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 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 之研究"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MASTER PROGRAM OF LEISSUR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NAN HUA UNIVERSITY

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 之研究

Study on Element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an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of Low-carbon Diet in Yunlin County

研 究 生:蘇亭如

GRADUATE STUDENT:Su Ting-Ru

指導教授:趙家民 博士

ADVISOR:Chao Chia-Min Ph.D

.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6 月

(2)

南 華 大 學 旅 遊 管 理 學 系 休 閒 環 境 管 理 碩 士 班 1 0 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碩 士 論 文 摘 要

論文題目: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之研究

研究生:蘇亭如 指導教授:趙家民 博士 論文摘要內容:

食物系統對於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影響,食物的生產、加工、運輸、

消費以及廢棄都會產生碳排放。政府推動低碳飲食,並從教育落實,本 研究旨在探究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 意向之關係,以作為政府推動低碳飲食教育之參考。本研究以隨機叢集 取樣抽取受試者,回收有效問卷373 份,有效回收率為 68%。研究工具 為本研究修訂編製之「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量表」與「低碳飲食行 為意向量表」。統計分析方法包括: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敘 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

研究發現:教師在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程度具中上水準,但仍 存在許多的迷思。教師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表現積極正向,唯在低 碳烹調保育行為意向較欠缺。教師之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因性別、

職務、參與環境相關研習或課程時數和參與環保活動而有顯著的差異。

教師之低碳飲食行為意向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職務和參與環保活 動而有顯著的差異。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和低碳飲食行為意向具有 顯著正相關。

教育行政可多舉辦環境教育研習與環保活動,增加課程的深度與廣 度,並鼓勵教師參與。在師資培育機構增設環境相關課程,鼓勵在職教 師自主進修,減少迷思概念,以提供學生正確的環境知識。

關鍵詞: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行為意向

(3)

Title of Thesis:Study on Element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an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of Low-carbon Diet in Yunlin County

Name of Institute:Master Program of Leisur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Nan Hua University

Gradate Date:June 2013 Degree Conferred:M.B.A Name of Student:Su Ting-Ru Advisor:Chao Chia-Min Ph.D.

Abstract

Food system plays a great impact on global warming, for food production, process, transportation, consumption and discarding will generate carbon emission. As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low-carbon diet and implements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as well as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ir behavior intensions of low-carbon diet in Yunlin County,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low-carbon diet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interviewees are selected via cluster sampling and all 373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return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68%. With regard to the research tools, Scales of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and Scale of Behavior Intentions of Low-carbon Diet that are formulated by this paper are adopted.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e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teachers perform better than average in terms of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but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myths. Teachers show positive overall performance in behavior intentions of low-carbon diets; however, they do not perform so well in low-carbon cooking and car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in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due to the teachers’ different genders, position, participants in researches on environment and activit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urse hours. In addition, teachers’ behavior intentions of low-carbon diet are also different owing to gender, ages, years of teaching, position and participa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Knowledg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ow-carbon diet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ehavior intentions of low-carbon diet.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can hold environment education stud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as much as possible, enhances the depth and extent of relevant courses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take part in. Moreover, they can also add environment-related courses in teacher training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the teachers to self-study, so as to reduce the myths and provide students correct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Keywords:global warming, low-carbon diet, knowledge, behavior intentions

(4)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4

1.3 名詞釋義 4

1.4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 全球暖化 9

2.1.1 全球暖化的成因 9

2.1.2 全球暖化的影響 14

2.1.3 全球暖化的因應 17

2.1.4 低碳生活概念 20

2.2 低碳飲食 23

2.2.1 低碳飲食的基本原則 24

2.2.2 低碳食材的選擇 28

2.2.3 碳標籤食品 29

2.2.4 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 30

2.2.5 低碳飲食的內涵 33

(5)

2.3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意向 35 2.3.1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意向相關理論 35 2.3.2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意向相關研究 39 2.3.3 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意向的測量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3.1 研究架構 46

3.2 研究假設 48

3.3 問卷設計 49

3.4 預試實施 55

3.5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66

3.6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討論 71

4.1 研究對象之描述性統計 71

4.2 背景變項之差異分析 81

4.3 研究變項之相關分析 105

4.4 綜合討論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5.1 結論 127

5.2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6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43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47

(6)

表目錄

表2.1 全球暖化之溫室氣體種類與排放來源說明 12

表2.2 全球暖化的影響 14

表2.3 國內低碳生活發展歷程 19

表2.4 低碳生活概念與內涵 21

表2.5 低碳飲食選擇基本原則 24

表2.6 國外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 30

表2.7 低碳飲食內涵-飲食與低碳 33

表2.8 環境知識與行為意向相關研究 39

表3.1 全球暖化知識題項與參考文獻對應表 50

表3.2 低碳飲食知識題項與參考文獻對應表 52

表3.3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的題項與參考文獻對應表 54

表3.4 鑑別度指數 D 56

表3.5 全球暖化知識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 57

表3.6 低碳飲食知識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 59

表3.7 低碳飲食行為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 61

表3.8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63 表3.9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預試問卷內部一致性分析摘要表 64

表3.10 預試問卷修改題項之摘要表 65

表3.11 問卷發放及回收統計 67

表3.12 正式問卷信度統計量摘要表 69

表4.1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分析(n=373) 71

表4.2 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量表分析(n=373) 74

表4.3 全球暖化知識各向度分析(n=373) 74

表4.4 低碳飲食知識各向度分析(n=373) 75

表4.5 全球暖化知識各題項答題分析(n=373) 75 表4.6 低碳飲食知識量表各題得分率分析(n=373) 77 表4.7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量表分析(n=373) 78 表4.8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各向度分析(n=373) 79

表4.9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各向度差異分析 80

表4.10 低碳飲食行為意向量表題項分析(n=373) 81 表4.11 不同背景變項在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82 表4.12 不同背景變項在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4.13 不同性別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84 表4.14 不同年齡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15 不同學歷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16 不同教學年資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17 不同職務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18 不同參與環境相關研習或課程時數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7)

表4.19 參與環保活動在全球暖化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88 表4.20 不同性別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89 表4.21 不同年齡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22 不同學歷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23 不同教學年資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24 不同職務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25 不同參與環境相關研習或課程時數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26 參與環保活動在低碳飲食知識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94 表4.27 不同性別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95 表4.28 不同年齡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4.29 不同學歷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30 不同教學年資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100

表4.31 不同職務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32 不同參與環境相關研習或課程時數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33 參與環保活動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整體及各向度差異之 t 檢定摘要表 104 表4.34 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之積差相關分析

(n=373) 106

表4.35 全球暖化知識各向度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各向度之積差相關分析 107 表4.36 低碳飲食知識各向度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之積差相關分析 108 表4.37 不同背景變項於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的差異分析比較表 117 表4.38 不同背景變項於低碳飲食行為意向的差異分析比較表 122 表4.39 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和低碳飲食行為意向之相關分析比較表 125

(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8

圖 2.1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38

圖 3.1 研究架構 47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 食行為意向之關係。本章以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及研 究流程作為本研究之序幕。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與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 WMO)於 1988 年共同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01 年的第三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

人類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溫度變化具有緊密關係,並提出應於2100 年將 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以內(李堅明,2008)。超過 2℃,溫升造成的 氣候變化將產生非線性變化,氣候變遷之複雜,沒有人知道會有多少機 制被引發(彭明輝,2011)

而根據IPCC 於 2007 年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1990 至 2004」

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成長了70%,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 77%,

