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團結經濟實際運作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會團結經濟實際運作及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或社區價值?(三)如何增加對社區需求的影響?如何使社區產出策略 計畫?並創造一套遊戲規則(McMurtry 2015)。

第三節 社會團結經濟實際運作及其限制 一、社會團結經濟實際運作

社會團結經濟組織必須具備(一)能力(capacity),一個組織必須有 足夠的資產去運作、能有取得資金及市場資訊的途徑;具備管理能力;組 織本身的運作規則必須明確,並且要擁有自己價值觀訓練及進行社會創新 的機制,(二)制度的補足(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針對組織運 作 的 市 場 、 再 分 配 及 互 惠 原 則 都 需 要 制 度 的 規 範 , ( 三 ) 參 與

(participation),根據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定義熱烈的參與為弱勢者 們有組織地去獲得資源、影響制度以改善其生活,這樣的定義便是積極公 民權的行使,並且重置原本的權力關係,原本的權力關係只包含利害相關 者,但如今我們每一位都是參與者及彼此的夥伴,便能透過合作去解決社 會問題。Utting 曾指出 Mauss 認為民主的團結是必要的,團結必須要依賴 於互惠性、再分配性,透過平等公民間的自願集體行動及國家去補償獲解 決不平等,社會團結的制度基礎包含公民社會的自我組織及受公共的社會 保護,希望能結合互惠的團結及再分配的團結(redistributive solidarity)去 推動社會改變(Matsui & Ikemoto 2015; Utting 2015)。

Utting 指出 Yunus 做為小額信貸的關鍵推動者,認為資本主義是個半發 展(half-developed)的結構,而企業能補足資本主義的缺失,這種創意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互補能改變世界。而在此創新的企業就是指社會企業,被視為特定行動者 的一類,扮演社會改變的促成者,運用創新點子處理社會及環境問題,透 過整合責任、調和資本主義及社會,使資本主義結合人道社會內容,並擁 有競爭力及高程度的社會創新。市場機制造成的種種問題,舉先前消費便 宜咖啡豆的例子,因為市場並沒有告訴消費者這些訊息,而使得咖啡生產 國 家 的環 境及 經濟 被剝削 問題愈加嚴重,Matsui 與 Ikemoto 指出 Sen

Amartya 認為有限資訊(limited information)是核心問題,重新連結這些個 體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人們產生連結意味著資訊信息的流通。Matsui 與

Ikemoto 也認為獲得訊息的方式有很多,而團結為一重要的方式,藉由與他 人接觸能交換許多資訊,透過公平交易的標章,我們能清楚交換消費者所 需要的重要訊息,利用當地貨幣直接交換貨品及服務,人們能獲取更多關 於貨品及服務的資訊,Sen 曾強調團結能改善人類健康及正義,為了使得 團結經濟能永續發展,社會企業可作為一方式,試圖透過相關活動追求他 人利益,但幫助他人若只是出於自我滿足就是一個自利的行為,Sen 在這 裡將自利及利他區分開來,在追求他人利益時願意犧牲私利以換取在根本 上才符合團結經濟的理念(Matsui & Ikemoto 2015; Utting 2015)。

總結 Mauss、Yunus 及 Sen,人們可以透過公民自主的行動去補足在資 本主義市場所造成的不平等,而社會企業是實踐的手段之一,也是團結經 濟的體現,社會企業能將人們緊密結合並解決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 具有急迫性,例如貧窮及不平等;食物、營養、安全飲用水的疑慮;能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及電力供給;教育、識字、女性及少數群體歧視的問題等,社會企業能補 足自由市場不足,在擴大經營的過程中達到永續發展的可能。

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或私人自願性團體,夾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市 場及透過集體行動的公共部門之間,缺乏政府部門或私人事業的補助及協 助,這些組織長期性地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非營利組織企業化及社會企 業不只做為一種資金解套的方式,也做為一種社會關懷,試圖賺取的利潤 能再投入至組織中,做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資本。

