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文化期待下的“ 男兒本色 "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二節 社會文化期待下的“ 男兒本色 "

「不哭的動物,挺著強硬的外表,內裡是何等光景?」

(王瑞香等譯,2002)

Hite 在《海蒂報告:男性氣概》中提及,大部分男人的早年教育告訴他們一 個男人應該表現出獨立自主的樣子,成功地主控任何情境,且不須他人協助及輕 易顯露出情感;在經濟方面也必須足以負擔家計。此外,Hite 在針對七千多位男 性的問卷中也歸納出大部分男性對於男性氣概(masculinity)的定義:「男人應 該自我肯定、無所畏懼、一切操之在我,以及獨立自主或自給自足,不要依賴,

更甚者或許外表看起來必須像個男人」(林瑞庭譯,1995)。

然而許多男人的共同經歷是,他們都生長在一個由母親扶養長大的文化環境 當中,而這個環境阻礙了他們與父親親近,以及教導他們如何成為一個男人;他 們從小生長在崇拜男子氣概的社會環境裡,被灌輸許多偉大的英雄事蹟,使他們 從中以為男子氣概並不是達不到的神話,但在家庭中卻沒有表率可以教導他們該 怎麼做(楊淑智譯,1995)。所以很多男性從小就偽裝男子漢,並完全對男子氣 概神話的光環肅然起敬。於是,當文叔與保爸被問及「有沒有遇到什麼事,別人 告訴你要像一個男人?擁有男人的哪些特質?」時,他們皆堅決地表示:

「我本來就像一個男人!」(彥輝3.11)

「一個男人就是必須對任何事都須負責任、要堅強、也要有自主性,我 一直是一個很自主性的人啊!我的感覺就是說,男人必須隨時在想他自 己的定位在哪裡。」(保爸,6.01)。

「我自己意志堅強,在各種人生際遇、工作啦…,很多很多方面,就是 整體性就是很像一個男人!外表比較斯文而已,其實內心很堅強!就是 一個男人!很男人!」(文叔,4.02)

然而,究竟在所謂的堅強男性形象底下,其所隱藏的又是怎樣的男性想像與 現實? Fiske(1987)認為,在父權資本建構的場域中,男性陽剛特質展現在權

力以及服務、自由以及規訓,然而權力的展現總是伴著責任以及服務而來,個人 以及社會之間存在著隱晦的矛盾(引自陳佩君,2004)。因而,男性權力的展現 背後背負的是更多社會的期許,像是工作、父親、兒子(經濟提供者),或是丈 夫等方面的角色,甚至是現今社會逐漸關注的猛男外在形象,都給予男性不可逃 脫的角色框架。

一、外在形象 - 體格強壯 vs. 娘娘腔:

跟一般男性相比,體格相對比較瘦小斯文的文叔,坦承自己也曾因為外表而 深怕被他人誤認為所謂的「娘娘腔」的恐懼,

「以前我很斯文啊,我也會怕被說像那個娘娘腔啊!出社會的時 候,自己在成長的時候就會知道不能像娘娘腔,差不多當兵的時候吧!

那時候都男人在一起啊!但是我也不會覺得我是女人啦!只是我體質 比較弱,比較沒有力,包括現在我也是軟趴趴的啊!也不會覺得自己是 女孩子,但是看見娘娘腔的,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像那個樣子的。不是我 軟趴趴的我才想說我不能這樣,而是看見別人娘娘腔這樣,就想說,哭 夭,男人怎麼這樣?!」(文叔,4.02)

《該隱的封印》一書作者 Kindlon 和 Thompson(吳書榆譯,2000)提及,男 孩的成長過程是一種殘酷的文化,男孩受到鼓勵永遠不會滿意自己的表現,而男 性氣概是一場永無休止的競爭。同時男孩證明自己夠男人的方法,就是貶低他 人,貶低女性氣質,同時貶低娘娘腔與同性戀。此外,相對於女性氣質,社會賦 予了男子氣概較高的評價與名聲,所以當一個男孩子表現得的像個娘娘腔的時 候,就成為對男性角色的背叛與離棄。在一個男性主宰的父權主義社會中,如果 一個男人甘於放棄上帝所賦予的優勢地位,受到歧視似乎是理所當然(畢恆達,

1999)。

在文叔心中,一個有大格局的男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健壯的體格,

「我現在看男生,像那個太斯文或是娘娘腔的,這個我就把他列入 比較低的順位,男人要體格強壯啊!我自己都覺得粗壯一點比較好,當 然是體格強壯一點會比較像個男的。像我這種是比較像紳士樣啦、看起 來比較文質彬彬,其實我很有戰鬥力,有的人他看起來很斯文沒有戰鬥

力,這樣就不好。有的人他看起來很壯,但是草包一個,也有這種人。

有大格局的人,你注意去看他那個外表,他都是有一個很壯的體魄,他 的思想格局才會大,才有力量,這時候power 才會出來。像我們斯文的 人,這個power 的力量就比較弱,那個做起事來就是斯斯文文的,做起 來就比較小格局的。」(文叔,4.02)

研究指出,大部分的高中男生相信社會訂下了性別角色規範,而男性與女性 都有其固定的角色形象(Watts&Borders,2005)。Pope(但唐謨譯,2001)等人 的研究中發現,數以千計「正常」男孩和男人中都曾有相同的感受:覺得自己不 夠格,魅力不足,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他們普遍對自己的外表感到焦慮不 安,甚至無能為力,因為社會告訴男人,他們身體的形象決定了他們有沒有資格 當個男人。

