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團結經濟的運行

第三章 研究問題及設計

第三節 社會團結經濟的運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讀基金會提供偏鄉做免費教育,水牛作為資源再分配的角色,市集另外也 會販售來自台灣各地的有機蔬果,用產地直送的方式降低售價,再將部分 收入回饋小農,建立互惠機制,利用都市的消費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消 費者購買產品時,能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對偏鄉的小農及孩子有幫助,也 使人與人之間產生社會連結。符合Polanyi提出的組織經濟運作原則。

第三節 社會團結經濟的運行

因應社會問題而生的社會團結經濟組織,必須透過民主的方式,以公民間

的自願集體行動去補償不平等的問題,團結(solidarity)依賴於互惠性、再分 配性去推動社會改變,前一節檢證兩個案確實如理論所述,在實際運作及經濟 面都有遵守 SSE (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的原則,第三節則從兩個案 的組織型態切入,去了解 SSE 下的其中兩種組織型態,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 在社會面(social)及團結面(solidarity)的操作,Kawano 曾說過「團結」經 濟是從根本去改變經濟的結構及優先性,另類的生產、分配、消費及生活都是 團結經濟的元素,就如以下這句話的涵義,我們要的不是給我們更多的麵包,

而 是 整 間 麵 包 店 ( We don’t want more bread—we want the whole damn bakery. )。

一、書屋的社會團結經濟

臺東孩子的書屋基金會,作為非營利組織,根據顧忠華(1999)及官 有垣(2000)對非營利組織下的定義,非營利組織存在是以公共利益為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點,最不同於營利組織的地方,在於非營利組織所強調的「公共使 命」,透過這種使命感或崇高的理想吸引成員自願加入,雖然其結構具備 民間私人特質,但盈餘不分配給私人,組織能夠獨立運作,享有稅法優 惠,組織運用民眾捐款或是透過自己產生的所得,以及政府的補助款,替 組織的標的進行服務,使社會上的人得到幫助,因為非營利組織經常得到 政府和企業的支助,取得大量的社會資源,因此非營利組織在獲取社會資 源後,有沒有實際回饋至社會進行服務是一大重點,也就是說組織服務的 對象應該公開、受到監督(可見性),且對多數人有益(集體性)。有的 非營利組織以成員為基礎,有的以基金為基礎,而臺東孩子的書屋以基金 為基礎,透過基金的運用投入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先從教育著手,一 開始由自己及少數友人自發性地幫忙起步,後來創設協會及基金會,努力 透過募款的方式,將資金投入書屋的建設、師資的提供及部門的設立,解 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及社區居民的經濟困境,社會面著重於社區孩童教育資 源及居民的社會福祉,展現對於社區的關懷,具有一種博愛的價值觀,在 基金會下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只要看到孩子手握著筆,眼神空洞地盯著作 業簿的樣子,便會感到一陣鼻酸,只要盯著孩子瘦弱無助的背影,便想衝 過去緊緊抱住他,這點其實也顯示組織某種強烈的同情及同理心。

而孩子的書屋的團結面則是透過發起人及居民間的參與,促成一股團 結的力量去回饋社區,從根本去改變經濟的結構及優先性,雖然也是循著 社區的主要產業走,但運用特色的方式,利用基金會廚房製造加工食品在 透過網路販售,提供孩子原生家庭成員工作機會,這些家長自身條件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佳,找工作難度高,基金會卻以信任的基礎將他們留下來,發予薪水,從 根本上直接改善了他們原先的經濟狀況,書屋的教育雖然著重在幼幼班至 高中階段的學生,不過現在也有咖啡廳,將中輟生獲社區的居民納入咖啡 廳,進行煮咖啡、擔任服務生等訓練,透過教育的方式提升這些人們的條 件,希望在離開咖啡廳後,也能夠在其他地方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這般另類的生產、分配及生活都是團結經濟的元素,孩子的書屋運用 公民自主的行動去補足在資本主義市場所造成的不平等,將人們緊密結合 並解決社會問題,類似美國的克里夫蘭模型(cleveland model),利用社會 團結經濟去建立社區的財富,不過書屋囊括更多財富形式,包括了實質的 工作機會、教育機會甚至是社會資本,居民的互助也是團結的凝聚力,利 用在地的特色創造利潤而非吸引外界投資。雖然無法如克里夫蘭模型形成 社區內的經濟循環,但卻提供居民自給自足的可能,現在有許多企業的形 態及生產模式搭配工業化及消費方式,產生過多的汙染及浪費,對生態造 成破壞,但孩子的書屋在擴張產業部的同時,利用無毒方式種植,過老的 蔬果做為周邊雞豬飼料,也利用土磚屋技術建起最新的書屋,土磚拆下可 回歸土裡,不會產生建築廢棄物,並搭配風力水力發電,回歸自然的生 活。

二、水牛的社會團結經濟

水牛書店作為一個社會企業,依據 Martin 與 Osberg(2007)指出,社 會企業不同於一般企業追求利益,社會企業的動機出發於利他主義,以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值目標為導向,並非追求替投資者創造實質利益,而是企圖創造大規模、