IPCC 評估長期減量規劃,如果以穩定大氣濃度在 450ppm 為例,則溫升 將介於2.0-2.4℃,因此,至 2050 年須減排 50-85%之間(李堅明,2008)。

氣象學家預計到這個世紀末,全球氣溫將可能上升4˚C 至 6˚C,極端的天 氣將導致更頻密的水災、旱災、山林大火和風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消費者委員會,2011)。

美國二氧化碳資訊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10)

Center , CDIAC)研究指出,台灣每人每年的平均碳排量是 11,580 公斤,

排名全亞洲第一,碳排密度更高居世界第一,其中開車、吃肉、吹冷氣 是三大來源(劉力仁,2011)。目前環保署估計 2020 年台灣的碳排放量 是4.6 億噸,增長量達到 70%,京都議定書明定排放量需逐年減少,但台 灣是逐年增加(彭明輝,2011)。推動節能減碳之低碳生活已為當前政府 重要施政項目(監察院,2011)。

獲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IPCC)的主席帕卓 里博士 (Dr. Rajendra Pachauri),在 2008 年記者會上,大聲明確地疾呼:

「不吃肉、騎腳踏車、少消費,就可協助遏止全球暖化。」(羅時鴻,2011)

而IPCC指出,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量的 18%,高於交通 部門的13%,與工業部門的 19.5%持平(金起文、于海珍 ,2009)。

2006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表《畜牧業的長遠陰影》引起了 高度關注,該報告指出畜牧業對環境與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甚鉅。牛 群排放的廢氣是導致全球變暖的最大元兇,其排放的廢氣,甚至超過了 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食物與飲食對於氣候的影響,遂逐漸成 為各方關切的焦點。農畜業之所以製造如此大量的溫室氣體,並不是因 為自然過程,而是由「人們所選用的生產方法以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所 造成的」(塞其兌,2009)。

食物生產的碳排放增加的兩項因素為,全球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糧食 以及人類對畜牧食物飲食偏好的改變(Garnett, 2009)。這表示食物系統對 於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影響。過去大家都以為化工業、重工業製造的廢 氣,才是溫室效應的元凶,但經研究,其實飲食種類、食物來源、食物 耕種與飼養過程等三個層面都會影響到碳排放。在食物的生產過程中直

(11)

接或間接損耗能源與排放二氧化碳,占了全球碳足跡達27%左右(楊玉 如,2011)。

環保署於2008 年 6 月 5 日行政院會通過「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 動方案」,其中「低碳飲食」,即是為了從飲食著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量(環保署溫減管理室,2010)。

隨著全球環境的變化,人類的發展勢必在自然保育的前提下,才能 追求永續發展的理想。利用教育改變人類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建立永續 發展概念的認知,已是廿一世紀的環境教育-永續發展教育的既定目標(莊 智雄,2003)。2001 年的九年一貫課程中,「環境教育」被列入七大學 習領域的共同議題。2011 年「環境教育法」正式施行,全國各機關、公 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每一年都要 安排所有職員、員工、教師、學生均參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課程。政 府以持續的教育訓練及宣導推廣,提升民眾落實低碳生活的意願與行動 力(沈世宏,2010)。為讓孩子從小養成低碳的飲食行為與生活態度,

各地學校更響應「無肉日」,至2011 年,全國已有 86%中、小學響應蔬 食午餐(教育部電子報,2011)。

在低碳飲食強調選用當地、當季食材及多蔬果的原則下,以農業為 主的雲林縣,大宗生產的農產品中有30 種在全國的產量是排第一位的(蘇 治芬,2009),且在全國蔬菜的供給量至少占 40%(羅朝村,2009),

在政府低碳飲食政策推動中佔有極大優勢。教師在落實環境教育課程中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敎師正確的低碳飲食知識、積極的低碳飲食行 動經驗對學童的學習有深遠的影響。且目前國內關於環境議題的研究文 獻甚多,但以教師為對象之「低碳飲食」主題的研究文獻甚少,本研究

(12)

將探討雲林縣國小教師對於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的知識現況,瞭解國小 教師低碳飲食行為的意向,並探討國小教師對於低碳飲食知識與行為之 間的是否具相關性。

1.2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透過問卷進行調查研究,以100 學年度 雲林縣國小敎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全球暖化、低碳飲食 知識、低碳飲食行為意向之關係,具體而言如下:

1.2.1 探討雲林縣國小教師於全球暖化、低碳飲食之知識現況。

1.2.2 探討雲林縣國小敎師於低碳飲食之行為意向現況。

1.2.3 探討不同背景之雲林縣國小教師在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的差

異性。

1.2.4 探討不同背景之雲林縣國小教師在低碳飲食行為意向的差異性。

1.2.5 探討雲林縣國小敎師於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

意向間之相關性。

1.3 名詞釋義

相關重要名詞詮釋如下:

1.3.1 全球暖化

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

氟的碳化物以及熱絡的農工商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

(13)

氟碳化物、氟氯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等易吸收長波長輻射的 溫室氣體,大幅增加,提高大氣對流層的平衡溫度,形成地球暖化現象

(黃啟峰,2007)。

1.3.2 低碳生活

本研究將低碳生活的定義歸納為「從個人生活中出發,選擇較少溫 室氣體排放與物質耗用的生活方式」,並將低碳生活內涵歸納為「綠色消 費、低碳飲食、低碳運輸、低碳教育與宣導、綠建築及居家節能。」

1.3.3 低碳飲食

本研究將低碳飲食內涵歸納為「購買當季蔬果,不含溫室蔬果;購 買當地食材,即非航空運輸的食品;購買少加工食材、減少食用肉類或 奶類並以低耗能方式烹調以及少廢棄的飲食概念」。

1.3.4 環境知識

Marcinkowski(引自蔡明峰,2011)將環境知識範圍分一般環境知識、

自然環境知識、環境問題知識(如能源危機、空氣汙染等) 、環境行動策 略及技能知識(實際環境行動種類、環境行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知識,

例如資源回收、節約能源等) 。而根據 Hines、 Hungerford 與 Tomera

(1987)的研究,認為影響環境行為的環境知識中的重要變項有環境問 題的知識和行動策略的知識。

1.3.5 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是指個人對於從事某項行為的主觀機率判定,而行為 意向與行為之間存在有高度的關聯性,行為意向反映了個人對某一項特

(14)

定行為的進行意願,因此行為意向可用來預測個人行為(Ajzen, 1991)。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包含:確定研究主題與目的、文獻資料蒐集與探 討、撰寫研究計畫、預試問卷施測與修正、正式問卷施測與回收、資料 分析與處理、論文撰寫,如圖1.1 所示:

1.4.1 確定研究主題與目的 1.4.2 文獻資料蒐集與探討

蒐集國內外與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環境知識與行為意向相關之文 獻,並加以探討、分析與整理。

1.4.3 撰寫研究計畫

根據研究目的撰寫本研究之緒論、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以確定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

1.4.4 預試問卷施測與修正

根據文獻探討,參考學者的研究來擬定衡量題項,請環境教育人員 及專家學者對量表內容及題意提供意見作為修正的參考,確立專家效度 及內容有效性,完成本研究之預試問卷。預試實施時間為2012 年 5 月,

對象為雲林縣國小教師,主要分析方法採用項目分析、相關分析、因素 分析及內部一致性分析,做為預試問卷刪減題項或修飾語意之依據,並 檢測量表建構效度與內部一致性,形成正式問卷。

1.4.5 正式問卷施測與回收

(15)

