一位受訪者,你們不吝分享自身的勞動經驗,才成就這篇論文。若說. ‧ 國. 學. 者不敢居功,功勞全歸你們。. 感謝我曾經修課的蘇蘅老師、阿三老師、百齡老師與淑美老師,每次授課討. ‧. 論結束都讓我感到功力大增。感謝琮仁老師讓我擔任研究與教學助理,跟著老師. sit. y. Nat. 上課做研究也跟呼吸一樣自然。. al. er. io. 感謝我的家人多年來的支持與陪伴。感謝爸爸媽媽一直無條件支持我,讓我. v. n. 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感謝姐姐,雖然你神經大條但是在關鍵時刻都很可靠:. Ch. engchi. i n U. 感謝衍宏,從我們進政大都是一年級,到現在我要離開了,感謝衍宏咖啡館讓我 的論文口試能夠順利通過。果然,美食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感謝新聞 99 的夥伴們,三年來承蒙大家的照顧。想起那些上課吃點心、期 末趕報告、聚餐唱歌大哭大笑、研究室裡暢所欲言大聊八卦的歲月,很開心能夠 與大家共度,也期待我們都能朝著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勇敢前進。 最後,感謝詩樺。一路走來我們互相扶持鼓勵,感謝你容忍我的任性,從不 對我發脾氣。未來,還請繼續指教。. i. 慧珺. 謹上. 2013.06. 夏夜.

(3) 摘 要 本研究從勞動觀點出發,檢視台灣媒體組織中的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勞 動樣貌,並探討在非典型雇用型態下勞資雙方在生產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轉變。 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則既是受雇於資方的勞工,同時也可視作個人企業。做為 勞工,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的各項勞動條件幾乎都不如正職工作者;做為個人企業, 非典型新聞工作者需獨自面對外在環境變動的風險。正向來看非典型雇用是對於 僵化體制的抵抗與反動,脫離組織換取自主性與自由,甚至帶來權力翻轉改變; 反向思考則以社會學家Buroway「製造甘願」的概念為基礎,說明非典型新聞工. 政 治 大 科技與價值觀的控制形塑出順服的意識型態。 立. 作者對於資方過度剝削的順服,心甘情願參與資方所組織的趕工競賽,透過官僚、. ‧ 國. 學. 研究結果依契約型態將新聞媒體產業中的非典型勞動力分為派遣/約聘新 聞工作者、自由新聞工作者與獨立/公民記者三種類型,一般非典型雇用新聞工. ‧. 作者勞動條件都比一般正職工作者差,而三種型態的非典型勞動力的契約嚴謹程. sit. y. Nat. 度會影響到勞動條件與自主性。不同的自主程度會影響到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與. al. er. io. 甘願的機制,派遣與約聘工作者的勞動過程中充滿不甘願的元素但受限於理想與. v. n. 現實卻被迫甘願;自由新聞工作者看似自由自主,但對工作延續性的焦慮也迫使. Ch. engchi. i n U. 他們落入競爭的遊戲中並自我限縮;獨立與公民記者以無償勞動換取絕對的自主 權,然而要在眾多論述中取得框架的定義權,只能以自我剝削換取主流與個人媒 體的轉引與跟進,勞動所產生的價值與實際付出不成比例。 本研究建議未來新聞產業界建立良好的新聞鑑價制度,並大力推行公民委製 新聞平台,藉此提升台灣新聞產業勞動者的勞動條件與新聞產出品質。. 關鍵字:非典型勞動、獨立記者、公民記者、約聘、派遣、自由新聞工作者、製 造甘願. ii.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labor of atypical employed journalists in the news industry in Taiwa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changing between the capitalist and the labor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typical employed journalists are on the one hand the temporary workers who suffer the worse labor condition than permanent employe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viewed themselves as self enterprise that faced external risks alone. Positive speaking, atypical employment was the resistance of traditional rigid discourse. For the sake of freedom and autonomy, workers leaved. 政 治 大 concept of “manufacturing立 consent,” this study illustrated how atypical employees organizations and anticipated power reversal. Negatively, based on Buroway’s. ‧ 國. 學. submitted to the capitalist’s over-exploitation, willing to making out organized by the capital through the ideology formed by bureaucracy, technology and value control.. ‧.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typical employed journalists were separated into three. sit. y. Nat. kinds: dispatched/contract workers, freelancers and independent/citizen journalists.. n. al. er. io. Generally speaking, those temporary workers’ the labor condition were worse that. i n U. v. permanent employees and the type of contracts would affect their working condition. Ch. engchi. and autonomy. Different degree of autonomy could therefore inference occupational identity and consent. Dispatched and contract workers were forced to make consent with the capitalists due to ideal and reality; freelancers seemed to enjoy the freedom and autonomy, but the anxiety to job sustainability forced them to join the competitive game and self-constraint; independent and citizen journalists’ free labor guaranteed the absolute autonomy, but they had to work hard and even self-exploit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frame disputes in both main stream and personal media. The value conducted during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effort they made were out of proport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establishing complete news valuation system, and iii.

(5) supporting community-funded reporting to upgrade the labor condition and report quality in the news industry in Taiwan.. Key words: atypical employment, independent/citizen journalists, dispatched/ contract workers, freelancers, manufacturing consen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目錄 第壹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 4 第三節、論文架構 ........................................................................................................... 7. 第貳章、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非典型雇用 ....................................................................................................... 9 (一). (二).. 治 政 大 媒體組織使用非典型勞動力 ................................................................... 10 立. 非典型雇用緣起 ......................................................................................... 9. 第二節、非典型雇用對企業組織的影響 ..................................................................... 15. ‧ 國. 學. 第三節、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順從與抵抗 ......................................................... 19 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特質 ........................................................................... 19. (二).. 勞工與個人企業的雙重特質 ................................................................... 21. (三).. 甘願勞動的正反思考 ............................................................................... 22. ‧. (一).. sit. er. io. 甘願勞動做為一種抵抗? .............................................................. 22. al. v i n 甘願勞動做為一種剝削? .............................................................. 30 Ch engchi U n. 2.. y. Nat. 1.. 第四節、小結................................................................................................................. 35. 第參章、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研究方法 ......................................................................................................... 37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對象 ............................................................................................. 37 (一).. 研究問題 ................................................................................................... 37. (二).. 研究對象 ................................................................................................... 39. 第三節、訪談大綱設計 ................................................................................................. 41. 第肆章、研究分析 .................................................................................. 46 v.

(7) 第一節、非典型勞動力採用原因與管理 ..................................................................... 46. (一). 相對便宜且便於彈性管理.................................................................. 46 (二). 工作特性.............................................................................................. 48 (三). 組織員額限制...................................................................................... 50 第二節、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樣貌 ..................................................................... 54. (一). 派遣/約聘新聞工作者...................................................................... 54 (二). 自由新聞工作者.................................................................................. 59 (三). 獨立/公民記者.................................................................................. 65. 治 政 大 第四節、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認同與因應策略 ................................................. 76 立. 第三節、「甘願勞動」的形成與影響 ......................................................................... 67. ‧ 國. 學. 第伍章、結論 .......................................................................................... 86 第一節、結果分析 ......................................................................................................... 86. ‧.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 96. Nat. io. sit. y. 參考文獻................................................................................................. 100. n. al. er. 附錄:訪談大綱 .................................................................................... 107.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第壹章、緒論 Life is flexible... is your job? 生活彈性輕鬆…那你的工作呢? -- FlexJobs.com. 第一節、研究緣起 對媒體工作者而言,身處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交互影響、高度全球化、自由 化與商業化的今日,或許就如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 政 治 大. 新媒體發展使得個人得以擁有發聲管道,同時傳統媒體仍然保留其影響力;. 立. 全球化與自由化的結果使得媒體工作者不再受限於時間、地域、或特定組織;在. ‧ 國. 學. 商業導向的思維下,媒體組織大幅裁撤人力,以更彈性的方式雇用人才,使勞動 型態步向個體化。對於部分媒體工作者而言,彈性、非典型的雇用形式使其不必. ‧. 受制於單一組織,得以發揮所長,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彈性雇用也意味著集體. y. Nat. sit. 力量瓦解,勞動條件缺乏保障。. n. al. er. io. 研究者身為即將步入媒體界的準新聞人,面對逐漸惡化的勞動環境,「約聘. i n U. v. /派遣缺,做不做?」可能即將面臨的第一道難題。過去對於新聞媒體組織的想. Ch. engchi. 像是一群記者聚在報社內一同加班趕稿,隔天迫不及待地翻開報紙看看幾篇稿子 見報;名片上印的是某報或某電視台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時也以該媒體組織代 表自居。然而在彈性雇用關係中,勞動者的位置產生微妙的變化。不隸屬於特定 組織是否還是以某報或某電視台記者自居?在組織內的地位是否有如次等公民? 派遣人員尚面對「一雇二主」的窘況,當要派與被派單位意見相左時,又該聽從 哪一方?種種問題都顯示在現今媒體環境中非典型雇用人員的困境。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是出於自願脫離媒體組織,他們去除了組 織的各種限制與壓力,為的是享有高度的報導自主性,能夠針對特定議題長期且 深入追蹤,影響不容小覷。2010 年獨立記者朱淑娟以環境報導一舉拿下第九屆 1.