起改造作用的利益(transformative benefit)至社會大眾,社會企業的價值 主張為高度弱勢群眾服務,社會企業通常關心那些遭到邊緣化、受人道問 題所苦、缺乏經濟手段去改善生活的人群,常常利用具有啟發性、創造性 及直接的行動去解放受苦的目標群體,透過整合責任、調和資本主義及社 會,使資本主義結合人道社會內容。水牛書店看見透過基金會募款的困 難,因此利用台北的書店去支持鄉下的書店及教育,從此個案的社會面來 看,主張服務鄉下的居民、孩童,鄉下的人們因為市場不夠,消費能力較 弱,一直沒有實體書店,因此水牛在鄉間開了一間非營利書店,這間書店 不僅提供閱讀的場地也增加居民及學生的閱讀機會,也曾經因為有鄉下的 小農拖學田代售地瓜,獲得消費者熱烈的迴響,才開始幫忙販售小農家庭 吃不完、未噴灑農藥的蔬果,幫助實際生產者找到銷售平台,使種植蔬果 的居民收入增加,產地直送的方式降低成本,讓消費者能以一般價位買到 未噴灑農藥的健康蔬果。

而水牛書店的團結面則是透過助手,在每週二及五到新屋的角落,將 小農大清早送去集合地的蔬菜運回台北販售,藉此穩定小農收入,在我愛 你學田的廚師也利用烹飪課程,拾起在地食材教學,傳授能食出原味的烹 調方式,近兩年也有便當趴的活動,民眾以報名費的方式參加,可吃到當 日合作主廚的私房料理,活動全數捐贈給主廚指定機構,而種稻所得全數 回饋至家鄉做教育,將經濟的優先性給予孩子及偏鄉的小農,從最根本的 方式去解決偏鄉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沒有條件提供孩子去學習英文的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題,水牛書店及我愛你學田利用各種形式團結了蔬果生產者、消費者,創 造生產者、消費者及桃園孩童多贏的局面,創造出另類的生產、分配、消 費及生活方式。

三、小結

本章透過三個小節,在第一小節瞭解孩子的書屋及水牛書店出現的原 因,因為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使偏鄉經濟受到邊緣化,間接造成教育資 源不足、家戶經濟水準普遍低落,偏鄉的孩子也需要閱讀,但環境對他們 的限制若不趁早解決,孩子學業能力不高、產生心理負面影響,都對其後 的發展有礙,因此孩子的書屋及水牛書店從教育切入,提供免費的課程,

也協助學生建立信心產生正面能量;在第二小節檢證孩子的書屋及水牛書 店是否符合學者們所提出的SSE組織的運作原則,從組織實際運作層面及 經濟運作,發現兩組織皆擁有自己的管理機制,組織從事的活動皆充分地 讓成員及利害關係者參與,且所有活動的出發點皆是為了社區的民眾為考 量,將資源匯入社區;兩組織販售的商品也跟著市場原則,由市場產品服 務需求及供給決定產品價格,並由組織代表中央當局,負責資源再分配,

孩子的書屋將從台灣各地獲得的募款分配到社區內做教育、產生工作機會 給社區居民,水牛書店則是將都市消費者的錢分配至偏鄉經營桃園非營利 書店、提供孩子免費英文及打擊樂班,基於互惠原則,捐款給孩子的書屋 是在幫助孩子們獲得多元的學習機會,購買我愛你學田的農產品能提供孩 子學習外語的可能,也增加小農的補貼,使人與人之間產生社會連結,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近城市與偏鄉間的距離;第三節則是從兩組織的社會面及團結面切入,社 會面的手段是尋求補充(supplement or complement)現存社會秩序下造成 的不足,了解兩組織對於社會面的貢獻,而團結經濟則是提倡更具改革性 質的手段(transformative approach)去解決社會問題,了解兩組織怎麼運 用特色的生產、消費、分配及生活方式去解決他們所想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針對團結經濟組織,理論多半是討論組織運行的基本原則,及目 前組織型態種類,雖然種類及案例很多,但卻未針對「特定社會問題」提 供組織運行模式的參考,在這章確認兩個案的組織皆符合理論運行基本原 則,也知道兩組織在社會面及團結面的貢獻,但個案選擇組織型態的原因 卻無法用理論解釋,因此本文透過兩個案,希望能提供針對解決「教育問 題」的組織模式作為參考,促成兩個案的發展背景很相似,皆是為了回應

不過針對團結經濟組織,理論多半是討論組織運行的基本原則,及目 前組織型態種類,雖然種類及案例很多,但卻未針對「特定社會問題」提 供組織運行模式的參考,在這章確認兩個案的組織皆符合理論運行基本原 則,也知道兩組織在社會面及團結面的貢獻,但個案選擇組織型態的原因 卻無法用理論解釋,因此本文透過兩個案,希望能提供針對解決「教育問 題」的組織模式作為參考,促成兩個案的發展背景很相似,皆是為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