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2 低碳飲食

2.2.3 碳標籤食品

由於氣候暖化議題受到全球各國高度重視,衍生出「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概念,並落實到標章驗證。碳足跡數目愈低,代表產品愈環 保(鄒瑞光,2010)。其概念是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出發,討探的 範圍涵蓋:「原料、製造、配送、使用、廢棄回收」等5 個階段(萬玟岑,

2011)。國際間政府及民間組織透過各種手段,要求廠商透過其綠色供應 鏈的管理,由供給面(supply-side)從事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及揭露;另 一方面,各國也積極從顧客消費端,由需求面(demandside)推動產品「碳 標籤」的制度。(胡憲倫、蔡宏達、 許家偉,2009)

透過碳足跡盤查過程,並將產品碳足跡標示於碳標籤中,不僅可以 找出適合產品替代原物料,降低成本與選擇較佳的營運資源外,並藉由 碳揭露進行碳減量,民眾可藉此選購具有碳揭露的產品。(環保署管考 處,2011)

環保署已推動計算準則、查驗管理規劃、碳足跡標示及示範案例,

輔導國內業者針對國內代表性商品進行商品碳足跡計算,目前將陸續完 成LCD 電視機、瓶裝茶飲料、光碟片、糖果及餅乾碳足跡計算。至於碳 足跡標示部分,亦於2009 年 12 月公開甄選出我國碳足跡標示的 LOGO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9)。環保署於 2010 年 3 月公告國內「產

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並正式推動「碳標籤制度」。目前國內已有 10 項以上終端產品獲得碳標籤。(萬玟岑,2011)

我國碳標籤正在發展階段,蔡明峰(2011)研究指出,台灣碳標籤 為起步階段,多數消費者對於台灣碳標籤較不熟悉,並不瞭解台灣碳標 籤所代表的意義。故在本研究問卷中先不就食品碳標籤作探討。

2.2.4 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將國外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表2.6 國外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Mohr(2005) 一個新的全 球變暖策 略:在我們的 有生之年,對 氣候變化的 最有效的策 略-素食

過去的五十年,全球肉品消耗量提增加為 五倍,而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一億噸的甲烷,

數據卻仍在持續上升中。而減緩全球暖化最有 效的方法,就是遏止甲烷排放,即減少或避免 肉品消費。

津田淑江、 大家千 恵子、 瀬戸美江、

久保倉寛子與稲葉 敦 (2006)

評估烹飪時 二氧化碳排 放量

不同的烹飪過程,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

(1) 購買反季節產品和使用非本縣生產的食品 原料,有較大的碳排放。

(2) 烹飪鍋的大小,烹調溫度的調整,鍋蓋的 使用,影響烹調時的碳排放量。

(3) 水煮或清蒸的烹調方式,會提高碳排放;

而快炒的烹調方式較低碳,其原因為烹調時間 長短。

(4) 家家戶戶都應該關心二氧化碳的排放,改 善烹調方式,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津田淑江、久保倉 寛子、 辻本進、上 田 玲子與大家千 恵子 (2007)

評估低碳的 日本飲食模 式

評估家庭烹飪所產生二氧化碳,對環境造 成的負擔。

(1) 同樣以瓦斯為烹調能源,烹調方法中,「炸 和炒」產生較低的碳排放,「燉、蒸和煮」產生 較高的碳排放,其原因為:傳熱介質(油、水)、

鍋具的熱效率以及調理時間的長短。故以高溫 短時間的調理方式的碳排放量較少,因高溫會 縮短烹調的時間。

(2) 在比較日本、中國與西式晚餐中,則是西 式晚餐約兩倍高於日本和中國的晚餐,原因在 於漢堡牛排中的牛肉,其生產會產生較的碳排 放。

Weber and

Matthews (2008) 食品里程和 食物選擇相 對於氣候的 影響

飲食習慣的轉變可以是一個更有效的手段 來降低碳足跡,只要每週一天(即轉移 1/7 的 總熱量),從紅色的肉類和奶製品,轉為以雞,

魚,蛋,或蔬菜為主的飲食習慣,比在本地購 買所有的食品,更可行且更有效的減少溫室氣 體的排放。因運輸有平均每噸公里的能源使用 強度的偏差。

Hille, Storm, Aall and Sataøen (2008)

1987-2007 挪 威消費與生 產對環境的 影響

食品消費大量地增加碳排放,其主要原因 為相關的能源使用增加,特別是經由航空運輸 的食品。

Hirschfeld, Weiß, Preidl and Korbun (2008)

德國農業對 氣候的影響

在農產品和動物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 大量的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二氧 化碳(CO2)。如:在耕作過程中燃油的消耗,

在生產糧食和動物飼料種植過程中所投入的化 肥和農藥,而畜牧業的牲畜的消化過程產生的 排放,以及從國外進口動物飼料的運輸所產生 的碳排放,皆會對氣候造成影響。

Garnett (2009) 畜牧業溫室 氣體排放的 影響以及決 策者的選擇

食物生產的碳排放增加的兩項因素為,第 一,全球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糧食。其次,人類 對畜牧食物飲食偏好的改變。導致發展中國 家,大量牛肉、家禽、猪肉朝向密集化的生產 趨勢。在此趨勢下,大幅減少每人對肉類和奶 製品的消費是必要的,而當務之急是在國際、

區域、國家、地方的政府決策者都應優先發展 兼顧營養的低碳飲食系統,以確保全球性的糧 食安全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Hille, Ekström, Aall and

Brendehaug(2009)

氣候食品的 標籤-是可行 的嗎?