在電影《美國心.玫瑰情》中,闡述了男性在社會角色規範下表現出對女性 所懷有的恐懼之情;恐懼的原因,一方面是來自於女性角色對於男性權力的威 脅,另一方面,則是擔心掉落到和女性一般弱勢的地位。因此,為了服膺於傳統 性別角色的召喚,片中男性莫不透過男性氣質裝扮的途徑 — 肌肉的發達和訓 練,來尋求男性角色的權力認同。而這其中所傳達的訊息,證明了傳統社會規範 中所謂真正的「男人」,應該具備了象徵剛強、結實的肌肉,更是一種權力的表 徵與霸權(康靜文,2000), 正如文叔所談及的,「當然是體格強壯一點會比較 像個男的!」,男性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同,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社會性別 意識形態的召喚與箝制。

然而,隨著社會時代觀念的變遷,文叔也體悟到現今這一代的年輕人跟自己 以往所認同的性別特質已大大不相同,而社會大眾似乎也漸漸能接受這樣的改 變,

「現在我們還會替你們年輕人想,現在好像年輕人都是這種調調

(娘娘腔),這種調調看多了,好像也不覺得怎麼樣了,以前我們這樣 子是會被人家笑!」(文叔,4.02)

二、丈夫角色 - 「大」男人?!

無可否認,目前社會傳統對男性氣概的定義應該有其優點存在,例如訓練男 人必須以毅力和技能來面對生活,可是,它同時也將男性侷限在理性獨立的文化 規範中,並教導男人壓抑和否認自己的情感,以至於他們往往感到孤立,並且人 際關係陷入困境,或者是乾脆認為情感關係是女人的領域(林瑞庭譯,1995)。

在說理上,男人們或許是巨人,在言情方面,卻又是死不承認的侏儒,

「以我來說,表面上是很堅強,但是也是會有懦弱的一面啊!世界 上很偉大的人,有時候也會感到自己很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表 面上我也是很堅強。但是因為負責任,自主性又高,要去表現你妥協的 一面、軟下來,…好像覺得…。比如說和我太太吵架,比較自主性的男 人一定希望女性先開口講話、先開始表示示弱的一面,自主性高的男人 絕對不會像女性一樣,自主性高的男人不會向太太先表示啊!」

(保爸,6.01)

Pittman(1995)表示許多男人和男孩會藉由駕馭女人來建構其男子氣概。

在保爸心中,同樣地,為了維持他以往所形塑的堅強自主的模樣,縱使坦承自己 也有軟弱的時候、縱使與自己的妻子有所爭執,他也不允許自己是先表示軟化的 一方,因為,那似乎是屬於女性該有的行為。保爸說:「夫妻生活幾十年了,她 難道不會了解我在想什麼?女人不能太強勢的啊!」(保爸,6.01)。

王行(1998)認為,其實在許多男性心裡深藏著以他性別為中心的自戀性 格,甚至以非常自我中心的想法來對待週遭的親近的人,很多男人就活在這種自 戀中,引起與人相處的困難和夫妻間的對待,王行即提到有些男人會說:「我用 我的方式來愛我的太太,我也要求我太太以我的方式來愛我。對太太方式是什麼 呢?我不需要知道,我也不會接受。」,這其中除了隱含男性對自我的膨脹之外,

也透露出深埋在底下的大男人主義。文叔在言談間即承認自己存有的大男人特 質,在他對於大男人定義裡也清楚的表達出享受一切皆在自己操控之中,

「就是處處以我為尊,『幫我泡一杯茶、幫我拿什麼…』,就是嘴巴 講人家就拿過來了。我的講法當下你不要再幫我左右,我講的話你有什

麼理由你可以慢慢再說。那為什麼會讓我這樣?因為一般人都不會感覺 比我好啊!其實不是都不如我好,其實他們方面的優點,我都把他的當 作那沒什麼,我的才是真正的依據,這就是大男人。我叫你幹什麼你要 馬上做,如果你不做就不行,怠慢就不行,這就是大男人主義。」

(文叔,4.02)

在傳統的男性價值社會裡,一個男孩經過社會化過程成為一個男人,他其實 不自覺的就在學習父權體制中的強迫性異性戀、歧視女人這些特質,以不斷鞏固 正向的男子氣概(特質)(畢恆達,2000)。

三、家庭支柱的角色:

(一)工作角色 - 「比較」與「競爭」的文化:

男子氣概因時因地而有所差別,但它絕不會只是某一個男人單獨的想法,他 是其它男人皆會存有的想法。當一個男孩子在發展、磨練其男子氣概時,來自其 他男性無形的價值觀便好像男性合唱團一樣伴隨著他、評論著他,當他努力邁向 男子氣概的目標時,他們不是向他喝倒采,便是歡呼。他們迫使他為了男子氣概

男子氣概因時因地而有所差別,但它絕不會只是某一個男人單獨的想法,他 是其它男人皆會存有的想法。當一個男孩子在發展、磨練其男子氣概時,來自其 他男性無形的價值觀便好像男性合唱團一樣伴隨著他、評論著他,當他努力邁向 男子氣概的目標時,他們不是向他喝倒采,便是歡呼。他們迫使他為了男子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