二、社會團結經濟的限制及前景

經濟成長並不是社會團結經濟組織的目標,但組織由於(一)成員結 構,組織成員注重目前的需求,使他們不善發掘未來需求及機會,也就疏 於創新及多元化,(二)決策結構,重視共識的達成及成員參與,使組織 反 應 較 慢 缺 少 實 驗 精 神 , ( 三 ) 財 政 安 排 , 合 作 社 或 僱 員 所 有 企 業

(employee-owned company)沒有獲得主權資本(equity capital)的途徑,

便無法與上市公司競爭擴大成長(Millstone, 2015)。但人們現今會將社會 團結經濟組織與社區恢復力(resilience)、工作穩定及綠化經濟連結在一 起,在 2008 至 2011 年的英國,面臨經濟下滑,合作社卻反其道而行,這 樣的恢復力有一部分能歸功於組織成員的忠誠度,尤其是當工作者能參與 決策過程,高度的涉入及滿足感、低度的人員更替、工作者所有的合作社 或僱傭者所有的公司都能較傳統公司更具生產力,在英國有將近一半的合 作社建立於弱勢地區,建立社區組織對社區的復甦及保護環境的呼籲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益,在美國的克里夫蘭模型(cleveland model),利用社會團結經濟去建立 社區的財富,主張滿足社區需求、迎合當地經濟發展,而非吸引外界投 資,克里夫蘭擁有大規模工作者所有及社區受益企業網絡,且工作者從當 地招募,所以組織替低收入的小社區帶來工作機會,並以在地醫院及大學 為主要消費者,形成社區內的經濟循環,但這樣的例子很難複製,要創立 一個社會團結組織需要確保起步的資金,且組織的經營需要多方位的人才 及合作者,也得確保對社區及組織成員有利,這般需花費大量時間及努力 的組織通常需要一位在地英雄,願意去完成這項工作。

即使社會團結經濟組織運用市場機制帶給成員及社區利益,但不代表 組織就得與其他的上市公司相比,且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會最大化個人滿 足,因此消費者也可能基於關懷社會某議題或環境問題而對社會團結經濟 組織進行消費,因此組織不必然需要走向規模經營,否則在擴大的過程可 能會瓦解其價值及目標(Millstone 2015)。

三、非營利組織的企業化

非營利組織作為一獨立部門,既非政府組織也非商業性組織,並具有慈善 及公共服務等特性,因不具政府公權力又被視為私有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公 共服務反映公共利益,因此也具公共性。在過去,非營利組織多靠政府的補助 及民眾捐款去運作,但近年許多國家的政府預算緊縮民眾及企業捐款減少,非 營利組織少了很多支援,在資金不足的壓力下,許多非營利組織只能自謀財 路,走向營利的途徑,陳定銘指出喜憨兒基金會雖然不是為了開闢財源才走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業化,但產業化實施的確能減少基金會對政府補助及社會捐款的依賴,喜憨 兒基金會原屬非營利組織,但其透過烘焙屋及複合式餐廳此兩項產業化業務,

運用商業活動結合組織目標,不僅降低募款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提供喜憨兒在 社會中自力更生、獲得尊嚴與社會認同,是一典型的社會企業(陳定銘與江明 修 1999;陳定銘 2006;陳金貴 2014)。

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本就為社會團結經濟的體現,而今雖透過企業的方 式經營闢源,卻仍繞著組織所關懷的社會議題,只是在非營利組織走向企業化 的過程,與社會企業相比,會有什麼不同的營運方式及成效、何種形式會比較 有效率則是本研究想探討的問題,希望透過本文的兩個案進行分析並獲得此疑 惑的解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14000519-260107,檢索日期:2017 年 6 月 14 日。

遠見雜誌針對最新 2016 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指出最終結果除了高雄市長陳菊、台南 市長賴清德、花蓮縣長傅崐萁、臺東縣長黃健庭坐穩五星,連江縣長劉增應則首度躋身五星俱 樂部,網址:https://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9343.html,檢索日期:2017 年 5 月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