(9) 曾虛白新聞獎與卓越新聞獎三項大獎,包括曾虛白新聞獎的公共服務報導獎、卓 越新聞獎的平面報導即時新聞獎以及電視類專題新聞獎。獨立紀錄片導演李惠仁 以多年追蹤台灣禽流感疫情狀況製作成的紀錄影片《不能戳的秘密》 ,獲得 2011 年第十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2011 年 4 月 30 日正式成立的「優質新 聞發展協會」也資助李惠仁、陳香蘭等獨立記者從事調查報導。2011 年獨立記 者李惠仁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獲得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類後,仍然 持續產出作品上傳至網路,保持議題熱度,禽流感的議題最終在 2012 年 3 月爆 發,得到全體社會的關注。獨立記者深入調查主流媒體無法或不願追蹤的議題,. 政 治 大 報導方向等來自組織壓力的情況下,享受著無拘無束的報導自主權,並且遊走於 立. 並運用多元的報導策略擴大議題。脫離了媒體組織後,他們在沒有時間、篇幅、. 各個媒體平台,秉持「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勞動原則。. ‧ 國. 學. 非典型雇用的型態多樣,或出於自願或出於非自願,然而他們都必須面對隱. ‧. 藏在自由、輕鬆與彈性這美麗糖衣底下的不穩定與未知感,以及欠缺健康、退休、. y. Nat. 與其他福利保障的勞動環境。法國導演 Marc Petitjean 於 2010 年拍攝紀錄片. er. io. sit. 【Tokyo Freeter】(東京自由打工族或譯作「飛特族」)即是探討日本的非典型雇 用現象。飛特族(Freeter,フリーター)是日本創造出的詞彙,由源自英文的自. al. n. v i n 由(フリー,Free)和源自德文的工人(アルバイター,Arbeiter)兩個字組成。 Ch engchi U 自日本 1980 年代末期泡沫經濟崩壞,企業徵才態度轉向保守,嚴格篩選正職員. 工,重「質」不重「量」,終生雇用制也宣告瓦解,同時也引入新的人才聘雇策 略,使用派遣與打工等短期且彈性的勞動力取代正職人員。 企業以較差勞動條件來雇用非典型員工,必須提出一套論述使求職者信服, 接受非典型雇用的勞工,也必須「同意」這樣的勞動條件。影片中提到自由安排 時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該被工作束縛、轉換工作跑道容易等,對於自由打 工與兼職工作者的美好描繪讓許多人自願搭上這艘「蟹工船」 。 《蟹工船》是無產 階級作家小林多喜二於 1929 年發表的代表作,小說的背景發生於一次世界大戰. 2.

(10) 後的經濟大蕭條,日本平民面臨失業破產的危機,有投機的財團趁機大量購買即 將報廢的舊船,改裝成壓榨勞工的海上「船工廠」 ,在靠近俄國的公海捕到的蟹, 船上就地製成蟹肉罐頭,以獲取暴利。蟹工船名義上既非工廠也非航船,自然可 以規避日本國內的勞動法令與其他安全規定。資方為了追求利潤的極大化,視人 命如草芥,最終引起勞工的反抗。 1920 年代末期的小說,因為敘述情況與現今社會底層的「窮忙族」 (working poor)類似而意外翻紅,反映出年輕人工作不穩定求職無門,薪水差距加大成為 青貧世代,非典型雇用職取代正職缺額,在責任制、職業倫理的大帽子下,工作. 政 治 大 生病或職業災害而不能工作時,立刻就沒有收入。就業市場長期處於供過於求的 立 超量超時,隨時都存在著會失業的不安定感,深怕犯了錯就無法獲得續聘機會。. 狀態,使得非典型雇用型態日益普遍,飛特族的薪資待遇遠不如正職員工,也缺. ‧ 國. 學. 乏升遷機會,加上工作內容多半是低技術或低知識水平,對於企業主而言,飛特. y. Nat. 成年輕一代無法向上爬升,成為新貧階級。. ‧. 族多樣卻短暫的工作經驗通常不是加分條件,反而認為缺乏耐心而無法堅持,造. er. io. sit. 在新聞媒體界方面,非典型雇用的型態雖然尚不普遍,但是有逐漸增加的趨 勢。在台灣新聞媒體業界中,過去因工作穩定加上待遇好,素有「報業鐵飯碗」. al. n. v i n 之稱的聯合報系,自 2004 年起陸續對攝影記者推動「優退、優離」方案,直到 Ch engchi U 2009 年達到高峰,有十六位攝影記者同時離職,為彌補人力空缺,社方提出半. 薪約聘方式回聘部分記者(張天雄,2012) 。此外從 2007 年 9 月起聯合報系招考 新人適用「約聘制度」,一年一聘,須視工作效率決定是否轉為正職或續聘。做 為國內過去報業龍頭之一,聯合報系採用約聘制度聘雇新進記者無疑是對業界投 下一個震撼彈。 非典型雇用的另一種形式─派遣,也在台灣勞動族群與產業界造成影響,引 發各界討論。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節目曾在 2008 年做過【派遣的面紗】報 導,派遣人力因便宜、好用而遭到資方濫用,有企業甚至恣意解雇員工,再成立. 3.

(11) 人頭派遣公司,重新以派遣名義「雇用」遭解雇的員工。2012 年 7 月 24 日公視 的政論節目【有話好說】討論主題也是派遣勞動,除了邀請專家學者外,更請該 節目的派遣工作人員現身說法。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2012 年也推出論壇劇場 【一僱二主】,討論非典型雇用型態當道,派遣勞工不僅薪資福利保障遠不如正 職員工,也因為雇用成本較低而衝擊正職員工。然而派遣員工礙於法令與勞動個 體化,組成自救工會難上加難,一旦發生職業傷害或其他爭議問題,派遣公司與 要派單位互踢皮球,形成勞工互相殘殺,卻又求助無門的派遣勞工悲哀局面。在 派遣勞動尚未獲得官方認可前,派遣工人的權益仍然遭到漠視。. 政 治 大 歷經經濟大蕭條與二次大戰,全球經濟受重創,政府積極介入市場,富人增 立.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 國. 學. 稅、強化工會、建立社會福利網,造就美好的「大壓縮期」 (The Great Compression) , 逐步建立起穩固的勞資雇用關係,進而成為現代人熟知的傳統雇用方式。放眼世. ‧. 界各國的勞資關係,就屬日本的終生雇用制最為人津津樂道。. sit. y. Nat. 而時至今日,隨著全球化與自由化浪潮不斷侵襲,加上歷經數次全球性的金. al. n. 態現代性」 (liquid. er. io. 融危機,穩固的勞資雇用關係也產生變化。社會學者 Bauman(2000)曾提出「液. v. modernity)的概念,說明過去現代性的規則與制度如同固態. Ch. engchi. i n U. 一般沉重,但這些現象在當今社會卻快速改變,如同熔化(melt)一般,成為液 態性。Bauman 認為液態相較於固態是輕盈(light)且無重力(weightless)的, 具有高度的彈性與適應性。是故,所有的制度、群集都被丟進熔爐中,重新分配 與定位,形成邊界斷裂、全體崩壞的現代性(Bauman, 2000, p.6) 。組織走向彈性 化、扁平化,帶有強烈後現代色彩的非典型雇用關係出現,強調短期、彈性、流 動與自由,勞資雙方各取所需。後現代組織的特徵包括小而適中之規模與複雜性、 採取彈性的結構、制度之間的合作、成員任務相當明確、領導僅在特定的時空與 情境下作用且其掌控能力短暫且不穩定…等(林俊杰,2002)。 企業組織面臨全球性的不景氣,金融海嘯一波波襲來,廣告市場萎縮造成社 4.