正式施測時以叢集隨機取樣法來抽取樣本,以學校為抽樣單位,共 抽取31 所學校共 550 名教師為樣本,於 2012 年 6 月以郵寄問卷的方式 進行施測,並於2012 年 7 月中旬回收完畢,共回收 447 份,有效問卷 373 份,有效回收率約68%。

1.4.6 資料分析與處理

將回收之正式問卷剔除填答不全之無效問卷後,進行資料輸入及統 計工作,利用統計軟體 SPSS 進行資料處理做結果分析。

1.4.7 論文撰寫

根據文獻資料、研究結果撰寫論文,進一步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 後,完成本研究論文。

(16)

圖1.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主題與目的

撰寫研究計畫 1. 研究架構 2. 研究工具 3. 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蒐集與探討

論文撰寫 資料分析與處理 正式問卷施測與回收 預試問卷施測與修正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意向之相 關文獻,以建構本研究理論基礎與架構。

2.1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是指「當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時,對流層的平衡溫度跟著 升高」。暖化造成地球上水汽的蒸發加快,同時造成山地冰川和極區冰原 的融解,因而改變地表對短波輻射吸收的能力。這些過程都會改變大氣 環流,因而導致降水的強度改變和降水地區的移動,造成氣候變遷。(吳 明進,2008)

2.1.1 全球暖化的成因

地球表面獲得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大氣中某些氣體 可讓短波 輻射以可見光形式照射地表,並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長波輻射,其中一 部分被大氣對流層中的水氣及二氧化碳吸收,另一部分在平流層被甲 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這些可以保留能 量的氣體,即謂的溫室效應氣體,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 石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的碳化物以及熱絡的農工商活動造成 易吸收長波長輻射的溫室氣體,大幅增加,提高大氣對流層的平衡溫度,

形成地球暖化現象,這就是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氣體包括: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氟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與六氟化硫等。

(環保署,2011d;黃啟峰,2007)

1.化石燃料燃燒產生溫室氣體

(18)

由於人類經濟文明快速地成長,使用大量化石能源,因而造成大氣 中的溫室氣體(Global Warming Gas, GHG)濃度大幅提高,致使全球氣溫升 高及氣候型態改變(顧洋,2008)。其中化石燃料(fossil fuels )包括煤 炭、石油與天然氣,其中煤炭是使用量最大者(葉欣誠,2010)。化石 燃料燃燒是指直接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交通工具燃燒之燃油 以及使用火力發電,其中又以火力發電廠消耗的化石燃料為大宗。國際 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估計未來各國的能源配比將 以再生能源與核能為主,逐漸降低高污染發電技術的使用(經濟部能源 局,2013)。

各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該國能源消耗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減低 溫室氣體排放,在我國的能源政策將是重要的一環(中央研究院環境與 能源研究小組,2008)。以台北市而言,約 8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住 商部門耗電。因此加強民眾節約用電是相當重要的,減少能源消耗以抑 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約貢獻全球70%的人為溫室效應(環保署,

2011a;柳中明,2008)。而核能發電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與提供高效率能 源等優點,已逐漸成為未來的能源主流(張誠禮,2010)。

2.農業活動產生溫室氣體

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來自於家畜排放、廢棄物處理、使用氮 肥等。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反芻動物製造的占18%,比全世界所 有運輸工具的排放總量還多(王道還,2009)。造成全球暖化的一半原因 是甲烷(CH4)排放。過去的五十年,全球肉品消耗量提增加為五倍,而 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一億噸的甲烷,數據卻仍在持續上升中,畜牧業85%

(19)

的甲烷排放源自於牲畜的消化系統,而另外15%則來自大量的牲畜排泄 物(Mohr, 2005)。而美國國家科學院估計,乳牛產生的甲烷,占人類 活動產生甲烷的20%(王道還,2008)。

氧化亞氮(N2O)每年由土壤釋放至大氣的量,包括人為的與自然的 約佔大氣中總來源之70% ( Mosier, 1998 ),其中人為生成量中主要來源包 括來自農耕地施用氮肥,農業活動誘導生成及動物生產程序 ( Mosier et al., 1998)

農畜業之所以製造如此大量的溫室氣體,並不是因為自然過程,而是 由人們所選用的「生產方法」以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塞 其兌,2009)。改變農作方式可以抑制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改變畜牧 飼料可以抑制牛羊的甲烷排放。(環保署,2011a;柳中明,2008)。

3.廢棄物產生溫室氣體

每個人每天約製造0.605 公斤的廢棄物,每年約製造了 220 公斤的廢 棄物,廢棄物在垃圾掩埋的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沼氣。沼氣中約有50%

是甲烷,每公噸甲烷排放進入大氣中與21 公噸二氧化碳造成之全球暖化 效果相同,甲烷在大氣中的循環比二氧化碳快上20 倍,因此,停止甲烷 排放可以迅速使得全球氣候暖化變慢。(陳勝松,2008)

4.冰箱及冷凍櫃的使用產生溫室氣體

氫氟碳化物(HFCS)大量使用家用及商業用冰箱和冰櫃中,如全面禁 用氫氟碳化物,相當於每年減少4.2 億車輛排放二氧化碳直到 2050 年。(國 際環保新聞週報,2010)

(20)

5.自然因素非全球暖化主因

許晃雄等人(2011)的研究中提到,人造溫室氣體是過去數十年氣 溫上升的主因之一。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已經十分明 顯,而且大多數氣候模式都顯示人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大於其他已知的自 然因素。火山爆發的影響,可能導致全球氣候短暫變冷。在火山爆發之後 數個月後,只剩較小的懸浮微粒留在平流層,這些懸浮微粒可能停留在平流 層達數年之久,不斷的將太陽輻射散射回太空,淨效應為冷卻作用,使地表 溫度下降(魏國彥、許晃雄,1997)。

日地關係的影響,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遠近、太陽輻射進入地球 的入射角大小,皆影響到地球所吸收到的太陽輻射量,進而影響氣候。

由於地球是沿著一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離心率愈大(較橢圓),太陽輻射 入射地球的年累積量就愈少,反之,離心率愈小(較圓),太陽輻射入射地 球的年累積量就愈多。不過,所造成的年累積量變化只有0.014%~0.12%

(魏國彥、許晃雄,1997)。

全球暖化必須抑制,以減緩對地球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的可能衝 擊。因此,如何透過低碳生活,加速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速率,以便降 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程度,是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的課題與挑戰。

而許多人類活動都會產生溫室氣體,可歸納以下來源:

表2.1 全球暖化之溫室氣體種類與排放來源說明 溫室氣體 排放來源

二氧化碳(CO2) 生命期50~200 年

(1)化石燃料燃燒

a.火力發電:大部電廠使用的能源是化石燃料,約占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36%。

(21)

GWP=1 b.交通工具燃油之燃燒: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 24%。

c.直接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

(2)森林砍伐:土地的開發利用減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 碳的量,主要用途是造紙、開發工商業或住宅區、經 濟作物的種植等。

(3)工業排放:不含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占 18%。

(4)燃燒固體廢棄物

(5)石灰岩被製成水泥的過程也釋出二氧化碳。

甲烷(CH4) 生命期12~17 年 GWP=25

(1)化石燃料燃燒

(2)垃圾掩埋有機物分解 (3)農業:水稻田

(4)物質不完全燃燒

(5)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量的 18%:反芻動 物的消化系統占85%與排泄物占 15%,(而人類活動 產生甲烷,37%來自反芻牲畜的消化道,其中 20%是 由乳牛產生)

