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四節 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的重點在於:研究者將「生活故事和對話」的表達本身視作「研究 問題」而予以剖析,研究者對於他人與自我語言表達必須敏銳,不僅是將所聽到 的故事、說辭、對話視作「社會真實」,而是當作經驗的再次呈現(胡幼慧,2001)。

在質的研究過程中,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一個同時且持續不斷在進行的過 程,研究者透過持續的閱讀、分析訪談紀錄與相關文件,找出資料間的矛盾、語 焉不詳或觀念尚未釐清之處,才能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找更多的資料,且經由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的當中,研究者也進而開始釐清研究問題,並了解下一個資料 蒐集的焦點。

本研究在正式訪談結束與資料轉譯完成之後,即開始在資料中去發掘和歸納 受訪男性的生活事件主題,並進行分類編碼。黃瑞琴認為,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

如何從大批的資料中尋找主題和發展概念通常是一個困難的過程,研究者可以採 用編碼來分析和組合所蒐集到的龐大資料。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乃參考 Bogdan

&Biklen(1982)所提出的編碼類別來進行資料的分析(引自黃瑞琴,1999),

以下即以保爸訪談資料為例:

一、過程編碼:

意指事件隨時間改變的順序,或是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遷,編碼名 稱常是時間、階段、步驟、生涯、年代、或順序的關鍵點(如轉換期、過度期),

例如:研究者透過對保爸生活資料的分析,如對於自己的「童年生活」、「求學階 段」、「婚姻生活」…等之描述,來尋找影響保爸生命事件中的重要生活經驗:

「因為我十歲的時候家庭風波那麼多(指哥哥的不上進),經過三、

五年之後家庭已經穩定了,一個人常常聽到家庭的事,你會自己檢討反 省,就比較潔身自愛,都會想說父母親當時的辛苦,要懂得比較懂事。」

(保爸 5.23)

二、研究參與者所持的觀點:

意指研究參與者對於場所特定方面的思考方式,包括共享的規則、標準、和 一般的觀點。

例如1.:男性在家庭角色上所持有的觀點與認同,保爸對於傳統男性所應擔 負與應盡的「傳宗接代」之責任。

「我一直是一個很負責的人,對我的父母親我一定要照顧,他們以 前養我,我要負責任啊!有沒有分財產給我是另外一回事,社會上傳宗 接代就是這樣啊!」(保爸5.23)

例如2.:保爸堅持把每個孩子都栽培到大學 - 「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堅 持」。

「我父親以前的水準就是娶一個女的就可以建立一個家庭,沒有受 教育的家庭就是做農、做商人,開一間店,到我這個年代,因為我是讀 高中,我太太也是讀高中,生活品質提高了。所以兒女的教育,我認為 說,只要能讀到大學,他的生活品質一定比我更棒」(保爸5.30)

三、事件編碼:

意指發生在研究場所或研究參與者生活中的特定活動,這些活動並不常發生 或只發生過一次,例如:保爸在生命中所發生的重大打擊 - 「無情的大火」。

「那一天我跑回去的時候火已經是一片了,我老婆說我父親在上 面,但我跑不上去啊!我跑下來要披棉被上去,人家把我拉住說,『你 不能上去,你上去一定會被燒死』,沒辦法,我就是在外面叫救護車,

叫別人幫忙什麼什麼啊,但是因為路很近火一下子燒起來,根本沒有人 會管你,他們只顧收拾自己的東西,誰會管呢?」(保爸5.23)

資料的分析工作是對資料進行一個解構、再建構的動作,是一個解構一個文 本,再建構一個文本的過程,其過程是不斷與資料在進行辯證的。分析「敘說」

除了分類結構、轉錄之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研究者要不斷的、重複的聆聽、在閱 讀轉錄的資料過程中,逐漸的發現、澄清和洞察敘說者語言中到底在「說」什麼;

並從敘說者本身的觀點、社會、文化、制度等去洞察和導出新的問題(林娟芬,

2000)。然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一位女兒的身分去探析自己的父親,包括其 他兩位受訪者男性(文叔與彥輝)的生命過往,研究者期望透過“女兒"與“女 性" 的角色去探討“父親"與“中年男性"的議題,然而身為研究工具的本 身,研究者能否完全拋除自我本身的意識形態,客觀地去看待與體會他們的個別 人生,便成了本研究所需重視的問題。為了讓自己能盡量保持客觀,因而本研究 在進行時資料分析時,即持續對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受訪者的訪談錄音、受訪 者的文件資料、在訪談期間研究者所書寫的訪談札記、相關期刊文獻)進行閱讀 與比較分析,並與受訪男性的敘述和行動作相對的整合,不斷省思自我的視框以 刺激自己能夠跳脫現實世界中的固著觀念,產生一些想法與澄清。

林娟芬(2000)曾提及:「每個人對於自己所經歷過的生活事件,都會賦予 有意義的解釋,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從童年到晚年,不論遭遇到什麼事情,是 順境或逆境,是快樂或悲傷的處境,當個人在描述這些處境及解釋事件的意義 時,最終都會環繞在相同的主題上,這就是個人的生命主題。」,在敘說者的內 在世界中,有其特有的生命主題持續影響著他對外在世界現象以及對事物的解釋 意義與看法(林娟芬,2000)。本研究除了參考 Bogdan 和 Biklen(1982)的資 料分析方式之外,研究者考量到每一位受訪男性不同的生命歷程與經驗,相對的 其所著重的生命主題自然有所不同。為了清楚每一位受訪男性的生命主題,除了 透過不斷翻閱與解析受訪者的逐字稿外,研究者也會經由訪談受訪者的重要他人 以釐清每一位受訪男性的生命重點。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抓取三位受訪男性的生 命主軸主要以下列三種方式:

(一)從受訪者與研究者共有經驗找到主軸

針對保爸而言,由於保爸是研究者的父親,長期間的相處讓研究者清楚體會 到「火災的打擊」與「對於生命的未知」是箝制著他一生的生命主題。

(二)從受訪者重複敘說之議題找到主軸

彥輝,一個以「離婚的解脫」為其生命主題的男性,他在描述很多情景以及 很多想法之後,最終總是會環繞在與妻子離婚前與後自己生活狀況與心態的轉移 上。

(三)透過主要他人找到主軸

然而,研究者在抓取文叔的生命主題時,受制於訪談資料過於龐雜,以及在 文叔的生命當中其實沒有類似保爸與彥輝一般影響其生命的重大衝擊,縱使研究 者不斷翻閱與分析文叔的逐字稿依然無法形塑出一個清楚的輪廓。研究者只好透 過同學(文叔的三女兒)的札記與陳述,才能夠較清楚勾勒出文叔的生命主題-

「童年的困苦與自卑」。

透過上述的歷程,研究者在受訪男性所敘說的生命故事中萃取出屬於他自己 的「生命主題」,也讓研究者能夠藉此進一步推衍出更深層的意義並加以解析。

研究者在找尋出三位受訪者的生命主題之後,即進一步勾勒出屬於每一位受訪者 的生命故事。在重構三位受訪男性的生命故事的方面,研究者主要以個人的生命 歷程順序為主軸,由童年、求學經驗、創業歷程、結婚、現況,甚至是對於自我 未來的期許,依序依生命進程勾畫出三位受訪男性的生命故事,其中,研究者會 針對個人的生命主題加以放置於生命流程之中。之後,再請受訪男性閱讀以對故 事內容進行檢視,並就其認為有所出入或是不願公佈的事項予以修正,以尊重每 一位受訪者的基本權利與隱私。