(12) 方財務吃緊,使得企業大幅縮編、重組或倒閉,組織型態也隨之改變,從過去集 中式的科層組織(hierarchy),逐漸傾向扁平結構或是團隊的模式。組織扁平化 意味著員工的雇用方式傾向短期、彈性化(秦琍琍,2006)。正因彈性、非典型 的組織與雇用形式可以隨著組織內部的紛擾或外在情境的變動等等情境而做出 適當改變,故逐漸大行其道。 彈性雇用以及非典型工作的風潮,從1980年代開始蔓延至歐美等工業發展國 家的新聞媒體產業當中。由於媒體大環境改變,新傳播科技自1980年代以降迅速 發展,使得工作不再侷限於辦公室中,而是能夠隨著時間與空間的延伸. 政 治 大 型、兼差型的工作產生,造就了媒體產業出現一群非屬於典型雇用關係的新聞工 立. (Greenbaum, 1999) 。這種重新分工,不限定於時空的改變,還包括了各種契約. 作者,以約聘、派遣或承攬案件等臨時契約的雇用方式,成為媒體圈的產業後備. ‧ 國. 學. 軍。在新聞媒體中的彈性雇用也影響了新聞的產製流程,採用外包外買的方式以. ‧. 降低成本,也改變了決策、資訊處理、和傳播的形式。. y. Nat. 在台灣媒體產業方面,自從1988年報禁開放以來,媒體看似脫離了政治力的. er. io. sit. 介入,但卻因長期在威權體制下養成侍從主義,管制者過度保護與放任,造就了 結構性偏差,在媒介市場不透明的情況下,造成少數優勢者(the dominant players). al. n. v i n 寡占的局面。在資本主義快速進駐的情況下,產業所有權逐步集中化,過去傳統 Ch engchi U. 媒體勞資之間的獨特情感,例如報老闆自視「大家長」和老報人與員工的「家企 業」觀念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純粹的利潤邏輯考量(林麗雲,2008;劉昌德, 2008)。加上新科技的引入取代部分人力,導致新聞組織的型態改變,大規模縮 編或停業,記者的勞動條件不斷惡化,甚至失業(Im, 1997)。 以台灣新聞工作者的收入為例,比起1990年代初期的新聞工作者的平均所得, 2000年代初期大約僅有3成的新聞工作者薪資有所增加。由於工作缺乏保障、勞 動條件又逐步下降,導致新聞工作的整體滿意度與自主性評估大幅下降——記者 對於新聞工作的滿意度,從1990年代初期的7成,下降到2000年代初期的不到1. 5.

(13) 成;記者對於本身工作自主性的評估,也從1990年代的9成,下降到2000年的不 及半數的4成左右(劉昌德,2008)。 媒體大環境改變,媒體組織的因應方式不僅是壓低從業人員的薪資,也開始 思考組織型態重組,以尋求出路。過去崇尚固態科層組織模式的新聞組織,以家 父長制、報人精神為號召,現今政治與經濟情況快速轉變,新聞媒體走向集團化, 以商業邏輯為首要考量,大幅縮減人力,龐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不僅決定了個人的 能動性,也使得不論是媒體組織本身或媒體工作者都走向個體化(王維菁等,2010; 華婉伶,2010)。. 政 治 大 用新聞工作者的短期工作契約使他們能夠享有較大的報導自主性,實踐理想,例 立. 非典型雇用的新聞工作者型態多樣,相較於組織內部的雇員,某些非典型雇. 如多半以短期的承攬契約維生的自由新聞工作者。Ryan(2005)對美國電視新聞. ‧ 國. 學. 自由工作者之工作滿意度的研究,發現正職員工與自由工作者在工作滿意度的測. ‧. 量的結果整體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反倒是自由新聞工作者在報導自由度與自. y. Nat. 主性等方面的成就感較高。. er. io. sit. 從企業主的角度來看,外包形式的工作型態大幅降低企業人事成本,除了不 須負擔員工福利與退休金外,由於雇主與勞工之間並無實際地雇用關係,雇主更. al. n. v i n 能任意聘用或解雇勞工。加上法律目前缺乏對於非典型雇用員工(含派遣、約聘 Ch engchi U. 與承攬)的明確規範,對於這些非典型雇用的新聞工作者而言,雖然能夠享受自 由自在分配工作時間與地點,並且避開組織雇員所受的直接控制與壓迫,能力較 高的勞動者「時薪」或許高於一般組織雇員,然而收入來源不穩定,總收入亦明 顯偏低,常常處於「低度就業」的狀態,勞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若是已派遣形式 雇用,派遣員工甚至必須面臨要派與被派單位的雙重剝削。 本研究擬以媒體組織中非典型雇用的新聞工作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輔以媒 體組織中資方與管理階層的觀點作為對照。研究目的並非意圖批評指責非典型、 彈性的雇用制度,而是藉由各種資料收集方式具體檢視非典型、短期雇用新聞工. 6.

(14) 作者的勞動樣貌,並進一步探討非典型雇用的勞資雙方在生產過程中的互動與關 係轉變。而除了以新聞工作為正職的非典型僱員外,目前有許多公民投入兼職的 新聞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公民記者」,若視作主流媒體的非典型勞動力之一,則 有相對較多的學術研究,不過多數集中在其對於公民意識的培養以及公民社會形 成的影響上。儘管公民記者常被視為「烏合之眾」,發稿頻率多半不高,每月平 均發稿數量在一則以下的約有七成,但也有近一成的公民記者積極參與,保持每 月十則以上的發稿量。參與公民新聞的理由中,「實現理想」的新聞理念比例最高、 超過三成,主要滿足感也來自於自己所報導的議題受到重視(王晴玲,2007)。. 政 治 大. 做為新聞產業中訊息生產者的一員,公民記者的勞動環境與條件也待進一步探 討。. 立. ‧ 國. 學. 第三節、論文架構. 匯整以上所述,研究者擬定三大討論方向,包括客觀的勞動條件、資方的管. ‧. 理機制與勞方的因應。以下列出各項討論議題,並試圖尋求答案: 台灣非典型新聞工作者之類型與勞動條件。. 2.. 媒體組織如何透過非典型雇用機制來管理?管理階層的角色為何?. 3.. 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如何因應、配合?.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1.. i n U. v. 本論文第二章文獻探討將聚焦在新聞媒體組織中非典型雇用緣起以及從巨 觀與微觀的角度檢視企業採用後福特主義彈性雇用的原因與影響。本研究擬從勞 動觀點來檢視非典型雇用關係,後福特主義式的非典型勞動具有彈性化、個體化 的特色,特別是新聞產業強調自主空間,個人主義色彩濃厚,新型態的雇用型態 對於勞動過程與認同勢必造成影響。因此本研究援引Buroway「製造甘願」的概 念作為主要的理論架構,探討彈性勞雇關係對於勞動者工作產出與認同的影響, 以及在勞動過程中共識是如何產生。第三章介紹本研究採用的深度訪談方法,並 且詳列主要的研究問題、受訪對象的背景與資歷以及訪談大綱設計方式。 第四章研究分析先從管理階層觀點來看非典型雇用利弊,再依據受訪對象勞 7.

(15) 動特質分為三種類型:派遣/約聘新聞工作者、自由新聞工作者以及獨立/公民 記者,從勞動者的觀點檢視勞動條件、自主性與職業認同,探討勞資雙方的共識 如何形成。第五章總結研究結果並分析,嘗試與理論觀點對話並且提出研究建 議。 透過探討以上議題,本研究希望在社會、學術與個人三方面獲得成果。從巨 觀的社會層面來看,藉由探討以上議題,本研究企圖描繪出媒體組織中非典型雇 用的勞動樣貌,並嘗試進一步提出有助於保障與提升這些重要新聞工作者勞動條 件的策略,在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的權益受到保障的基本前提下,促進媒體報導品. 政 治 大 就學術層面來看,台灣過去從勞動觀點分析新聞工作者的研究不多,而對於 立. 質的改善。. 目前人數尚在成長中的非典型新聞工作者,更是欠缺相關經驗調查或理論分析,. ‧ 國. 學. 過去的相關研究也大多聚焦在單一類型的非典型新聞工作者,如部落客、獨立記. ‧. 者或公民記者,缺少整體的評估。本地勞動研究對於非典型雇用雖累積了不少分. y. Nat. 析,但同樣對於非典型工作在媒體的發展少有關注。因此,本研究著眼於新聞媒. 參照,預計能夠同時在傳播與勞動研究上做出貢獻。. al. er. io. sit. 體界中各個類型的非典型工作者,並且試圖納入媒體資方與管理階層的觀點相互. n. v i n 對研究者個人而言,則是個學術與實務的成長機會。從研究議題的發想、文 Ch engchi U. 獻蒐集與整理、訪談、分析乃至最後的撰寫,都是學術研究與邏輯推演的訓練。 此外在一次又一次主動約訪與訪談過程中不僅能學習與人應對的技巧,更是拓展 業界人脈的良機。. 8.