有一半以上的甲烷是人為造成的,其餘則為自然界 (如溼地) 的排放

氧化亞氮(一氧 化二氮)(N2O)

生命期120 年 GWP=298

(1)化石燃料燃燒 (2)燃燒固體廢棄物

(3)農耕地施用化學肥料(氮肥)

(4)土地利用改變(森林轉為牧草或農作耕地)

(5)農業活動刺激土壤排放。

(6)人類活動產生氧化亞氮,65%來自牲畜。

氫氟碳化物

(HFCS

(1)工業用冷媒:由空調系統散逸

(2)冰箱及冰櫃的使用、運輸冷凍車與船 (3)發泡製程產生

全氟碳化物

(PFCS

半導體製程使用氣體,日常生活較少遇到,使用於工 業製程中。

六氟化硫(SF6) 高壓電容器絕緣氣體,日常生活較少遇到,使用於工 業製程中。

資料來源:Mohr(2005);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2006);黃啟峰(2007);

王道還(2008);環保署(2011a);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0);

研究者整理

(22)

2.1.2 全球暖化的影響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1900 年的約 280 ppm ,快速增加到目前 的約380 ppm 。依據氣候變遷跨國小組的預測,到了 2100 年便可能高 達540 至 970 ppm 之間,可讓全球地表溫度提高攝氏 1.4 至 5.8 度(顧 洋,2008)。全球暖化所帶的影響甚大,本研究將之整理如下:

表2.2 全球暖化的影響

資料來源 全球暖化的影響情形 重點整理

姚銘輝、陳 守泓

(2008)

因為排放溫室氣體,而使全球氣溫升 高,而導致氣候變遷。氣象災害造成 全球經濟的損失高達二千億美金。而 氣候變遷和氣象災害發生頻度有關。

氣象災害頻度及強度增加

王樹根

(2008)

暖化導致極端氣候(乾旱、洪水、颱 風)、地形及地貌改變,森林火災增 加,農業收成減少,動物異常遷徙、

開花季節的改變,生物瀕臨絕種、冰 川提早解凍,植物疾病的發生率和傳 染病疫情爆發,包括登革熱日本腦 炎、恙蟲病、瘧疾、氣喘、過敏、腸 胃道疾病等病例增加並影響地球生態 系統供應食物及生活用品的能力。

極端氣候:乾旱、洪水、颱風 地形及地貌改變

森林火災

農業生產收成減少 生物瀕臨絕種

影響人類食物及生活用品供應 冰川提早解凍

植物疾病的爆發

傳染病疫情爆發:登革熱日本腦 炎、恙蟲病、瘧疾

氣喘、過敏加劇 腸胃道疾病增加 吳明進

(2008)

溫室效應氣體濃度增加,使地表溫度 增加,全球各地的溫度逐步升高。

全球各地的溫度逐步升高 黃啟峰

(2007)

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地勢較 低國家、低窪的沿海陸地、多數國家 的沿海精華區被淹沒,不正常暴雨與 乾旱,沙漠現象擴大、生態體系改變、

衝擊農林漁牧、土地資源、環境衛生 及人類社經活動與生存環境。影響自 然生態和生物系統、冰川退縮、永凍 土融化、河湖水面結冰延遲、河湖水 面提早融化、中高緯度地區生長季延

極地冰原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勢較低國家、沿海陸地淹沒 暴雨與乾旱

沙漠現象擴大 生態體系改變 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環境衛生

冰川退縮、河湖水面結冰延遲或

(23)

長。樹木提前開花、昆蟲提前出現、

羽族提前孵化等。某些物種生存範圍 和數目增加,某些植物和物種群數下 降,某些更脆弱的物種滅絕,生物多 樣性銳減。對臺灣帶的影響有,海平 面的上升,減少陸地使用面積,整體 農作面積減少,降水分布不平衡,增 加漢他病毒、腦炎、登革熱、過敏性 氣喘等病發生的機率。

提早融化

樹木提前開花、昆蟲提前出現、

羽族提前孵化 生物多樣性銳減 物種滅絕

陸地使用面積減少 農作面積減少 降水分布不平衡

漢他病毒、腦炎、登革熱、過敏 性氣喘加劇

陳正達

(2008)

海水因溫度變暖產生的膨脹使全球平 均海平面上升,即使溫室氣體含量在 大氣中穩定後,海平面依舊會持續緩 慢上升達數百年以上。全球平均降水 量隨時間增加,即全球水循環的加 強。全球積雪面積縮小,南北極的海 冰量減少。高緯度的降水量增加,冬 季的增加比夏季略高,副熱帶的陸地 降水可能變少。北大西洋的降雨增加 與溫度上升所造成的海水密度減小,

導致大西洋的南北向環轉洋流減弱。

造成有些區域的沙漠化,產生更劇烈 的熱浪與豪雨,拉長連續不降雨日的 平均時間,造成降雨時間分布的變異 量更大。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 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 全球積雪面積縮小 南北極的海冰量減少 降水分布不平衡

降雨增加與溫度上升造成的海水 密度減小,導致南北向環轉洋流 減弱

某些區域的沙漠化 熱浪與豪雨加劇

戚祖沅、宋 承叡、鄭維 智、許朝 凱、馮潤蘭 與蔡淑貞

(2011)

99 年度台灣地區食品中毒案件總數共 計 503 案,過去 10 年案件總數均在 200-350 案左右,99 年超過 500 案。

造成食品中毒案件數攀升的可能原因 之一為:最近10 年的平均氣溫較百年 氣候值高,為 1880 年以來最暖的 10 年,氣候暖化的狀況讓病原微生物更 易生存與繁殖,增加食品中毒案件發 生的機率。

病原微生物更易生存與繁殖,增 加食品中毒案件發生的機率。

環保署

(2011d)

北半球冬季將縮短,並更冷更濕,而 夏季則變長且更乾更熱,亞熱帶地區 則將更乾,而熱帶地區則更溼。每年 雨量將增加7~11%,各地區降水型態 改變。改變植物、農作物之分佈及生 長,並加快生長速度,造成土壤貧乏,

作物生長終將受到限制,且間接破壞 環境,改變生態平衡。海洋變暖,導

北半球冬季縮短,更冷更濕,而 夏季變長,更乾更熱

亞熱帶地區則將更乾 熱帶地區則更溼 各地降水型態改變 植物、農作物分佈改變 植物加快生長速度 造成土壤貧乏

(24)

致低漥地區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 一居住於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 脅。改變地區資源分佈,導致糧食、

水源、漁獲量等的供應不平衡,引發 國際間之經濟、社會問題。

作物生長終將受到限制 改變生態平衡

低漥地區海水倒灌

海岸邊緣的人口遭受威脅

導致糧食、水源、漁獲量等的供 應不平衡,引發國際間之經濟、

社會問題 台北縣政

府教育局

(2009)

海水的含氧量降低,造成海洋生物減 少,將沒有海洋魚類生物可供捕撈。

將造成澳洲大堡礁的珊瑚族群面臨滅 絕。使挪威峽灣融冰加劇,北極熊居 無定所導致無法冬眠、北方候鳥亦未 南遷避冬、日本的春天異常溫暖,造 成櫻花提前盛放。

海洋生物減少 物種面臨滅絕 融冰加劇

植物加快生長速度

尤蕾

(2009)

花粉生成量增加使過敏加重,外來傳 染病暴發,如登革熱、瘧疾和腦炎。

夏季肺部感染加重,引發肺部感染。

藻類氾濫引發引發消化系統、神經系 統、肝臟和皮膚疾病。

使過敏加重 外來傳染病暴發 引發肺部感染

引發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肝臟 和皮膚疾病。

童慶斌、林 嘉佑

(2008)

