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團結經濟的出現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團結經濟的出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 , 就 是 在 回 應 基 礎 建 設 成 本 過 高 , 導 致 私 人 公 司 投 資 困 難 的 問 題

(Millstone 2015; 金靖恩 2014)。

雖然社會團結經濟組織的規模永不及一般上市公司,但在近年來的財 政危機及生態危機中,社會團結經濟組織在英美仍有很大的成長,在美國 鄉村地區的合作社愈形常見,例如農場信貸體系、家庭借貸銀行、鄉村電 力服務、互保信用合作社等,這樣的消費合作社也漸漸拓展至教育、健 保、大眾運輸領域;在英國則是以互助組織的形式出現,為了成員的目的 而建立,組織也為成員所有,絕多數為非營利社團,另外有六萬多間社會 企業,是為了社會或環境目標而運作(Millstone 2015)。

第二節 社會團結經濟的出現 一、什麼驅使社會團結經濟出現?

各種驅使社會團結經濟擴張的情況在近幾十年出現,包含經濟自由化 所帶來危機的、結構的、政治及文化的轉變,導致權力關係、生活方式及 認同被重新配置,以下幾點與社會團結經濟的擴張有關:

(一)與財政、食物、能源及氣候變遷相關的危機,加速了以集體團結形 式的解決方式,促成國家角色、社會保護及發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二)新形式的政治認同重新配置個體的主觀偏好,團體進而尋求新的生 活方式,為了文化、性別權力及環境正義努力抗爭,支持著行動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者及新社會運動的擴張。3

(三)受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影響的市場力量,不斷限制政府的社會支 出,因此給予非國家行動者從事社會服務提供的可能。

(四)非政府組織黃金時代的結束意味著這類的組織必須減少對於公共補 助的依賴,而轉向社會企業活動,透過販售商品及服務去擴大收入 來源。

(五)民主自由化擴展積極公民權的可能,促成一種新的合作治理模式。

(六)數位革命不只有利於社會組織的動員及網絡,也強化了生產者、社 區組織、小型企業管理經濟活動及風險的能力(Utting 2015)。

若要將社會團結經濟放在 21 世紀的脈絡下討論,必須先了解 21 世紀 面臨無法解決的種種危機,自由主義下的經濟成長模式漸漸受到質疑,自 由主義真的能將一些國家及人群從不安全感及脆弱中抽離?解決方案就理 論而言是透過成長模式去產生就業機會、工業化模式產生大眾消費的商品 及透過福利國家模式去關心社會保護及再分配,但這些模式卻在以下幾方 面失敗:

(一)競爭策略及科技發展並沒有確保剩餘的勞工可以被吸收至經濟體系 中,結果造成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大量勞力佔盡國際勞工組織中 的弱勢就業類群,約 15 億勞工人口。

(二)嚴重的不平等不只產生道德問題,也使「發展」一詞再度以關鍵議題 出現。

3 根據何明修(2004),新社會運動訴求的性質不同於六零年代前的社會抗議,新社會運動議 題反映晚近資本主義的社會變遷,劃分出新的政治對抗軸線,並且集體追求新的價值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20 世紀中期的成長及福利模式以男性為負擔家計者,完全就業也以 男性為主,而女性則負責家庭私領域的無酬照顧,導致女性進入市 場多半是在從事較低階的工作。

(四)企業的形態及生產模式搭配工業化及消費方式,產生過多的汙染及 浪費,對生態造成破壞。

(五)若關心發展及財富間的關係,會發現嚴重的貧富不均。

(六)福利國家的能力受到市場力量、新自由主義及財政限制的壓迫。

以上問題是 21 世紀社會發展的挑戰,貧窮、失業、食物、生活、安 全、不公平、世代間不正義,例如氣候變遷及負債,因此希望可透過社會 團結經濟,作為新的解決方式(Utting 2015)。市場機制的失敗使得個體 受到分離,市場經濟及過度個人化及市場化所帶來的問題都達到顛峰,在 市場機制下有許多資訊無法被傳達,舉例環境問題,便是因為市場並非有 效地傳遞環境問題資訊,導致消費者沒有支配足夠的金錢去負擔保護環境 的成本,咖啡消費者很少去注意到咖啡豆的生產在開發中國家所產生的環 境破壞,若問題的發生是因為資訊有限,就必須增加資訊的數量,咖啡消 費者若知曉咖啡豆生產的事實資訊,便能選擇消費公平交易的咖啡豆