(16) 第貳章、文獻回顧 本章將從整理非典型雇用緣起與在媒體產業中的應用開始,進而討論媒體 組織中勞資雙方對於非典型雇用的因應,最後試圖從相關文獻探討中分析出非典 型新聞工作者心甘情願參與其中的機制。. 第一節、非典型雇用 (一). 非典型雇用緣起 自1980年代開始,為因應不穩定的市場需求與競爭成本壓力增加,歐美國 家企業出現對於非典型勞動力的需求,加上就業市場不景氣,青年與女性人口又. 政 治 大. 注入勞動市場,使得求職者對於非典型就業機會的需求增加,歐美國家非典型雇. 立. 用型態開始大行其道。而非典型就業的浪潮也於1990年代蔓延至日本、韓國等東. ‧ 國. 學. 亞國家,台灣則到近年來非典型雇用人數才開始大幅增加,其中尤以派遣勞動增 加速度最為驚人(辛炳隆,2011)。. ‧. 「非典型雇用」(atypical employment)主要指的是「不定期之全時有酬雇用. y. Nat. sit. 關係」(full-time open-ended wage employment)下的「正式工作者」之外的暫時性. n. al. er. io. 勞動力,國外研究將之細分為包括租賃勞工、契約工、企業服務工作者、部分工. i n U. v. 時工作者、自我雇用工作者、日薪工作者、多工作工作者等多種;過去國內的研. Ch. engchi. 究,也曾經將非典型工作者細分為部分工時勞動、定期契約勞動、家內勞動、派 遣勞動、電傳勞動、網路勞動等等(簡建忠等,2007: 1-6)。在國內官方統計當 中,屬於非典型勞工的工作型態,包括了主要工作週的工時不滿卅小時者的「部 分工時」、雇用契約不滿半年的「臨時性工作」(包括「定期契約工」或「短期契約工 」等)、以及人力派遣工作者等三種。 非典型雇用型態對於就業市場與勞工權益的影響有各種說法,抱持正面看 法者認為非典型雇用形式能使企業組織更扁平彈性且自由,因應各種經濟政治或 社會的外在環境變動,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則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降 低失業率;另一方面持反面看法者認為企業只是基於利潤考量而採用非典型勞動 9.

(17) 力,以取代雇用成本較高的正職工作者,只能創造短暫的利益,加上這樣的雇用 型態也使勞動者缺乏對企業組織的認同感,長久看來無法提升產業競爭力,此外 對於就業市場而言,越來越多正職工作者自願或被迫轉為勞動條件較差的非典型 用工作者,不利於整體勞動環境(辛炳隆,2011)。 (二). 媒體組織使用非典型勞動力 歐洲與美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新聞產業,在 1980 年代之後便出現彈性雇 用的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特別在影視產業等部門,這些非典型工作者已經成為非 常重要的勞動力。這樣的趨勢,首先是因為 1970 年代晚期以降,在後福特主義. 政 治 大 發展國家在勞動相關法規上紛紛「鬆綁」,傳統工會力量式微,使得勞動市場結構 立 的產製模式下,由新自由主義所帶動的勞雇關係進一步市場化,導致歐美等工業. 重新洗牌,各種以彈性化為名的新型態勞動力,包括臨時或暫時性工作、外包勞. ‧ 國. 學. 動、自我聘雇、與獨立契約等非典型工作數量大幅成長,同時也促使相關勞動權. y. Nat. Harvey, 2005)。. ‧. 益的保障不斷縮減,而使得勞工的處境愈來愈困難(Ursell, 1998; Berner, 2004;. er. io. sit. 在美國,非典型勞動類型之一的派遣勞動在 1980 年代後逐漸成長,1998 年 共 117 萬人、佔總勞動力 2.5%,2004 年時成長到 226 萬人、佔總勞動人口 4%。. al. n. v i n 不過如果計入臨時性工作、自我聘者、兼職打工等較為廣泛的非典型工作,則官 Ch engchi U. 方統計在 2000 年的比例就高達 30%。至於在歐盟國家,1990 年代的派遣勞動大 約佔總受雇人數的 1.4%,但非典型勞動的另一類型「部分工時」的工作者,在 2004 年時則高達總雇用人口比例的 17.4% (簡建忠等,2007: 3;Ryan, 2008: 127)。 其次是經歷 1980 年代媒體政策的「私有化」風潮,歐洲與美國的媒體產業環 境愈趨商業導向,在從「公共化」的媒體環境中逐步邁向「市場化」的結構下,業者 為求降低薪資成本與提高獲利,因此也大量運用非典型勞動力,因而改變了整體 的媒體就業環境。例如,英國電視產業因為 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政府管制政策 的改變,包括對所有無線電視台 25%的獨立製作配額規定、公共廣電的「英國廣. 10.

(18) 播協會」(BBC)執行外包策略的「製作人選擇方案」 (Producer Choice)的執行、 以及商營廣電的「獨立電視網」(ITV)的「電視網節目中心」(Network Centre) 的建立等,導致節目製作工作大量外包給獨立製作公司與製作人,使得 1990 年 代英國電視製作部門的工作中,有高達五成的「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s) (Dex, et al. 2000;Chanan, 1980) 。同樣的,德國的公共廣電與商營電視台,在 1990 年 代也因應商業競爭趨烈與薪資成本上漲的壓力,而開始大量外包製作工作給獨立 製作公司或自由工作者(Baumann, 2002) 。而一向以商營體制為主流的美國電影 產業,更是在 1970 年代開始,其產製與發行體系,就從過去大型片商「一條鞭. 政 治 大 外部化(externalization)(Christoperson, 1996; 2008),而可以說是各國影視產業 立 式」的垂直整合,逐漸朝向將產製工作外包給獨立製作公司、把產製部門勞動力. 將內容生產工作外包的濫觴。. ‧ 國. 學. 在新聞產業中,彈性化、非典型的雇用方式直接影響到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 ‧. 新聞勞動彈性化、個人化、孤立化將直接導致勞動高度不穩定性與勞工權益惡化,. y. Nat. 自由新聞工作者喪失與其他勞動者之間組織串連的能力,不僅容易受到市場波動. er. io. sit. 影響,與資方協商薪資與保障的權力也降低(Berner,2004)。Ursell(2003)以 英國的媒體情況為例,指出壓低製作成本、組織彈性化的結果就是不良的勞動環. al. n. v i n 境。自由工作者的約聘期縮短, C從一年變成兩週 U h e n g c h,i且只有少數明星記者坐擁高薪, 比例非常低,對默默無名的多數人而言都是被迫放無薪假。. 當前媒體彈性雇用工作者勞動市場的最重要面貌,就是人際網絡、也就是所 謂的「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成為最重要決定要素。以影視產業維利,多半 是以製作人為核心的生產過程,其勞動力的組成往往是以製作人之人際脈絡為核 心的招募組成。一般來說,資方與管理階層在前製期計畫成形、預算大致敲定之 後,先行尋找其中創意階段的「工頭」,也就是製作人與導演。而接下來的人員 選定與勞動過程,就是由製作人與導演來進行招募與控制。負責執行計畫的製作 人與導演招募其他工作者時,主要倚靠其個人社會網絡,包括過去合作對象、熟. 11.

(19) 人、甚至是親人等。因此,在影視產業中的自由工作者,必須要擁有一定的社會 資本或網絡資源,以獲得這些製作人的注意,而可稱為「青睞經濟」 (economy of favours)(Ursell, 2000)。 透過「人際網絡」(networks)來尋求工作機會與事業發展,增加了非典型雇 用勞工在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因為自由工作者進入市場與保持工作並無一定的 標準,也不再有正式的實習或訓練過程。這樣的高度流動性的勞動體制,是前述 經濟新自由主義的「企業自我」認同得以成為自由工作者當中意識霸權的重要因 素。自由工作者的事業成功關鍵之一,就是保持與行業中的人際聯繫,多數工作. 政 治 大 的人際關係上,以降低不確定性。在這種人際網絡為基礎的勞動力市場中,工作 立. 者傾向與自己熟識、或者有合作經驗的人共事,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維繫工作中. 的人際關係與聲望是勞動過程中最主要的工作關鍵、也是最大的焦慮來源;因為. ‧ 國. 學. 隨時處於工作不保、與販售自己勞動力的焦慮當中,彼此競爭也就成為工作常態. ‧. 與最基本的意識形態(Dex et al, 2000; Storey, 2005)。. y. Nat. 事實上,影視產業中的非典型自由工作者並非完全的「個人化」,而是透過這. er. io. sit. 些人際網絡,形成一些正式與非正式的「半永久性工作團隊」(semi-permanent work groups) ,以小型網絡團體、有時是一種都會區域內聚集(clusters)的群體,. al. n. v i n 作為勞動市場中的供給者。代表資方的經理人在勞動市場中尋找各種分工階段的 Ch engchi U 「工頭」合作、也就是將各部門的工作外包,將個別部門的用人職權、工作進度安 排、以及日常工作方式都交給這些工頭,而總籌管理工作的經理人規定工作完成 時間、以及跟所有工作人員個別洽談酬勞。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已經進入職場. 的非典型彈性雇用工作者可以降低尋找工作的風險,而管理者則可以降低不確定 性與成本,而形成類似學者Littler所稱的「幫派勞動」(gang labor) (Blair, 2001)。 關於自由媒體或新聞工作者在工時、工作量、收入、福利保障、人脈資源與 工作持續性等勞動條件的相關背景,歐美國家已有多次大規模的調查。國際記者 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在 2006 年進行涵蓋 38 個國家的. 12.