大量二氧化碳進入海洋,酸化的海洋 不利於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而水的酸鹼值對水棲生物的影響甚 大。

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

彭明輝

(2011)

氣壓降低,水中甲烷的溶解量會降 低,多餘的現有甲烷會釋出,甲烷釋 出後會增加溫室效應,惡性循環導致 大量甲烷快速的釋放。當北極到赤道 的洋流循環回路中斷,將造成加溫的 現象加劇,沒有人能預測接下來的發 展,只知道超過 2℃,將產生非線性 變化,就是失控。

氣壓降低,水中甲烷的溶解量降 低,使多餘的現有甲烷會釋出,

甲烷釋出後會增加溫室效應,惡 性循環導致大量甲烷快速的釋 放,當北極到赤道的洋流循環回 路中斷,就是失控。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全球暖化的影響整理如下:

1.全球平均溫度逐步升高:全球積雪面積縮小、融冰加劇、冰川提早解 凍、極地冰原融化、南北極的海冰量減少、冰川退縮,造成地形及地 貌改變。

2.區域的沙漠化: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各地降水型態改變、降水分布 不平衡導致某些。

3.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衝擊地勢較低國家、沿海陸地淹沒、低漥地區

(25)

海水倒灌、海岸邊緣的人口遭受威脅、陸地使用面積減少。

4.南北向環轉洋流減弱:降雨增加與溫度上升造成的海水密度減小。

5.全球氣候變遷:北半球冬季縮短,更冷更濕,而夏季變長,更乾更熱;

亞熱帶地區則將更乾;熱帶地區則更溼。

6.極端氣候加劇:乾旱、洪水、颱風、暴雨、熱浪。

7.改變生態平衡:樹木提前開花、昆蟲提前出現、羽族提前孵化、生物 多樣性銳減、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使海洋生物減少、物種面臨滅絕、

植物分佈改變、植物疾病的爆發。

8.農業生產收成減少:植物加快生長速度、造成土壤貧乏,農作面積減 少。

9.糧食、水源、漁獲量等的供應不平衡: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引發國際 間之經濟、社會問題。

10.環境衛生受到威脅:外來傳染病疫情(漢他病毒、腦炎、登革熱登革 熱、日本腦炎、恙蟲病、瘧疾)爆發、氣喘、過敏加重、食品中毒、

腸胃道疾病增加、引發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肝臟和皮膚疾病。

11.大氣壓力降低,大量甲烷快速的釋放,當北極到赤道的洋流循環回路 中斷,產生非線性變化,就是失控。

2.1.3 全球暖化的因應

為防制此氣候變遷危及環境生態,聯合國於1992 年「里約高峰會議」

中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針對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降低進行全球性 協議,並有186 個會員國簽署。為加速及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復於 1997 年假日本京都召開之公約第三次締約國會議時,更通過具法律效力 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規範 38 個已開發國家及歐洲聯盟量化 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要求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回歸至該國1990 年水 準,相當於在2008 年至 2012 年間每年平均再減量 5.2%(申永順,2001)。 同時訂有各國減量負擔及經濟制裁(姚銘輝、陳守泓,2008)。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會議(COP15)提出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初步達成應控制全球溫度不能高過 2℃(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

(26)

秘書處,2010),全球莫不關注於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期望在 2100 年控 制溫升在2℃以內、溫室氣體溫度在 450ppm。為了達成此目標,近幾年 國內外紛紛關注於碳制度的推動及其相關規定(萬玟岑,2011)。

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於 2011 年 12 月結束,各個國家的與會代表同意把規範已發展國家減排的《京都協 議書》期限延長5 年,在 2015 年前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減少碳排放協議,

並首次將已發展國家(Developed Country)與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國(Emitter of Carbon Dioxide)同時納入減排 範圍,目標在2020 年實施。全球 3 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中國及印 度承諾加入新的協定(香港文匯報,2012)。

2012 年 12 月在卡達多哈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18 次締 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8 次締約國會議(UNFCCC COP18/CMP8)」,氣 候談判三大關鍵議題包含(1)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 至 2012 年),

已開發國家減量承諾過渡至第二承諾期(2013 至 2020 年);(2) 綠色氣候 基金在2013 年至 2015 年間快速啟動資金撥款,目標是到 2020 年前每年 對開發中國家金援至1,000 億美元;(3) 透過「多哈氣候途徑(Doha Climate Gateway)」來推動氣候變遷解決方案,以維持限制氣候增溫在 2℃內(環 保署溫減管理室,2012;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2012)。

根據臺灣地區歷年的溫度紀錄,西元1901 年到 2005 年臺灣上升了 1.4 度,比全球暖化速率快了兩倍。2007 年,台灣 CO2 總排放量 2.7 億 公噸,人均全球第18 名(彭明輝,2011)。由「二○一一台灣人碳足跡 知多少」調查指出,82%的民眾不知「碳足跡」為何物,而台灣每人每 天碳足跡為19.6 公斤,遠高於聯合國建議的五公斤(劉力仁,2011)。

(27)

地球暖化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議題,我國雖然在地球上占有的 面積不大,但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年增率卻是全球名列前茅,從1990 年到 2006 年的排放量至少增加了 140%(以燃料燃燒計),成為我國不能承受之 重,亦不利國家經濟發展與轉型。(環保署,2010)

台灣雖不是京都議定書中規範的國家。然而在國家安全與氣候變遷 調適的前提下,加速訂定溫室氣體減量法,以法律為基礎來規劃達成減 量目標所需的減量措施:在國際協商共識未達到之前,我們先行規劃全 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於2016 至 2020 年間回到 2008 排放量的水準;於 2025 年回到2000 年排放量水準;長期而言,於 2050 年回到 2000 年排放量 50%

的水準,以與世界趨勢接軌。 (環保署,2010)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已成為全球高度重視之議題,本研究將 國內低碳生活發展歷程整理如下表:

表2.3 國內低碳生活發展歷程

年代 政策 內容 2008

提出低碳 社會願景

1.啓動「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

2.全民響應簽署「減碳宣言」。

3.建置「節能減碳全民行動網」。

4.鼓勵每人每天至少減碳一公斤,讓台灣加速邁向「低碳社會」。

2009 年

統籌規劃 及推動低 碳社會

1.成立「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

2.通過「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及其十大標竿方案:健全法規體制、

改造低碳能源系統、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營造低碳產業結構、

建構綠色運輸網絡、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擴張節能減 碳科技能量、推動節能減碳公共工程、深化節能減碳教育及強化 節能減碳宣導與溝通。

3.規劃具體行動,有系統地引導全民邁向低碳社會。

2009 提出低碳 1.「全國能源會議」具體提出十年內建立「低碳家園」的願景,並

(28)

年 家園的願 景

提出具體時程及目標。

2.短期:2011 年每個縣市完成 2 個低碳示範社區,全國計 50 個低 碳示範社區。

3.中期:至 2014 年推動 6 個低碳城市(包括 4 座低碳示範城市,及 澎湖與金門 2 座低碳島)。

4.長期:至 2020 年,以低碳城市及低碳消費為基礎,結合低碳能 源與低碳產業,形成北、中、南、東四個生活圈。

2011 年

低碳社區 建構

1.七面向具體減碳措: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綠色運輸、資源循環、

低碳建築、環境綠化、「低碳生活」。

2.低碳生活:由食、衣、住、行、育、樂生活化節能減碳行為,落 實減碳無悔措施等,將低碳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及生產生活 各領域。