(Matsui & Ikemoto 2015)。

二、社會團結經濟的道德基礎——同情及利他的力量

在有些案例中,團結經濟可以比孤立的個體主義更具生產力,當然也 可以用賽局理論解釋更高生產力的可能,當雙方選擇合作的當下,可以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最大的產出,但賽局理論假設人性是自私的獨立個體,團結經濟則否,團 結經濟強調人性的利他面相,認為人並不是自私的個體,在過去,經典的 效益論認為我們應該要選擇一個可以使全體效益最大化的社會,但這樣將 每人效用加總起來的方式受到 Robbins 批評,他認為個人間的效用無法比 較,我們不能比較十元在富者及窮者間的效用,即使十元對富者來說不比 窮者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斷定十元移轉是社會所追求的,Robbins 的論述清楚顯示人類在經濟中是受到孤立的,且經濟停止思考重新分配的 問題,使人類變得自私自利,但在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一書中討論如何藉由同情及做為無私的觀察者,以實現

更好的社會,Richard Wilkinson 在「不公的影響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一書指出人類健康惡化的原因為是人類容忍居住在一個不公平社會,在狩 獵及群居生活時存在著公平社會,人類彼此間的互助能使生命活得更久,

若在社區中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是有利大家的,表現出需要幫助進而獲 得幫助的人便能生存下來,人類也因此發展出了解他人感受及需求的能 力,這種能力就是同情 (Matsui & Ikemoto 2015)。

人的能力(想做且能做)及增進利他行為的動機(reasoning)為團結 的重要條件,人要具備能力同時意味他能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政治、經濟 或其他自由便很重要,沒有了這些自由就沒辦法選擇幫助他人,貧窮會使 人類連獲取最小程度的自由(人類基本需求)都被剝奪,人的出生強烈受 到自然及社會的偶然性影響,出生在富裕家庭如中了樂透般,社會條件家 境背景讓他享有最好的資源、教育,或是一出生就作為天賦異稟的個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某程度上已具有相對優勢,好的天賦及社會背景皆會使他們更容易取得 高社會地位,導致競爭機會不平等,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高財富者便可 能透過各種投資賺取更多利益,相對於出生於貧寒家庭的人,能夠獲取更 多自由,而市場會帶來貧窮,因此就不該侷限於市場經濟來探討團結經濟

(Matsui & Ikemoto 2015; Rawls 1999)。

若社會團結經濟勢在必行,不過要由誰來主導,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 實踐,幾位哲學家卻有不同的看法,Rawls 贊同透過法律政策制度等國家 強致力去處理社會分配的問題,McMurtry(2015)認為社會團結經濟對

Rawls 來說,確實能提供人類去達成公平的生活條件,但主要推動的行為 者似乎是國家,而 Cohen 不同於 Rawls 透過國家去解決社會及經濟不平等 的問題,他認為個人的道德選擇才是正義的基礎;Habermas 則是抗拒過度 的金錢系統,他認為金錢系統會使人類的生活世界受到權力的影響,若要 擺脫權力影響我們的社會及經濟結構,就必須透過個體之間的溝通,參與 溝通者對於相同情境追求集體合作,Habermas 對於社會團結經濟提供一種 溝通行動(communicative action)的方式,唯有透過溝通人才能了解彼此 的價值觀及能力;因此 McMurtry 總結社會團結經濟的推動者不在於國家 也不在於市場,而是以社群及社會人為優先,以社群聲音及回應社區需求 的經濟活動取代市場個體主義及國家官僚所帶來的疏離,社會團結經濟基 本決策點在於社區,所以真的要探討的問題應該是(一)經濟活動的目標 是在追求什麼樣的社會或社區價值?(二)如何計算及反映社會需求的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或社區價值?(三)如何增加對社區需求的影響?如何使社區產出策略 計畫?並創造一套遊戲規則(McMurtry 2015)。

第三節 社會團結經濟實際運作及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