(20) 全球性調查,顯示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大約有佔所有記者比例達 34%。例如媒 體 組 織 BBC 和 ITV 紛 紛 裁 減 全 職 記 者, 聘 用 契 約 化 的 自 由媒 體 工 作 者 (freelancer) ,完全以市場為思維中心(Storey et al., 2005) 。他們的工作不穩定、 收入偏低,許多國家的媒體業者也拒絕工會組織代表這些彈性雇用勞工進行集體 協商,使得他們的權益基礎更為脆弱(IFJ, 2006)。美國自由新聞工作者也面對 許多工作條件惡化的問題,研究發現,一般來說他們的收入低、對於工作保障、 社會保險、與休假等福利項目較不滿意(Ryan, 2009)。 英國全國記者工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 NUJ )調查330位自由新聞. 政 治 大 必須在晚上或週末工作;經常受到組織編輯的性別與年齡歧視,工會組織也偏向 立. 工作者的生活與工作福祉,結果顯示多數人工作收入不足維生;工作與生活失衡,. 體制內的老會員。然而對自由新聞工作者來說,鼓舞他們的大多是自身專業(如. ‧ 國. 學. 接到好的案子、受到推薦等)而非經濟因素(NUJ, 2004)。. ‧. 美國新聞記者與作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Journalists and Authors, ASJA). y. Nat. 調查美國自由新聞工作者,回收 605 份問卷,有效樣本為 473 份。在人口統計上,. er. io. sit. 以高教育程度的已婚中年女性居多,且近七成(68.9%)受訪者年薪不超過五萬 美元。多數自由工作者普遍認為萬事起頭難,平均要花四到五年才能獨當一面,. al. n. v i n 且至少要有一項專精領域。有高達 C h 92%的受訪者都偏好自由新聞工作,最滿意自 engchi U 己當老闆、自由調配工時與在家工作;但最不喜歡的包括財務不穩定、薪資狀況. 與工作量不穩定。他們認為最困難的是開發新市場、突如其來的工作、推銷自己、 協調薪資、平衡工作與生活以及要求報酬(ASJA, 2005)。 美國財經編輯與記者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 SABEW)一項針對自由新聞工作者的非正式調查顯示,67 位受訪者中幾乎有一 半(32 位)薪資少於兩萬五千美元,平均介於兩萬五千至三萬美元。約為有四 分之三的人表示賺得比過去擔任全職員工少,甚至有五分之一的人表示薪水是過 去的一半。然而,其中有 6 名受訪者表示年薪高達十萬美元。SABEW 先前一項. 13.

(21) 針對一般商業記者(business journalists)的調查,薪資約為六萬五千到七萬美元 間(SABEW, 2010)。 自由工作者工會(Freelancers Union)2006 年調查紐約大都會地區三千名自 由工作者,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契約工,三分之一是約聘臨時工。該研究指出,自 由工作者無論在健保、稅務規劃、失業險、退休金方面都缺乏保障,儘管他們大 多偏好工作型態自由,但也對不穩定的經濟情況感到焦慮。他們大多積極參與政 治,但時常被忽視(Freelancers Union, 2006)。 歐洲記者聯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EFJ)的調查顯示,在某些. 政 治 大 成為正職員工的機會。低額的薪資無法存活,必須兼差才得以維生。此外,自由 立 地區自由新聞工作者只能領取極低的薪資, 「向奴隸一樣被差使」 ,只是為了換取. 新聞工作者的作品時常都是直接被「買斷」 (totally buy-out) ,著作財產權也受到. ‧ 國. 學. 侵犯(EFJ, 2011)。. ‧. 承前所述,歐美國家的產業最先開始起用非典型勞動力,對於非典型雇用工. y. Nat. 作者的相關勞動條件與福利的調查研究相對多於亞洲諸國,而近年來非典型雇用. er. io. sit. 勞動力才大幅增加的台灣,關於非典型工作者(特別是非典型新聞工作者)所進 行的調查相形之下較少。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官方統計中,從較大範疇的「資訊. al. n. v i n 通訊傳播業」的統計數據來加以推敲,在2011年5月間,資訊通訊傳播業的就業者 Ch engchi U. 共21.5萬人,其中有8000人、約3.5%的非典型工作者,此一數據較前一年略為增 加了1000人左右。而從2007年開始,「部分工時」與「臨時或人力派遣」大概佔了 資訊通訊傳播業工作者的1.5%至3%之間。由此可見,含括新聞媒體的資訊通訊 傳播業有一定比重、且持續增加中的非典型工作者。 勞動條件方面,根據主計處統計數據顯示,以2010年為例,非典型雇用勞工 的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不到2萬元(18551元)、只大概是正式工作者平均月薪的一 半稍多(51.7%)(王雅雲,2011: 104)。而這更不計入非典型工作者無法享有各 項正職員工的包括獎金、保險、退休金等各項福利,因此可以看出非典型勞工所. 14.

(22) 面臨的處境惡化狀況。雖然調查顯示非典型工作者的「時薪」可能比正式工作者稍 高,但總收入明顯偏低的事實也顯示,非典型工作者常常是「低度就業」(江豐富, 2011),也就是處於工作極度不穩定、無法確保一定收入的窘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統計數據可能略顯保守。首先台灣官方統計的「定 期契約工」是指與雇主訂立契約的雇用期間不滿六個月,而 OECD 各國的標準 則是不滿一年(王雅雲,2011: 100),而台灣許多業者為了規避勞基法等相關年 資計算,例如派遣契約常常也是以一年以下的契約為主,因此這部分的非典型工 作者數量可能低估。其次,在傳播相關產業中常見的「自營工作者」、也就是一. 政 治 大 勞動契約、適用民法而非勞動法令,所以不被計入非典型工作者當中,但從其工 立. 般習稱的 SOHO 族,在台灣的法令當中被視為與「定作人簽訂承攬契約」而非. 作樣貌來看,其實也是非典型雇用的一種類型(簡建忠等,2011)。特別是在媒. ‧ 國. 學. 體工作實務上,這些 SOHO 族其實多半是所謂的自由撰稿人或自由工作者. ‧. (freelancers) 、而不是跟媒體業者對等的勞務提供業主。由此可知官方正式數據. y. Nat. 中缺乏對台灣媒體產業中非典型勞動圖像的描繪、以及定義範圍的相對模糊,使. 第二節、非典型雇用對企業組織的影響 a. er. io. sit. 得對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勞動狀態的調查顯得更為必要。. n. iv l C n hengchi U 從巨觀層次來看,企業採用非典型雇用可回溯至二十世紀現代資本主義的大. 論述面臨危機,而在政治經濟面轉型過渡。Harvey(1989)指出,福特主義轉型 為後現代的後福特主義, 「彈性累積」 (flexible accumulation)是其中的關鍵。彈 性累積是對抗福特主義的僵化。他指出「面對強大的市場波動,且競爭加劇,利 潤空間縮小」 ,縮小組織規模有時並非最好的策略,透過組織改造,雇主能夠「弱 化工會力量並採用大批失業或半失業勞工,推行更靈活的工作機制和勞動契約(p. 150)」。 媒體組織使用非典型勞動力的發展與管理策略日漸細密,做為居中協調的管 理階層的角色也值得關注。承前所述,人力資源管理階層在其中扮演了區別典型 15.