2011 年

低碳城市 與低碳島 建構

1.2011 年 8 月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宜蘭縣獲選為北、中、

南、東 4 區的低碳示範城市,並建設澎湖和金門低碳島。

2.彙整 4 個城市之低碳計畫,並納列其他城市可行計畫,提報為「低 碳城市推動計畫」。

3.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低碳城市已為目前國際大都 市所追求,要降低碳足跡,必須仰賴每一位在城市裡生活的居民 自覺與全力堅持,並由低碳生活做起。

2012 年

擬訂「低 碳永續家 園推動方 案」

1.提升 52 個低碳社區及 6 座低碳城市建構能力,協調 22 縣市合 作,同步啟動 369 鄉鎮市區、7,815 村里運作,期能跨縣市推動 低碳永續家園運作機制,以加速低碳生活圈形成。

2.七面向轉化成十大運作機能:除七面向再增加防救災與調適、法 律與經濟財稅工具及社會行為科學與評比工具等成十大運作機 能。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1b); 環保署(2011e);環保署(2011c);高雄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2010);環保署生態方案室(2011);沈世宏(2012)

2.1.4 低碳生活概念

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為主)排放。(深圳排放權交易所,2011)

低碳(low carbon)由英國率先提出。對低碳的理解可以為為三種情 況:一是「溫氣體排放的增長速度小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二是

(29)

「零排放」;三是「絕對排放量的減少」。實現以上三種情形的低碳發展 的前提條件是經濟的正增長。對於英國等發展國家來說,追求的目標應 該是絕對的低碳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目標應該是相對的低碳發 展。各國以多種方式來實現低碳經濟發展,而其最終目標「把大氣溫室 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威脅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在保持 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溫室氣候排放。政府的終極目標就是切斷經濟增 長與溫室氣體之間的聯繫。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

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雷鵬,2011)。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 發展理念指導下,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減少溫 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 態。由傳統經濟邁向低碳經濟轉型,既關係生產方式的轉型,也涉及人 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王莉群,2011)。

本研究將低碳生活的概念與內涵整理如下表:

表2.4 低碳生活概念與內涵 資料來源 低碳生活概念與內涵

環保署(2008) 低碳生活之節能減碳 10 大無悔措施為「冷氣控溫不外洩、隨手 關燈拔插頭、省電燈具更省錢、節能省水看標章、鐵馬步行兼保 健、每週一天不開車、選車用車助減碳、多吃蔬食少吃肉、自備 杯筷帕與袋以及惜用資源顧地球。」

李堅明(2009) 低碳生活發展之策略與經驗為「提升車輛運具能源效率、制定國 家建築物碳中和零碳排放目標、建構永續性社區以及制定透明 化、標示及高效率標竿產品以提高消費者選擇與購買綠色產品之 誘因與機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10)

低碳生活是「從個人生活出發,選擇造成較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 活方式。」

李堅明(2010) 低碳生活是「維持適當需求的生活型態,例如適當的用電、用水 與用油等。」

高雄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2010)

低碳生活是指「由食、衣、住、行、育、樂生活化節能減碳行為,

落實減碳無悔措施等,將低碳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及生產生活各 領域。」

(30)

宜蘭縣政府

(2010)

低碳生活是「以推廣居家簡樸生活為原則,宣導健康飲食觀念,

選用節能用品,設置居家再生能源設施,使用綠色運輸工具,推 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輔導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鼓勵綠色消費 等,並融入於食、衣、住、行、育、樂日常生活中。」

林冠嘉、張莉茹 與周林森(2010)

低碳生活「包括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配合共乘,購物外食自備 環保購物袋或環保餐具,另外可配合城市減碳措施如個人居家環 境綠美化及隨手關燈省水電等。」

新北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2011a)

低碳生活的定義「節約能源與綠色生活。」節約能源舉凡省水、

省電、資源回收等都是屬於其範疇;而綠色生活則是以對環境傷 害最小的方式來完成生活之中的食衣住行,諸如綠色建築、搭乘 大眾運輸工具、少開車多走路等。若能於生活中落實上述二項,

便能降低碳的排放,減緩溫室效應,達到低碳生活之目標。

台南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2011)

低碳生活可採行措施及方法有「碳標示、自給農園、綠色採購系 統、低碳教育與宣導推廣、低碳觀光、碳標示、低碳綠領(義志工) 培訓、低碳產業、碳管理與碳標示推廣。」

新北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2011b)

低碳生活是「將低碳概念由口號化為行動融入於生活之中,包含 綠色消費、自主減量、低碳社區營造、低碳旅遊及低碳推廣及宣 導活動等。」

環保署(2011c) 低碳生活內涵為「低碳宣導、教育及綠色消費,節能減碳 10 大 無悔措施,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實踐低碳措施,以有效減少能 源耗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歐洲委員會

(2011;引自澳 門特別行政區政 府消費者委員 會,2011)

低碳生活即「透過家居減碳措施與現代科技結合」,到本世紀末,

溫室氣體排放可有效減低至八成。

張超、冉曦 與歐 陽邵杰(2011)

低碳生活是「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生活方式,要減少生活作息 時所耗用的能量,進而減少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低 能源,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本研究將低碳生活的定義歸納為「從個人生活中出發,選擇較少溫 室氣體排放與物質耗用的生活方式」,並將低碳生活內涵歸納為「綠色消 費、低碳飲食、低碳運輸、低碳教育與宣導、綠建築及居家節能。」

而IPCC指出,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量的 18%,高於交通 部門的13%,與工業部門的 19.5%持平(金起文、于海珍 ,2009)。聯合

(31)

國FAO報告稱:牛群排放的廢氣甚至超過了汽車、飛機等人類其他交通 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是導致全球變暖的最大元兇(西坡,2010)。

這表示食物系統對於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影響。過去大家都以為化工 業、重工業製造的廢氣,才是溫室效應的元凶,但經研究,其實飲食種 類、食物來源、食物耕種與飼養過程等三個層面都會影響到碳排放,它 占了全球碳足跡達27%左右(楊玉如,2011)。

而景帥(2011)的《城市居民消費方式演變與低碳行為研究》的研 究指出,居住能源消耗碳足跡和食品碳足跡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故「減 少碳排放要努力從居住能源消耗和飲食角度下手」,尋找更加綠色的能 源來代替傳統能源,鼓勵和倡導人們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如減少肉類 的消費、多吃蔬菜等。

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主席帕卓里博士,在2008 年元月15 日記者會上,大聲明確地疾呼:「不吃肉、騎腳踏車、少消費,

就可協助遏止全球暖化。」(羅時鴻,2011)

綜上所述,人們的飲食消費習慣對全球暖化有相當大的影響,而要 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須靠全民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低碳飲食,以減少飲食 的碳足跡。

2.2 低碳飲食

低碳飲食的定義「在食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盡量排放最少的溫室氣 體。」(環保署,2009)

低碳飲食就是「從減少碳足跡著手,讓商品從生產到被飲食、消耗 的生命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石靜文,2011)

(32)

2.2.1 低碳飲食的基本原則

選擇低碳食物的基本原則為當季、在地、原態、少開車、適量、節 能及少廢棄,如表2.5:

表2.5 低碳飲食選擇基本原則 食 物 的 生

命週期

選擇基本原則 原因

生產 選「當季」食材 可減少肥料及農藥的施用,避免生產非當季食材 時,需要額外的用水、冷藏、保溫等所需能源。

運輸 選「在地」食材 可縮短食物里程,降低交通運輸的排放量。

加工 選「原態」食材 可減少加工過程及未來處理廢棄物時所需消耗 的能源;運用自然加工(如日晒、風乾)則不在 此限。

運輸 購物時「少開車」 降低交通運輸的排放量。

販售 購買「適量」 少廢棄。

食用 遵守「節能」原則烹 調

減少額外耗用的能源及水,電力是經由複雜的能 源轉換而得,且經過長距離傳送。使用瓦斯加熱 會比使用電力加熱更低碳;以火力快炒取代電鍋 蒸煮的烹調方式較低碳。

廢棄 盡量「少廢棄」 避免焚化及掩埋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環保署(2011a)

1. 選當季食材

(1) 排除額外氮肥的施用

氧化亞氮(N2O)每年由土壤釋放至大氣的量,包括人為的與自然的 約佔大氣中總來源之70% ( Mosier, 1998 ),其中人為生成量中主要來源包 括來自農耕地施用氮肥,農業活動誘導生成及動物生產 (Mosier et al, 1998)

(33)

「不時不種,不時不食」是農耕及飲食的重要原則。每種農作物有 不同的生長環境要求。違反時令種植,須投入額外資源或擬造與季節不 符的生長環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2012)。非當季蔬果因為天候環境 不適合生長,通常需要施以較多的農藥及化肥(張麗娟,2008)。

(2) 排除額外的冷藏、保溫

氫氟碳化物(HFCS)大量使用家用及商業用冰箱和冰櫃中,是一種強 力的溫室氣體,其全球暖化潛勢是二氧化碳的近百倍到數千倍(林國偉,

2010)。如全面禁用氫氟碳化物,相當於每年減少 4.2 億車輛排放二氧化 碳直到2050 年(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0)。目前節能減排和冷媒替換 等環保議題方面,獲得中國大陸官方的重視,並加速完成HFCs 汰換。但 在台灣,二氧化碳壓縮機和HCs 冷媒,尚研究發展階段的產品(張育瑞,

2009)。

2. 選在地、少加工食材

食物里程( Food Miles )是指食物由生產點送到消費者手上或消費 者的餐桌上所須的運輸距離(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2012)。長途食物須 較繁複的加工程序及冷凍貯存,且耗用能源。時令蔬菜、當地的農作物、

沒有太多包裝的食品是低碳食品(Xiaowei & Xing, 2010)。麵包為能源密 集型食品(Gössling, Garrod, Aall, Hille, & Peeters, 2011)。航空運輸的食 品,因為相關的能源使用增加,亦為高碳食品(Hille, Storm, Aall & Sataøen, 2008)。

3. 遵守節能原則烹調

鍋蓋的使用,烹調溫度的調整,影響烹調時的碳排放量。快炒比水

(34)

煮或清蒸的烹調方式低碳,因其烹調時間縮短(津田淑江、大家千恵子、

瀬戸美江、久保倉寛子、稲葉敦,2006)。同樣以瓦斯為烹調能源,熱介 質為油會產生較低的碳排放,其原因為鍋具的熱效率以及調理時間的較 短(津田淑江、久保倉寛子、辻本進、上田玲子與大家千恵子,2007)。

電力是經由複雜的能源轉換而成,使用瓦斯加熱比使用電力加熱更低碳

(環保署,2011a)。

4. 少廢棄

不論在選購、清洗、烹調、食用至清理各程序,我們都應充份採用

「減廢」、「再用」及「循環再造」三個守則。自備購物袋、選擇少包裝 的食物、適量購買及享用食物,謝絕即棄食具及自攜餐具。烹煮食物,

盡可能以當餐可吃完為宜,以減少進入垃圾堆填區的廚餘,產生令地球 暖化的氣體(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2012)。 出門在外應自行攜帶環保 杯或水壺,避免使用瓶裝水及飲料,外出用餐帶環保湯匙及筷子用餐,,

可減少垃圾量,安全衛生又環保(張麗娟,2008)。

5. 多蔬果、少吃肉

(1) 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經超過了交通運輸業

聯合國研究估計,約18%的溫室氣體來自與農牧業相關的排放(環 保署,2011a)。由於人類對肉類和奶類的需求不斷上升,牲畜飼養業快 速發展,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經超過了交通運輸業(13.5%)(聯合國 網站新聞中心,2006)。因牛羊會生產大量的甲烷,養一頭牛將產生 400 公升的甲烷(石靜文,2011)。2009 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畜牧業排放的 甲烷占全球總量60%(鄭亦宸,2010)。Mohr(2005)研究指出,減緩全

(35)

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是遏止甲烷排放,即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

(2) 牲畜飼養與森林爭地

牲畜不僅產生溫室氣體效應,而且牲畜飼養與森林爭地,導致有助 於調節氣候的森林的面積減少,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暖的趨勢。地 球土地面積的30%現在都被牲畜飼養業佔用。在全球可耕地中,33%被 用於種植牲畜飼料作物(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2006)。世界上 80%的森 林砍伐與畜牧業有關,每一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森林被砍伐 用於畜牧(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9)。

(3) 肉品比蔬果須要更多的加工過程

蔬果從耕種、汲水灌溉,到使用交通工具送達賣場的過程,同樣需 要消耗能源。不過,相比之下,肉品還多了屠宰、冷凍、包裝和長途運 送的耗能。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刺胳針》報告指出,富裕國家的人如果 把肉類的攝取量,限制在平均每人每天90 公克,就可以有效緩和全球暖 化。《國民飲食指南》建議增加植物性蛋白質比例,每日至少一份黃豆類,

降低肉類攝取比例。(張麗娟,2008)

(4) 畜牧業對環境影響甚鉅

羅時鴻(2011)研究指出,畜牧業破壞雨林與生態 (一個漢堡犧牲 6 平方公尺雨林) ;浪費水資源 (畜牧業消耗全球 50%用水) ;污染河川、

水源及使土地貧瘠 (畜牧業損耗 85%的表土) ;消耗能源、浪費糧食 (全 球有1/3 穀物被用來餵養牲畜);海洋生物鏈的瓦解 (過度捕魚已使 70%

魚類族群衰竭) ;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 51%)。聯合國呼籲「全球邁向無肉無奶飲食」,我們必需減少食用動物

(36)

性產品,才能讓世界免於遭受氣候變遷的嚴重衝擊(羅時鴻,2011)。

(5) 我國各地學校響應「無肉日」

立法院2009 年 12 月 31 日通過臨時提案,推廣各地學校響應「無肉 日」。教育部表示,國內學校與民間團體共同響應「一週一蔬食、健康愛 地球」活動,目前全國中、小學有86%響應蔬食午餐(萬桂竹,2011)

2.2.2 低碳食材的選擇

低碳食品的標準事實上非常嚴格,有甚於綠色、環保食品的標準,

低碳食品的依據是其生產、加工、運輸等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 室氣體的數量。

首先從食品類別上看,蔬菜和水果為低碳食品,肉類則為高碳食品(中 研網,2011)。牛羊類產生過程產生之溫室氣體,遠較猪肉及雞肉為多。

非原地生產之蔬果,其運輸過程和保鮮均會消耗能源。而溫室植物需要 燃燒石化燃料以維持生長,因此野生植物所產生之環境衝擊較溫室植物 為低。應選用季節性、在地性蔬果、無農藥蔬果。稻米之溫室氣體排放 量較高,對環境衝擊較大,可儘量用榖類及馬鈴薯取代稻米。因栽種棕 櫚所需耕地面積較大,對雨林砍伐頻率提高,應減少棕櫚油之依賴度,