個別食品的碳排放計算是非常複雜,其中 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同一種食品在不同國家,

因生產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碳排放,但可以 確定的是牛肉在許多研究中都一致表明是產生 最多溫室氣體的食品,而蔬菜(排除溫室蔬 菜)、水果、穀物和白糖則是相對較低碳的食 品。牛奶是碳排放較高的食品,但卻比肉類和 深海魚低碳。運輸的碳排放計算是困難,雖然

動物產地到消費者餐桌的距離只有 5 公里,但 動物可能被送往 200 公里的地方被屠宰,而實 際到餐桌的距離是 500 公里。另外計算每公斤 食品的運輸能源效率更加困難,短距離運輸(一 輛只載幾箱食物的廂型車)可能比長距離運輸

(一輛滿載食物的拖車或電動火車)更高碳,

故需檢視食品的每噸公里排放,而不是只有距 離。目前國際正討論,通過使用碳標籤計劃使 食品消費朝向對氣候更友善的方向發展,即管 理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塞其兌(2009) 氣候炸彈食 物:肉、乳居 首

依《德國慣行與有機農耕溫室效應之食物 觀察報告》,不同飲食習慣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 放量,排放量由大而小,依序為:

(1)慣行雜食者(含肉類與乳製品的飲食方式)

(2)有機雜食者(只食用有機產品的雜食者)

(3)慣行雜食者(不食用牛肉)

(4)慣行奶素者(不食用肉類,但食用乳製品)

(5)有機奶素者(不食用肉類,但食用乳製品)

(6)慣行植物素者(不食用肉類、不食用乳製品)

(7)有機植物素者(不食用肉類、不食用乳製品)

在穀物種植方面,有機耕作有顯著的減碳 效益,每公斤穀物生產,有機耕作較慣行農法

(指施化肥與農藥者)減少百分之六十碳排放 量。

Xiaowei and Xing

(2010)

低碳經濟和 低碳食物

低碳食品是指在生產,運輸和消費中,具 有低污染,低排放,低功耗,低熱量,低脂肪 的過程中的特點。如時令蔬菜、當地的農作物,

不含溫室蔬果,沒有太多的包裝食品等。

Gadema and

Oglethorpe(2011)

使用碳標籤 食品:以政策 角度和實用 性探討英國 超市購物

食品碳足跡和碳標籤的標示是目前在英國 持續發展的政策,英國環境行為強烈主張改變 社會的營銷方式。針對428 個英國超級市場顧 客研究,高比例(72%)的顧客覺得碳標籤是 有必要的。89%的顧客對於碳標籤的義意並不 瞭解。然而,大多數消費者會積極地去對應食 品的碳標籤,這推動食品碳標籤本身是有利 的。因此,數據顯示透過碳標籤來標示糧食碳 足跡的政策是可行的,消費者可根據產品的碳 足跡做出的選擇。推動碳標籤政策,將有助於 消費者有機會作出明智的選擇,特別是在食品 類,可實現碳減排目標。

Gössling et al.

(2011)

減少旅遊業 食品碳足跡

減少購買:在溫室蔬菜,航空運輸的食品,

龍蝦和進口牛肉,深海魚類(如鱈魚)和養殖

的管理 肉食性魚類(如鮭魚),能源密集型食品(如麵 包),米和非季節性的食品等,以及少肉多菜的 政策。少使用鋁箔或泡沫塑料、一次性使用包 裝、並把廚餘與一般廢棄物分別放置。購買更 多的政策,本地生產的食品(短距離,檢查其 運輸模式),馬鈴薯和穀物(包括麵食),中上 層魚類(如鯡魚和鯖魚),猪肉和雞肉,以及較 長的食品保存期的產品以減少食物的浪費。

景帥(2011) 城市居民消 費方式演變 與低碳行為 選擇研究

居住能源消耗碳足跡和食品碳足跡是碳排 放的主要來源,故減少碳排放要努力從居住能 源消耗和飲食角度下手,尋找更加綠色的能源 來代替傳統能源,鼓勵和倡導人們養成科學的 飲食習慣,如減少肉類的消費、多吃蔬菜等。

王莉群(2011) 倡導低碳生 活方式推進 向低碳經濟 轉型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全面加強以低碳飲 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