(23) 正職雇用與非典型彈性雇用勞動力的裁決者,並且做為勞資雙方協調與溝通的橋 樑。Braverman(1974)認為,企業組織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中間階 層」(middle layer)分攤了專業知識,並受委派分配、管理等職權,是無產階級 與資產階級的緩衝,與勞工同屬受雇者,但中間階層具備專業,享有較大裁決權 與自主權,是資本家最忠實的部屬,也是「資方代理人」,代表資方的利益。然 而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專業程度下降,產生「厭倦感」,最終也無產階級化。 從Gramsci的「建構共識」觀點出發,美國社會學家Buroway(1979/林宗弘 等譯,2005)則認為,霸權性的工作組織得以鞏固,是由於管理階層出於對於階. 政 治 大 派的統治,從管理學的角度發展成人際關係學派,說明廠房有從強制的威權主義 立. 級鬥爭的預期,因而改變了管理方式,以確保工人仍然甘願工作。這種「開明」. 到懷柔說服的改變趨勢。然而Buroway進一步指出,管理哲學反映的是不同管理. ‧ 國. 學. 部門互相衝突的利益,他們「把各自的利益當成是管理階層全體的利益來推廣和. ‧. 呈現」(頁364),也就是說,這群原本身處在矛盾位置、兼有勞方(藍領)與資. y. Nat. 方(白領)特質的管理階層,會將資方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結合,而傾向站在資. er. io. sit. 方的立場思考,為其辯駁。. 而從微觀的企業角度而言,採用非典型雇用人員首先便是成本考量。1980. al. n. v i n 年代新自由主義與與私有化風潮,資方面對市場變遷、競爭加劇與科技創新的等 Ch engchi U. 不確定性,試圖壓低生產成本與風險,而將彈性專業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 做為生產方式的延伸,也使得勞動就業市場重新建構(Harvey, 1989;Ursell, 1998; 劉昌德,2011)。 彈性的概念最早是由Atkinson提出「彈性企業模式」 (flexible firm model)作 為分析彈性雇用的架構。Atkinson認為人力資源管理階層依生產特質將組織內部 人員區分為主要的核心勞動力(core worker)與次要的邊陲(peripheral worker) 勞動力。核心勞動力是主要勞動市場(primary labor market)指生產或管理過程 中,從事關鍵重要性工作,其專業技能難以被取代或模仿,能夠具備「多技能」. 16.

(24) (multi-skilled)且自主性高,能為企業帶來豐厚收益,有助於企業長遠發展, 因此企業願意長期以高薪聘用,並提供較佳的福利與保障。邊陲勞動力的工作內 容主要是協助核心勞動力,較不需專業技能,工作門檻也較低,故取代性較高, 薪資與福利保障也相對較低。邊陲勞動力由兩個不同的子群集組合而成,一是技 術性較低、全時工作的次要勞動市場(secondary labor market) ,如秘書、文書、 事務員等,這類勞動力升遷機會較少,數量也具有彈性;二是數量上更具彈性的 部分工時工、定期契約工、臨時工、派遣工等,其工作薪資與工作保障又比前一 種邊緣勞動力更低。當企業短期內需擴大業務或有臨時需求時,便可由外部勞動. 政 治 大 圖減少核心勞動力的雇用數量,增加邊陲彈性工時的勞動力(Atkinson, 1984; 立. 市場取得所需的勞動力類型與數量。而市場結構重整,基於成本考量,企業會試. 轉引自黃秋凱,2010;Harvey, 1989;Ursell, 1998;劉昌德,2011) 。簡建忠等人. ‧ 國. 學. (2007)也引述2005 年 104 人力銀行「2005 年企業運用派遣趨勢調查」 ,指出. ‧. 國內有七成的企業必須面對勞退新制這種外在環境的衝擊,其中有三成的企業考. y. Nat. 慮以派遣、外包方式,以降低招募、訓練成本等人事成本。. er. io. sit. 黃秋凱(2010)分析彈性雇用的正面思考,包含因應科技發展、提升企業競 爭力、勞動力供給多元化、迅速反應市場不確定性、避免工會抗爭等。資訊、傳. al. n. v i n 播科技發產快速,企業除了能夠以新的方式掌握市場需求 ,引進新的知識與技能, Ch engchi U 並且能釋出非核心業務工作,及時轉換資源;彈性運用人力資源,降低人事成本,. 增加企業競爭優勢從中獲利;非典型工作型態讓勞動者依個別需求(如二度就業、 職業婦女、短期打工者、電傳工作者)提供勞動力,企業也能善用彈性人力資源; 因應全球市場多樣化,產品週期縮短,消費者習性改變迅速,生產彈性化策略能 即時反應市場需求;非典型雇用使勞動個體化,減少員工組織或加入工會的企業, 有助於降低工會抗爭或抵制。 Lepak 等人(2003)提出四種不同的雇用模式並討論對於企業績效的影響, 包括知識基礎的雇用(knowledge-based employment)、工作基礎雇用(job-based. 17.

(25) employment) 、契約工作(contract work) 、以及聯盟/合夥(alliances/partnerships) 。 以知識為基礎的工作者近似於前述的核心勞動力,擁有專精且關鍵的技能,且享 有自主性,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並且希望維持長期雇用關係;以工作為基礎 的工作者主要是執行被分派好的特定任務,技術獨特性較低且取代性高,屬於輔 助性人力;契約工作外部個體勞動者執行短期且有範圍限制的工作,企業雖然有 短暫人力的需求,但與這些工作者簽下長期的工作合約意願不高;聯盟/合夥則 主要是策略性合作,由外部人士提供的專業知識或服務。該研究以量化實證方式 具體評估不同的雇用模式對於企業績效的影響,結果顯示兼用體制內的知識勞工. 政 治 大. 與體制外的契約勞工的企業,其績效比起只採用一種雇用方式或兩種雇用方式都 不採用的企業高。. 立. 企業採用非典型勞動的類型與原因眾多,其中派遣勞動牽涉勞動者、要派企. ‧ 國. 學. 業與派遣公司三方,情況相形複雜,近來也備受關注。辛炳隆(2011)指出,對. ‧. 企業而言,派遣勞動可作為篩選合適的正式員工的手段;對於部分勞工而言,可. y. Nat. 以藉由短期的派遣約來檢視工作的適應性。而長雇型的派遣公司則可視為幫助降. er. io. sit. 低勞資雙方面臨全球化競爭與不確定性的風險機制,若適逢經濟不景氣,企業閒 置人力風險提高,勞工被資遣或被迫放無薪假的可能性也增加,此時派遣公司就. al. n. v i n 扮演類似「保險公司」的角色,以專業進行風險管理,從中調節人力配置,降低 Ch engchi U. 企業與勞工雙方因不確定所造成的損失。因此,若是能妥善規畫並發展長雇型的 派遣型態,朝高專業、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如同 Lepak 等人(2003)的研究 中所述具備專業知識、技能或服務的「聯盟/合夥」型態,派遣勞動就有其價值, 對於勞資雙方都能有正面效益。 另一方面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詮釋,張家榮(2012)研究台灣高學歷青年的派 遣勞動,指出台灣勞動派遣業務分為「全程派遣」與「轉掛派遣」,前者為派遣 制度最初的型態,也是國內外派遣勞動研究的對象;後者則是可能受限於有員額 壓力的企業(如公部門),因而採行由企業自行招募員工,再轉掛置派遣公司管. 18.

(26) 理。張家榮指出,轉掛派遣是台灣特殊脈絡中產生出的勞動型態,企業確實有長 期且相同職務內容的人力需求,但採行轉掛派遣來規避直接雇用的責任,而派遣 公司也因轉掛派遣省去了人才招募與面試的步驟,得以精簡成本,卻使得勞動者 無法享有正職員工的權益與年資累積,形成「萬年派遣」的情況。 張家榮(2010)並提出「虛假勞資關係」的看法來詮釋在派遣勞動型態。在 派遣型態的三方勞雇關係中,要派公司是透過打造虛假的勞資關係(派遣公司雇 用勞動者)以取得剩餘價值,因而能掩飾真實的勞雇關係。在要派公司需要短期 雇用人力、派遣公司亟需開發勞動力派遣市場的情況下,雙方通力合作打造出虛. 政 治 大. 假的勞資關係,派遣公司便以「調節者」 、 「代理人」的腳色居中斡旋媒合,共同 進行剝削。. 立.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企業採用非典型雇用人力的原因除了成本考量外,尚包. ‧ 國. 學. 括外部環境影響、科技革新、人力多元化以及削弱勞方組織力量等,非典型彈性. ‧. 雇用的人力大多從事非核心、非知識基礎技術工作,而採用非典型雇用人力的企. y. Nat. 業績效也較採單一雇用方式來得高。然而,新聞媒體工作者多半屬知識性勞工,. er. io. sit. 且其作品露出也關係到媒體組織的價值,媒體組織資方何以採行非典型彈性型態, 如何配置典型/非典型雇用人力、採行非典型雇用對於媒體組織的影響為何?管. al. n. v i n 理階層在這樣的勞雇關係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派遣、要派公司與勞工之間的三 Ch engchi U 角關係,將成為本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 第三節、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的順從與抵抗 (一). 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特質 歷經十九世紀的黃色新聞時期以及報業轉型,記者成為正式職業,逐漸發展 出一套新聞專業論述,賦予新聞工作者「第四權」 、 「無冕王」等稱號,新聞也因 而作為一種被社會或從業人員本身高度期待的工作。然而實際上實務工作者而言, 許多現實因素,例如商業置入、主管改稿、報社立場、時間壓力…等,使得新聞 工作難以符合專業的要求,只能稱為半專業(semi-profession) (張文強,2009; 19.