選用油菜籽油及橄欖油作為食用油。瓶裝水生產以及運輸過程中生較多 溫室氣體,應儘量飲用自來水(瑞典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引自環保 署,2009b)。

不同種類蔬菜,有的在傳統生產的碳排較低,有的在有機生產碳排 較低,有的兩者無差異。(Gössling et al., 2011)。有機穀物種植,較慣行 農法(指施化肥與農藥者)有顯著的減碳效益。有機畜牧業與慣行畜牧

(37)

業二者對於氣候都造成傷害,對減少碳排並沒有幫助(塞其兌,2009)。

在穀物和肉類的生產方面,研究也有許多的不一致(Gössling et al., 2011)。 故有機食品對於減緩氣候變化是否有貢獻,至今仍未下定論,故在 本研究問卷中先不就有機食品作探討。

2.2.3 碳標籤食品

由於氣候暖化議題受到全球各國高度重視,衍生出「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概念,並落實到標章驗證。碳足跡數目愈低,代表產品愈環 保(鄒瑞光,2010)。其概念是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出發,討探的 範圍涵蓋:「原料、製造、配送、使用、廢棄回收」等5 個階段(萬玟岑,

2011)。國際間政府及民間組織透過各種手段,要求廠商透過其綠色供應 鏈的管理,由供給面(supply-side)從事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及揭露;另 一方面,各國也積極從顧客消費端,由需求面(demandside)推動產品「碳 標籤」的制度。(胡憲倫、蔡宏達、 許家偉,2009)

透過碳足跡盤查過程,並將產品碳足跡標示於碳標籤中,不僅可以 找出適合產品替代原物料,降低成本與選擇較佳的營運資源外,並藉由 碳揭露進行碳減量,民眾可藉此選購具有碳揭露的產品。(環保署管考 處,2011)

環保署已推動計算準則、查驗管理規劃、碳足跡標示及示範案例,

輔導國內業者針對國內代表性商品進行商品碳足跡計算,目前將陸續完 成LCD 電視機、瓶裝茶飲料、光碟片、糖果及餅乾碳足跡計算。至於碳 足跡標示部分,亦於2009 年 12 月公開甄選出我國碳足跡標示的 LOGO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9)。環保署於 2010 年 3 月公告國內「產

(38)

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並正式推動「碳標籤制度」。目前國內已有 10 項以上終端產品獲得碳標籤。(萬玟岑,2011)

我國碳標籤正在發展階段,蔡明峰(2011)研究指出,台灣碳標籤 為起步階段,多數消費者對於台灣碳標籤較不熟悉,並不瞭解台灣碳標 籤所代表的意義。故在本研究問卷中先不就食品碳標籤作探討。

2.2.4 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將國外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表2.6 國外低碳飲食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Mohr(2005) 一個新的全 球變暖策 略:在我們的 有生之年,對 氣候變化的 最有效的策 略-素食

過去的五十年,全球肉品消耗量提增加為 五倍,而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一億噸的甲烷,

數據卻仍在持續上升中。而減緩全球暖化最有 效的方法,就是遏止甲烷排放,即減少或避免 肉品消費。

津田淑江、 大家千 恵子、 瀬戸美江、

久保倉寛子與稲葉 敦 (2006)

評估烹飪時 二氧化碳排 放量

不同的烹飪過程,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

(1) 購買反季節產品和使用非本縣生產的食品 原料,有較大的碳排放。

(2) 烹飪鍋的大小,烹調溫度的調整,鍋蓋的 使用,影響烹調時的碳排放量。

(3) 水煮或清蒸的烹調方式,會提高碳排放;

而快炒的烹調方式較低碳,其原因為烹調時間 長短。

(4) 家家戶戶都應該關心二氧化碳的排放,改 善烹調方式,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津田淑江、久保倉 寛子、 辻本進、上 田 玲子與大家千 恵子 (2007)

評估低碳的 日本飲食模 式

評估家庭烹飪所產生二氧化碳,對環境造 成的負擔。

(1) 同樣以瓦斯為烹調能源,烹調方法中,「炸 和炒」產生較低的碳排放,「燉、蒸和煮」產生 較高的碳排放,其原因為:傳熱介質(油、水)、

(39)

鍋具的熱效率以及調理時間的長短。故以高溫 短時間的調理方式的碳排放量較少,因高溫會 縮短烹調的時間。

(2) 在比較日本、中國與西式晚餐中,則是西 式晚餐約兩倍高於日本和中國的晚餐,原因在 於漢堡牛排中的牛肉,其生產會產生較的碳排 放。

Weber and

Matthews (2008) 食品里程和 食物選擇相 對於氣候的 影響

飲食習慣的轉變可以是一個更有效的手段 來降低碳足跡,只要每週一天(即轉移 1/7 的 總熱量),從紅色的肉類和奶製品,轉為以雞,

魚,蛋,或蔬菜為主的飲食習慣,比在本地購 買所有的食品,更可行且更有效的減少溫室氣 體的排放。因運輸有平均每噸公里的能源使用 強度的偏差。

Hille, Storm, Aall and Sataøen (2008)

1987-2007 挪 威消費與生 產對環境的 影響

食品消費大量地增加碳排放,其主要原因 為相關的能源使用增加,特別是經由航空運輸 的食品。

Hirschfeld, Weiß, Preidl and Korbun (2008)

德國農業對 氣候的影響

在農產品和動物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 大量的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二氧 化碳(CO2)。如:在耕作過程中燃油的消耗,

在生產糧食和動物飼料種植過程中所投入的化 肥和農藥,而畜牧業的牲畜的消化過程產生的 排放,以及從國外進口動物飼料的運輸所產生 的碳排放,皆會對氣候造成影響。

Garnett (2009) 畜牧業溫室 氣體排放的 影響以及決 策者的選擇

食物生產的碳排放增加的兩項因素為,第 一,全球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糧食。其次,人類 對畜牧食物飲食偏好的改變。導致發展中國 家,大量牛肉、家禽、猪肉朝向密集化的生產 趨勢。在此趨勢下,大幅減少每人對肉類和奶 製品的消費是必要的,而當務之急是在國際、

區域、國家、地方的政府決策者都應優先發展 兼顧營養的低碳飲食系統,以確保全球性的糧 食安全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Hille, Ekström, Aall and

Brendehaug(2009)

氣候食品的 標籤-是可行 的嗎?

個別食品的碳排放計算是非常複雜,其中 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同一種食品在不同國家,

因生產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碳排放,但可以 確定的是牛肉在許多研究中都一致表明是產生 最多溫室氣體的食品,而蔬菜(排除溫室蔬 菜)、水果、穀物和白糖則是相對較低碳的食 品。牛奶是碳排放較高的食品,但卻比肉類和 深海魚低碳。運輸的碳排放計算是困難,雖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固定資產包括樓宇、傢具、機器及設備、運輸工具、其他可使用一年或以上之耐用物品

(一) 透過低碳生活圈,智慧節能講座,推動學校能源教育宣導,並 提昇學校師生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落實於生活中。..

Based on his daily eating patterns and teach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eating habits amongst Buddhist communities, 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精緻化飲食也日益增多。然而不良的生 活與飲食習 慣,正是導致各種慢性病、文明病的

聯合國(UN)氣候小組 9 日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 各國極力減少碳排放,20 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

聯合國(UN)氣候小組 9 日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 各國極力減少碳排放,20 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 Report of study on sodium content in local foods.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