(27) 劉昌德,2003)。此外新聞工作者尚須面對人為傷害、自然災害、過勞、採訪創 傷、精神壓力等諸多職業災害(賴若函,2010)。 過去台灣媒體組織雖有機械科層的外型,然而人治色彩濃厚,資方、管理階 層與基層勞工的互動方式較像是建立在君臣或家父長制的封建關係上,具有強烈 的父權、關係與忠誠感。較為資深的新聞工作者往往都有文人與白領性格,相信 以專業自居並得以自律,報老闆或主管也不吝於以經濟優勢換取員工的效忠,使 得新聞工作者帶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色彩。近年來媒體產權變化,為因應 外界不景氣,組織制度走向鬆散、彈性化,然而長久以來養成的文人性格與內在. 政 治 大. 的個人主義傾向使得新聞工作者的勞工認同與勞動意識淡薄(劉昌德,2008;張 文強,2009)。. 立. 韓國學者Im(1999)從勞動史的觀點來檢視新聞工作者的階級概念,白領. ‧ 國. 學. 階級的政治從屬性比藍領階級低,且新聞工作人員意識形態導向不同。白領新聞. ‧. 工作者過去極度窮困的工作環境缺乏保障,但長久以來卻對工會抱有犬儒心態,. y. sit. io. er. 工作環境。. Nat. 這種波西米亞式崇尚自由的新聞室文化,相較於藍領階級的印務工人更難以改善. 而新聞工作者「署名報導」的特質也使得他們發展出與工廠工人迥異的特質。. al. n. v i n 新聞工作者透過署名得以在自己生產的產品(報導)中「現身」 ,持續累積個人 Ch engchi U. 名聲,這些專屬於勞動者個人的專業、名聲、品牌等象徵資本可以轉換成其他資 本,得以採取跳槽或轉行的手段,或躋身明星記者、名嘴與權貴之列。儘管這些 記者看似享有獨立自主性,但是在累積名聲的過程中,卻是更加迎合媒體組織對 於新聞產製的要求與規範(林富美,2006) 。也就是說,正因深諳媒體組織的「遊 戲規則」 ,記者才能換取出頭的機會,這種以名聲積累換取的自主性則是一種「假 自主真控制」。 在缺乏勞工認同與勞動意識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與階級地位矛盾, 面臨自身勞動狀況時與其拋頭顱灑熱血抗爭,不如窩藏在幕後打筆戰,或者選擇. 20.

(28) 跳槽另尋出路,尋求個人生存的情況下,削弱了集體抗爭的可能性,資方也洞悉 新聞工作者這樣的特性,也成為合理化本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彈性雇用的藉口。 (二). 勞工與個人企業的雙重特質 面對工作的不穩定性,非典型雇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花更多心力在尋找不確 定的工作機會。以電視製作為例,工作的不穩定性,增加了自由媒體工作者之間 的競爭,使得這些工作者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在維繫工作上的人際網絡,以求確保 工作機會。在這種焦慮當中,逼走了許多自由工作者,在他們的研究當中,大概 有兩成的受訪者曾經嘗試另外尋找比較穩定的工作(Dex et al, 2000)。媒體工作. 政 治 大. 者因此必須花費時間在尋求不同機會、確保工作、及另覓出路等嘗試上,而非將 投入媒體內容的製作。. 立. 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有許多研究支持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特別是自由新. ‧ 國. 學. 聞工作者(freelancer)擁有相對較高的自主性。Storey et al. (2005)以個人企. ‧. 業的概念來看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狀況,主動性,勇氣和責任的概念形成了他. y. Nat. 們的自我認同以及就業的排斥。自由新聞工作者的雇用關係是以市場為基礎,藉. er. io. sit. 由專業技能打造個人品牌,納入企業理念,成功或失敗自己負責。由此看來,以 個人企業或自雇者之名自居的自由新聞工作者,能夠從僵化科層組織中解放,享. al. n. v i n 有彈性與自由,免於受壓迫與剝削。以美國電視新聞自由工作者為例,他們的工 Ch engchi U 作滿意度較一般的正職記者來得稍高一點,特別是在「工作自主性」與「選擇工作. 項目」等項目上,更比一般記者來明顯較高(Ryan, 2008; 2009) 。澳洲的自由新聞 工作者中,多數也為了追求更大的彈性而自願處於這種彈性雇用狀態,而且也多 數認為自己可以不受新聞室政治的影響。大多數受訪者仍然表示在「報導事實」 的專業意理沒有問題,而且大部分都認為他們比一般正職記者的專業程度更高 (Das, 2007)。在社會制度完善、媒體產業中彈性雇用型態發展已久的北歐地區 也有相同的狀況,在個人企業論述掛帥的情況下,自由新聞工作者認為享有較高 的自主性與彈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儘管他們深知自己的收入與福利都不如正職工. 21.

(29) 作者,但卻還是情願「做自己的老闆」(Edström& Ladendorf, 2012)。 在台灣特別是沒有特定契約的獨立記者與公民記者從事新聞採訪或報導時, 雖然也是出於特定的政治社會目的,但卻與主流媒體鋪天蓋地傳達單一價值觀不 同。除了蒐集與傳播訊息外,獨立媒體更扮演評論者的角色,提供多元、另類的 意見與觀點,促進民主思辯(劉靜怡,2009: 167) 。經營獨立媒體《生命力新聞》 的學者陳順孝(2005)認為,獨立媒體雖然不以中立客觀為宗旨,但把握真實原 則、議題關乎公共性且具有新聞價值,具有影響性、實用性與人文性。獨立記者 提供了不同的觀點,他們熟悉議題、坦然揭露自身背景、連結原始資料供外界檢. 政 治 大 郭姵君(2010)對三位獨立記者進行深度訪談,發現他們較為接近「參與型」 立. 視,反而使大眾得到更可靠的訊息。. 角色,都以追求專業理想而離開原本受雇的媒體,成為「非典型新聞工作者」。但. ‧ 國. 學. 為了維持生活,獨立記者必須靠不同來源的收入來維生,其中有些來源甚至並非. ‧. 新聞相關工作,主要的工作機會有一大部分來自於過去正職新聞工作所累積的專. y. Nat. 業知識、聲望資本、以及人際網絡。. er. io. sit. 然而這種「成敗風險自負」的情況也使得這群自由新聞工作者成了勞動市場 的漏洞,暴露於金融市場的風險與專業個人認同的威脅。許多媒體是以市場經濟. al. n. v i n 為基礎,其所帶來的風險已經轉嫁到獨立工作者身上,但相對的潛在報酬在某種 Ch engchi U. 程度上卻沒有得到同樣向下傳遞(Storey et al, 2005; Edström& Ladendorf, 2012) 。 由此看來,相較於體制內記者,這群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條件更差,除了 享有報導自由裁決權外,無論是薪資、福利與工作量都充滿不確定性。 (三). 甘願勞動的正反思考 面對險惡的勞動條件,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何以心甘情願投入?首先,非 典型雇用型態可能反映了抵抗精神,是新聞從業人員對於僵化體制的一種反動。 另一方面,從勞動的觀點來看,資本家運用勞動階層在就業市場中所處的弱勢, 加重剝削程度,而勞方只能順服資方的遊戲規則。以下將就兩種想法分別討論。. 22.

(30) 1.. 甘願勞動做為一種抵抗? 隨著歷史演變,新聞場域中逐漸發展出一套公正客觀與自主報導的專業化論. 述。新聞事業在專業化的同時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規訓計畫,除了自我規範外,更 在社會大眾心中塑造正面形象,使得新聞更是受到社會期待,肩負著監督社會、 服務社會的使命(張文強,2009)。然而在傳統媒體這樣的實踐場域中,記者受 制於以商業利益為主要導向的組織目標,個人的新聞專業理想與自主性難以發展, 更突顯組織內新聞工作者的矛盾。在日常的新聞產製過程中,傳統主流媒體的記 者必須面對龐大的時間與同業競爭壓力,且必須顧慮來自消息來源與報社主管兩. 政 治 大 後被埋沒了。在媒體組織的專業養成過程中,記者也傾向集體方式來認識自我的 立. 方壓力,而做出的權衡報導。記者個人的思想、興趣與專業經過層層的守門過濾. 道德義務,使得記者的同質性高,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只能不斷透過「在大同中尋. ‧ 國. 學. 求小異」來競爭,記者的個人特殊性也只能埋沒、屈從在組織的集體身分之下(鄭. ‧. 宇君,2009)。. y. Nat. 面對新聞組織的控制,記者或採取個別的方式抵抗,包括跳槽、換線、或避. er. io. sit. 實擊虛、折衷妥協的報導策略,或以集體方式抗爭,如串聯合作或推動內部新聞 自由來突破控制(陳順孝,2002)。少數記者能夠像麥道格(MacDougall, A.K.). al. n. v i n 一樣,在任職於紐約華爾街日報與洛杉磯時報這等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報社內, Ch engchi U 數十年間運用文字包裝社會主義的理念,藉機宣揚, 「在主流報業內激進」 (王俐 容譯,1994)。 相較之下,某些非典型新聞工作者的抵抗方式則是脫離組織,成為媒體界的 自由人。特別是獨立記者或公民記者可能是主動或被迫離開主流媒體,也可能是 意識到新聞媒體的種種亂象,而起身投入新聞報導。新聞產製對他們而言,「使 命感」、「理想」或「興趣」的成分遠大於「工作」與「職業」。他們不需順從集 體規訓所賦予的道德命令行事,不用受到集體意識形態的束縛,也不需要固守傳. 統新聞採訪方式或者堅守固定的消息來源管道,而是藉由具體情境下的倫理掙扎. 23.

(31) 來彰顯它的道德意識。甚至有部分的記者強調自己不是新聞科班出身,更是明白 的展現出為自己、而非為組織工作的特性(張文強,2009;鄭宇君,2009)。在 台灣紀錄片工作者身上也具有相似的性質,劉昌德(2011)研究台灣紀錄片工作 者,發現他們具有勞工與專業者的雙重認同的勞動環境,即在缺乏工作保障、工 作條件與收入都不穩定的情況下,仍然願意繼續從事紀錄片的創作,且充滿工作 成就感。 又如在歐洲記者聯盟於2003年的調查中就顯示,有三分之二的自由新聞工作 者是「自願選擇」、同時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想要成為正職的新聞記者。例如在. 政 治 大 英國記者工會調查也發現,許多受訪者是自願成為自由新聞工作者,似乎也樂在 立. 瑞士德語區的自由新聞工作者當中,只有20%想要成為正職新聞記者(EFJ, 2003)。. 其中(NUJ, 2004) 。美國許多調查都一致顯示,大多數自由新聞工作者喜歡目前. ‧ 國. 學. 工作,希望繼續從事自由新聞工作。例如在ASJA的調查中,有高達92%的受訪. ‧. 者都喜歡自由新聞工作,最滿意自己當老闆、自由調配工時與在家工作(ASJA,. y. Nat. 2005)。另外在財經路線的自由新聞工作者中,雖然收入銳減,而且有五分之二. er. io. sit. 的受訪者離開過去的財經新聞正職工作是因為遭到資遣、而非自願離職,但卻有 高達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不願回到全職工作,因為他們認為自由新聞工作所具備的. al. n. v i n 彈性,跨越單一媒體,且可在家工作,為他們帶來非常多好處(SABEW, 2010)。 Ch engchi U 由此可見,相對於許多歐洲學者對於自由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及影響趨向較為. 負面的觀點,在美國的電視新聞自由工作者的調查與訪談當中,卻傾向認為自由 新聞工作者的「志願」及其代表的抵抗精神、希望保持對媒體工作的控制權、以及 工作彈性與自主性帶來的滿足感。 美國學者Ryan透過一項在2007年所做的學術調查與訪談,試圖探究美國與歐 陸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典範差異。該研究指出美國新聞工作整體勞動條件下滑,一 般正職記者的工作環境也大不如前,因此自由新聞工作者把這種「一般雇用也處 於不穩定」的認知,當作一種合理化自己工作風險的調適策略之一。他們會特別. 24.

(32) 著眼於傳統雇用形式中記者會碰到的問題,如辦公室政治、被工作綁死缺乏自我 時間、或擔心因高層改組會因此失業等問題。因此,他們志願選擇成為自由新聞 工作者,非典型彈性雇用中的風險,反倒成為他們自我認定的一種資產。工作不 確定性可視為工作計劃的彈性自主權,能夠拒絕某些不符合自身理想的案件工作, 或甚至以此為籌碼,向企業主要求更高的報酬。接受訪談的少數電視新聞自由工 作者相信,自己總是可以獲得足夠的工作接案。整體來說,美國電視新聞自由工 作者的工作滿意度,較一般的正職記者來得稍高一點,特別是在「工作自主性」 與「選擇工作項目」等項目上,更比一般記者來明顯較高(Ryan, 2008; 2009)。. 政 治 大 由的現象。對18位雪梨的平面媒體自由新聞工作者的深度訪談發現,大多數的受 立. 在澳洲的自由新聞工作者身上,也出現類似強調工作彈性所帶來的彈性與自. 訪者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彈性而志願處於這種彈性雇用狀態,而且也多數認為自己. ‧ 國. 學. 可以不受新聞室政治的影響。大多數受訪者仍然表示在「報導事實」的專業意理沒. ‧. 有問題,只有少數表示會受到各方壓力而難以保持新聞專業。不過,所有的受訪. y. Nat. 者仍然認為自己是在從事專業工作,而且大部分都認為他們比一般正職記者的專. er. io. sit. 業程度更高(Das, 2007)。. 非典型雇用新聞工作者在勞動過程中獲得自主性與滿足感作為抵抗資方的. al. n. v i n 潛力,正是源自於義大利1960C年代的工人主義(operaismo/workerism)運動中 hengchi U. 的「自主馬克思主義」 (autonomist Marxism)流派長期關注的議題。自主馬克思 主義者認為創造非物質性商品(如知識、訊息、傳播、人際關係或情感反應的勞 動)的「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ity labor)已取代了工業勞動的霸權地位,因 此他們關注「普遍智能」 (general intellect)在社會再生產中的角色、資訊科技的 解放潛力、以及烏合之眾(multitude)做為新的對抗主體等。隨之形成的「資訊. 資本主義」 (information. capitalism)或「認知型資本主義」 (cognitive capitalism). 有著經濟的自動化與資訊化、彈性生產、非物質與情感勞動(affective labor) 增加、與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線日趨模糊等特質(萬毓澤,2006;Gill & Pratt,. 25.

(33) 2008) 。 相較於古典馬克思主義僅是把工人視為資本的受害者,自主馬克思主義強調 工人的「自主性」與「創造勞動」為其帶來的權力改變。自主馬克思主義者提出 「拒絕工作」 (the refusal of work)的口號,其意思指拒絕創造性和生產性的活動, 而是挑戰既定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成為政治動作的工作。不論是拒絕工作的權 威性或者拒絕自願被奴役,都是政治性自由的開始,因此也被稱為「享樂的馬克 思主義」─生活不再只是圍繞著工作,而是希望更多的時間、自由與愉悅(Gill & Pratt, 2008)。. 政 治 大. 這種非物質勞動的新生產典範成為抵抗資本主義的潛力。自主馬克思主義學 者Negri與Hardt即指出:. 立. ‧ 國. 學. 非物質性勞動的合作性面貌,並不同於之前的勞動形式,不是由外所加諸或. ‧. 使其組織化而產生的;事實上,合作乃是完全內在於勞動活動本身。……勞. y. Nat. 動力的合作力量(尤其表現在非物質性的勞動力上)提供了勞動自己增殖. n. al. er. io. 頁117)。. sit. (valorizing itself)的可能性(Negri & Hardt, 2002;轉引自萬毓澤,2006:.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前述的工作滿意度與高度的職業認同,恐怕並不十分符合當前多數自 由新聞工作者的概況。在前述的美國小規模問卷調查當中,電視新聞自由工作者 的工作滿意度雖然平均分數稍高,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一項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 準(Ryan, 2009)。進行深度訪談的研究者也坦承,所訪談的10 位電視新聞自由 工作者,其實是屬於這群體中的「菁英階層」(Ryan, 2008: 137)。這也呼應了從 Bauman的液態現代性觀點看來,非典型雇用型態的液態流動意味著浮動不安與 開放性同時存在的狀況,將產生更大的不平等以及社會與經濟極化的現象(Lee, 2005) 。澳洲的研究中同時也指出,其實這些自由新聞工作者接受非典型雇用的「.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alor acrescentado bruto : Receitas do jogo e dos serviços relacionados menos compras de bens e serviços para venda, menos comissões pagas menos despesas de ofertas a clientes

MR CLEAN: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1) The attached contract for foreign workers to engage in such artistic work or performance (e.g. employment contract, appointment contract, and.. Required. Documents

•Last month I watched a dance class in 崇文 Elementary School and learned the new..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